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62.36 KB
- 文档页数:30
山坡羊潼关怀古文学短评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以下是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文学短评:
首先,这首散曲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沉郁的情感基调。
全曲以“山坡羊”这一曲牌名作为开头,暗示着接下来的内容将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感慨。
在曲中,作者通过对潼关壮景的描绘,引出了对历代王朝兴衰的追忆。
而在描绘潼关壮景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如聚”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首散曲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曲中,作者对封建统治进行了批判,指出其与人民的对立。
同时,通过对人民的苦难的描述,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使得这首散曲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此外,这首散曲在表达上也很有特色。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在曲中运用了很多典故和比喻,使得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散曲。
它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在表达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使得这首散曲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⑴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山坡羊:曲牌名。
北曲属中吕宫,十一句九韵。
南曲属商调,十一句十一韵。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表里:即表里山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大河,内踞丛山,形成险峻之势。
表里,即内外,这里有相辅相依之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踌蹰”。
⑺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亡:指政权的衰乱灭亡。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怀古之作。
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酣畅淋漓地写出中华山川的壮美,赋予自然风光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山河表里潼关路”,着重描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了多次关乎兴亡的战役。
从潼关向西,“望西都,意踌躇”。
作者登高远望,看到那片历代人曾行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分,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王朝更替是常有之事,世间万物皆如刍狗,被裹挟其中。
此曲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关键在于它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为“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锋芒直指历代统治者,堪称醒世之言,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艺术表现手法: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
《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
“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思之中。
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
接下来笔锋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
这首曲子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
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朗读•2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
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
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
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 3.山坡羊:曲牌名。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
表为外。
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
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 4.踌蹰:犹豫,彷徨。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
•经:曾经。
行: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
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灭亡。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6望西都,意踌躇。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的很多。
•伤心秦汉行经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还是受苦•7.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
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8.峰峦如聚”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下面小编整理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古诗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古人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之作。
其中一首备受推崇的古诗就是《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潼关的深情怀旧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白居易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潼关道上的一幅场景,以及对历史的回忆和感慨。
首先,诗歌以描写山坡羊为开篇,通过对羊儿的生动描绘,营造出田园诗般的宁静与和谐氛围。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同时也为之后对潼关的描述打下了基础。
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潼关道。
诗中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来刻画了潼关道的景色。
这里的"园中葵"通过对花草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了清新、宁静的感觉。
"朝露待日晞"则意味着希望和期待,给人以希望美好事物即将发生的预感。
接着,诗人运用了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潼关历史的思念。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它的深意来概括了潼关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潼关作为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它所见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荣令人动容。
最后,诗人在诗的结尾,以"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形象来表达对往事的忧伤和不舍。
烟波江上的景色使人感到忧愁,不禁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诗人正面临着怀旧与离别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意境。
诗人娓娓道来,抒发了自己对潼关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总结一下,白居易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以怀古之情为主线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山坡羊和潼关道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的回忆和感慨,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自己对潼关的深情怀旧之情,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情感的作品,更是一幅历史画卷,将读者带入了古代关隘的繁荣与辛酸之中,使人们对历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诗人、散曲作家。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一、赏析: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角度一:“聚”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处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形象地表现了黄河水的奔腾澎湃。
这两个字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为下文怀古伤今作铺垫。
角度二: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2望西都,意踌躇:“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
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是各个王朝由胜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写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都避免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是全曲之”眼”,作者对历史所作的概括与批判,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朝代更换,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
二、中心:这首元曲通过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
三、检测:1(2013河北综合测试一)请对首句中的“聚”和“怒”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答案: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翻译+中心)3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的?答案: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
4(2013河北综合测试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赏析:作者在潼关古道上远眺,群峰凝翠,层峦迭嶂。
高高低低的山峰,犹如聚集到了一处。
一个"聚"字,把本来是静止的群山写动了,顿使画面动宕流走,生机勃勃。
山为什么要"聚"呢,这引起了人们无限遐想:显然,这是骑在马上,以动的眼光看静止不动的山,也恍如山在运动一般。
如"看山恰似走来迎”(五代佚名《浣溪沙》)“孤山久与船低昂”(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或者“联辔挥鞭倦眼开,群山环拱马前来”等等,都是这种移情于景的写法。
山在“聚",作者的视线在转移。
他听到了潼关道边的黄河流水:如怒涛奔涌,似怪兽嘶鸣,烈风迅雷,震天动地。
"如怒"一词,从听觉写黄河的声威,既是摹形,又拱托气势。
作者先落墨于山之峻伟,河之雄奇;再就势点出"怀古”的地点:“山河表里潼关路”。
"表”,指外,“里”指内。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潼关古道就在这群山和黄河护卫之间,是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
面对壮美的山河,在这潼关古道上凭吊历史遗迹,更使吊古者意绪万于。
顺着这潼关路向西遥望,诗人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他远眺西都长安,感伤历史朝代的更替,不禁思绪浩茫,想得很多很多。
"望"这里属虚写,因为潼关离长安三百余里,不可能"望"到。
这就是所谓“极目千里,心驰神往”的意思。
是心中的"望”而非目中所及。
“西都”即长安,是相对于"东都"洛阳而言,是历史上最早建都的一个城市。
《汉书》载,高祖刘邦灭秦后,打败了项羽,准备在洛阳建都,有一个叫类敬的兵土向刘邦进谏说:“陛下都洛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
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着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
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
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
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
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
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带来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
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
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
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
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
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山坡羊潼关怀古解析
咱先来说说这曲子的背景。
张养浩这人啊,那可是个挺有正义感的人。
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乱象,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儿。
他路过潼关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有感而发写了这曲子。
潼关这地儿可不得了,地势特别险要。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你看这描写,就好像那些山峰都挤到一块儿去了,黄河的水啊,那可不是一般的流淌,就像是在发怒一样。
这写得可太形象了,感觉就像一幅特别壮观又有点吓人的画儿摆在眼前。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就处在这山河中间,就像个关卡似的。
这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啊,到处都是动荡不安的。
再看后面“望西都,意踌躇”,他往西边的都城望去,心里就犯嘀咕了。
他在想啥呢?肯定是在想这朝代的兴衰啊,那些达官贵人在城里头作威作福,可是老百姓呢?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哎呀,他一想到以前秦汉那些朝代,那些皇帝们大兴土木,盖了那么多豪华的宫殿,可到最后呢,还不都变成了一堆土。
这可真是让人觉得挺悲哀的。
那些帝王们费了那么大劲儿,争来争去,到最后啥也没剩下。
最关键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
不管朝代是兴盛还是衰败,倒霉的都是老百姓啊。
兴盛的时候,老百姓得给皇帝们交税、服劳役,累得要死;灭亡的时候呢,又得遭受战乱之苦。
这一句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张养浩真的是特别同情那些老百姓,感觉他就像站在老百姓这边,替他们喊冤似的。
这首曲子写得真的特别好,用很简洁的话就把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他自己的感慨都表达出来了。
就像是一个特别懂事儿的人,在跟你倾诉他心里的想法一样,让人听了忍不住点头称是呢。
出自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
「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
④踟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
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
宫,宫殿。
阙,王宫前的望楼。
古诗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张养浩。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前言】《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注释】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意思及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意思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1张养浩峰峦2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3潼关路。
望西都4,意踌躇5。
伤心秦汉经行处6,宫阙7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坡羊:元曲牌名。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2峰峦:山峰和山峦。
3山河表里:潼关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4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5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
6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7宫阙:泛指宫殿。
华山的群峰像是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如猛兽怒吼,地动山摇,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与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万千思绪弥漫心头。
秦汉的遗址令人伤心,曾经的万千宫殿都化作了焦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出钱出力去搭建宫殿;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餐风宿雨,怎样都是这些老百姓们遭殃!【大一爱一之美】很多人说,战争带来灾难,黎民百姓生灵涂炭。
但张养浩把历史看得更深,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样的历史规律来看,不论是王朝兴盛还是王朝衰败,都是贵族之间的权利游戏,真正受苦受罪、勤劳却不能果腹的都是百姓,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于是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一声呼喊,打破了好大喜功的帝王的美梦,他对百姓的同情和一爱一也传递给了后世的人。
【赏析】这首作品的观点与以往赞颂盛世、控诉乱世的诗文迥然不同,在作者看来,不管怎样都是百姓受罪,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们看事情也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个现象,写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分析本质的原因。
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
【启示】这首元曲的作者张养浩,在十九岁时就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来一直做到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的职位。
但他看到元朝的朝廷已经黑暗腐败,便以要奉养年迈的父亲为名,辞官家居,此后很久都没有再任官职。
八年之后,也就是天历二年(1329),朝廷第七次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诏书命张养浩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接到诏书的半夜就奔赴任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
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格调与美感研究引言《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中国现代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格调和美感而闻名。
本文将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所体现的格调和美感。
格调分析1. 原始与野性《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呈现出一种原始而野性的格调。
作者运用动人的词语和生动的形象,描述了山区羊群在潼关旧址附近自由奔跑、挣扎求生的景象。
这种原始的场景给人一种纯真和力量充盈的感觉。
2. 忧伤与失落尽管描绘了山区羊群自由奔跑的壮丽图景,但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也透露出了忧伤和失落。
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对过去辉煌历史与文化底蕴消逝的遗憾之情。
这种忧伤和失落的情绪赋予了诗歌一种深刻的哀愁和思考。
3. 朴素与自然《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其朴素而自然的格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山区羊群的生活场景。
这种朴素和自然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和可触摸,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美感分析1. 自然之美《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展现出了自然之美。
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揭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恢弘和灵动。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美景所产生的震撼和敬畏之情。
2. 哲思之美这首诗意味深长,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命运、文化变迁以及个体处境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生存与命运之间反差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思索。
这种哲思之美使得诗歌超越了视觉的美感,进入了思想与灵魂的领域。
3. 情感之美《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描写山区羊群的生活情境与作者对历史与文化消逝的情感抒发,展现出浓郁的情感之美。
读者可以在诗中体验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共鸣,从而产生共情之感。
结论《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其独特的格调和美感引人注目。
通过原始与野性、忧伤与失落、朴素与自然等元素的运用,让诗歌充满力量和深意。
同时,自然之美、哲思之美和情感之美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意义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