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能够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80~83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一旦受到或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2).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3).由于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了。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和的状态。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的。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另一类是因素,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3)人类毁林开荒,对森林过度砍伐,草原上过度放牧等,都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失去。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的,一旦干扰因素超过调节的力,生态系统会失去它的。
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内探究】1.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分析一类生物灭绝,被食生物的数量变化。
【效果评价】1.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A.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增多B.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减少C.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D.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
后来发现,草的叶几乎被虫吃光,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A.植物被破坏B.环境污染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3.草原上,夏季雨水充沛,草很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多被吃掉;但过一段时间后,野兔的数量下降,草又多起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四部分,与前面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人与生物圈”一节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学观点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则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设计采取“教师引导设疑,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例,力争创设出形象生动、感性直观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
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教学过程。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态系统的稳固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2、概括生态系统拥有必定稳固性的原由。
【教课要点】1、生态系统保持稳固性的原由。
【教课难点】剖析凯巴丛林损坏的原由。
【教课方法】讲解法、活动法、议论法【课型】新讲课、活动课【教课内容】生态系统稳固性的观点以及保持稳固性的原由【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导入新课前言:同学们,你们在察看自制生态瓶的活动中会发现,有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不稳固,此中的一些生物很快就死亡了。
这是为何呢?本来,这就是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固性的问题。
二、合作沟通,解读研究(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固性1、活动:剖析凯巴丛林被损坏的原由。
2、小组议论:(1)1906 年从前的凯巴丛林是什么状态?(2)1925 年此后的凯巴丛林中鹿的数目为何不停减少?(3)整个凯巴丛林生态系统在 30 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由致使这类变化的?3、合作沟通:各小组各自的见解和对几个问题的解答。
教师提示(1)1906 年从前,凯巴丛林经过生物数目的变化能够保持丛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固性。
(2)因为没有天敌,黑尾鹿的数目剧增,但因为食品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3)凯巴丛林在 30 年中的变化是因为人类不正确的扰乱,损坏了丛林原有的稳固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固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经过长久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固均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三)生态系统保持稳固性的原由1、演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理挂图2、思虑:图中三类生物数目的动向变化提示:从图中三类生物数目的动向变化,我们能够知道,在生态系统发生必定变化或遇到外来要素扰乱时,它能够经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理,战胜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要素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固性和均衡状态。
三、应用迁徙,稳固提升1、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拥有稳固性是因为四、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当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和保持生态系统均衡的原由,生态系统中各样成分的相对均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凯巴森林破坏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活动课【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言:同学们,你们在观察自制生态瓶的活动中会发现,有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不稳定,其中的一些生物很快就死亡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小组讨论:(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2)1925年以后的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3、合作交流:各小组各自的看法和对几个问题的解答。
教师提示(1)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
(2)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的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导致一些鹿被饿死。
(3)凯巴森林在30年中的变化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扰,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1、演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挂图2、思考:图中三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提示:从图中三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性和平衡状态。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由于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一、引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物群落长期保持其内部结构、功能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二、知识讲解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系统。
-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物种、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土壤、水体、气候等非生物因素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其稳定性越高。
- 耐受外界干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在外界干扰后快速恢复平衡状态。
- 功能的延续和恢复:生态系统具备保持功能和恢复功能的能力。
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生物交互作用:物种之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 人类活动:人类的开发、污染和破坏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稳定性。
三、互动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 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 学生可以记录所见的植物、动物和环境变量,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学生小组按照指导,利用鱼缸或玻璃容器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 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模拟干扰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干扰实验,如添加化学物质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响应和恢复过程。
- 学生可以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四、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地观察和互动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希望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内容】本节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4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教材提供的素材有:观察自制瓶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曲线图、小资料等。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自制生态瓶【教学内容】(一)、情景提问,进入新课教师活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讲述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
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回答: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
水草、小最新修正版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
(学生上讲台结合投影画面,进行讲解)教师引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
设疑问: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教师讲述: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