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100例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8.59 KB
- 文档页数:2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0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A组(n=50)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B组(n=50)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 A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B组为92.0%,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可结合患者骨折实际情况应用。
关键词: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间接暴力为主要诱因,中老年人与青少年为好发群体。
青少年骨折多关联于骨骼发育与户外活动,因高能量损伤导致;中老年患者骨折中女性相较于男性发生率更高,关联于骨质疏松,诱因多为低能量跌伤。
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即桡骨远端,有薄弱骨质,跌倒时因肘部伸展、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或手掌着地,应力对桡骨远端产生作用,诱发骨折。
有诸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如夹板外固定、带钉石膏固定、石膏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各有其优劣。
为探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现将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A组(n=50)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B组(n=50)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A组中23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年龄为16~64岁,平均(41.5±7.2)岁;B组中2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为15~62岁,平均(40.6±6.8)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方法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开展相关检验与检查,了解病情与病史,再分组开展治疗。
A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麻醉方式为局麻,注射5ml2%利多卡因至局部血肿中,行手法复位,于C臂机透视下对复位情况予以观察,如复位满意再依据骨折类型固定:①伸直型:在骨折近端掌侧与远端背侧各放置一块平垫,如合并桡骨移位则将横垫放置在桡侧。
中医正骨手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摘要:分析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小夹板外固定术联合中医正骨手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为保障研究内容及过程的规范、合理,所有研究对象均根据研究需求从我院筛选,共计86例,为患者制定至少两种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最终以患者意愿确定具体方案。
本研究中有43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为传统组,另有43例应用中医正骨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为研究组,对比效果。
结果以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评价疗效,以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发现,与传统组相比,研究组各指标更优异(p<0.05)。
结论中医正骨与小夹板外固定术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加快骨折愈合,并且可保障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术;中医正骨桡骨远端骨折多因骨质疏松及受到外力作用所致,比如摔倒,因此老年人易发生,且女性患病率较高。
桡骨远端骨折会导致患者腕部肿胀、疼痛、畸形,不及时诊治还易发生感染,降低患者生活能力及质量[1]。
临床常应用X光来确诊此病及观察骨折移位程度,严重骨折患者需手术治疗,比如粉碎性骨折,其余情况要具体分析再制定方案,经常用到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内固定、中医正骨手法等。
哪种方法可以对其提供高效、安全的治疗呢?对此,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纳入条件包括: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入本院;经X线检查后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指征适宜开展手术治疗;患者对研究目的、方式、意义等了解,自愿参与。
排除条件包括:其他类型骨折、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依从性差、中途转院等。
经认真筛选,合适的对象共计86例。
依据治疗方案分组,传统组男:女为21:22,年龄33-70岁,均龄(53.18±2.37)岁,骨折部位:左上肢15例,右上肢28例;研究组男:女为19:24,年龄35-69岁,均龄(52.91±2.46)岁,骨折部位:左上肢17例,右上肢26例。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标签: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内的骨折,多发生于成年人及老年人。
近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发生了变化[1],从夹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到各种手术治疗,由此,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受到冲击。
本研究通过对300例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患者进行随访、功能评定,论证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确切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0例观察病例为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本院急诊骨科行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209例;年龄18~85岁,60分为差,分值越高,疼痛与功能障碍越重。
1.6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60岁上下两个年龄段的评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30例患者进行PRWE功能评分,其中优162例,良110例,可24例,差4例,优良率90.7%。
15例患者出现夹板周围张力型水泡,夹板拆除后愈合,无感染,未对功能恢复造成影响。
300例患者PRWE腕关节功能平均评分为21.6分,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2个年龄段患者PRW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8),见表1。
3 讨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通常被认为是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300例经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其结果显示总优良率为90.7%,除15例出现夹板周围张力型水泡且夹板去除后自行恢复外,无其余不良事件,表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仍可作为目前该病治疗之首选。
从PRWE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分值集中在20分左右,40分以上所占人数明显减少,表明经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大多数人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100例疗效分析探究实践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44例行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
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效果桡骨远端指的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约2~3位置,该区域为桡骨解剖薄弱部位,也是骨折易发区域[1]。
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包括屈曲型与伸直型骨折两种,其中以伸直型更为常见。
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僵硬,对腕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桡骨远端关节面解剖较为骨折,容易损伤临近关节血管、神经,影响康复效果。
为进一步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为32~79岁,平均(52.48±3.09)岁;左侧骨折19例,右侧25例;受伤原因:跌倒21例,高空坠落9例,外力撞击12例,其他2例。
观察组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为35~78岁,平均(53.02±3.16)岁;左侧骨折21例,右侧23例;受伤原因:跌倒22例,高空坠落8例,外力撞击10例,其他4例。
两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摘要】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年龄和骨质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小夹板外固定和中药外敷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和并发症分析,发现该联合治疗方案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恢复手部功能,减轻疼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疗效,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外敷、临床疗效、并发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人是人口中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中发生的骨折也日益增多。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肌肉组织减少等因素,使得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并发症。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有效固定骨折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手术风险大,恢复期长,同时还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而保守治疗虽然避免了手术的风险,但受限于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治疗效果可能不如手术治疗。
寻找一种更适合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中药外敷以及小夹板外固定,该方法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一、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是何光河先生历经30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传统中医疗法,有效复位的基础上,通过手法操作,调整矫正对症病灶,最终达到痊愈治疗效果。
治疗原理是通过理正骨关节,肌筋、足阳、扶骨,方可祛歪纠弯,关节屈伸活动自如;正坐骨筋筋脉,疏通小周天,才可解除僵强痿,活化经络流;配合外敷中药,借其药性渗透,破血行瘀,疏血活筋,治即效。
通过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可以有效地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
二、小夹板外固定小夹板是一种经济、方便的外固定装置,可以有效地固定骨折部位,在保证骨折愈合的减轻固定的不适感。
小夹板外固定不仅可以使病人在术后早期就能活动,减少了床位卧褥制动时间,提高了床旁护理效能,而且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创伤小,风险低。
三、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我们选取了5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未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
患者年龄范围为60岁-80岁,男性25例,女性25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15例。
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采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中药熏蒸外敷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而对照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时间较短,康复较快,术后关节功能得以尽快恢复;而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时间长,康复慢。
治疗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术后生活质量较高。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老年桡骨远端骨折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治疗。
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分别给予不同方法处理后予以对比分析。
其中石膏外固定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两组临床数据情况。
结果:联合小夹板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石膏外固定组,P<0.05;且联合小夹板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石膏外固定组,P<0.05。
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小型夹板外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有显著疗效,能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桡骨远端骨折,指直接(间接)暴力下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骨折。
常可引起腕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且骨折端血运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手术难度大、创伤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微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治中。
其中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最为常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探讨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临床疗效,试验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老年桡骨远端骨折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小夹板组和石膏外固定组,每组各39例。
联合小夹板组中男患者有19例、女患者20例,年龄68~81(73.22±5.10)岁;石膏外固定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8例,年龄68~80(74.26±5.17)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条件:高龄患者,有远端桡骨骨折。
排除条件:(1)缺少通用数据的患者;(2)重度精神病:(3)有全身系统疾病的患者。
1.2方法石膏外固定组:石膏外固定术的复位方式与上一次一样,因为石膏固定后不能改变松紧程度,而在骨折初期72小时内为水肿高峰,尤其要注意对肢体的压迫,石膏过松难以保持对骨折有效地固定,必要时需要更换石膏,注意在更换石膏时,两名助手分别于前臂远近端牵引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预防骨折端再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