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单元过关训练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5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
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
该思想(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相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
] 2.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六十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旨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旨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极为有限,故B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在主张学习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故C项正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反对政治制度变革,故D项错误。
]3.(2017·益阳调研)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
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
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这说明当时(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D[题干中“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不能说明学生就此放弃了游行示威的方式,故A项错误;题干中“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并不仅指学生,还包含其他阶层,故B项错误;题干中“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说明五四之后的主流思想是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题干中“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人士开始倾向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
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时空坐标】
【线索引领】
线索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
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线索2 现代中国文艺和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
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
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线索3 工业革命前的科技发展: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
的近代科学;牛顿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
线索4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科技领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和“电气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文艺领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盛行;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线索5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科技领域: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文艺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主流。
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6·郑州模拟)毛泽东曾在1958年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投入到这些开发计划中。
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B.“大跃进"运动在我国国防现代化中的体现C.我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实现国防的现代化D.国防高科技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8年”“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我国相对落后,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逼迫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
“大跃进”运动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排除B项;C项与题干没有关系;“科技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排除D项。
答案:A2.(2017·潍坊模拟)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
这一现象(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突飞猛进,故A项错误;通过“中科院学部委员既有科学家也有工农大众”“69项学部论文和报告中劳动模范占据了13项”信息可知,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少数劳动模范,故C项错误;“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6·南通一模)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单元宏观识记方法两大热考命题主线
■特级教师王敏
课标全国卷考情统计
单元宏观识记方法
续表
主线一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知识主线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知识主线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上的封建色彩。
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浪漫主义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总结提升
中西方绘画的比较。
第15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1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
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
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B[根据材料“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可知,统治者并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
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可知,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可知,当时中国科技发展并未与世界保持同步,故D项错误。
]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
”材料中的“钥匙”是指( )A.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B.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C.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D.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B[伽利略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意大利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发生在17世纪经典力学构建之后,故B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于185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量子论是20世纪初才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3.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思想和科学的进步是由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所构成的,当旧的范式变得日益不能解释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时,能用更加令人满意的方法来说明那些史实的范式就取代了它。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 近、现代中外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C[题干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体现出牛顿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而非仅限于法国,故A项错误;牛顿力学产生于17、18世纪,而文艺复兴运动则是14—17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体现出牛顿革命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早于牛顿革命,故D项错误。
]2.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他认为此“普遍法则”是(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B.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C.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确立,不是现代物理学,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与材料中的宇宙运行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说明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C项正确;D项属于现代科技的范畴,与材料中“中世纪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
]3.“小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
但其随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小服其言。
初叫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进化论冲击中西方宗教思想B.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C.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D.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A[由“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可知主张是顺应时代才能长存,从“但其随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可知这一思想是与基督教不同的进化论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和中国教育的变革,故B、C两项错误;从“故各国儒士,均小服其言。
单元检测提升1.(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中国著名女医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解析:选C。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早于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题干成就同属于“文革”时期,故C项正确;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时间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 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解析:选D。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2017·江苏扬州模拟)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解析:选C。
第15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
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
该思想(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相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
] 2.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六十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旨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旨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极为有限,故B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在主张学习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故C项正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反对政治制度变革,故D项错误。
]3.(2017·益阳调研)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
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
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这说明当时(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D[题干中“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不能说明学生就此放弃了游行示威的方式,故A项错误;题干中“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并不仅指学生,还包含其他阶层,故B项错误;题干中“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说明五四之后的主流思想是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题干中“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人士开始倾向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4.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
”这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A[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除地主剥削的可能性,这是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
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
”下列哪些著作反映了毛泽东作出了“自觉选择”()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新民主主义论》B[材料信息“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表明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自觉选择”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故B 项符合题意;《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论》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故A、C、D三项错误。
] 6.(2017·烟台期末)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有( )①道路的内容相同②领导力量相同③面临的社会矛盾相同④依靠力量相同A.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飞跃的道路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第二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①错误;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②正确。
第一次飞跃时,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第二次飞跃时,社会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故③错误。
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一大核心观点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产业工人、农民,也包括各种民主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其中,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左派和中间派别不在其中;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故④错误。
] 7.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C[题干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体现出牛顿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故A项错误;牛顿力学产生于17世纪,而文艺复兴运动则是14—17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体现出牛顿革命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于16世纪,要早于牛顿生活的时代,故D项错误。
]8.(2017·赣州摸底)“小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
但其随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小服其言。
初叫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进化论冲击中西方宗教思想B.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C.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D.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A[根据材料中“其合宜,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可知,材料主张是顺应时代才能长存,根据材料中“但其随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可知,这一思想是与基督教不同的进化论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和中国教育的变革,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各国儒士,均小服其言。
初叫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可知,进化论思想主要在西方国家流行,故D项错误。
]9.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B[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化”是指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取代,不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故B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个性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故C项错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分别采用了煤、石油作为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高科技为特征,没有使用新能源,故D项错误。
] 10.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
”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 A.《安娜·卡列尼娜》B.《格尔尼卡》C.《等待戈多》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D[根据材料中“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可知,该思潮与浪漫主义的风格一致,D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11.有学者指出:“20 世纪50 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的威胁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
……用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罗斯福新政B.人民公社化运动——福利国家C.“双百”方针的提出——福利国家D.人民公社化运动——罗斯福新政C[罗斯福新政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时间“20世纪50年代”不符合,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中“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不符,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强调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与材料中“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相符,而福利国家与“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相符,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时间与“20世纪50年代”不符,故D项错误。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C[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教育要公平。
“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都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
……大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得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