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参考)培训讲学
- 格式:docx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4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汇总案例1:我某出口公司按CIF贸易术语出口英国一批运动鞋,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切险,并规定用信用证方式支付。
我出口公司在规定的期限装船并取得了货物所有权的提单,并向银行交单议付。
第二天,出口公司接到客户来电称,装货的海轮在海上失火,运动鞋全部烧毁。
客户要求我公司出面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否则要求我公司退回全部货款。
问:该批交易按CIF伦敦条件成交,对客户的要求我公司该如何处理?为什么?分析:我公司不应理赔,以CIF条件成交,风险划分以货交装运港船上为界,其后的风险由买方负责,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灭失应由买方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案例2:某进出口公司以CIF伦敦向英国某客商出售圣诞礼品一批,由于该商品的季节性较强,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须于9月底将信用证开抵卖方,卖方保证不迟于12月5日将货物运抵汉堡,否则,买方有权撤消合同。
如卖方已结汇,卖方需将货款退还买方。
问:该合同是否还属于CIF合同?为什么?分析:本案中的合同性质已不属于CIF合同。
因为:(1)CIF合同是“装运合同”,即按此类销售合同成交时,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交至运往制定目的港的船上,即完成了交货义务,对货物运输途中发生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货物交运后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费用,卖方概不承担责任。
而本案的合同条款规定:“……卖方保证不得迟于12月5日将货物运抵汉堡,否则,买方有权撤销合同……”该条款意指卖方必须在12月5日将货物实际运抵汉堡,其已经改变了“装运合同”的性质。
(2)CIF术语是典型的象征性交货,在象征性交货的情况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而本案合同条款规定:“如卖方已结汇,卖方需将货款退换买方。
”该条款已改变了“象征性交货”下卖方平淡交货的特点。
因而,本案的合同性质已不属于CIF合同。
案例3:我某外贸公司向法国出口化妆品一批,以FOB福州对外报价,装运期为10月份,集装箱装运。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篇一: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1.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小港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
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
于是东港船长同意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
试车后重新驶往新加坡。
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有:①1500箱货物被火烧毁;②800箱货物由于林宏吉灭火受损;③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短路;④拖船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
试分析:以上损失中哪些属于共同海损?哪些属于单独海损?为什么?答:①③⑤属于单独海损。
单独海损是指仅涉及船舶及货物所有人单方面利益的损失。
满足一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是意外的、偶然的或者其他承保危险所直接导致的损失;第二,必须是船方、货方或是其他利益如若的损失。
①③⑤都是由于雷击导致的,而火灾是意外的、偶然的,适应并且只是船方单方面的损失满足单独海损条件。
②④属于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是指船舶、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遭遇互助危险,为了解除联合危险,有意特殊合理的就难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祭出费用的损失。
②是为了灭火而而使货物受损,④是为了使船舶恢复航行而采取的行动,二者都切合共同海损的定义。
2.A向B发盘,发盘中说:“供应50台拖拉机,100匹马力,每台CIF香港3500美元,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不可撤销即期收款付款,请电复。
”B收到发盘后,立即电复说:“我接受你的发盘,在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
”但A未作任何答复。
问双方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答:合同并不成立。
合同合同成立有连个必不可少的工序:发盘和接受。
A公司的发盘是有效发盘,但B公司的回函并不构成谈及,B公司虽然表明其接受圣吉龙县,但其声明中的“在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与A公司所说“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并不一致,这意味着回函是还盘,而还盘并使原发盘失效,自己成了新的发盘。
既然B公司并未作出接受,那么合同就不能成立。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目录一、国际贸易概述 (2)1.1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 (2)1.2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二、国际贸易实务流程 (6)2.1 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7)2.2 交易磋商过程 (8)2.3 签订合同 (9)2.4 履行合同 (11)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12)3.1 Incoterms的分类与适用范围 (14)3.2 Incoterms的具体条款解读 (15)四、国际贸易支付方式 (18)4.1 汇款方式 (19)4.2 信用证结算方式 (20)4.3 支票结算方式 (22)4.4 预付货款与延期付款 (23)五、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 (25)5.1 国际贸易运输方式 (26)5.2 运输单据与运输条款 (27)5.3 国际贸易保险种类与条款 (28)六、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30)6.1 争端解决机制与适用法律 (30)6.2 争端解决的主要方式 (32)七、综合案例分析 (33)7.1 案例一 (34)7.2 案例二 (35)7.3 案例三 (36)一、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包括:交易对象多样化、交易规模巨大、交易方式多样、交易时间灵活等。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这些原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道德规范,保障了各方在国际贸易中的权益。
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涉及的贸易主体有进口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
这些贸易主体通过签订合同、支付货款、承担风险等方式,共同完成国际贸易的过程。
国际贸易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外部因素,制定合适的策略来应对风险和挑战。
1.1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指跨越国界的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跨国流动。
国际贸易实务有关案例分析案例一:1996年某出口公司,对加拿大魁北克某进口商出口500吨三路核桃仁,合同规定价格为每吨4800加元CIF魁北克,装运期不得晚于10月31日,不得分批和转运并规定货物应于11月30日前到达目的地,否则买方有权拒收,支付方式为9天远期信用证。
加方于9月25日开来信用证。
我方于10月5日装船完毕,但船到加拿大东岸时已是11月25日,此时魁北克已开始结冰。
承运人担心船舶驶往魁北克后出不来,便根据自由转船条款指示船长将货物全部卸在哈利法克斯,然后从该港改装火车运往魁北克。
待这批核桃仁运到魁北克已是12月2日。
于是进口商以货物晚到为由拒绝提货,提出除非降价20%以弥补其损失。
几经交涉,最终以我方降价15%结案,我公司共损失36万加元。
参考分析:本案中的合同已非真正的CIF合同。
CIF合同是装运合同,卖方只负责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越过船舷之后的一切风险、责任和费用均由买方承担。
本案在合同中规定了货物到达目的港的时限条款,改变了合同的性质,使装运合同变成了到达合同,即卖方须承担货物不能按期到达目的港的风险。
在CIF合同中添加到货期等限制性条款将改变合同性质。
像核桃仁等季节性很强的商品,进口方往往要求限定到货时间,卖方应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对货轮在途时间估算不足;对魁北克冰冻期的情况不了解。
案例二:中国A公司(买方)与澳大利亚B公司(卖方)于某年3月20日订立了5000公斤羊毛的买卖合同,单价为314美元/KG,CFR张家港,规格为型号T56FNF,信用证付款,装运期为当年6月,我公司于5月3I日开出信用证。
7月9日卖方传真我方称,货已装船,但要在香港转船,香港的船名为Safety,预计到达张家港的时间为8月10日。
但直到8月18日Safety轮才到港,我方去办理提货手续时发现船上根本没有合同项下的货物,后经多方查找,才发现合同项下的货物已在7月20日由另一条船运抵张家港。
但此时已造成我方迟报关和迟提货,被海关征收滞报金人民币16000元。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外贸公司(以下简称“我方”)与某国际供应商(以下简称“对方”)于2019年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我方购买对方的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美元。
合同中明确规定了货物的质量、数量、交货时间、支付方式等条款。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因货物质量、交货时间等问题产生了纠纷。
二、案件事实1. 货物质量纠纷根据合同约定,我方要求对方提供的货物质量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标准。
然而,在货物到港后,经检验发现,部分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
具体表现为:部分货物存在尺寸偏差、表面划痕、材质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2. 交货时间纠纷合同约定,对方应在2019年12月31日前将货物全部运抵我国港口。
然而,对方实际于2020年1月10日才将货物运抵我国港口。
这导致我方无法按时将货物销售给客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分析1. 货物质量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
”本案中,对方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已构成违约。
2. 交货时间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履行期限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
当事人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可以随时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本案中,对方未按合同约定时间交货,已构成违约。
四、案件处理1. 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我方有权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包括:(1)退还部分货款,以弥补我方经济损失;(2)承担我方因对方违约而发生的合理费用;(3)赔偿我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的其他损失。
2. 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1篇一、案件背景我国某公司与德国某公司(以下简称“德方”)于2015年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合同约定德方向我国公司出口一批机械设备,总价为1000万美元。
合同规定采用即期信用证支付方式,货物于2016年1月10日前装船,并规定货物必须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合同签订后,我国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了信用证,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货款。
然而,在货物装船过程中,我国公司发现德方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经我国公司多次与德方交涉,德方拒绝承认货物质量问题,并提出货物符合德国国家标准。
由于双方对货物质量存在争议,我国公司遂向我国某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二、仲裁庭审理过程1. 仲裁庭组成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我国某仲裁委员会在收到我国公司的仲裁申请后,依法组成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其中,一名仲裁员由我国公司指定,一名仲裁员由德方指定,第三名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指定。
2. 当事人陈述与证据交换在仲裁庭审理过程中,我国公司向仲裁庭提交了以下证据:(1)国际贸易合同文本,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合法的贸易关系;(2)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3)我国国家标准文本,证明我国对货物质量的要求;(4)我国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的证明,证明我国公司已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货款。
德方则向仲裁庭提交了以下证据:(1)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符合德国国家标准;(2)德国国家标准文本,证明德国对货物质量的要求。
3. 仲裁庭调查与鉴定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对货物质量进行了调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货物质量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4. 仲裁庭裁决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庭认为,德方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已构成违约。
因此,仲裁庭判决德方赔偿我国公司经济损失,包括货物损失、货款损失、仲裁费用等共计200万美元。
三、案例分析1. 国际贸易法在案件中的适用本案涉及国际贸易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多个法律问题。
国贸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某公司出口一批脱水菠菜到香港,质量条款规定“水份不超过8%”。
若该公司实际交货质量高于或低于该标准,卖方要承担什么责任?案例1-1 p9我方与印度某客商凭样品成交达成一笔出口镰刀的交易。
合同中规定复验有效期为货物到达目的港后的60天。
货物到达目的港经印商复验后,未提出任何异议。
但时隔半年,印商来电称:镰刀全部生锈,只能降价出售,印商因此要求我方按成交价的40%赔偿其损失。
我方接电后立即查看我方留存的复样,也发生类似情况。
请问我方是否应该同意对方的要求?为什么?我方不应该同意对方的要求。
因为在合同中规定的复验期内,印商复验后未提出任何异议,说明货物质量得到印商的认可。
而半年后镰刀全部生锈的原因不是镰刀本身的内在缺陷,而是镰刀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引起的。
是一种自然现象。
因而,尽管我方留存的复样也存在类似现象,我方也不能同意对方的要求。
中国某出口公司曾向西欧某外商出售一批农产品。
成交前,该公司给外商寄送过样品。
签约时在合同品质条款中规定了商品的具体规格。
签约后,卖方经办人员又主动电告买方,确认“成交商品与样品相似”。
货物装运前,中国商检机构进行了检验并签发了品质规格证书。
但该批货物运到目的地后,买方认为,卖方所交货物品质比样品低,要求减价。
卖方则认为,合同并未规定凭样成交,而且所交货物经检验符合约定的规格,故不同意减价。
于是买方便请当地检验机构检验,出具了交货品质比样品低7%的证明,并据此向卖方提出索赔要求,卖方拒赔。
由于合同中未规定仲裁条款,发生争议后,双方又达不成仲裁协议,买方遂请中国仲裁机构协助解决此案。
结果:鉴于签约前卖方给买方寄送过样品,签约后卖方又主动确认“交货与样品相似”,且存样已经遗失,故在仲裁机构的协助下,以由卖方赔付买方品质差价的办法了结此案。
分析:本案原来订立的合同,本来是一个凭规格买卖的合同,但是由于签约后卖方又确认所交货物与签约前寄送的样品相似,这可以理解为对原合同品质条款的补充,从而改变了此笔交易的性质,使其变为即凭规格买卖又凭样品成交的交易。
案例1某国际贸易公司对乔治公司出口一批花生仁,总货量500吨。
信用证规定:分五个月装运:3月80吨;4月120吨;5月140吨;6月110吨;7月50吨。
每月不允许分批装运。
装运从中国港口至伦敦。
国际贸易公司接到信用证后,根据信用证规定于3月15日在青岛港装运了80吨;于4月20日在青岛港装运了120吨,均顺利收回货款。
国际贸易公司后因货源不足于5月20日在青岛港只装运了70.5吨。
国际贸易公司经联系烟台某公司有一部分同样品质规格的货物,所以国际贸易公司要求HULIN轮再驶往烟台港继续再装其不足之数。
船方考虑目前船舱空载,所以同意在烟台港又装了64.1吨。
国际贸易公司向议付行办理议付时,提交两套提单:一套在青岛港于5月20日签发,另一套在烟台于5月28日签发。
单据寄到开证行被认为单证不符,拒收单据。
所提不符点如下:“1、我信用证规定月应装运140吨,不允许分批装运。
你方在5月20日于青岛港装了70.5吨,于5月28日又在烟台港装了64.1吨,不符合信用证要求不允许分批装运的规定。
2、我信用证规定5月装运140吨,你方5月装运总量才134.6吨短装5.4吨,不符合信用证要求。
以上不符点经联系开证申请人,开证申请人不同意接受单据。
请告对单据处理意见。
”开证行提出上述意见同时,国际贸易公司也接到乔治公司来电:“第xx号合同项下的花生仁,你5月交货额不足,造成我实际用户停工待料,损失xxxx美元。
你方应赔偿我方损失,否则我方无法付款。
”国际贸易公司对乔治公司上述索赔意见提出如下反驳:“你x日电悉。
关于所谓短交货问题,我方认为5月实交134.6吨,而信用证规定5月交货额为140吨,实交占规定数量96.14%,只短交了3.86%。
根据我们第xx号合同规定:Seller to have the option of delivering 5% more or less on the contract quantity.我方5月仅少交3.86%,未超过5%,这是你我双方所共同签订合同允许的,因此我方并未违反合同规定。
请你按时付款。
”上述反驳意见向乔治公司提出后,一个多月没有答复,却又接到开证行来电:“关于第xxx号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单证不符,多时未见答复对单据的处理意见。
我行已再三联系开证申请人,对方仍坚持不接受单据。
速告单据处理意见。
”国际贸易公司经研究答复如下:“对xxx号信用证项下的单据你方所谓不符点,我方认为:1、我们虽然在青岛港装了70.5吨,又在烟台港装了64.1吨,但它们是装在同一条船上,到目的港时收货人可以两批货同时一起卸货,一起收到,无异于一批装运,对收货人来说,仍然是一次收到134.6吨。
所以不应认为是分批装运。
2、信用证规定总货量500吨分5个月装运,由于舱容、包装等因素影响,所以每批货量不能完全按照原数装运,即应有一定的增减幅度。
而且我们合同也规定货量允许有5%的增减。
是否短交应以最后能否达到总数量500吨来衡量。
综上所述,我方单据不存在与信用证不符的情况,你行应按时接受单据,立即付款。
”开证行对国际贸易公司的答复仍持不同见解,又提出如下意见:“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你方却分两批,我行不管你实际货到目的港能否同时在一条船上卸货,分了两次装运就是与证不符。
根据UCP500第4条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当事人所处理的只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它行为。
所以我行不管实际货物如何,只管单据与信用证相符。
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你分两批在两个港装,就是不符合信用证规定。
至于信用证规定5月装运140吨,你仅装134.6吨,短装5.4吨。
即使合同规定允许有5%的增减,只是买卖双方贸易合同规定,与我银行无关,我行也不受合同约束。
根据UCP500第3条规定:就性质而言,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
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银行亦与该合同完全无关,且不受其约束。
因此,一家银行做出付款、承兑并支付汇票或议付及/或履行信用证项下其他义务的承诺,不受申请人与开证行或与受益人之间在已有关系下产生索偿或抗辩的制约。
你方认为是否短交应以最后能否达到总数量500吨来衡量,但我信用证已明确限定5月必须装140吨,不允许分批装运,则只能以是否达到5月装运140吨来衡量,不足140吨就构成短装。
根据上述情况,你方单据仍然是单证不符,开证申请人不同意接受,故无法付款。
”最终,国际贸易公司被迫答应乔治公司的索赔而结案。
问题:1、你认为国际贸易公司是否应接受乔治公司索赔?2、国际贸易公司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UCP500对分批装运和货物数量溢短是如何规定的?试分析:国际贸易公司的单据应该被拒付吗?其应该答应乔治公司的索赔吗?说明理由。
分析:1. 根据本案的情况分析,国际贸易公司接受乔治公司赔偿完全是错误的。
因为国际贸易公司从装运到单据根本没有任何差错。
开证行所提出单证不符完全是子虚乌有。
2. 根据《UCP600》规定,信用证是开证行应申请人的要求,以银行自身的名义,在单证相符的条件下凭规定的单据向受益人保证付款,开证行是第一个负责保证付款的责任者,即使申请人倒闭,银行也必须负责赔付全部货款。
关于分批装运,《UCP600》第31条B款规定:“运输单据表面注明货物系使用同一运输工具并经由同次航程运输的数套运输单据在同一次提交时,只要显示相同目的地,将不视为部分发运,即使运输单据上表明的发运日期不同或装卸港、接管地或发送地点不同。
”关于信用证金额和数量的增减幅度,根据《UCP600》第30条b款规定:“除非信用证规定货物的指定数量不得有增减外,在所支付款项不超过信用证金额的条件下,货物数量准许有5%的增减幅度。
但是,当信用证规定数量以包装单位或个数计数时,此项增减幅度则不适用。
”3. 国际贸易公司对开证行提出单证不符的意见没有及时地、有力地反驳,这是造成国际贸易公司损失的主要原因。
乔治公司提出索赔,当然应给予反驳,但不能单纯等待乔治公司付款。
国际贸易公司向乔治公司反驳后,对方自知理屈,所以迟迟不回答。
国际贸易公司却稳若泰山等待了一个多月,拖延至开证行第二次来电催促要求答复时,才开始向开证行交涉。
国际贸易公司不了解信用证项下的结算特征。
本案的开证行在提出不符点意见中称,由于开证申请人不同意付款,因此才无法付款。
开证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既然国际贸易公司也知道自己的单据是正确,却不及时向开证行反驳交涉,反而在等待乔治公司的答复给予付款。
待开证行第二次催促对单据的处理意见时,国际贸易公司才始研究答复,但所反驳的意见又不能利用《UCP600》有效的国际惯例去驳斥,故我单据虽正确却无法驳倒对方。
国际贸公司由于货源关系在青岛仅装运一部分,在烟台又装一部分。
只要装在同一条船上,其运输路线又不变,即使装运日期与地点不同,也不能算为分批装运。
国际贸易公司所提交的提单虽然在青岛与烟台两港分别装在一条船,但根据上述《UCP600》规定,根本不算为分批装运。
国际贸易公司向开证行申述中不引用《UCP600》条文,虽然说一些道理,又解释了实际收货人可以同时一起收货的情况,但反而被开证行引证《UCP600》第5条关于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只管单据,不管货物情况的规定而驳得无言可答。
对于短装的问题,国际贸易公司也犯了上述同样的错误。
只要计算数量不是以包装单位(如××箱)或个数(如××打)计数时,允许有5%的增减。
国际贸易公司只少装4%,未超出5%,即符合《UCP600》的上述规定。
但国际贸易公司没有利用这样有效的国际惯例去反驳,却向开证行阐述按原数装运的一些难处,并申述合同上有规定5%增减。
类似这样理由当然无法证明单证相符,也无法反驳对方。
所以开证行利用《UCP600》第4条规定关于信用证业务,银行与买卖双方的销售合同完全无关,银行不受其约束,使国际贸易公司无法执辩,最终则错误地接受了对方提出的索赔要求。
乔治公司由于某种原因企图拒付货款,与开证行串通一气制造所谓的不符点。
国际贸易公司本来单据不存在不符点,也再三申称不存在单证不符情况,但主要没有看穿对方的阴谋,只是做解释,又不熟悉《UCP600》条文,不利用有效的国际惯例进行反驳,反被开证行以《UCP600》的有力条文驳得无言以对。
这是本案中国际贸易公司所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
案例21978年3月,美国Beyene公司出售货物一批给也门阿拉伯共和国的Mohammed Sofan公司。
由进口人通过也门复兴开发银行开出L/C给Beyene公司,并指定美国欧文银行为L/C的保兑银行。
1979年5月,货物运出后,单据提示给欧文银行要求付款。
欧文银行发现提单中所载被通知人为Mohammed Soran而非Mohammed Sofan,认为不符合L/C规定而不同意付款。
欧文银行于是联络也门复兴银行,询问能否授权其付款而不管不符点,但复兴银行坚持拒绝授权付款。
Beyene公司认为一个字母打错而遭拒付是开证行过分挑剔,即向法院起诉,要求保兑银行付款并负担未按L/C付款而使受益人遭受之损失。
欧文银行则以多项理由请求其地方法院驳回原告起诉。
Beyene公司不服,声称仅名字拼错不足以解除保兑行的付款责任,并以此为由再次上诉。
请判断欧文银行是否有权拒付?理由?分析:欧文银行有权拒付。
因为:1.信用证支付方式要求受益人在严格遵守信用证条款的前提下,向开证行提交单证相符的单据,并使开证人相信他可以得到所购货物,开证行或保兑行才有绝对付款的义务。
2.提单上有些内容可能并不重要,因此如有错误不致解除开证行或保兑行的付款义务。
但本案提单上通知人名字Sofan被误拼为Soran属严重错误,因为提单上的被通知人是船公司发出到货通知的指定对象,名字错误很可能使对方收不到货。
并不象把“Smith”拼成“Smithh”一样,虽然有明显的错误,但不会造成误会的情景。
因此,受益人未能提出完全符合L/C条款要求的正确单据,对此作为保兑行的欧文银行有权拒付。
案例31997年1月10日,芝加哥F银行向A银行开立了一笔金额为15783美元的即期信用证。
该证装船期分别为2月25日和3月8日,受益人为B市某外贸公司,货物名称为铁钉。
2月12日,A银行收到该信用证项下第一次修改,要求将装船期分别提前至2月15日和2月24日,并修改货物描述等内容。
A银行立即与受益人联系,请求答复。
受益人于2月19日向A银行发出书面确认,拒绝修改,A银行即向F行发出同样内容的电报。
3月3日受益人交单,A银行经审核无误后议付单据,并按开证行要求寄单索汇。
A银行编号为BP95I1327/97。
3月13日,A银行收到F银行电报,称该单据迟装并超过有效期,以此拒付并准备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