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4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三)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 格式:doc
- 大小:399.54 KB
- 文档页数:5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例题练习及答案解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诗歌鉴赏者从诗歌中走出来,拉开距离观照(审视)诗歌作品,用现代观念对诗歌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初学阶段,一般不要求鉴赏者作出实质意义上的评价,只要求鉴赏者判断作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现出的思想倾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即使涉及到评价这一层次,也多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面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②反对战争,追求和平;③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④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⑤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⑥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
总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范仲淹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守边抗击西夏。
“燕然未勒”意为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史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①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伤感;②表现了戍边将士不曾破敌立功的抑郁之情。
词的上片是写景,体现戍边将士艰苦的环境:塞下秋天的荒凉、萧瑟,连南归的大雁都无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座早闭的孤城。
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的第(2)小题“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
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
2.分析式。
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3.评价式。
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预计2018年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会有所加强,考生应引起重视。
考向一诗歌的思想感情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清】吴兰修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
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
辄倚横竹写之.时甲戌七月十三夜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
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前人评价本词蕴含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夜半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看到斑驳的树影、闪烁的萤火虫,听到犹如秋夜孤灯下僧人诵读经文之语的蟋蟀的叫声.整个画面清新明丽,似淡而浓,虽然表现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宁静之中得到的愉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试题分析】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2.诗人借对乡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铁如意①谢翱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2018年3月22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山西省朔州市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诗人刻画了送别过程中的传情细节,用凄凉的景色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后两句情意切切,缠绵悱恻。
分手后,离人已登舟但还频频回头,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透过“看”字流露出来。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
一、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二、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三、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1。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
典例中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14.AD15.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分)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分)二、14.A15.B16.(6分)“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理解或翻译诗句】(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或视听嗅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手法】不但赋予春水以气息与活力,(1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情感】(2分)三、8.①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
(3分)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2分)9.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四、14.CE15.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
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五、(1)①身边没有知己,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心中的感慨无人诉说。
②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
(4分,每点2分。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三)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试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冠绝一时的舞蹈家。
弟子:指李十二娘。
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女子戎装持剑而舞。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
时杜甫年已55岁,流寓夔州,目睹李十二娘舞姿,闻其先师,抚今思昔,记起玄宗年间曾观公孙大娘之舞剑,赞叹其舞技高超。
②金粟堆:金粟山,是玄宗陵墓所在。
瞿塘石城:指夔州,地近瞿塘峡。
拱:两手合围的粗细。
1.诗题中的“行”是指。
2.简析诗中划线句子“罢如江海凝清光”。
3.诗云“感时抚事增惋伤”,诗中惋伤之情有几层意思?结合全诗作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
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冠盖雍容半旧卿”,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仍来参拜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D.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E.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即以景物为主。
通过写景,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抵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一、
1.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解析】注意诗歌体裁的分类。
【技巧点拨】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于中外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描绘了一曲舞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用环境描
写从侧面烘托,回肠荡气的舞蹈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技巧点拨】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首先答出诗句的内容即描绘的画面的特征和意境的特征,然后再分析诗句的作用。
3.通过两代舞者的际遇,表达昔盛今衰的人事蹉跎之感;反映五十来兴衰治乱的历史,追忆先帝盛世,慨叹安史之乱后衰颓的国运;寄寓青年快意壮游而今暮年飘零江湖的身世之悲。
【解析】注意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后的注释作答。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二、
4.CE
【解析】 C项,应是他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毫无民族气节;E项,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愤激哀怨之情。
5.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慑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解析】注意豪气——愤怒——憎恶怨恨——悲愤的变化过程,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