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_姚艳霞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4
作者: 姚艳霞[1]
作者机构: [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59-16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李光地;仁;博爱;孝道;仁政
摘要: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继承程朱仁学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使仁学的理论形态更趋完善。
从内容上,他以仁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提出博爱尽仁体,从而从天理的高度保证了仁的合理性;指出仁为性善之根源,并强调了仁作为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的和谐统一。
在为仁的方法论上,他提出一系列的心地修养功夫,从修道节欲、孝道、存诚持敬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同时,李光地以仁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将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相结合。
其仁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王小清09史本一班学号:090701142摘要: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学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
李光地的“礼义”论专指礼学义理思想,以“性”为本。
关键词:李光地礼义传统社会教化李光地的“性”论体系是在礼学的社会教化下形成的。
因此,笔者拟从社会教化的角度分析李光地的礼学思想。
其一,吾性之中即礼,吾性之和即乐。
作为李光地哲学的最高范畴的“性”,是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最终价值来源,他指出:“性即理也,是天命之无妄也;理即性也,是万物之皆备也;理即性也,言气之中有亘古不易之性,是之谓理;理即性也,实实有个本体在,即《乾》之元,而人之性也。
”⑴程朱认为性即理,而李光地将“理”解释为气中亘古不易之性,一反程朱之“理”的权威性,而代之以“性”。
李光地将人外在的“理”说成人内在的“性”,并将“性”奉为万物的本源,宇宙之本体,这无疑是将万物和世界人化,也可以说是将冷冰冰的“理”人性化。
但究其目的主要是以此来维护清初的人伦道德关系,展示清王朝伦理秩序的亲和力。
那么礼与性的关系如何呢?李光地指出:“事亲从兄是率性之道,人因不敢以乐为性,故说得支离。
不知吾性之中即理,吾性之和即乐,中和可谓非性乎。
”⑴这就是说,李光地以“性”取代“理”成为世界的本体,亦即“礼乐”之源,而礼乐则是性的最终体现。
因此,在李光地看来,作为社会秩序的礼,是以性为最终根源的,具有超越性的价值。
其二,礼之和乐处,即是乐。
如前所述,性和礼乐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那么礼和乐的关系又如何?“礼”和“乐”二者向来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而且和天地阴阳密不可分。
李光地礼学体系中礼始终没离开乐,他指出:“仁义智丽者,性也······岂知礼乐是一件,礼可以名性,乐独不可名性乎?盖礼之和乐处,即是乐也。
简论李光地《诗所》对朱熹“淫诗说”的修正□!"祎内容摘要%朱熹《诗集传》提出“郑、卫之诗”为*2诗”的观点,在理学盛行的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清初的李光地作为朱子学代表,在学术上显得相对圆通,在基本肯定朱熹“淫诗说”的基础上,并没有全面接受,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巧妙地对其予以了修正。
关键词%李光地朱熹*2诗说”修正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岀以郑、卫之诗为“淫诗”的观点,因对汉唐诗学以三百篇岀于性情之正的观念造成冲击,在当时即有极大争议,如吕祖谦就从教化角度提岀诘难a桑中》、《湊f》诸篇,几于劝矣。
夫子取之,何也?曰:诗之体不同,有直刺之者,《新台》之类是也;有微讽之者,《君子》之类是也;有者,类是也。
”⑴"$%为康熙朝朱子学代表,李光地对“淫诗说”度a朱子郑卫之说,诸以为,之者。
”曲&9,在朱熹岀的三十a情”的“淫诗”之中,李光有三a朱传”。
同时,李光对于“淫诗说”的度也是为J在《诗》中朱子观点同《诗集》说J是在对《风雨》、《》朱子a淫诗”的中,对朱熹“淫诗说”提岀,体对朱熹“淫诗”说中有的度。
一.引用毛郑诗解反驳“淫诗说8李光地在具体解诗过程中,说观点J 以之为的对象,对于《诗集》的同之J也。
李光在诗中借毛郑之说朱熹诗k《丘中有麻》一诗,《诗集传》岀它是a者有之J有之之者”郎j为是子表子的诗。
李光说:a以为大夫者,从k”[2#"9&即《传》,a丘中有》也”!4吧为诗中“留”字为大夫之姓,而对于“丘中有李,之子。
之子”,李光为是子以李百姓,百姓视之如玉。
故《中有》是表百对于大夫的慕爱戴,这显之情无涉,将同政治教化相联系,是周室还有善政而为百慕的表。
在李光:确朱子诗,体保守性,只列旧注也已表度。
对于《》,朱熹为“淫奔之当之时,期之悦也”印。
,为是子约子相见,表喜悦之情的诗。
亍李光地认为:》谓子者,从”[&回J赞同《》说《》J子也k乱世则子J不改度焉k”[*期为赞美子在乱世中改节操之k郑玄据《小》以生发说“兴者,喻子虽居乱世J变改节度……鸡为如晦止鸣”胪。
李光地著述考略
章全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00)003
【摘要】《安溪县志·艺文上》收录李光地著述共28种,既无分类,亦无卷帙。
《宋明理学史下·李光地章》与乾隆《安溪县志》所载同其数而或异其目。
虽编撰
泾渭而搜罗间有阙失,考订颇为翔实而纂辑细大不捐,仍嫌未备。
兹据李清馥道光本《榕村谱录合考》,参以《榕村全集》、《榕村全书》、《榕村语录》、《续集》等,将李光地编纂著述系年考叙如次,裨能有助后之编辑李集者于万一,则幸甚矣。
【总页数】4页(P41-43,40)
【作者】章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清人李光地的论“学”思想——《榕树语录》及其著述特色 [J], 叶茂樟
2.李光地《诗所》对清初学者诗经学著述的影响 [J], 孙柯贞;张芳
3.沪医秦昌遇生平、家族及著述考略 [J], 李嫣然;陈丽云
4.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5.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文学艺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陈良(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李光地作为一代理学名臣,在清初为祖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但由于种种原因,李光地及其 儒学思想长期受人非议。
在国家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更加客观地看待李光地儒学思想是为必要。
而唯物史观则 是一种颇有益于人们拨云见日的视角。
【关键词】儒学思想李光地唯物史观视角【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84 (2019) 01-53-3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初理学名臣。
与 纯粹的学者大家有别,其不但儒学思想造诣精深,且能知行合一,做出过诸多历史贡献。
所以,笔者认为,谈论李光地儒学思想时,应当将其视为 清初官方儒学的代表。
这既符合历史实际,也更 容易让人看清其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在历史上的贡献突出无疑,清朝是中央集权站上巅峰、思想禁锢 趋于极端的时期,这其间儒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站在今人的某种立场 上,以所谓“专制”、“人治”之名,全然抹杀清 代儒学的意义,并不客观。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 们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 考量。
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说:“剥削阶级当着还 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
王阳明也有一些真理。
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 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
”[1]所以,这里的一个重点 问题是,以李光地儒学思想为代表的清初官方儒 学,在当时,是否能够代表群众利益,“说出若干 真理”?客观地说,答案是肯定的。
理由很简单,经历了明朝末年以来的动荡,国家和百姓都需要一个统一、和平、稳定的局面 来休养生息。
而李光地在平息“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治理水患等方面是做出极大贡献的。
“君择臣,臣亦择君”—李光地的事君之道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
康熙五十七年死于北京,享年77岁,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同时代的学者尊称其为“安溪先生”,或尊称其为“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有一句名言:“君臣朋友皆尊贤也。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朋友同德、同术、劝善、规过,都是尊贤。
”以这种态度对待皇帝,真可谓不卑不亢,有儒者俊伟刚严的气概、蔼然肃然的风度。
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当然不是说大臣可以任意选择自己认为好的皇帝。
在传统社会中,谁当皇帝是既成事实,一般是大臣所无法选择的。
所谓“臣亦择君”,在李光地那里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当君主不能用正道直行之人的时候,自己决不去迎合君主;当着君主能用正道直行之人的时候,自己才能为其所用,这是第一层意思。
二是“以下变上”。
李光地深知以下变上甚难,但认为并非不可能做到。
只要善于进言,坚持不懈,皇上也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以这种态度来对待皇帝,在具体实践中是李光地是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呢?一、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李光地认为,君臣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互相规劝,同心同德地把国家治理好,而不应该等级森严,使大臣充满畏惧,不敢进言。
他认为君臣关系如何,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榕村语录》记载他说:“古者君臣如朋友,情意相洽,进言亦易,畏惮益轻。
人初起时,君臣席地而坐,饮食必共,上下一心,死生同之,故强盛无比。
及入汴,得一南人教他分辨贵贱,体势日益尊崇而势随衰。
高祖初得天下,群臣故无礼,叔孙通不过记得许多秦家制度耳。
杜工部云:叔孙礼乐萧何律。
其实坏事就是此二件。
”在这段话中,李光地明确表示反对令大臣畏惮的“秦家制度”。
然而,“秦家制度”已延续两千年,这在当时来说尚且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李光地也奈何这种制度不得。
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
姚艳霞;章启辉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3
【摘要】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天道性命"落到了实处.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姚艳霞;章启辉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9
【相关文献】
1.一代完人尊道贵德——浅谈李光地崇尚道家思想 [J], 李宇思
2.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J], 陈良
3.李光地教育思想浅析 [J], 吴灵莉
4.安溪将举行李光地诞辰350周年纪念活动暨李光地思想学术讨论会 [J], 无
5.试论李光地的科举改革思想 [J], 苏韶文;苏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光地主要文献史料综述陈彬强【摘要】李光地是清初重臣,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颇受争议.文献史料是解读李光地最真实的原始依据,有关李光地的文献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档案类、史志类、文集类、《榕村全书》等四大类,每类文献亦各有其特点,系统梳理李光地文献史料对于客观评价李光地其人、厘清史实纠葛大有裨益.【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李光地;清代;文献史料【作者】陈彬强【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33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
李光地为人清廉忠正,身任要职,为官期间政绩显著,深得康熙器重,对康熙晚年决策影响很大,是清初的重要政治人物。
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
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
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雍正在其祭文里赞扬他是“一代之完人”,给予极高评价。
清代以来,有关李光地的文献史料不少,大致可以分为档案类、史志类、文集类、《榕村全书》等四大类,每类文献亦各有其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李光地的历史面貌。
一、档案类文献李光地的官宦生涯主要在康熙一朝,相关的档案史料主要存在于《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圣祖仁皇帝圣训》《东华录》等。
这些文献虽以记录康熙的言行事迹为主,但李光地为朝中重臣,涉及到的自然不少。
由于各类档案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其记载侧重点又有所差异。
《康熙起居注》是康熙起居行动的记录,由起居注官随时跟从皇帝左右,记注皇帝一天的言行,记录内容以当天的政治活动为主,不能随意涂抹更改,一经定笔即成历史,连皇帝本人都不许翻看。
总体而言,起居注的内容较为琐碎繁杂,但贵在详实可靠,其信息之丰富,史料价值之高,非其它文献史料可比。
它是第一手资料,是《清实录》所载史料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其中收录有大量李光地的言行事迹,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从《性理精义》卷十“理气”部分看程朱一系对理气关系的论述吴瑶【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4)006【总页数】5页(P87-91)【关键词】理气不杂; 理气不离; 理先气后; 形而上下【作者】吴瑶【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性理精义》是清代大学者李光地受康熙皇帝所命而编纂的性理学著作。
康熙皇帝感于前朝《性理大全》的繁杂,因此授意李光地择其精要而成书,使学者能够得其入门之要,并亲定其名为《性理精义》。
李光地服膺于朱子学,其所编纂的《性理精义》是研究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章目捡择与编排次第无不透露着李光地本人对先贤的学问体系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本文立足《性理精义》卷十“理气”部分,借助李光地所提供的内容和思路,来理解在从二程、朱熹,再到黄干、陈淳,这一系的师传(1)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陈淳是朱熹晚年所得高足;黄干少即从学于朱熹。
脉络中是如何阐释和推进对理气关系的论述的。
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作为集大成者的朱熹从二程那里继承理、从周敦颐与张载那里继承气,因此,朱熹面临如何处理理与气的关系的问题。
按照一般的理解,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对理气关系加以描述,即理气不杂、理气不离和理在气中(理先气后)。
一、理气不杂理气不杂意在表明理不是气,气也不是理,二者是不同的。
程颢曰:“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道。
”[1]763这是此部分李光地选取的第一章。
程颢以形的有无将气与道区分开来,他认为但凡有形的东西便是气,无形的东西是道。
需要注意的是,程颢此处所说的是道与气,而不是理与气。
然而,形的有无并不足以作为区分道与气的标准,例如空气,虽然无形,但也仍旧称不上道。
因此,李光地随即选编程颐的话来补充和推进程颢的表述:“离阴阳则无道。
阴阳,气也,形而下也;道,太虚也,形而上也。
”[1]763上一句话中,程颢主要意在区别理与气,这一句话中程颐则补充说明了二者的联系,即阴阳之气和道并不是分离的,离开了阴阳,道是无法存在的。
第25卷 第3期2011年5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l of H unan U niv er sity(Social Sciences)V ol.25,No.3M a y.2011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姚艳霞,章启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410082)[摘 要]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 缘情制礼 、 礼以义起 的礼学思维。
李光地不仅阐发 礼义 ,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 天道性命 落到了实处。
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光地;礼学;传统社会教化[中图分类号]B2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11)03 0026 04Guangdi Li s Theory of Ritual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CivilizationYAO Yan xia,ZHANG Qi hui(Y uelu Academy,H unan U niv er sity,Chang sha 410082,China)Abstract:Guang di Li,w ho claimed to confor m to the social situatio n and human w hile preserving the ancient cerem ony of spirit,advo cated the kind of pr opriety of thinking ritual to sentiment and cere m ony to justice ,w hich w as in the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 f the Confucian traditio n.A s is reflected and show n in his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his soc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Li no t only elucidated his pro priety ;he also fo cused on the use of r itual.As a result,he truly put his H eaven lives into effect.In this w ay,Li combined the Confucian ritual theory w ith its practicality,w hich has rich historical influence and practical sig nificancKey words:Guangdi Li;theory of rituals;traditional social civization礼 在儒家传统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制度层面的礼器、礼制、礼俗、礼仪,也包括思想层面的 礼义 ,都是为了维护社会伦理关系与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要素。
清代学者注重礼学,其中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礼学造诣甚高,他对礼乐教化非常重视,提出了 成德器之美 明用器之制 [1](P615)的教化理念,继承并发扬了朱熹礼学 明德新民 的思想。
因此,拟从传统社会教化角度来解读李光地的礼学思想。
所谓传统社会教化,是指历代帝王、官员、乡绅、善人、社会团体或组织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中下层民众实施的政治与伦理道德教育。
[2](P46-48)这种教化,尽管不是直接的师生关系,但是其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对民众具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导向性。
李光地曾概括: 吾学大纲有三:一曰存实心,二曰明实理,三曰行实事。
[3]除了加强个人德性修养,存实心,明实理之外,还应该落实到行实事上,李光地礼学传统社会教化功能的实施即是 行实事 。
一 李光地礼学提出的历史背景礼学是孔子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以周礼为基础,重新诠释礼义,重订君臣纲纪,以挽春秋礼乐崩坏之趋势。
历代治礼之学者,会因历史背景的不同,对礼义、礼器等的体认有不同之思维方式。
汉儒多重名物训诂,治礼亦重仪文形式;宋明儒重义理阐析,治礼重道德内涵;清儒重礼义,但更重视礼器之用。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定 北郊之祀 [4],是清代礼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康熙帝藉祭天地之礼,来宣示大清帝国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随即清初礼臣们围绕庙制方向、*[收稿日期]2010-11-16[作者简介]姚艳霞(1977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专门史博士生.研究方向:清代理学.第3期姚艳霞,章启辉: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配享位次等礼制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激烈地争辩。
从礼制史的角度言,此一争辩促使清儒从注重清谈礼义,转向礼制、礼器等现实层面。
[5]另外,面对清初王学末流的挑衅,清儒也渐渐注重礼学礼器功用包括社会教化,为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打下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其中李光地礼学表现得甚为明显。
在上述背景之下,李光地非常重视并倡导礼乐,曾说: 礼乐不可斯臾去身,亦不可以一日不行于天下。
[6]李光地在礼学方面的造诣体现在他的礼学修养和切实着手将礼推 行于天下 ,他不仅注重礼义的阐发,而且更讲求在制度层面上的运用。
这与朱熹重视礼义,而不重视礼器、仪文有不同之处。
今人评价李光地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多注重从理学经世角度入手,少有人从礼学教化视角去审视,这与李光地推重礼学的取向相去甚远。
二 李光地的礼义论本节中的 礼义 ,笔者专指礼学义理思想。
李光地以 性 为本,事实上, 性 、 天命 等只有在礼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上才更易于得到最后的落实。
换言之,李光地的 性 论体系如果脱离了其礼学的社会教化,必然流于抽象和虚空。
因此,笔者拟从社会教化角度分析李光地的礼学思想。
其一,吾性之中即礼,吾性之和即乐。
作为李光地哲学的最高范畴的 性 ,是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最终价值来源,他指出: 性即理也,是天命之无妄也;理即性也,是万物之皆备也;理即性也,言气之中有亘古不易之性,是之谓理;理即性也,实实有个本体在,即 乾 之元,而人之性也。
[1](P457)程朱认为性即理,而李光地将 理 解释为气中亘古不易之性,一反程朱之 理 的权威性,而代之以 性 。
李光地将人外在的 理 说成人内在的 性 ,并将 性 奉为万物的本源,宇宙之本体,这无疑是将万物和世界人化,也可以说是将冷冰冰的 理 人性化。
但究其目的主要是以此来维护清初的人伦道德关系,展示清王朝伦理秩序的亲和力。
那么礼与性的关系如何呢?李光地指出: 事亲从兄是率性之道,人因不敢以乐为性,故说得支离。
不知吾性之中即礼,吾性之和即乐,中和可谓非性乎。
[1](P91) 和 是境界, 中 是尺度。
李光地认为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就是 礼乐 ,其礼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 中和 ,这就是说,李光地以 性 取代 理 成为世界的本体,亦即 礼乐 之源,而礼乐则是性的最终体现。
因此,在李光地看来,作为社会秩序的礼,是以性为最终根源的,具有超越性的价值。
其二,礼之和乐处,即是乐。
如前所述,性和礼乐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那么礼和乐的关系又如何呢? 礼 和 乐 二者向来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而且和天地阴阳密不可分。
李光地礼学体系中礼始终没离开乐,他指出: 仁义智礼者,性也。
岂知礼乐是一件,礼可以名性,乐独不可名性乎?盖礼之和乐处,即是乐也。
[1](P91)因此,李光地认为礼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 和 ,即 乐 。
他进一步指出: 以今日用礼者,言之必以和,行之乃可贵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
以昔日制礼者言之,惟其和所以为美也。
[7]只有遵循了这个 礼 ,人伦社会才有了秩序;秩序井然,才能达到 和 的境界。
尽管提倡礼乐,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秩序,但这也是李光地的礼学社会教化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其三,仁是礼的最终根源,行礼而有仁,可以强国。
李光地指出: 仁之所从来,则天地生物之心是已。
[8]仁是天地万物之心,由此将仁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
既然仁是性善之根源、生物之本体,而礼又以性善为根源,那么仁与礼的关系如何呢?李光地说: 古之学者必从礼入,隆礼则志义,志义则知性体,仁而道不远矣。
圣敬日跻动容周旋中礼,而德斯至矣。
[9]学者进德修业需从习礼开始,隆礼才能志义,然后进入知性体明仁德之堂奥。
李光地进一步指出: 礼而行于仁,斯喜,可以致治矣。
乐而节以礼,斯乐,可以保盛矣。
自此而上,则通于天,君子以之顺性命之理焉;自此而下,则达于世,君子以之持气数之权焉。
[10]行礼而有仁,可以强国;行礼而节乐,可以保国。
因此,将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加以合理运用,从形而上说,顺应了天命;从形而下来说,可以通达世事。
第四,礼有助于遏制气之过、不及、杂糅不齐。
李光地不同于程朱,他不把人性区分为 天命之性 与 气质之性 ,那么,又如何解释人在气质上的种种区别呢?李光地认为: 知心性之说,则知天命、气质之说,何以故?曰:知人则知天,夫性无不善,而及夫心焉,则过也、不及也、杂糅不齐,于是乎善恶生焉。
[9]性所秉受的是精神性的天命,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心所秉受的是物质性的气,气有过、有不及、杂糅不齐,于是也就产生了善恶的分别。
于是,李光地礼学的社会教化理念以心性论为基础,肯定人性本善,又解释恶的根源为气有过、有不及、杂糅不齐。
礼 由天命之性所生,并落实于万物之中,便起着 撤其(气)昏 、 止其(气)驰 的作用。
他说: 气所拘,则昏为物,所引则驰必也。
胜怠以撤其昏,然后敬立而礼之本,可得必也。
胜欲以止其驰,然后义形而礼之用可修此。
[7]通过礼 撤其(气)昏 、 止其(气)驰 ,即遏制气之过之不及之杂糅不齐,以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从而具有教化大众的功能。
事实上, 天道 、 性命 等理学抽象概念只有在礼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上才能得到最后的落实。
其五, 缘情制礼 。
除了上述 礼 与 性 、 仁 、 乐 、 气 等的相互关系之外, 情 与 礼 的关系也影响着 礼 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教化功能的顺利实现。
李光地多次论及 礼 与心、情之间的关系,他说: 夫仁义礼智有存,有感喜怒哀乐,亦有已发未发,是道心人心皆包乎动静,以为言也。
而圣贤之论乃以静为性,动为情,则道心人心亦可以动静,别之与。
[11]他又说: 由乎礼义,以成智仁,人也。
学者,事也。
天德,则以贞元为始,人情,则以礼义为端。
[9]心和情是个体行仁践礼的内在情感,在礼的社会教化功能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而人情,又须根据礼义,以礼义为端加以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