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与性恶
- 格式:docx
- 大小:12.84 KB
- 文档页数:1
性善论与性恶论我们的先人孟子和荀子曾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
这两种说法可以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
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
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我们在看待这种问题是要用理性的看法去看待这种说法,没有人从一出生你就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看待一个人的善与恶只能从他以后的事迹或思想中所体会出来,而人的成长又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不能凭空去想象一个人的善与恶。
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报道一个小孩从出生就被丢在一个森林里与狼生活在一起,多少年以后,当这个小孩长大被找到时,他按年龄所说已经成人,但他不会说话,不会用人的方式去生活,更没有“同龄人”所具备的思想,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狼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你能说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吗?所以说一个人的善与恶不在于这个人的本身,没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是一个恶人,而是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周围环境的状况。
生物学上曾经提到:一个人或者动物的表现性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就算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恶人),但在环境的作用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善人)。
所以我觉得并无善与恶的定义,一切的行为都是处于动物的本能。
善与恶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人格素质。
比如小婴儿捡起地上的玩具,听到大人的呼唤出于无知好奇交到大人手中,就会得到嘉奖和食物,小孩学到的这种行为是好的,别人也会评价这种行为是善的;另一方面,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小孩捡到玩具时没有听到大人的呼唤,而是大玩具拿在自己的手中,别人会说这种行为是恶的,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遗传决定论,而不是多种因素据定论,我们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人类的善恶就是人性的善恶,因为有善所以产生了,两者是人性自身的彼此克服,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性的演变过程,人类恶与善的斗争其实就是人性自身的斗争,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演变是优胜劣汰的,无论善与恶只要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都要被逐渐的淘汰,而剩下来的就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事物,都是“好的”事物。
儒学史话:性善与性恶之争"人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人性论的一句名言,见于《孟子·告子》。
孟子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生来心就是善良的。
孟子又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即哀怜、同情之心。
所以每个人都有"仁"、"义"的道德品质。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善,后天接触社会,产生物欲,放纵悖乱,而有恶性。
主张用教育来扩充先天固有的"善",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如果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性善论为孟子伦理学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与孟子相反,战国时期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恶,有"好利"、"争夺"、"嫉恶"、"残贼"之心,还有"耳目声色之欲",所以人必好声色,意淫乱,至于后天表现出善,则是由于教育的结果,和孟子的性善的针锋相对。
荀子认为古代圣人因人之性恶,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立君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苟子以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涂即途),而"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强调"君子"与"小人"可以互相转化,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不息,就可变成"圣人"。
荀子的性恶论为其教育学说、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言论集中于《荀子·性恶》篇中。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向善论”延伸,《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理论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
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
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思考人性本质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善良品质。
他认为人天生具备四个基本的善良情感,即仁、义、礼、智。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义是指对社会公正的追求,礼是指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智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挥并培养这些善良情感,就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比之下,孟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质是恶劣的,每个人都具备自私、贪婪和残忍的潜在倾向。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欲望的,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的力量,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使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对比这两种观点时,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性恶论则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细致分析。
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教育思路。
性善论强调了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注重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引导人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性恶论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
总的来说,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既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对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11历史莫跃勋“性善论”与“性恶论”就是关于人性的两种相同观点,在中国最知名的就是同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们对于人性的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崇尚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回去恶人善行,具有较好的品性学识从而同时实现社会的人与自然。
在我看来,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下能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伟大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要我选择支持哪一个的话,仅从我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出发我更支持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理由如下:首先,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以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得出人了“性善”的结论。
而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照,我指出孟子所谓的人的“四心”就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构成的,“仁义”就是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共同达成一致的一种社会观念,也就是“仁义”就是“人为”的不是“人本”的,与人的“本”距离较离,不太存有说服力。
性善论与性恶论中国自古以来都推崇性善论,而西方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性善论有以下特征:1、“性善论”中的“善”是一种价值或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价值体系。
“性善论”中的“善”可分为三个层次,“‘善’首先指的是仁、义、礼、智诸德行和符合它们的德行。
其次,‘善’指的是人的优秀性。
孟子论性善与性恶观念的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孟子的著作中,他对于人性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这一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感和善良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出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进步。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概念,即仁、义、礼、智和忠、信、礼、智。
他认为,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些品德,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然而,孟子也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欲望,人们往往会偏离善良的本性,表现出一些恶劣的行为。
孟子认为,这是人性中的一种偏向,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加以纠正和改善。
他提出了“教化”的概念,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并且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孟子的性善与性恶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孟子的性善观念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了一种善良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出来的。
这种观念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积极评价,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其次,孟子的性恶观念提醒了我们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偏离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念提醒了我们,人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修养来纠正和改善。
同时,这也呼应了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与性恶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性善观念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和积极评价,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性善论与性恶论演讲稿在人类社会中,对于人性的本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
其中,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它们对人性的本质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今天,我将就性善论与性恶论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性善论。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善良、友善的品质。
性善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类是出于本能而追求善良和美好的事物,他们相信人性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理想化表达,它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然而,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性恶论。
性恶论认为人性本质是邪恶的,人天生就具有邪恶、自私的品质。
性恶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表现出自私、残忍的一面,他们相信人性的本质是负面的。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悲观,但它也提醒人们警惕自身的负面品质,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在我看来,人性的本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善良和友善的品质,而在另一些环境下,他们也可能会表现出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这就需要我们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思考人性的本质。
人性的复杂性源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历史环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塑造人们的行为和品质。
同时,历史环境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灾难等特殊情境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天生就是邪恶的,而是受到了特定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划分为善良和邪恶两种极端。
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变的,它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人性,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
只有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地发展。
总而言之,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片面解释。
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变的,它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人性,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
含义: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举例: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荀子·正名》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正名》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
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
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
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礼论》有了“为”的概念以后,“性”之“恶”的情况就得到了淡化,“性”与“为”趋向于一致,即“性伪合”。
荀子对礼学有着重要的阐述,“性伪合”表现在具体内容上,就是礼。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摘要: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
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
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
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
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
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正文: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
”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
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
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
性善论与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04150313 朱婷婷“亚圣”孟⼦⾔“性善”,强调先天的道德观念,认为⼈的天性本就是淳朴善良的,“⽆恻隐之⼼,⾮⼈也;⽆羞恶之⼼,⾮⼈也;⽆辞让之⼼,⾮⼈也;⽆是⾮之⼼,⾮⼈也。
” ⼈⼈皆应有恻隐之⼼、羞恶之⼼、辞让之⼼和是⾮之⼼。
这四⼼恰与古时“三纲五常”中的仁、义、礼、智⼀⼀对应,孟⼦也正是通过“性善说”得基本主张以“仁义”来发扬百姓的善⼼。
但荀卿却说“性恶”,强调后天的化性起伪。
他所认为的“善”是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义制度的⾏为。
⽽⼈⾃然不可能⼀⽣下来就符合封建道德规范并服从封建礼义制度,所以他认为⼈的本性中原是没有善的。
荀⼦⼗分重视和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他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理隆盛也。
⽆性,则伪之⽆所加。
⽆伪,则性不能⾃美。
性伪合,然后圣⼈之名⼀。
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正是以“性恶说”为基点,主张以“礼”来约束民百姓的恶性。
同是儒家学者,孟⼦和荀⼦却⼀个⾔性善,⼀个说性恶。
但两者真的完全⽔⽕不容吗?恐怕未必。
孟⼦的性善论认为⼈性本善,注重通过⾃觉的道德修养来巩固和发扬这种善性。
⽽荀⼦的性恶论主张⼈性本恶,强调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和制度规范改恶为善。
⼆者既相互对⽴,⼜相辅相成。
只是相较之下,荀⼦的性恶论在孟⼦天赋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提出道德教育和制度规范来教化⼈性,这种含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主张,从历史的⾓度看,在今天更具有⼀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性善论”与“性恶论”所体现的都是遗传决定论,忽略了环境等多种因素对⼈性的影响,在今天看来还是有所⽋缺的。
但是话说回来,⼈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类复杂的本性真的可以简单地⽤⼀个“善”字或“恶”字⼀⾔蔽之吗?我个⼈认为并不是这样。
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更需要⽤辩证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没有⼈从⼀出⽣就可以被断定为是⼀个善⼈或者⼀个恶⼈,看待⼀个⼈的善与恶只能从他以后的事迹或思想中所体会出来。
⼈的幼时仅仅处于萌芽阶段,思想观念并不成熟,我们不能根据这些对是⾮善恶还不能明确界定的孩⼦的某些⾏为去想象⼀个⼈的善与恶。
性善与性恶
何为性善,何为性恶?性善论是由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性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并由其引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没有四端则不能称之为人。
与性善论相对,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
性恶论中提出人性有恶,要化性起伪。
荀子主张人性有“性”“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
荀子认为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定有其与生俱来的本能即求生的生理本能与趋利的心理本能,我们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只要好好引导。
然而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是让人自动性善作恶,而仅仅是对于人性的两种不同看法而已。
从理论核心来看,性善论强调良知,目的是让人们遵循自己善良的道德本心行事。
而性恶论则更加注重本能,它直视人们的各种欲望却更强调本能需要通过礼教来束缚。
从本性角度出发,性善论的本质仍为“仁”,孟子始终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主张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性恶论的本质则为“教”,人生而有恶,本性需要通过外界的教育培养,社会约束来加以控制。
孟子生于社会风气极差的战国战乱时期,所以他提出性善论,希冀通过这来改善这种混乱的社会风气。
而荀子则处于秦统一全国的战国末期,当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因此他提出性恶论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看清局势。
但是从结果来看,性善论提倡通过修身来保持自己向善的本性,性恶论提倡通过学习来克服向恶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们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
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初衷并不相悖,因此这两种学说相互对立却也相辅相成。
我个人的观点是人本无性。
善恶是一种道德观念,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善恶观,这种观念并不具有先天性,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善恶的界限也并非十分明显,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之分。
毒药以毒攻毒可救人命,补药大补也可以无形中置人于死地。
哪怕是客观的数学题1+1在在脑筋急转弯中也可以不等于2。
人生如白布,是在不断和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染上颜色的。
人性就好比一块石头,工匠拾到了它,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雕刻艺术品,供他人敬仰;流氓拾到了它,打架斗殴,他就会沦落为一件行凶工具,遭他人唾弃。
性善论和性恶论不过是孟子和荀子两位哲学家站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上分别提出了对人性的认识,而人本无性则是我在当下的环境背景中提出的自己对人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