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7.04 KB
- 文档页数: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河南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庞大。
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收入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导致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人口流动。
二、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因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河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产出,而农业收入受到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稳定增长。
2.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只有农业和农村副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3. 教育资源不足:河南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机构,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发展。
三、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1. 经济发展推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城乡经济的有机结合,也促使农村发展由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阶段转变。
2. 农村减贫效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也减轻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负担,有效促进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 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农村老年人口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也随之产生。
四、解决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对策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
3. 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近一亿人口,70% 在农村。
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遍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世界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力总量几年来稳居全国首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5 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1557 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2800 万人的一半以上。
其中,省外转移999.6 万人,省内转移554 万人,境外转移<含外派劳务)3.4 万人。
全年全省劳务收入已达730 亿元,比上年增加117 亿元,劳务收入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全省已有15 个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68个县<市)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网络,8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还在外出农村劳动力较为集中的省市建立了338 个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为在外河南籍务工者做好维权服务。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据测算,截至2005 年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总资源4938.05 万人,剔除70岁及70岁以上人口246.90 万人、农村户口的在外学生147.40 万人,实际农村劳动力资源为4543.75 万人。
实际劳动力资源分别扣除林业就业68.94 万人、畜牧业就业75.28 万人、渔业就业16.02 万人及农业需求1588.50 万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总富余约为2795.01 万人。
2005 年河南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1557.19 万人,占全省实际劳动力资源4543.75 万人的34%,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2795.01 万人的55.71%,转移数量较上年增加146.10 万人,增长10.35%。
信阳、驻马店、南阳、周口、商丘等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都在150 万人以上。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一、引言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相应地在区域之间大规模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内部发展状况,更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城市结构与布局的改变。
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迁移、特征及动因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加快一个地区全方位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人口迁移的研究涉及地域空间差异、人口自身特征、经济社会演变规律几大研究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和现实性的难题。
国内外不同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外国学者对人口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与模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以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的两部门人口流动模型,两部门在结构上和收入上的差异导致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该模型也是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
1960年斯托弗提出了人口迁移的介入机会模型,希望能够反映出人口迁移的方向。
朱传耿等利用1996年公安部提供的流动人口资料对中国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的流动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
俞路认为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平均的情况下,人口中心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的进程。
许鹏、王晓波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五条人口迁移规律,即省外迁移人口比省内迁移人口多,省际迁移以就近迁移为主,外来人口的迁移区域趋向扩大化,省际迁移以男性为主,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量受政策的影响。
戴丽娜、王青玉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研究各个政府支出对河南人口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各支出的影响显著。
下面就通过河南省农村人口的统计数据,来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来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的统计分析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经过不断地调整与实践,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走上正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国家也开始有序的调节着劳动力的转移。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滞缓原因的实证研究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
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
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
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河南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其就业容量;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
标签: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河南省一、问题的提出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大问题[1]。
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研究区域城市化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近十几年来,广大学者对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不多。
在定量研究中,又以大空间尺度(全国、经济地带)的居多。
在省域尺度上,主要分析各要素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方向与程度,缺少对城市化影响因素系统的数量分析。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镇)集聚的过程。
所以,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目前直接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进行的实证分析还很少见。
理论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受来自农业的推力和非农产业拉力的共同影响。
笔者认为,对发展中地区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特别是其就业容量的增长所提供的转移机会。
换言之,非农产业的就业容量越大,就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就越快。
本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的案例区域。
第三期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7000万的农业人口和40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河南不能回避的现实省情。
如何处理好河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对河南的经济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以历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农村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对影响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制度、经济、资源、农村发展状况等因素做OLS 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可以用以下经济模型[1]衡量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模型LY=β0+β1L X 1+β2L X 2+β3L X 3+β4L X 4+β5LX 5+β6LX 6+U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模型LYRAT E=β0+β1LX 1+β2L X 2+β3L X 3+β4LX 4+β5LX 5+β6LX 6+U其中Y 代表被解释变量,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YRATE 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X 1代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X 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X 3城乡居民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 4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总人口),X 5代表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即可耕地面积/农村人口),X 6代表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例(见表1)。
表11990~2006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数据资料来源:《河南经济统计年鉴》(1991~1992);《河南统计年鉴》(1994~2007);《河南农村统计年鉴》(1993~2004)。
对以上变量分别取对数,以L Y 、LYRATE 、L X 1、LX 2、LX 3、LX 4、LX 5、L X 6表示,如表2。
表21990~2006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数据获得上述数据后,进一步对变量LY 和L YRATE 分别与各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做了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462014年9月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①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王梦楠摘 要:改变现阶段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模式和路径,是切实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题,保障河南省城镇化进程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待转数量巨大,培训任务艰巨。
本文梳理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通过调查和分析,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具体问题,提出强化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路径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9(b)-146-021 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必要性2004~2009年,连续 5 年,中共中央针对“三农”问题下发了一系列的中央文件。
2013年,若干重大会议围绕城镇化展开,同年6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讨论了有关城镇化建设的议题;同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经济会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城镇化会议,与会代表针对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问题,均指出“人是城镇化的核心,即城镇化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人口‘如何市民化’的问题,市民化的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就业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为了让城镇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即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全国应实行统一居住证制度,使基本公共服务按居住证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为人口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同时在教育、医保、养老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
作为全国户籍人口和劳动力输出第一大省,河南省的城镇化比率及质量在全国排名都较为落后,在整个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5T01:08:08.38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月中作者:李刚[导读]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三农”问题,因为农业问题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的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就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对促进农村劳动人民再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其发展更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否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李刚四川省成都市摘要: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三农”问题,因为农业问题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的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就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对促进农村劳动人民再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其发展更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否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转移就业方法对策引言: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人数占有河南省总人数的大多数份额,农业农民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河南省总体的发展状况,而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也直接关乎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这是由河南省的民情所决定的,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河南省农村的劳动力力转移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有不少的失业人员,这些失业人员失业状况是各种各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解决对策就显得很有意义了。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一)转移的规模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省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