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熔化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熔化和凝固(基础):【学习目标】1.能够从固体的形状、结构上区别晶体、非晶体;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并绘制晶体、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3.从熔化的特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4.知道液体凝固的现象和特点;5.了解熔化、凝固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要点梳理】要点一、认识晶体1.晶体:有规则结构的固体。
2.非晶体凝固:没有规则形状的固体。
要点诠释:1.常见晶体如食盐、糖、海波、许多矿石和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有玻璃、松香、蜂蜡、沥青等。
要点二、固体的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
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1)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2)实验药品:水、冰、海波、蜂蜡、松香。
(3)实验装置:(4)实验内容:①观察冰熔化时的现象?②每隔30s记录一次冰的温度。
③当冰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⑤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5)表格:(6)熔化图象:(7)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由硬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体。
要点诠释: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3.要点三、液体的凝固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水的凝固:AB段表示放出热量,温度降低;BC段表示放出热量,温度不变;CD段表示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3.凝固点:液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要点诠释:1.液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温度没有达到凝固点时,放出热量只能使其温度降低而不能凝固。
2. 熔化和凝固:要点四、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应用1.从5000年前的青铜冶炼到现代单晶硅的生长,很多材料的生产、加工需要利用熔化和凝固规律等物态变化的知识。
2.在太空中,把要合成的材料放进特制的太空炉,对材料加温使其熔化,再降温变成固体,然后随卫星或飞船返回地球。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全)温度及其测量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量。
通常用字母t来表示。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被规定为100℃,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就是1℃。
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
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时273.15K,即T=273.15+t。
需要注意的是,热力学温度的0K温度永远达不到。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时,需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然后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读数时,需要将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待示数稳定后读取,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体温计的量程为35℃至42℃,分度值为0.1℃。
使用前需要甩一甩,使汞回到玻璃泡内。
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体温计当作普通实验用温度计适应。
温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洗澡的较舒适的温度是40摄氏度。
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的变化。
物理学中将物态变化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
熔化和凝固是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变化。
熔化是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需要吸热;凝固是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需要放热。
在熔化实验中,需要用水浴法进行加热,以便均匀、间接地加热物体,并能控制物体温度上升速度。
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可以总结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同时,也可以根据熔化过程反思凝固过程,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解答。
晶体是有确定熔化温度的物质,反之称为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区别在于熔化温度的确定性。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点和凝固点时是否吸收或放出热量,以及温度变化的情况不同。
当物质吸收热量时,温度会升高,物质会先变稀,最后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成为液体。
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并持续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并持续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固体的熔化、气体的液化和凝固、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等过程。
下面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1.固体的熔化:固体在升温过程中,当达到特定温度,称为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成液体。
熔化是固体分子之间的结构排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其原因是固体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强,使得分子间的结合逐渐减弱。
2.液体的凝固:液体在降温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成固体。
凝固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分子间的结合趋于紧密,形成固体结构。
3.液体的蒸发:液体在室温下,部分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跨越液体表面逃逸成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蒸发是液体分子由液态状态向气态状态转变的过程,蒸发速率受到温度、表面积和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4.液体的沸腾: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沸点时,液体开始产生大量气泡,液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呈现快速蒸发和凝固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5.气体的液化:气体在降温或加压的作用下,达到其特定温度和压强,称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气体开始液化成液体。
液化是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由于降温或加压而增强,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变短,形成液体。
6.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是固体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凝固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熔点和凝固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7.沸点和凝结点:沸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凝结点是气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沸点和凝结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通过了解以上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行为。
这些内容是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学原理的基础,也是研究物质的相关性质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第四章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石英、水晶、食盐、金属、海波、萘、明矾等;非晶体没有熔点,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3)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
(4)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2)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凝固时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注:糖和盐溶于水,是属于“溶解”。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注: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7、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描述:A-B是固体(B点是固体);B-C是固液共存态;C-D是液态(C点是液态),熔化过程吸热。
E-F液态(F点是液态);F-G是固液共存态;G-H是固体(B点是固体)【总结】(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
(2)凝固时,温度也保持不变(凝固点)。
(3)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熔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5)凝固过程需要不断放热。
(6)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平行时间轴。
8、如图所示为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总结】(1)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无熔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2、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
(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知识点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
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
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
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八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知识点及课后测试(含答案)知识点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固体叫做晶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非晶体物质海波、冰、食盐、奈、各种金属松香、石蜡、玻璃、沥青、熔点和凝固点有无熔化过程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凝固过程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放出热量,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熔化图像凝固图像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放出热量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在标准大气压环境下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逐渐降低2、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3、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图像中,属于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是()A. B.C. D.4、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C.海波在BC段为固液共存的状态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5、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A.熔化吸热 B.熔化放热 C.凝固吸热 D.凝固放热6、在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不变,从外界吸收热量 B.温度降低,向外界放出热量C.温度升高,从外界吸收热量 D.温度不变,向外界放出热量7、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温度为48℃的海波的状态是()A.一定是液态B.一定是固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三种状态都可能8、如表中列出了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据此分析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铁钨固态氢熔点/℃-38.8 1064 1083 1535 3410 -259A.水银温度计可以测量零下40℃的低温B.在1083℃下,铜可能为液态,也可能为固态C.金块掉进铁水中不会熔化 D.-260℃的氢是液态9、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A.海波玻璃 B.沥青蜂蜡 C.玻璃松香 D.冰海波10、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C.甲物质在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D.乙物质在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11、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12、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C.把一块 -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13、如图所示,试管和烧杯内盛有0℃的碎冰块,对烧杯缓慢加热,当烧杯中有一半冰块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不会熔化 B.熔化一半C.全部熔化 D.可能熔化一部分,可能全部熔化14、下图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15、严寒的冬季,有时会在屋檐下看到如图所示的冰凌。
课前小练1.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做熔化。
2.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
4.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有以下说法:(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最小刻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3)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要留在被测液体中。
其中正确的是()A.(1)(2)(3)(4)B.(1)(3)C.(2)(4)D.(1)(2)(3)知识点精析精讲一、汽化1.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沸腾1.定义: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现象: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影响因素:液体的种类不同,其沸点就不同。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5.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实验步骤a.按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水量约为200mL。
b.点燃酒精灯对水加热,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体积的变化。
c.注意听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声音的大小。
d.观察并记录从加热到沸腾过程以及沸腾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
当水温升高到90℃左右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左右停止加热。
e.移开酒精灯并将其熄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2)实验现象a.沸腾前,在水中出现小的气泡(水蒸气),随水温升高而变大,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体积収缩变小,未到液面就消失(水蒸气液化),同时,水温持续上升。
b.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c.沸腾后,水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实验图象(4)实验结论水在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5)实验补充a.实验中尽可能取较少的温水进行实验,且最好在烧杯上加一个盖,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
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
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