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50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印刻”或“早期学习”;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本章教学时间安排二、本章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本章重点(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本章难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涵义及特点。
3.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入手,阐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2)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讲清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该门学科的研究意义。
(3)讲清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等,要让学生了解每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与特点。
三、本章应讲授的内容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题目: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和作用?2.讨论参考资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3.讨论参考答案: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五、课堂习题1.习题内容: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选取。
2.参考答案: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六、案例分析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选取。
七、课堂提问的问题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2.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法和观察法有什么区别?八、本章思考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3.观察法有哪些类型?4.问卷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5.活动产品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有什么优势?九、本章作业题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十、本章参考书目1.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杨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第2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本章教学时间安排二、本章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本章重点(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流派及其主要理论观点2.本章难点(1)各个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如何正确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3)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流派及其主要理论观点3.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讲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讲清楚每种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3)基因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三、判断:(√)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某)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凡是参加该专业学习的学员,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平时形成行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
2.考核依据制定本考核说明的依据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文字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王振宇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本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命题的依据。
3.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
其中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作业手册成绩20%和平时自主学习等成绩1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总分达到60分为及格。
平时形成行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员对所学章节的相关理论的掌握及其实际运用能力。
要求学员在认真听课、阅读教材、自学思考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每次作业;学员须完成4次作业,每次作业总分为100分,以四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乘以30%计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发展规律及其有关理论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员在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卷面分数为100分,乘以70%计入总成绩。
4.考核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学员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来解释当前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并初步学习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本课程期末考试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也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用能力的考核。
考试标准参照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课程内容:1.概述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1.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遗传、环境、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了解西方和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时期;3.熟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本章重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基本问题。
本章难点:基本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课程内容:1.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2.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3.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4.儿童动作的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时期;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2.掌握儿童身体、脑、神经系统和动作的发展有其各自的顺序和规律性。
本章重点: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阶段。
本章难点:基本疾病、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动作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课程内容:1.婴幼儿感觉的发展2.婴幼儿知觉的发展基本要求:1.熟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2.掌握婴幼儿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章重点: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本章难点:婴幼儿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和知觉等)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课程内容: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2.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3.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4.信息加工理论5.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基本要求:1.掌握儿童思维的发展经过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和形式运算时期四个阶段以及特点;2.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了解领域特殊性研究。
3.理解社会文化理论、布鲁纳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