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7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发布时间:2019-10-09[教学要点]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1.教师提示: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点染勾画。
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
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陶渊明”。
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他把田园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农田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王维”。
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李白”。
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生4:我觉得他是当代“欧阳修”。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5:我觉得他是当代“周敦颐”。
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生6:我觉得他是当代“朱自清”。
朱处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教师总结:大家对作者的形象设计都很好,都体现了一点: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主题思想。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美好景色和情感表达。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美好景色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 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学习。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写作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基本内容介绍。
作者李乐薇的背景介绍。
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使用教学互动平台,方便学生提问和交流。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主题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主题分析:20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参与度评价,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评价指标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
作者李乐薇的背景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李乐薇的其它作品或相关文章。
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教学参考书籍和教案模板。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主题。
6.2 教学活动实践课堂讨论活动:学生围绕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学科:语文班级:三班教师:曲广军时间:2014、5、28 教学目标1.掌握散文阅读的要领,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2.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阅读的技巧。
2.学习本文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体裁是什么?散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教师板书。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掌握散文阅读的要领,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2、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三、阅读指导要想学习一篇课文,朗读是很重要的方法,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然后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基础上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散文的朗读总体上说应细腻、真实、质朴、有感情。
朗读时,叙述的语言要读得舒展、自然;描写的语言要读的细致、生动;抒情的语言要读的真挚、动情;议论的语言要读得有感而发、带情而议。
用声不宜太强、太高,声音松弛,似溪水流淌,好友谈心,展现散文的优美意境。
1、教师提问:本文共有多少段?请同学们把各段标出来。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字;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大家看范读的同学属于哪个阶段?散文的美有语言美和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统一的,而朗读是鉴赏这种美的重要手段。
朗读要注意字正腔圆,声、韵、调到位,吐字清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还要注意朗读基调。
当别的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要认真看书、倾听,指出朗读出现的问题。
看谁最细心,挑的毛病最多。
优质课程《我的空中阁楼》精选教学设计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
“归有光”。
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听课文录音,疏通字词四.整体感知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分析并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讲解和运用。
3. 文章结构的分析。
4. 主题和寓意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简介和重点词汇。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章主题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重点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重点词汇。
4.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章主题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沟通能力。
3.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2.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和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指导。
3.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等。
3. 在线资源:相关文章和讨论区。
4.2 教学材料1. 文章原文:《我的空中楼阁》。
2. 阅读材料: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
3. 练习题: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和词汇练习。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表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讲解重点词汇。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空中楼阁”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空中楼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空中楼阁的认知和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中楼阁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空中楼阁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空中楼阁的概念。
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
教学活动:1. 展示空中楼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空中楼阁的认知和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3. 介绍空中楼阁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空中楼阁的概念。
4. 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空中楼阁的历史与文化1. 帮助学生了解空中楼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或展示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空中楼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空中楼阁文化意义的理解。
教学内容:介绍空中楼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空中楼阁的起源和演变。
探讨空中楼阁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或展示空中楼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空中楼阁文化意义的理解。
3. 分析空中楼阁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空中楼阁的建筑与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空中楼阁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通过展示空中楼阁的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空中楼阁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空中楼阁建筑和设计的看法和想法。
教学内容:介绍空中楼阁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空中楼阁的结构和风格。
探讨空中楼阁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和突破。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保定一中马艳荣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品味文中的比喻修辞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乐微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即:对独立宁静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文中的语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是强调文章要讲究文采。
散文是滴水见海,尺幅兴波的文体,因此一篇优秀的散文除了要求立意深远,构思精巧之外,语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乐微的艺术采笔之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无穷的情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飘逸淡雅的图画,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的奥秘何在呢?除了构思立意及句式的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而其中又有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即:比喻。
钱中书先生曾经把比喻称为语言王冠上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立足于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来瞻仰这颗耀眼的明珠,品味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学过程㈠请同学朗读课文,品味其语言美,同时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总结李乐微是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笔下的比喻层次错处,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使文章气运生动,情采飞扬。
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
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句来分析品评。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
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
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
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
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明确: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空中楼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空中楼阁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探讨空中楼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空中楼阁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空中楼阁的定义和特点。
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与空中楼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参考书籍或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2 教学材料分组讨论的表格或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空中楼阁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辅助学生理解概念。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或研究报告,进一步深入研究空中楼阁的意义和价值。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或参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艺术创作或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空中楼阁的理解和观点。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文章中的情景,增强体验感。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关于空中楼阁的故事或诗歌。
6.2 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师生互动。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汇总1篇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
这小屋它可能在__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
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二、新课学习。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脉,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
让学生学会扩展阅读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美文的赏析学会审美,发现美,陶冶学生情操。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情志。
三.教学难点:理清文脉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五.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为什么?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暂且称它为小屋吧。
这间小屋可能是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一间“陋室”,也可能在陶渊明笔下的清幽的世外桃源,可能在郑愁予那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也可能在徐志摩心中柔美的康桥边。
总之,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二、作者简介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散文作家。
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三、整体感知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小组合作讨论,给作者描绘的每一幅小屋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可以用“小屋与______”、“小屋的______”形式,也可以展开想象,自由概括。
角度问:立足点有没有变化?有,1-8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9-18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问:1-8主要是小屋和谁的关系?(山、树)三者是什么关系?山、树、屋三者互为背景,互作点缀,相生相依,组成作者心中理想的美景。
问:小屋点缀了小山,树点缀了小屋,小屋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构成和谐的统一。
作者反复描写山、树与小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自由的热爱)问:作者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优美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摄角度是单一的吗?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前面说过,有从屋外对小屋的描写,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顺序呢?近看,树点缀了小屋,给小屋设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有远观,小屋在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
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我们看到了山、树、领土、领空、围墙,除此之外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
这是?——时间角度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见;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把小屋放在变化着的光线下写。
早晨光线强了(小屋如)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减弱了花瓣慢慢收拢深夜(山上)灯光疏落小屋在如烟似雾的灯光中(山下)万家灯火月色朦胧、星光点点之下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笔法灵活,变化多端。
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四、品味语言这篇文章除了构图美之外还有哪个方面美?语言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修辞:比喻、拟人、对偶(对称的句式)(一)、比喻、拟人比喻是本文中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
让大家谈谈喜欢的修辞,先谈第一部分里的,后谈第二部分里的。
第一部分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
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古人也说过“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
而对小屋玲珑小巧、风韵独存的特点不能突显。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
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这种比喻称之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
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3、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并不着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个被比喻物之间的关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较难看出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着眼,我们就会觉得这两个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作者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第一部分除了有生动新颖的比喻外,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吗?生动的比拟:“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第2课时五、复习上节课内容,继续学习文章第二部分中的比喻拟人手法。
第二部分1、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用优美潇洒的笔调和新奇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她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
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将本体“山”与喻体“花蕊”这两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新奇地其“联”在了一起,“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
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
花蕊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因光线的变化而带给人的动态感,将“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令人产生浪漫的遐想。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这是由自家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二者都围住了一些东西;由自家院中各种各样的花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二者在色彩、形状上都有近似之处。
只有心境自由、胸怀开阔的人,才能有如此可爱而美好的联想,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
把云霞比做花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依据人的心理逻辑先对所见之物进行描摹,接着再点出本体,从而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
不妨把这种比喻称为倒挂式的比喻(倒喻)。
本文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倒挂式比喻,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运用暗喻,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同时,把自然说成是天成的巨画,也暗含着作者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
如果改为经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像一幅巨画”则会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可言。
3、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
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仅在于作者善于捕捉最生动、最贴切的喻体来构成比喻,而且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
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它们的兼连交错,各自显出自己的风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二)、对称的句式除了比喻和比拟,这篇散文还有什么语言上的特色呢?对称的句式。
散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相对应、成双作对的句子,使景物更具韵味。
例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以树的动反衬小屋的静,以树的大反衬小屋的小,动静结合,构图别致。
句子成双作对,整散交错,变化多姿,节奏感强。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
……论“领空”却有时无限的。
大词小用,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总之,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句中先用对偶句抒写小屋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再用个反问句强调这种感情,接着是两个并列的整句,抒发我深切的感受和欢快的情怀,最后颇有情趣地给山坡和小路起名,用一个主动句和一个被动句。
作者深谙语言排列组合的艺术,节奏随文思的激荡不断地起伏流淌。
作者为什么不说“我外出”呢?第一句中的“外”和“来”的韵母,“点”以及第二句的“间”的韵母,第三句的“飞”和“退”的韵母都相同,音节和谐,读来上口,增强了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