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 环境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7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环境与环境问题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3.掌握环境污染的形式、特点及其危害;4.熟悉环境保护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5.掌握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
二、教材总体分析《地理(选修6)》第四单元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1.第一章节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2.第二章节是“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主要介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3.第三章节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要介绍环境污染的形式、特点、危害和防治措施;4.第四章节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主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实施方式和方法;5.第五章节是“环境保护技术”,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技术及其应用;6.第六章节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介绍环境教育的概念、实施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章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意义;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二章节: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形势;2.我国环境保护政策;3.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三章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内容1.环境污染的形式;2.环境污染的特点;3.环境污染的危害;4.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
第四章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2.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式;3.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
第五章节:环境保护技术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技术的种类;2.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六章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1.环境教育的概念;2.环境教育的实施方式;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选修六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六《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责任。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2. 环境问题的识别和解决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识别能力,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保护力度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 环境保护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意识。
5. 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科技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前期调查和讨论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调查问卷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观察调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5. 评估和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对学生参与和表现的观察,结合学生的评估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和达成度。
地理新人教选修6 环境保护内容解析第一节“环境保护”的结构分析一.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环境保护”模块是高中选修部分的第六个模块,是高中地理选修部分7个模块之一。
这个模块的设计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选修部分单列“环境保护”是地理学新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部分是由“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几乎都有联系,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也有联系。
二.本模块内部结构的分析1.“环境保护”知识之间的关系本模块主要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中心选择内容,而不是围绕环境科学。
因为环境科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教育学等众多学科。
在32课时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介绍这么多内容。
在“环境保护”这个模块中,选择了“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5个专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以下图表示:从这5个专题来看,第一个“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全面性的介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3个专题,则是从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3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展开介绍;环境管理是对检验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途径,这个专题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并把学生环境保护的概念从观念逐渐向行为方面内化。
选修6环境保护必备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矛盾;②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4.新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鼓励经济增长;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1.解题思路(1)原因分析思路:人类活动(农业、工业、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危害分析思路:对自然环境(五要素:土地、大气、河湖海、土壤、生物)的危害、经济损害、人体健康等三个角度考虑。
(3)防治措施分析思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已排放的影响。
2.水体污染及防治(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污染物浓度越小,水体容量越大,流动性越强,微生物越多,自净作用越强。
(2)水体富营养化: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污染源—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污水。
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
(3)重金属污染: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的现象。
污染源—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危害—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畜的健康。
(4)海洋石油污染:大量石油流入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危害—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藻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
(5)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原因:①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②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选修环境保护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环境污染问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34页)[理解—要点突破]1.水污染及其防治(1)主要水体污染类型的比较项目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含义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的现象大量石油流入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污染源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表现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海洋上漂浮着大量油膜和油块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畜的健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藻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2.大气污染及防治(1)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
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污染物自然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①调整能源战略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解决大气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调整能源战略。
主要途径有:②防治措施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1)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①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
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②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a.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Ⅰ.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
Ⅱ.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
Ⅲ.自然地理条件要不适宜污染物飘浮、扩散。
Ⅳ.填埋场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
(2)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业污染主要是“三废”的排放,因此,防治工业污染的关键是减少“三废”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①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②循环经济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其含义及具体解释如下所示:①农业污染的类型及污染源a.农作物及土壤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b.水体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
c.白色污染:温室农业中的废旧塑料。
d.大气污染: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
②农业污染特点: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
③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a.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给农作物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b.发展有机农业: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以生长出“更洁净的食品”。
c.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运用—考向对练]1.(2019·全国卷Ⅰ)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2.(2019·全国卷Ⅱ)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本题结合电子商务热点考查固体废弃物的类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快递外包装的主要材料及其特点,其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包括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两方面。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3.(2019·石家庄二模)近年来,湖南省岳阳、益阳和常德养猪业快速发展,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1 500家左右,规模以下的更是数量惊人。
随着生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下图示意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位置。
简述岳阳、益阳和常德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由文字材料和图可知,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有污水和粪便臭气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粪便和污水进入河流和洞庭湖,导致河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粪便和污水随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
法律措施如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法取缔污染严重养殖场;宣传教育措施如加强养殖污染危害与防治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技术措施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加强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答案】危害: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污水和粪便臭气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粪便和污水进入河流和洞庭湖,导致河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粪便和污水随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防治措施:加强养殖污染危害与防治的科学普及和宣传;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法取缔污染严重养殖场(禁止在河流和湖泊附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禽畜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加强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2019·山东临沂一模)下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示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
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只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则东侧浓度较大可能是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公路东侧较多的缘故。
【答案】特点: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原因: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汽车尾气;距公路越近,接受的尾气越多;东侧位于盛行西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接受的汽车尾气较西侧多。
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导学号:98510197】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
生活方面:危害人体健康,生产方面: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治理难度方面,一般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见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措施见效慢,效果差。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37页)[理解—要点突破]1.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1.(2019·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
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
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根据材料,柽柳种子多,繁殖快,侧向枝条多,生存能力强,争夺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容易打破生态平衡。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
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2019·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结构、植被丰富程度、地下根系和植被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3.(2019·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湿度低主要与树种本身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树种单一的影响,以及植株的疏密度有关。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
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4.(2019·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