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三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7
2012中考试卷分析2009 2010 2011 2012 1 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相反数2 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3 三视图相似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正多边形外角和4 正多边形的外角和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视图5 概率:古典概型概率:古典概型众数,中位数概率:古典概型6 众数,中位数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概率:古典概型角平分线7 分解因式平均数,方差抛物线顶点坐标众数与中位数8 动点与图像正方形的展开图动点与图象动点与图象9 解不等式二次根式有意思的条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解因式10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垂径定理分解因式分解因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11 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垂径定理三视图相似三角形12 折叠找规律找规律找规律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4 解分时方程解分式方程解不等式解不等式15 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全等化简求值化简求值16 化简求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17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放比例函数18 列方程解应用题二次函数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与近3年北京中考试卷对比,2012年北京中考数学试卷,试题总体知识结构稳定,代数39% 几何 32% 代几综合题 18% 概率11%与前几年没太大的变化,,灵活性较强,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总体难度和去年持平。
在命题趋势上,这四年都考察了有理数的相关定义和运算(选择题第一题与计算题第13题),科学计数法(选择题第二题),众数中位数(选择题5.6题位置)概率的计算(21题位置),化简求值(14题左右位置),解方程(15左右位置),函数与图像,三角形的相似与全等(16题左右位置),列方程解应用题(17题位置),圆切线有关知识(20题位置)旋转平移等。
但是在几何方面弱化了梯形方面的知识,增加了新定义题型,新定义题型难度不是很高,一般考察学生理解分析等综合运用知识。
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精选12篇)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相同的问题,但我们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在做数学题也一样。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三一模数学的试卷分析,以供家学习参考。
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篇1一、试卷总体情况:1、基础部分(86分)(1)相反数(2)科学记数法(3)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4)概率(5)相似(6)配方法(7)统计量(9)自变量取值范围(10)分解因式(11)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13)实数计算(14)解不等式组(15)全等(16)方程组,代数式求值(17)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18)列方程解应用题(19)四边形计算(20)第一问切线证明(21)统计(23)第一问判别式(25)第一问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2、中档、提高部分(34分)(8)展开图(12)规律探索(19)第二问与圆有关的计算(22)阅读、操作问题(23)第二、三问代数综合(24)几何综合(25)第二、三问代数几何综合题。
二、部分题目分析:1、第8题,展开图问题(中考选择压轴题常考题),难度中,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此题可采用退步法,使问题简化,三个面想不过来,你可以想两个面,之后看有无重叠即可,本题也可实验操作,但图形有些复杂,折起纸来有一定困难。
2、第12题,规律探究题,本题所考图形在中考或模拟中多次出现,同学们并不陌生,解题关键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相互转换。
3、第17、18、19题,都是模仿11年中考题出的,17注意分类讨论,18注意分式方程要检验,19没考常规梯形计算。
4、第20题,切线的证明实为弦切角逆定理模型,但为了降低难度,题中给画出了直径;第二问也是模仿中考题求了2条线段长度,但第一个线段长度实为降低求第二条的难度,并可以达到一定的区分度,本题为中等难题,但比11年中考简单。
5、第22题,本题为阅读理解类信息题,做这类题目注意一定要把信息读完了,再思考,然后照葫芦画瓢即可。
本题在北京竞赛中考过,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培优类教辅《新思维》或《培优竞赛新方法》中的平移部分可以找到。
21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析为了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改革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县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的质量,有效地促进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有序、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帮助师生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探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我对今年中考的试题进行了分析。
认真做好试题分析工作对于把握今后考试改革的方向指导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三种题型,25个小题,其中选择题8个,填空题4个,解答题13个二、试题考查内容及分值分布从试卷考查内容来看,几乎涵盖了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圆、统计与概率都作了考查。
其中数与代数47%、几何直观41%、统计与概率12%。
三、试题分析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立足课本,参照考试说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考查内容既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知识和核心内容。
试题源于教材,紧扣双基、贴近生活、注重方法、突出能力、起步容易、梯度合理。
个别题难度有所增加,具有较强的区分度。
试题延续了去年的结构,注重了对学生思维的考核,淡化了繁琐计算。
试题共26道题,全面覆盖了初中数学的四大板块,凸显了“应用”、“探究”、“动态”,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和基本能力。
最显著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对考生学习过程和形成经验的考查,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试题主要特点体现在:⒈全面考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全面考查课程内容,体现了试卷在内容考核上的有效性。
试卷既体现了学习要求的广度,也体现了学习要求的深度。
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在选择、填空题中,覆盖了整个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的80%左右。
同时试题也很合理地控制了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4个认知水平的考查。
2.注重基础,体现能力。
试题总体注重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内容大多是数学最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操作,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或简单综合运用,能使考生很轻松地进入考试状态。
2012年初三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1..本试卷题型结构与苏州市中考试卷一致,做到了依纲命题,覆盖面较广,重点知识突出,题目形式符合中考趋势。
2.知识要素:按照中考评价指要所列种类覆盖了数与代数100%,空间与图形30%、概率与统计等70%的二级知识点。
3.试卷难度:试卷设计难度系数0.7,实际难度系数0.66。
4.试卷考查范围与中考保持一致,内容分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60:30:10.二、数据分析2011年初三“一模”全市平均分92.70,难度为0.711;2011年初三“二模”全市平均分96.50,难度为0.74;2012年初三“一模”全市平均分85.61,难度为0.66;三、试题分析试卷覆盖了初中数与代数70%以上二级知识点,空间与图形30%的二级知识点,主要考查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方面。
本试卷共三大题29大题40小题。
选择题和填空共18题,分值占比41%,题形结构与2011年中考类似。
本试卷突出考查了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发挥了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阅读分析题等新题型的作用。
整体感觉比较“实、活”,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学生感觉题目不难但做不好。
第5题:得分率0.77,负系数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没有真正掌握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第19题:得分率0.74,3的3次方最基本的幂的运算没有掌握;第24题:得分率0.57,文字阅读能力太差,根据文字叙述没法正确列式;第26题:得分率0.43,主要错误是无法把题意和图形联系起来;第27题:得分率0.0.31,主要错误大部分学生不会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操作,而是选用复杂的运算方式,因而造成花去大量时间还解错;第28题:得分率0.29,应用问题的题意理解不清,无法准确捕捉题中蕴含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准确理解题意;尽管本次试卷难度与2010年相当,但是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校际不均衡越来越明显。
2012学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分析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估计11 的值……………………………………………………………… ( ) A 、在2到3之间 B 、在3到4之间 C 、在4到5之间D 、在5到6之间2. 若正比例函数y =-2x 与反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2),则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 )A .(2,-1)B .(1,-2)C .(-2,-1)D . (-2,1)3.过原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 A 、y=3x 2-1 B 、y=3x 2+1 C 、y=3(x+1)2 D 、y=3x 2+x4.抛物线y =-2x 2+4x +3的顶点坐标是…………………………………………… ( ) A 、(1,5) B 、(1,-5) C 、(-1,-4) D 、(-1,-5)5.两圆的圆心都是点O ,半径分别为r 1,r 2(r 1<r 2),若r 1<OP<r 2,则有…… ( ) A 、点P 在大圆外 B 、点P 在大圆内 C 、点P 在小圆外 D 、点P 在大圆内小圆外 6.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一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则该点一定不在……( )7.点(﹣1,y 1),(2,y 2),(3,y 3)均在函数y=6x 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是……( )A 、y 3<y 2<y 1B 、y 2<y 3<y 1C 、y 1<y 2<y 3D 、y 1<y 3<y 28.如图1,以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C ,D 两点,AB=10cm ,CD=6cm ,那么AC 的长为…( )A、0.5cmB、1cmC、1.5cmD、2cm9.已知照明电压为220 (V),则通过电路中电阻R 的电流强度I(A )与电阻R (Ω)的大小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 ( )10、把抛物线y=x 2+bx+4的图像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y=x 2-2x+3,则b 的值为( )A 、2B 、4C 、6D 、811.下列命题:①顶点在圆周上的角是圆周角; ②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圆心角度数的一半;③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④直径所对的角是直角;⑤圆周角相等,则它们所对的弧也相等;⑥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 、1 个 B 、 2 个 C 、 3 个 D 、 4 个12.小莉与小明一起用A 、B 两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玩游戏,以小莉掷的A 立方体朝上的数字为x ,小明掷的B 立方体朝上的数字为y ,来确定点P (x ,y ),那么他们各掷一次所确定的点P (x ,y )落在已知抛物线y=-x 2+x 上的概率为( )图1图2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3、若点P (2, m ) 在函数 y =x 2-1 的图像上,则 P 点的坐标是 。
2012初三一模数学试题分析(海、西、东)二、试题特点1、检测功能①突出四基的考查,部分题目以能力立意,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知识的考查②既延续着北京中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又在此基础上适当创新试题,力争全方位检测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③试题有区分度2、预测功能充分结合新课标和北京考试说明要求①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基本数学思想在题目中的渗透(如第8题和12题)②相似,勾股,三角函数等基本运算工具在几何题目中的应用(20或21)③代数综合侧重在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结合,将运算巧妙融入其中,考查考生的基本运算能力(23)④操作型问题仍然以能力立意,找出解决题目的方向和本质特征成为考查思维的主要特点(22)⑤几何综合题目仍然以重点知识(几何变换为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24)⑥二次函数综合题目均作为压轴题出现,考查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函数的理解和综合思维能力(25)三、海淀、西城、东城三区的部分试题归类新颖点:考查空间观念的有关题目2012西城5.由n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几何体,其主视图、俯视图如下所示,则n的最大值是A.16B.18C.19D.202012海淀8. 8.下列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一个三棱柱的是A B C D考查归纳和推理能力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2012东城8.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3cm,动点M自A点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向B 点运动,同时动点N自A点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3cm的速度运动,到达B点时运动同时停止.设△AMN的面积为y(cm2),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2012西城8.8.对于实数c、d,我们可用min{ c,d }表示c、d两数中较小的数,如min{3,1-}=1-.若关于x的函数y = min{22x,2()a x t-}的图象关于直线3x=对称,则a、t的值可能是A.3,6 B.2,6-C.2,6 D.2-,62012东城1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内部有6个全等的正方形,小正方形的顶点E、F、G、H分别落在边AD、AB、BC、CD上,则DE的长为.2012西城12.12.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8,BC=6.折叠该纸片使点B与点C重合,折痕与AB、BC的交点分别为D、E. (1) DE的长为;(2) 将折叠后的图形沿直线AE剪开,原纸片被剪成三块,其中最小一块的面积等于.2012海淀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正方形A1B1C1O、A2B2C2B1、A3B3C3B2, …,按右图所示的方式放置. 点A1、A2、A3, …和B1、B2、B3, …分别在直线y=kx+b和x轴上. 已知C1(1, -1),C2(23,27-), 则点A3的坐标是 ;点A n的坐标是.2012西城21.如图,AC 为⊙O 的直径,AC=4,B 、D 分别在两侧的圆上,∠BAD=60°,BD 与AC 的交点为E . (1) 求点O 到BD 的距离及∠OBD 的度数; (2) 若DE=2BE ,求cos O ED ∠的值和CD 的长.2012海淀20.如图,△ABC 内接于⊙O , AD 是⊙O 直径, E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 且∠BAE =∠C .(1)求证:直线AE 是⊙O 的切线; (2)若EB =AB , 54cos =E , AE =24,求EB 的长及⊙O 的半径.2012东城21. 如图,△ABC 中,以BC 为直径的⊙O 交AB 于点D ,CA 是⊙O 的切线, AE 平分∠BAC交BC 于点E ,交CD 于点F . (1)求证:CE =CF ; (2)若sin B =35,求D F ∶C F 的值.操作类型问题根据条件信息,结合图形的特征,适当运用几何图形变换按要求进行作图,然后求解。
2012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2012年中考数学试卷传承了历年来的中考命题风格,通过25道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思想及技能,本次考题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板块的知识分布结构合理,且难度适中,题目比较平稳。
经分析:今年中考试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试题题型平稳,难度适中,结构与近几年中考试卷相比较,没有变化。
纵观整套试题,覆盖初中近百个知识点,且考题大部分来自教材例题,习题,和《中考试题说明》,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梯度,但题目比较平稳,在稳定中考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 试题贴近生活,命题相对灵活,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第1题,灵活出问,贴近生活常识,第19----22题四道大题,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而应用,说明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计算与学习。
3 试题设计创新,例:第13题,改变以往题型模型,采用二选一方式,让考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进行选择,题型设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第15题,吧试题中需要注意的条件是着重号标注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第18题,一改往年全等考点测试,以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载体,来考查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第23题,矩形,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圆切线等知识点集于一体,突破往年单独考查切线机及其相关计算的风格。
4 本考题继续保留近几年热点题型。
第24题,二次函数的应用,综合考查了轴对称,中心对称及其矩形判定等相关知识点,第25题,相似(位似)应用能力考查加强,首先求做等边三角形内面积最大的内接正方形,再展开计算(关键是特殊线段比),最后落脚点在最值,可以说,是考查学生实践与综合能力,是今年考题中的难点和热点。
2012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横梁初级中学张俊邸光琦2102年中考数学试题全面、准确地考查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准确地把握了《新课程标准》和《命题指导纲要》有利于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试题具有基础和能力并重的特点,贴近实际突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通过试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试卷结构分析今年的题型结构与2011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题型结构总体稳定,灵活性加强,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整套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四大题28个小题。
1、题型题量:全卷共有三种题型四道大题28个小题,其中选择题10道,填空题8道,解答题10道。
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四大知识领域,并且对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统计、概率都作了重点考查3、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2年中考数学试卷与2011年相比有这样几点变化:(1)在选择题中对图形变换的考察由往年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变换,今年变为比较容易的平移变换。
(2)对“动点与函数图象”的考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采取排除法,题目比较新颖,难度不是很大。
(3)与2011年相比“新定义”型的探究规律问题今年没有考察。
在解答题中没有设计与统计知识有关的题目。
(4)对概率的考察体现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这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5)在试卷中对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贯穿了函数、方程、统计、概率思想,同时还渗透数形结合、待定系数、归纳等方法。
二、典型试题分析第9题,“函数图象”,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与观察函数图象的能力,主要用的方法是数形结合,难度不大。
第16题,“开放型”型的几何问题,题目设计简单,但考察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18题,以反比例函数与概率为载体,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函数图象的性质而且还要对概率的计算有较准确的把握,对部分同学来讲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中等。
2012年深圳市中考模拟卷一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B A B D B D C C B B填空题:题号 1314 15 16 答案2(a +2)(a -2)1/41701,或3解答题:17.解:原式=53413232212111322=++--=⨯+⎪⎭⎫ ⎝⎛-+--;……2+2+2=6分 18.解:原式=()()()()x x x x x x x x x x 412121121111=--+=-+⋅⎪⎭⎫⎝⎛+--,……4分 当2=x 时,原式=2224=。
…………6分 19.解:(1)调查的人数为:300%50150=(人); …………1分 补全的统计图见下图:……5(1+1+1+1)分(2)随手乱扔垃圾的人约为:2400×10%=240(人)。
…………7分20.证明:(1)∵CF 平分∠BCD ,∴∠BCF=∠DCF , …………1分∵BC=DC ,CF=CF ,∴△BFC ≌△DFC 。
…………2分(2)过点F 作FG ∥AD 交AB 于点G, …………3分由(1)△BFC ≌△DFC ,∴∠EDF=∠CBF ,DF=BF , …………4分又∵DF ∥AB ,∴∠DFE=∠GBF ,∠GFB=∠FBC=∠EDF , …………5分 ∴△BFG ≌△FDE ,∴DE=GF , …………6分又∵AD ∥FG ,AG ∥DF ,∴AD=GF=DE 。
…………7分21.解:(1)设订购甲款运动服x 套,则乙款运动服订购(30-x )套,依题意,得: 7600≤350x +200(30-x )≤8000, …………3分 解得:340332≤≤x , …………4分 又∵x 是整数,∴x =11,12,13。
答:共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订购甲款运动服11套,乙款运动服19套;第二种方案是:订购甲款运动服12套,乙款运动服18套;第三种方案是:订购甲款运动服13套,乙款运动服17套。
2012年初三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本试卷题型结构与苏州市中考试卷一致,做到了依纲命题,覆盖面较广,重点知识突出,题目形式符合中考趋势。
2.知识要素:按照中考评价指要所列种类覆盖了数与代数100%,空间与图形30%、概率与统计等70%的二级知识点。
3.试卷难度:试卷设计难度系数0.7,实际难度系数0.66。
4.试卷考查范围与中考保持一致,内容分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60:30:10.
二、数据分析
2011年初三“一模”全市平均分92.70,难度为0.711;
2011年初三“二模”全市平均分96.50,难度为0.74;
2012年初三“一模”全市平均分85.61,难度为0.66;
三、试题分析
试卷覆盖了初中数与代数70%以上二级知识点,空间与图形30%的二级知识点,主要考查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方面。
本试卷共三大题29大题40小题。
选择题和填空共18题,分值占比41%,题形结构与2011年中考类似。
本试卷突出考查了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发挥了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阅读分析题等新题型的作用。
整体感觉比较“实、活”,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学生感觉题目不难但做不好。
第5题:得分率0.77,负系数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没有真正掌握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第19题:得分率0.74,3的3次方最基本的幂的运算没有掌握;
第24题:得分率0.57,文字阅读能力太差,根据文字叙述没法正确列式;
第26题:得分率0.43,主要错误是无法把题意和图形联系起来;
第27题:得分率0.0.31,主要错误大部分学生不会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操作,而是选用复杂的运算方式,因而造成花去大量时间还解错;
第28题:得分率0.29,应用问题的题意理解不清,无法准确捕捉题中蕴含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准确理解题意;
来越明显。
根据上表可看出各校的具体情况都有比较大的不同,各校要把50-78分之间的学生逐个排查,由任课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作业,争取在中考中能够进入几个的行列。
(表五)各校各题得分比较
上表中可以看出,各校在不同的题型及知识点上得分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各校要从上表的信息中进行对照分析,查漏补缺,备课组要认真分析研究,调整制定复习方案及教学案,努力提高复习效益。
三、总体情况
1、从卷面情况来看信息阅读题、应用性问题等做得较差。
2、校际间均分差距较去年有所增大,仍有11所学校均分不及格。
3、部分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急于赶进度,而对一些基础知识草草过场,导致一部分学生基础题不能得分。
4、有部分学生答题位置错误,例如:把23题的解答写到22题的位置上,导致这两题全部得0分。
根据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学习后进生的管理帮教不力,导致低分增多。
这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基础较差。
进入初三总复习后更是一无所知,因而失去信心,选择主动放弃,作业不做,上课不听,导致低分,而老师、家长可能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2、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标下的中考研究不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穿新鞋走老路。
课堂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对新内容新方法缺乏钻研,凭经验教学。
3、部分教师对复习课缺乏研究,把复习课上成习题课,以练代讲,缺乏整体性。
侧重知识目标而忽视能力目标。
又大部分教师工作量较大,经常是忙于上课和作业批改,因此学习和思考较少,所以课堂效率不高。
四、教学建议
1、第一轮复习要重视基础,循序渐进,面向全体,夯实三基。
要以备课组
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内容要落实到每一节课;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技能为主线,知识为载体,重视过程和方法;课后作业要以小练习为主,对双向细目表中的二级知识的要逐条过关,用好《能力自测丛书》。
特别要对照《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
2、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之后,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相关章节的知识联起来,并能综合运用。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要让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增强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
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课要精心设计,注重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
3、要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复习的始终。
综观中考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两个层次。
一个阶段是以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老三大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特点的阶段。
这些能力对应于传统的数学教材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而对应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在“老三大能力”的基础上又强化了“新三大能力”。
即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建立在新老三大能力基础上的作为数学核心能力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把数学作为文化和培养“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时,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阶段。
那么,在复习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数学能力呢?即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
性;寻求不同解题途径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
3、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中考试题中,应用题量普遍增加,“应用性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应用题”等经常出现。
“信息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题”、“规律总结”、“游戏分析”等问题均成为中考热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这类问题是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思考。
4、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对模考50分以下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基
本题型的训练,因为抓住这许人就可以提高平均分。
对其他的学生要有选择地布置作业。
5、复习工作要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开
展。
6、针对今年数学考试的情况要加强研究,要适当苏州市前几年的中考试卷,复习过程中要反复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把握深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