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民族心理学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967.50 KB
- 文档页数:15
兰州兰大《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1一、单选(共15 道,共30 分。
)1. 档案研究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方法,其优点不包括题1. 题1.可以使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较广的空间中考虑假设题2. 题2.容易找到材料验证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假设题3. 题3.不会出现研究对象的反应倾向问题题4. 题4.可以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角度去检验假设标准解:2. 当组织内部产生矛盾时,最有可能成为沟通集中对象的是题1. A.已经背叛组织的人题2. B.有背叛组织倾向的人题3. C.组织中的忠诚分子题4. D.组织中的一般成员标准解:3.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对别人用语稍微粗野一些,就会给人造成鲁莽粗暴、有意侵犯他人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题1. 题1.人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推知行为者具有了侵犯意图题2. 题2.人们通过行为者的社会角色推知行为者具有了侵犯意图题3. 题3.人们通过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推知行为者具有了侵犯意图题4. 题4.人们通过行为者的身份特性推知行为者具有了侵犯意图标准解:4. 当自己的态度、意见的妥当性没有明显的判断标准时,以自己的态度、意见和周围的人保持一致作为妥当性的依据,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题1. A.社会实在性题2. B.认知平衡题3. C.去社会化题4. D.习得无助标准解:5. 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代表题1. 行为题2. 个体题3. 个体所处的情境题4. 函数关系标准解:6. 很多时候,个体把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不快和痛苦体验、烦闷情绪等竭力排除在记忆之外,以此来解除焦虑。
这种行为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作题1. 题1.补偿题2. 题2.退化题3. 题3.反向题4. 题4.压抑标准解:7. 根据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任务难度对成就动机合力的影响是题1. 题1.任务难度越大,成就动机合力越大题2. 题2.任度难度中等,成就动机合力最大题3. 题3.任务难度越小,成就动机合力越大题4. 题4.任务难度和成就动机合力的数量关系成正U型标准解:8. ()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核心概念: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其基本主张是世界的本原是由某种最为基本的单元或元素构成,如“原子”“根”等,有一下几种观点:1)万物的本原是水,灵魂产生于水;2)万物的本原是火,灵魂是纯净的火;3)万物的本原由“四根”构成,即火、空气、水、土;4)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5)灵魂的灵魂;6)“心灵”概念的提出。
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其主要观点为:1)用理念解释灵魂的本质,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原子,而是一种“理念”的精神性的东西;2)用回忆说阐述灵魂的形成过程,认为灵魂就是对理念的回忆;3)灵魂结构说,灵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纯理性部分,即理性,它是最高级的、永生不死、轮回转世的,只有人才拥有,二是非理性部分,包含高尚的冲动即勇气、抱负,以及低级的欲望即感觉、情欲;4)三种灵魂角色论,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等,第一等是统治者阶级,第二等是武士阶级,第三等是劳役阶级;5)对感觉、记忆、情感、梦等心理现象的看法,感觉是感官受空气震荡和周围媒介物的影响而觉知的反应,任何感觉都与主体状态有关,记忆是感觉的持续与保存,它依靠联想活动,想象可分为两种,即切合实际事物之想象和幻想,意志是由需要引起的要求满足的行为活动。
生机论心理学思想:其基本理论如下:1)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生活的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2)身心既相互独立又是统一的,灵魂和躯体共同构成生命,灵魂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活动能力;3)心脏中心说;4)灵魂的分类,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把灵魂看成有机体不同发展水平的功能系列;5)主张知、意二分法,反对知、情、意三分法,认为人的灵魂是单一的、不可分的,是以整体来发挥作用的;6)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认为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印象和痕迹;亚里士多德错觉:即双指夹球错觉,将一个小圆球放置于食指和中指交叉重叠处,人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而不是一个物体的错觉现象。
人文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特征:”一切为了人”以人权反对神权,维护人的价值和地位;以人性反对神性,维护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以人道反对神道,维护人间快乐和现世幸福。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汉师1班韦剑虹 611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
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
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
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
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
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
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
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民族心理学参考书目1.李静著,《民族心理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加]奈奥密 高登博格著,李静高翔译《神之变——女性主义与传统宗教》,民族出版社,2007。
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英]马凌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5.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三联书店 1988年版。
6. [美]M.米德著,《性别与气质》,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7.佛洛伊德著,扬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8. 弗洛伊德著,李开展译,《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1986年版。
9.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F.墨菲著,王卓君等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
1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禾等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2年。
12.[美]A.J.马尔塞拉等著,袁海德林译,《跨文化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4.德里克·弗里曼著,李传光等译,《米德与撒摩亚人的青春期》,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5.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6.维特·巴诺著,瞿海源译,《心理人类学》,国立编译馆主编,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7. [英]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18.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9.列维一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0.怀特:《文化的科学》,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申菏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0816)第一部分:导论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A、康德B、费希纳C、布洛D、克罗齐2、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
A、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D、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
A、作家心理B、作品心理C、读者心理D、审美体验4、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
A、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B、格式塔文艺心理学C、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D、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5、20世纪初期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艺创作现象并写出《红楼梦评论》的是()A、蔡元培B、王国维C、朱光潜D、胡风6、以下不是朱光潜的著作的是()。
A、《悲剧心理学》B、《变态心理学》C、《文艺心理学》D、《论诗三札》7、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B、作家的创作心理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D、作品的心理蕴含8、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真正的奠基人,并写出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是()。
A、王国维B、鲁迅C、朱光潜D、胡风9、提出“出入说”的是()。
A、庄子B、李贽C、王国维D、郭沫若10、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
A、科学主义B、人本主义C、存在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多选题。
1、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A、经验的B、演绎的C、实证的D、归纳的E、思辩的2、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见解,以下属于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观点的是()A、虚静说B、童心说C、迷狂说D、兴会说E、净化说3、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A、艺术家心理B、创作心理C、艺术接受中的心理蕴含D、艺术作品中的心理活动E、变态心理4、郭沫若认为诗歌等于以下哪些相加()A、想象B、直觉C、情调D、适当的文字E、形象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A、实验法B、观察法C、问卷法D、心理测试法E、内省法答案:一、1、B 2、B 3、D 4、D 5、B6、D7、A8、C9、C 10、D二、1、ACD 2、ABD 3、ABCD 4、ABCD 5、ABCDE三、名词解释。
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栗志刚内容提要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在民族认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精神文化能准确、深刻地表达文化和民族的本质特征,在民族认同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剖析民族认同的文化实质,揭示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在民族认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精神文化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它既诉说着民族的过去,更昭示着民族的未来。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和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是发展过程伴随着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族问题之所以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凸显,缘于经济全球化冲击下民族文化由多元趋于一体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即文化认同的变化所导致的民族身份模糊和民族重构,继而引发的民族认同危机。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想,即是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浪潮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全面冲击(如主流价值失位、民族文化日渐式微等)而作出的积极回应。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谋求国富民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既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吸收西方的优秀文明和文化成果,同时又以自信的心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重建民族的精神支柱,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根基,由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情感表达体系和信仰体系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它是中华民族成员共有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是由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对这一精神文化系统的认知、建构和接纳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就是文化意义上和精神层面上的民族认同过程。
因此,揭示民族认同过程中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因素,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思路和建设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内容】: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
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
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
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
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宗教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
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
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
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
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
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伊德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五度学习分享的弗洛伊德介绍。
供大家参考!弗洛伊德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
父亲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时,他已41岁。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
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亲时说,他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乐观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母亲的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
开创精神分析学说,建立精神分析法。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2人物简介编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画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