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虚实结合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5
虚实结合的古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以上诗句中,既有实写眼前景的句子,也有虚写想象、情感的句子,形成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能够丰富诗歌的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这一宋词作品,世人普遍认为是宋代词歌史上的代表性佳作,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上乘的情景设置。
《雨霖铃》这首词经常以描写夜空星辰、杨柳风声、绿竹搭配纱帘等作为设置,把表达的主体从虚无的抽象主题落实到真实的人间环境,真切的以自然的景物与人们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令人真正当下把握穿越了这个充满寒冷与暖意及忧乐变换的夜晚。
更重要的是,《雨霖铃》展示了很多“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情景描写:久长的月夜,孤独的星辰,清冷的西风,渺远的山柳,偶尔细透的细雨,像铃一般打动心灵;再加上“花褪残红青杏小”,“桃李满天下”和“千家情愁月明中”等意境的描写,令人心醉。
可以说,《雨霖铃》的情景设置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它是一首叙
事最纯粹、抒情最优美的宋词作品,也是宋朝文学发展当中用以示范诗歌情思融合之最好的集大成者。
《雨霖铃》虚实结合的美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虚实结合难点突破一、教材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者往往通过意象的叠加,反常超常的情景组合,由此及彼,由实入虚,虚中含实,以产生出纷呈叠出的“象外之象”,让人们在言外获得无穷的意蕴。
正是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这些审美特性,因此,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诗词传递出的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进行整体接收。
所谓直接信息指文体的表层信息,它以一种显的形态存在;所谓潜在信息,是一种在文本中没有明白说出而以隐的形态存在的信息。
鉴赏主体的审美感受源于对作品审美信息的接收,虽然作品的审美信息包含有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两部分,但人们往往忽视潜在信息。
其实,潜在信息对诗词的鉴赏更重要。
1.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和托物言志是诗歌表达技巧中常用的三种。
其中,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往往是学生不易把握的。
有的学生一听这个术语就有云遮雾绕之感。
因此,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来讲,十分必要。
2.我设想通过课堂专题对点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品悟与练习中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并理解想象联想,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师生合作,品、讲、练三结合。
②发现学习法和归纳梳理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审美想象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虚实相生”的诗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虚写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诵读柳永的《雨霖铃》,感受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①男女生先分角色诵读(女生:从“寒蝉凄切”至“竟无语凝噎”;男生:从“念去去千里烟波”至词尾)思考:如果女生读了之后,男生部分不读了,大家会有什么感觉?②全班齐读。
③这首词写的是离伤。
上片已经写了离别。
下片是写别后,去掉下片内容行不行?(学生思考交流)如果去掉,在“伤离别”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会显得苍白平庸,词味大减。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虚实相合话离别——柳永《雨霖铃》赏析摘要: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想象和联想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诗歌主题的烘托和升华起到必要的推动作用。
纵观古人诗歌写作,我们可以发现虚实交融、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只有运用巧妙技巧将虚实相生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在诗歌中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
关键词:虚实结合;离别;《雨霖铃》一、虚实相和的定义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对虚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虚”,指的是一种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景象,它是一种心灵上的存在,通过诗人的感受和描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空灵境界的感觉。
这种“虚”包括了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等三种类型。
从梦境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从想象和回忆中升华出来的特别情感,以及从设想之境中发掘出来的未来设想,都是通过虚的表达来呈现的。
而“实”,则指的是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景象。
它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摸索、感知的存在,通过对实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具有可观性、可感性的直观感受。
在诗词中,实可以是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存在,也可以是季节变换、社会风尚、民间传统等人类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虚实的交错组合,诗人们创作出了无数精美的诗篇,呈现出深邃的思索和感悟。
诗人们通过对虚实的表达,把自己内心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诗意。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人们通过虚实的运用,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了丰富的启迪和感悟。
虚与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但是二者之间的结合却可以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境界。
诗人们通过将虚与实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创造出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丰富意象、提升意境,还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将虚境与实景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虚实结合的境界,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意。
对于读者来说,通过欣赏和感受诗词中虚实相生的魅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人们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高中语文虚实结合的诗句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雨霖铃》抒写离愁之法浅析词从诞生以来,经唐末五代,到柳永以前,其形式均以小令为主。
柳永以新的艺术方式,大量创制慢词,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
柳永词的出现,才标志着具有宋代特色的宋词时代的到来。
柳永是婉约词的一大宗主,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所选的其代表作《雨霖铃》就能体现柳永词和宋词的特点,尤其是抒写离愁之笔,让人叹为观止。
一、以赋为词,铺陈离愁的凝重柳永以前的小令,基本都是以特定的意象来表现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柳永的这首词除了运用一些传统意象之外,是以叙事铺陈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即以赋的手法来作词,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且有开拓性的贡献。
“宋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说,唐五代词,‘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
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
”“《古今词话》还特称柳永词法为‘屯田蹊径’。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这里的“屯田蹊径”即指的是柳词的“铺叙展衍”。
首先,这首词有故事梗概与过程。
词中人物形象及其情感的展现都有故事性、情节性,而且相当完整。
从故事的发生,离愁的产生,到难舍难分再到想象离别后的冷落,这样完整的叙事性写法是以往的小令所没有的。
其次,在全景式的叙写之时,还有细节上的刻画。
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把人物在分别之时的难舍难分、悲痛欲绝、难以言表的情感与心理状刻画地淋漓尽致,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
还有,词中把现实的离别场景与想象离别后的虚拟场景相结合来写,突出了主题。
总之,这些方面都是柳永运用铺叙展衍的赋法,这首词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及其神态、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叙写。
柳永词的铺叙之法,拓展了词的容量,使人物的离别感情表现得更为充分;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小令词中人物相对模糊、平面化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走向了清晰、富有立体感,更为生动、形象、感人。
二、融情入景,渲染了离愁的氛围柳永以前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小令词,一般是不用渲染之法的,情感是包含在意象之中的,但柳永的这首词却有不同之处,离愁的氛围是通过渲染来获得的。
《雨霖铃》-虚实相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描述词中情节,描绘离别前后的画面。
2.探讨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把握本词大意,初味词人的离别之情。
2.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本词造成了字面上的矛盾,此矛盾结合词人的仕途人生,更能深化词人离别时的不舍与无奈之情和离别后的客情冷落与孤清之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离别之情,强化情感体验,初步了解人生的抉择、痛苦与升华,培养阅读诗词兴趣,形成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在阅读鉴赏中强化情感体验;学习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在阅读鉴赏中强化情感体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正课:1.自由朗读,扫除字音、字义障碍。
2.请一名同学美读,老师点评。
3.阐释概念:虚实4.请同学找出这首诗的实写和虚写(先讨论探究,再点名回答)三、布置作业1.背诵《雨霖铃》这一首词;2.试以今天所学——“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解读下面一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板书】离别时:难舍难分(实写)雨霖铃柳永离别后:眷恋思念(虚写)【教学后记】这一篇课文《雨霖铃》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单元。
《雨霖铃》是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表达绵绵离愁别绪的杰出代表作品,由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场景构成,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突出。
在教学设计中,体会词人的离别情绪、掌握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一篇课文《雨霖铃》是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面向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阅历的高一学生。
高一的学生对“离别”之类的情感已有所体验,具备了体会词人离愁别绪的情感基础。
况且,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有丰富的情感需要表达。
他们对课文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再陌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却未曾熟悉。
本科的重点即是借助柳永的离情和一些他们熟悉的诗词,引导他们掌握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
《雨霖铃》诗词鉴赏《雨霖铃》诗词鉴赏《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
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
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
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
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
《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
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
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
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
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简析】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
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晓”。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
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上四句是第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