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不甚深,言不甚浅”的讲学中领略了心理学的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1.93 KB
- 文档页数:1
12.(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怀疑与学问》有感(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语文深深浅浅之间2.怀疑与学问3.总结正文(篇1)一、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语文是一门深广而富有内涵的学科,它涵盖了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然而,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和思考。
二、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怀疑是学问的起点。
只有通过怀疑,我们才能发现知识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同时,怀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
三、总结语文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和思考,而怀疑则是我们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对知识的怀疑态度,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
目录(篇2)1.语文深深浅浅之间2.怀疑与学问有感正文(篇2)《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和浅出,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其背景、作者、人物关系等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而在写作时,我们需要先确定主题和思路,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和浅出,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怀疑与学问有感》学问的基础是怀疑,只有不断地怀疑和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我们需要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而在学习科学时,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一、填空(20个20分)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额叶语言觉,颞叶听觉,顶叶运动觉,枕叶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9、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感情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①来自古代哲学,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1、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感觉的适应⑪“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⑫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⑬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⑭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⑮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⑯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⑰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⑱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⑲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王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高中诵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培养识记能力北京十二中王岭“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
”——培根(英)刚上高中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高中与初中最大的区别是要抛开旧有的狭小的学习意识,即注重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不仅要注重文章语言表层分析,还要注重文章内在阅读方法的探寻;在写作上,要彻底纠正只重作文外显形式,不重写作内气养成的倾向。
高中实际上是初中知识的高—层循环,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高一层理解力、评价力和创造力。
我认为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看到前人如何运用正确的思想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组织自己的思想,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高中正是识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高中学生的记忆心理和记忆特点谈起。
记忆是个有“记”有“忆”的过程,“记”是指识记和保留。
“忆”是再认和再现。
识记是需要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在头脑中形成的第二成像,经过后来的巩固成为一个固定的信息存入头脑之中的,在外界需要时可把它调出来应用。
因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与其它心理过程,如感知、想象、思维、情感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高中学生心理记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表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大幅度过渡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多以直观接触、感知形象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这种表象的记忆是记忆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学生年龄越小,这种记忆方式愈显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科目增多,知识面扩大,到了初中,学生在表象记忆基础上有了突破,开始通过想象思维,利用标志性的词语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抽象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显现,回忆,变为一种比前者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突破,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表象记忆,参与者不能够摆脱老师的束缚和强干预,特别是在中考应试体制下记忆多在教师的指挥棒中落实。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摘要: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授语言和文学,语文课堂也包含教授文本中蕴含的深邃丰富的传统文化。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的学习,培养积极地人生态度,使语文和生活更好地链接。
关键词:语文教学;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用教师的积极言行感染学生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教师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教。
言行是情绪最好的表达,教师要用积极的言行感染学生,就得有一个积极的情绪。
面带微笑的教师一定比板着面孔的教师有亲和力。
微笑是教师感染学生最有力的法宝。
面对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的微笑是一种鼓励,让他有了举手发言的自信;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的微笑是一种宽容,让他有了主动收敛的自尊;面对学习认真却成绩糟糕的学生,教师的微笑是一种减压,让他有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二、用教材的积极意义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
1.从内容中感知积极心理比如《成功的花》一诗中,我们读出了“风雨过后见彩虹”;《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我们看到了船长在生死抉择中的一种大爱;《散步》中,我们体会到了尊老爱幼的美;《紫藤萝瀑布》中,我们感悟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同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2.从背景上探究积极心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同一单元的两篇古文,这两位作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而心理特征则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特征。
文学素养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1. 情感表达:文学作品是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文学可以表达和体验各种情感。
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 共情能力: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人们的共情能力,即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人往往有更强的共情能力,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其中的角色产生共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 创造力: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维和创作欲望。
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创造力,能够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发表自己的创作作品。
4. 反思和启示: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等问题的深思。
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人往往更具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启示,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5. 想象力和思维拓展:文学作品往往涉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
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人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文学素养和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共情能力,激发创造力,促使思考和反思,并拓展想象力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特征水平。
同时,个体的心理特征也会在阅读和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
让语感成为学生心中灵动的泉水陆红菊(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启东226200)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
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朗读比较联想和想象积累语感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有入形象描述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混浊自辨”。
它具有锐敏、直觉、整体、联想、体验等特点,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
当前。
关注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
“新一代语文学家他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这还值得研究)。
那么究竟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首先要加强朗读、背诵的基础训练。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都是诵读的效果。
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
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其次在理解和比较中,感受语言魅力。
语句之间的对比朗读,最能显示作者用词准确、句式选择的妙处,是培养语感的义一途径。
文章摘要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会为您探讨其中几个主题,并且深入浅出地探讨怀疑与学问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会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分析这些主题,并结合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二、语文学习中的深浅之间三、结语:我的观点与体会正文一、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怀疑与学问是至关重要的。
怀疑可以驱使我们去探求真理,去寻找答案。
当我们对所学知识持怀疑态度时,就会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反复思考,不断质疑,最终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
而学问则是我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智慧。
怀疑和学问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怀疑与学问也同样重要。
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怀疑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学问则是我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思考和探讨所获取的知识和智慧,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语文学习中的深浅之间语文学习是一个既需要深度又需要广度的过程。
深度是指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而广度则是指我们需要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拓展自己的学识面。
在语文学习中,深度和广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初次的了解是粗浅之间(这里可以加入文章主题词),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只是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不能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需要逐渐提高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与老师的探讨和自己的思考,逐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求和怀疑,我们才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学问。
总结与回顾在知识的海洋中,怀疑与学问是我们探求真理的动力,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源泉。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既注重深度又注重广度,从而达到全面深刻地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让您更好地认识到怀疑与学问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里的心灵“鸡汤”作者:桑小燕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第4期语文是什么?是聆听大师教诲、是自由畅谈、是感悟经典……各种答案都是兼而有之。
从语言交流的本质特征出发,注重从语文的语言文字中找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定能吸引学生的阅读眼球和注意力,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近来,一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提出了真学语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探寻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与语篇对话中发现更多的有价值信息,定能利于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丰富情感、启迪心灵和陶怡情操。
这就是语文的心灵“鸡汤”,值得教师和学生去品尝。
一、深度咬文嚼字:文以载道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去深思和探索。
“语文教育要担负起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任务”。
从培育学生的鲜明个性和鲜活思想出发,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定能使得学生透过文字找到更多的有价值信息。
深度咬文嚼字,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利于学生在深入品尝的过程中获得丰富感知。
从文中发现丰富人文精神,能更有深度和广度。
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结合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课上的表现,不妨建议学生设想:如果你通小弗朗士是同学,你也在现场,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很多同学从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中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认为自己在现场也会深受启发,也会感受到母语对自己的成长是如此的重要,是一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等等。
从语言表达的文字中摘录出相应的信息,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感思。
深度咬文嚼字,能够让学生透过文字发现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定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探知意识,也为明白其中人文价值奠定基础。
二、积极畅所欲言:言由心生语文教学更多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需要出发,多给他们更多的自我尝试和主动探知的机会。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自我理解感知需要的基础上多给他们自由交流和深入探知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由提问和快乐交谈中获得丰富语言知识。
今天下午,学校请来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李宏翰教授给老师们做职业心理辅导。
李宏翰教授的讲座以问题为切入点,列举了许多真实的心理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了心理学对人的影响。
用中外著名的例子,给老师们讲述了心理学的魅力。
趣味十足的问题活跃了讲座的气氛,也激发了老师们探索心理学奥妙的兴趣。
他强调,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心理依托,正确处理认知失调,准确进行角色限定,学会视野转换,做好心理的调适。
最后,留给了我们大家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你收获了什么?你有些什么思考?
我思考最多的是关于角色限定和视野转换。
社会给予老师太多的高帽,以至于老师们不自觉地紧裹职业的外衣打造自己的形象。
任何事情一过度,不免造成很多的问题,比如职业倦怠等问题。
记得我们前任李校长说个一个笑话,周末的时候穿个沙滩裤,想非常自在地去菜市买点菜,享受一下休闲的生活。
突然一个家长迎面走来,喊一声“李校长好!”这一喊就麻烦了,校长突然想到我该怎么样走路才符合他们心目中校长的标准呢?我这装束是不是不端庄呢?……就因为认出了是李校长,可怜的少有的休闲时间也变得十分紧张。
久而久之,哪能不倦怠?所以,当我们不能更改周围的环境,自由进行职业转换的时候,就必须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
社会赋予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
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把自己定位在这个范围内。
在学校,我是老师,尽力做好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工作做好了,甚至还做得不错,可以体念到一点成功的快乐,自然就不会倦怠。
会后,我们莫校长总结的这一点,也让我颇受启发。
就是“以身边的人为榜样,努力去做身边的人的榜样”使自己工作有目标有方向。
重视过程,享受过程。
下班后我到了菜市,不过就是个家庭主妇,完全可以讨价还价,去买回一斤猪肉,一斤白菜,体念小市民的情趣。
周末到了公园,就是个普通的游客,尽可能去领略湖光山色带给你的那份惬意。
在家里,就是丈夫的妻子,可以在丈夫面前撒撒娇。
在孩子的眼里,我就是母亲,可以逗孩子玩一玩拙劣的魔术来取乐。
开车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我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驾驶员,虽然还没有彩色马路来调节我们的视野,但沿途的花草树木足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要被虚假的吹捧让自己浮在半空中,也不要被职业的外衣紧紧包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不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找准不同时间和空间自己的定位。
还自己一个充实的职业生涯。
这就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