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调节功能(资料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眼睛调节能力训练方法
1. 眼球运动,进行眼球运动可以帮助增强眼睛的调节能力。
这
包括上下左右和环绕运动,可以通过远近墙壁上的物体或者手指来
进行锻炼。
这有助于加强眼球肌肉,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
2. 注视远处物体,定期注视远处的物体可以帮助眼睛放松,并
且促进眼睛调节能力的提高。
找一个远处的物体,比如窗外的树或
者建筑物,注视几分钟可以缓解长时间盯着近处物体造成的眼睛疲劳。
3. 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是一种通过眼部运动来锻炼眼睛的方法,包括眨眼、揉眼、按摩太阳穴等。
这些动作有助于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
4. 注意力训练,集中注意力可以帮助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
例如,通过解决一些需要专注力的问题或者玩一些需要注意力集中的
游戏来锻炼眼睛的调节能力。
5. 视力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提高眼睛的
调节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充足的睡眠,远离电子产品的辐射,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对于眼睛的健康和调节能力有
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眼睛调节能力的训练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眼部
锻炼、注意力训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通过长期坚持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减轻眼睛疲劳,保护视力健康。
希望这些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调节功能的检查及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这些生活的乐趣大多来自手机、电脑和互联网,而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工作娱乐,无形给眼睛都增加了负担,临床上,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顾客,他们有的视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屈光问题,而是和双眼的近距离长期使用引起的不适,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与屈光度和视力,很难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在短期内达到了一定效果,长远看还是得不到满意结果。
所以全面的视觉质量提升不仅靠视力的提升,更要关注各项功能的检查和训练,也就是说视力好不一定视觉功能好,功能好才是真的视觉好。
临床上经常对顾客的调节功能进行评估,从而找到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一、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灵敏度四项检查。
(一)、调节幅度(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调节幅度是顾客具有的最大调节力,指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之间的屈光力之差。
因为正视眼的远点在无穷远,所以对于正视眼或屈光不正全矫者而言,其近点距离的倒数即为其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主要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幅度会逐渐下降。
当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时,调节幅度就有可能出现与年龄不相匹配的现象,患者多会伴有视疲劳症状的产生。
临床上检查调节幅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移近法、移远法和负镜片法。
1.移近法(Push-up Method):被检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验光师手持近用视标置于被检者眼前1000px处,让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一行视标),并以约50px/s 的速度将近用视标向被检者移近,直到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后,退回到最后清晰的位置,用瞳距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被检者右眼的调节幅度。
同样方法检查左眼的调节幅度,而后是双眼调节幅度的检查方法也是一样的。
例如,一被检者移近法测得近点在眼前250px处,则其调节幅度为1/0.10=10D。
眼的调节与调节训练(中)7、调节的优化和训练视光学研究表明,调节在视觉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不仅调节本身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所谓调节过度、调节不足、调节疲劳、调节痉挛、调节麻痹等,而且很多视觉问题、视觉障碍包括斜视、弱视、屈光不正都与调节功能有关。
前面章节所讨论的大多是自然条件下的调节状况,这里我们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对调节能力的干预和整合问题,也就是调节的优化和训练。
应该指出,因为调节本来就是眼睛针对视觉需求的一种物理生理反应,所以。
只要我们营造一些特殊的视觉条件,就可以诱导出不同的调节状况,从而对调节能力进行合理的优化。
当然,这里自然会涉及到一些新的问题如人类的调节力到底可以有多大?而其中有哪些是属于正常值可以被稳定利用?调节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是怎样的?调节质量可以被优化吗?调节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如何以及调节训练对眼睛是否存在不良影响?7.1调节力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知道,正常条件下,大多数年轻人的自然调节力大约在10D~20D之间,而且眼睛的自然调节力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下降 (见表2和图12),直到后来不能满足视觉的视近需求而形成老视。
同样我们也知道,在进行调节测量时调节力数值往往会随着被检测者的参与状况而发生变化,只要被检测者努力参与,调节力可以持续上升。
此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都会因为过度用眼而出现所谓调节过度,这种过度调节就是调节的需求超过了眼睛的自然调节能力。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发生就会导致调节疲劳甚至调节的痉挛。
为此,我们需要细心地了解调节能力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过程。
应该指出,婴儿出生时,眼睛还处于未发育的初始阶段,这时不仅视力尚未真正形成,调节能力也未真正建立。
我们没有发现太多从出生到8岁前的调节测量数据,但可以断定这个阶段是调节从形成建立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其调节力曲线表现为调节随年龄呈上升的图形。
我们知道不同屈光状况对调节的需求不同,远视眼看远、看近都需要使用调节,所以新生儿大多是远视眼屈光状况,而且这是一种非正常的屈光状况。
眼集合功能的实验原理
眼集合功能是指眼睛调节以使两个眼睛能够聚焦在同一个目标上。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肌肉:眼集合功能依赖于眼球周围的肌肉,包括睫状肌和外展肌。
睫状肌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调节眼球的焦距,以实现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的聚焦;外展肌则通过向外推动眼球来调节两只眼睛的距离。
实验中可以使用电刺激或者光线刺激来刺激这些肌肉,观察眼球的调节反应,从而研究眼集合功能的原理。
2. 视网膜的刺激:眼睛在调节时会根据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来判断目标物体的距离。
实验中可以使用显微镜和荧光染料等技术来观察和记录视网膜上的神经活动,进而研究眼集合功能的原理。
3. 大脑的处理:眼集合功能的最终效果是由大脑来处理和控制的。
实验中可以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观察和记录大脑在眼集合功能过程中的活动,如视觉皮层和视觉联合皮层等区域的活动,从而研究眼集合功能的原理。
综上所述,实验原理包括调节肌肉、视网膜的刺激和大脑的处理。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眼集合功能的原理。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眼视光技术(初级(师)216)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在眼视光技术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正常眼的调节功能?A、晶状体变厚B、瞳孔缩小C、睫状肌收缩D、角膜曲率增加2、关于近视眼的矫正,以下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矫正手段?A、佩戴凹透镜眼镜B、佩戴硬性透气性角膜塑形镜C、进行激光角膜切削术D、佩戴凸透镜眼镜3、题干:以下关于角膜曲率的描述,错误的是:A、角膜曲率是角膜表面曲率的度量B、角膜曲率可以通过角膜地形图进行测量C、角膜曲率过大可能导致近视D、角膜曲率过小可能导致远视4、题干:以下关于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正确的是:A、近视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B、远视可以通过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C、散光可以通过佩戴圆柱镜进行矫正D、所有屈光不正都可以通过佩戴眼镜进行矫正5、题干:以下哪种手术最常用于治疗高度近视?A、白内障摘除术B、角膜屈光手术C、玻璃体视网膜手术D、眼内容物摘除术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引起近视眼的主要原因?A、长时间近距离用眼B、遗传因素C、户外活动时间少D、营养不足7、题干:眼视光技术(初级师)216中,下列哪种光学元件用于校正近视眼?A、凹透镜B、凸透镜C、柱面镜D、散光镜8、题干:在眼视光技术中,下列哪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色觉异常?A、视力表检查B、屈光检查C、色盲检查D、视野检查9、题干: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眼视光技术中的屈光不正?A、近视B、远视C、散光D、斜视 10、题干:以下哪项是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的主要适应症?A、近视B、远视C、散光D、老花眼11、题干:下列关于屈光不正的描述,错误的是:A. 远视是指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小,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后。
B. 近视是指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
简述人眼的调节功能我们观察某一物体时,物体通过眼睛(主要是晶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线的刺激引起了视觉,我们就看清了这一物体。
此时,物、像和眼睛光学系统之间应当满足共轭点方程式。
远近不同的其他物体,物距不同,则不成像在视网膜上,我们就看不清。
如要看清其他的物体,人眼就要自动地调节眼睛的焦距,使像落在视网膜上,眼睛自动改变焦距的这个过程称为眼睛的视度调节。
正常人眼在完全放松的自然状态下,无限远目标成像在视网膜上,即眼睛的像方焦点在视网膜上。
在观察近距离物体时,人眼晶状体周围肌肉收缩,使晶状体前表面半径变小,眼睛光学系统的焦距变短,后焦点前移,从而使该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为了表示人眼调节的程度,引入了视度的概念。
与视网膜共轭的物面到眼睛距离的倒数称为视度,用SD表示:距离l以米为单位,且有正有负。
例如观察眼睛前方2米处的目标时,l=-2,SD=1/(-2)=-0.5,即眼睛的视度为-0.5。
再如观察无限远目标,l=-∞,SD=1/(-∞)=0。
显然,视度绝对值越大,说明调节量越大。
正常人眼从无限远到250mm之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调节。
一般人阅读或操作时常把被观察目标放在眼前250mm处,此距离称为明视距离,对应的视度为SD=1/(-0.25)=-4。
在明视距离之内人眼还能调节,但不是无限的。
人眼通过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短距离称为近点距离。
人眼能看清的最远距离叫远点距离,远点距离与近点距离之间就是人眼的最大调节范围,但它不是用距离表示,而是用二者视度之差表示。
人眼的调节能力受年龄限制,表1列出了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眼的调节能力。
表1: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眼的调节能力。
视觉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视觉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通过感光细胞、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等结构相互协作,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图像和物体。
而视觉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维持良好的视觉清晰度和颜色感知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视觉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1. 瞳孔的调节瞳孔是视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位于虹膜中心,并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瞳孔的调节主要通过两个肌肉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散瞳肌和睫状肌。
当光线较暗时,散瞳肌会收缩,瞳孔会扩大,此时更多的光线可以进入眼睛,使视觉更加敏感。
相反,当光线较亮时,散瞳肌松弛,瞳孔会收缩,以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量,防止视网膜过度照射。
2. 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晶状体是位于眼球内部的一个透明结构,它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来实现对光的聚焦。
调节晶状体形状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松弛来实现的。
当眼球对远处物体进行观察时,睫状肌会松弛,晶状体呈现扁平状,从而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
而当眼球对近处物体进行观察时,睫状肌则会收缩,晶状体呈现更加凸起的形状,以便准确地将光线聚焦在近处物体上。
3. 颜色感知的调节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主要依赖于视锥细胞,它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红色视锥细胞、绿色视锥细胞和蓝色视锥细胞。
这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它们的相互协作可以使我们感知到广泛的颜色范围。
然而,这种颜色感知的调节机制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进行调整。
例如,当我们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观察物体时,视锥细胞的感光能力会增强,以便更好地辨别物体的颜色,而在光线较亮的环境下,视锥细胞的感光能力会减弱,以避免对刺眼的光线过度敏感。
4. 神经适应神经适应是指视觉系统对不同亮度和对比度的适应能力。
这是通过一个名为视觉皮质的大脑区域来实现的。
当我们从一个明亮的环境转移到一个昏暗的环境时,视觉皮质会自动将亮度范围调整到适应当前环境。
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摘要:一、引言二、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原理三、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方法四、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注意事项五、总结正文:【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眼睛健康问题。
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作为一种非手术、非药物的视力改善方法,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相关知识。
【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原理】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是通过对眼睛的调节和集合功能进行锻炼,从而改善视力的一种方法。
眼睛的调节功能是指眼睛在看近和看远时,能够自动调整焦距,使物体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能力。
集合功能是指两眼协同运动,将视线聚焦在同一物体上的能力。
通过锻炼这两项功能,有助于缓解视力疲劳,提高视力。
【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方法】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进行眼部按摩,以缓解眼部疲劳;2.进行调节训练,如使用调节训练仪、翻转镜等工具;3.进行集合训练,如使用集合训练仪、立体图等工具;4.进行眼球运动训练,如上下左右眼球上下运动、快速眨眼等;5.进行视觉训练,如阅读、拼图、找茬等。
【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时,应保持室内光线充足,避免过明或过暗;2.训练时要保持舒适的坐姿,保持与训练设备的适当距离;3.训练时要保持耐心和恒心,每天坚持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在训练过程中,如出现眼部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向专业人士咨询。
【总结】家庭训练套盒眼睛调节集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视力改善方法。
通过了解其原理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视力训练,从而改善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眼睛的调节功能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在光学仪器中使用,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眼镜等产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眼睛的调节功能。
一、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凸透镜的特点凸透镜是一种厚边薄中心的透镜,它的中心厚度大于边缘厚度。
凸透镜有两个面,其中一面是凸面,称为凸面;另一面是凹面,称为凹面。
凸透镜能够使光线发生折射并使光线聚焦或发散。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当一束平行光线垂直射向凸透镜时,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平行光线会在透镜中折射,并汇聚到透镜的焦点上。
这里的焦点是指透镜后焦点。
(2)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p,像到透镜的距离为q,根据成像规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f = 1/p + 1/q其中,f为焦距,p为物距,q为像距。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和像的关系。
二、眼睛的调节功能人类的眼睛具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能力,从而实现近距离和远距离的清晰视觉。
这种调节功能主要通过眼睛中的晶状体来实现。
1.晶状体的结构晶状体位于眼球的正中央,形状类似于透明的双凸透镜。
它由一层非常柔软的胶状物质构成,可以改变它的形状从而调节眼睛的焦距。
2.远距离和近距离的调节当眼睛看远处时,睫状肌会拉长晶状体,使其变薄并增加眼睛的焦距,从而形成清晰的远视像。
当眼睛看近处时,睫状肌会放松,使晶状体变厚并减小焦距,从而形成清晰的近视像。
通过这种自动调节功能,眼睛可以根据所需的观察距离来调整焦距,从而保持物体的清晰成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眼睛调节功能的联系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眼睛的调节功能具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通过改变焦距来实现物体的成像。
在光学器件中,通过调整物体和透镜的距离,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而在眼睛中,晶状体通过调节焦距,使接收到的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我们解释了光线在透镜中的传播规律,而眼睛的调节功能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物学的例子,展示了晶状体调节焦距的能力。
眼科的调节名词解释眼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与眼睛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在眼科学中,有一些重要的调节名词,这些名词用于描述与眼睛的调节功能相关的现象和技术。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眼科学中的应用。
1. 屈光力(Refractive Power)屈光力是指眼睛对光线的聚焦能力。
它是由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决定的。
当光线通过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时,它们会被折射并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清晰的图像。
屈光力越高,眼睛的聚焦能力越强,患者就越可能出现近视或远视的情况。
2. 近视和远视(Myopia and Hyperopia)近视和远视是两种常见的视力问题。
近视(Myopia)指的是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更清楚,但看远处的物体模糊。
这是因为近视眼的屈光力过强,光线在视网膜之前就聚焦了,导致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
远视(Hyperopia)则相反,远处的物体更清楚,近处的物体模糊。
这是由于远视眼的屈光力过低,光线在视网膜之后才聚焦,导致近处物体看起来模糊。
3. 散光(Astigmatism)散光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指的是眼睛无法同时聚焦光线的不同方向上的点,导致清晰的图像出现扭曲或变形。
散光通常由于角膜形状不规则引起,使光线在不同的方向上聚焦。
散光可以与近视和远视同时存在,造成复合性视力问题。
4. 自动调节(Accommodation)自动调节是指眼睛根据物体的距离自动调整焦距,以保持清晰的视觉。
在年轻人眼中,晶状体可以通过变化其形状来实现自动调节。
当观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得更凸,增加眼睛的屈光力。
当观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得较扁平,减少眼睛的屈光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会下降,导致自动调节能力减弱,从而需要使用辅助视力矫正。
5. 眼轴长度(Axial Length)眼轴长度是指从角膜前表面到视网膜后表面的距离。
眼轴长度是近视和远视的关键指标之一。
眼轴过长或过短会导致屈光力异常,从而引起视力问题。
我们眼睛的“调节与集合”知识!我们眼睛的“调节与集合”知识~一调节(一)定义正视眼是当调节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因此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为散开光线,如果人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不改变的话,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即看近不清,但对于正视眼的人来说,看近清楚,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视远和视近时的屈光力不同。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屈光力增加,这种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称为眼的调节。
从上图可以看出,调节时眼屈光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晶状体屈光度的改变。
表2,1,表示的是眼在发生调节时,屈光系统的变化。
表2,1眼调节时屈光系统的变化参数(二)调节的机制关于调节机制的细微环节,至今仍存在着争论,但是Helmholtz学说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调节机制。
Helmholtz在1885年描述了这一经典的调节机制:休息时,眼睛处于非调节状态并聚焦于远距离目标,赤道部悬韧带纤维休息时张力跨越了晶状体周围的空间,通过晶状体囊膜对晶状体的赤道部产生直接向外的力量,使得晶状体处于相对较平和非调节状态。
处于调节状态时,睫状肌收缩,睫状肌顶端向前并向内移动,使得睫状肌环直径减少。
睫状肌顶端的向前移动降低了悬韧带纤维的张力,因此对晶状体囊膜向外牵拉力减少,晶状体囊膜原有的弹性牵拉弹性的晶状体实质形成球形。
随着晶状体厚度增加,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陡,晶状体屈光力因此增大,见图2,1,2a、b所示。
当调节停止时,脉络膜后部附着区牵拉睫状肌向后移动回复非调节状态时较扁平的形状,因此悬韧带纤维张力被拉紧,牵拉晶状体回复非调节状态时扁平的形状,从而降低晶状体的屈光力。
如图2-1-3a 图 2,1,2 b图2-1-3 调节示意图(三)调节的范围和程度调节远点:几何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扼焦点。
人眼清晰视物,成像必在视网膜黄斑部,调节静止时与之相共轭的视轴上物点即为其远点,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网膜上;或为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眼睛调节功能训练项目
眼睛调节功能训练项目包括精细调节训练和视觉训练。
精细调节训练可以改善视网膜、视细胞或神经传导的发育问题,使进入眼内的图像聚集更加符合视网膜的成像需求,从而快速有效地改善视网膜的成像质量。
视觉训练则针对孩子双眼视功能障碍,增加眼睛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以及融像和眼球运动训练,从而消除视功能异常对近视增长的影响。
此外,视觉训练还可以缓解视疲劳,改善工作和生活状态,对青少年的假性近视有一定的帮助。
眼睛调节功能训练项目还包括调节与集合,需要验光师做出多方面的检查。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填空题]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和()。
参考答案: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视轴汇聚人的正常眼睛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过程是()A.睫状体的平滑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曲度加大B.睫状体的平滑肌松驰,悬韧带拉紧,晶状体曲度变小C.睫状体的平滑肌收缩,悬韧带拉紧,晶状体曲度加大D.睫状体的平滑肌松驰,悬韧带放松,晶状体曲度变小参考答案:A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视近物时,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视远物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变大.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的凸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悬韧带拉紧,晶状体的凸度变小。
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前移并曲度增大,屈光能力增强.为了看清近距离的目标,通过眼内肌肉——睫状肌的收缩,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增强了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功能。
详细的调节过程如下,包括三个方面:1、晶状体的调节: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致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位,凸度增加,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辐散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2、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在晶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的缩小。
这种瞳孔近反射可减少入眼的光量和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
3、眼球会聚:当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向鼻侧会聚现象。
这种反射可以使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
生理意义:近物时,瞳孔缩小,其生理意义是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1、调节: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
2、调节幅度: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屈光度D表示3、调节反应:指眼睛为了看清物体使用的实际的调节量(1)调节滞后:指患者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2)调节超前:指患者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4、调节灵敏度: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眼睛所做出的调节反应速度5、负相对调节(NRA):测量的是人眼的调节放松的能力。
6、正相对调节(PRA):测量的是人眼的调节储备力。
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患者视物的清晰,调节功能的下降,势必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
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ON)的测试调节幅度即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以屈光度表示,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DONDER’S表查出和根据HOSTETTER公式计算求得:公式:Hofstetter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二、调节反应测定1)FCC试验(Fused Cross Cylinder)又称十字视标试验: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
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1/0.4=2.5D,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2.0D,此即为调节滞后0.50D;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0.50D测定方法:1、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4、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如图示)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5、旋转附属镜片旋钮,使+/-0.50D的交叉柱镜同时位于患者双眼视窗之内。
(此交叉柱镜的负轴位固定于90О,正轴在180О,点光源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第一条焦线横线在前,第二条焦线竖线在后,如图2-2-2)6、嘱患者通过此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并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
对调节力足够的人而言,为保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应使两条焦线形成的最小弥散圆成像于视网膜上,使横焦线位于网膜前,竖焦线位于网膜后,使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2.5D患者感觉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若患者反映竖线较横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前,竖线靠近网膜,横线远离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属调节超前;若患者报告横线较竖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后,竖线远离网膜,横线靠近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属调节滞后,患者近距离阅读可能会出现问题,需补偿下加光。
当出现调节滞后时,继续进行第7步。
7、当患者反映横线较竖线清晰时,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前增加正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假设增加+1.0D的正镜片以后横竖线同样清楚,说明患者调节力滞后1.0D,患者所能动用的最大调节力为2.5D-1.0D=1.5D。
按保留1/2调节力方能保证用眼舒适的原则,可计算出老花患者的试验性近附加add=2.5D-1/2x1.5=1.75D2)动态视网膜检影(MEM实验)目的:动态视网膜检影有助于估计调节反应。
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将合适的动态视网膜卡片固定于检影镜上(3)、调整照度为患者习惯使用的亮度(4)、沿水平方向进行视网膜检影(5)、记录结果注意:在被测眼前增加镜片时一定要快,因为长时间在眼前放置镜片会改变调节。
正常值:非老花者- 0.25D-+ 0.75D (老花患者随着年龄增加FCC值增加)三、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on facility)翻转镜规格:±0.50D——±2.50D视力卡类型:1——4号为视标视力卡,5——8号为单词视力卡,选择时候由易到难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患者配戴CAMP眼镜、照明充足情况下,注视眼前40厘米处的视力卡。
(2)、右手拿起翻转镜置于眼前,主副镜架在张开状态下,在确定看清阅读视力卡视标的情况下快速读出视标开口方向。
(3)、然后向前拨动旋钮,令主副镜架闭合,在确定看清阅读视力卡视标的情况下快速读出视标的开口方向。
当视标再次变清晰后又再次向后拨动旋钮,反复进行。
(4)、翻转镜每张开/闭合一次为一周期,分别看视力卡视标,并能正确读出。
(5)、被检者在一分钟内反转的周期数能反映出被检者的调节灵敏度。
(6)、先双眼交替遮盖再单眼检查(7)、双眼调节灵敏度的正常值,单眼12周期/min,双眼8周期/min,两眼之间差别不大于2周期/min。
结果分析:正镜不通过或困难是调节超前、NRA低于正常、反映调节过度或集合不足;负镜不通过或困难是调节滞后、PRA低于正常、反映调节不足或集合过强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如何选择翻转镜及进行调节训练1、首先用±2.00D的翻转镜和2号视力卡进行测试。
2、若能快速地看清辨别视力卡视标方向,则选用±2.50D型号翻转镜。
3、如能以一般速度看清视力卡视标方向则选用±2.00D型号翻转镜。
4、若只能用很慢速度看清视力卡视标方向,则选用±1.50D型号翻转镜。
复查时只用±2.00D测试、看是否正常用翻转镜进行调节训练(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患者配戴CAMP眼镜、照明充足情况下,注视眼前40厘米处的视力卡。
(2)、右手拿起翻转镜置于眼前,主副镜架在张开状态下,在确定看清阅读视力卡视标的情况下快速读出视标开口方向。
(3)、然后向前拨动旋钮,令主副镜架闭合,在确定看清阅读视力卡视标的情况下快速读出视标的开口方向。
当视标再次变清晰后又再次向后拨动旋钮,反复进行。
(4)单眼或双眼进行训练,每天训练1-2次,每次10-15分钟。
(5)翻转镜每张开/闭合一次为一周期,分别看视力卡视标,并能正确读出,训练直到反应时间不少于1周期/5s,双眼的差别要小于2周期/min(6)每15天为一个训练周期。
一、视觉训练适用人群学生电脑使用者眼睛经常疲劳者近距离工作多者,长时间阅读司机有早期老花症状者近距离阅读困难者准分子手术后,近距离阅读不适者戴眼镜疲劳者视功能检查异常者调节不足(调节不能持久)调节滞后调节超前(调节痉挛即假性近视)PRA小于NRA(PRA NRA值在正常范围)调节灵敏度异常四、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能力。
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加光的方法之一。
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
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1.75D,NRA= 2.00D,PRA=-2.50D,则患者最后处方为1.75 (-0.25)= 1.50D(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NRA\PRA正负相对调节的意义NRA负相对调节,测量的是人眼的调节放松的能力。
PRA正相对调节, 测量的是人眼的调节储备力。
1)NRA正常值是+2.00D ±0.50D。
PRA的正常值是-2.37 D±100D。
2)如果患者的NRA大于+2.50D患者的度数一定是过矫的。
低于+1.50D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患者的眼睛存在调节痉挛让眼睛无法放松,另一种是患者度数欠矫。
3)如果患者的PRA值过低,说明患者的调节储备力不够很容易出现视疲劳的问题。
可以考虑用下加光的办法代偿患者的一部分调节能力,让患者看近的时候更舒适一点。
PRA值代表患者的调节储备力,这个值越高越好,但PRA不会无限的高,测量结果超过-3.50D是调节超前。
4)NRA/PRA之间的比较。
PRA大于NRA,调节储备力大于看近是付出的调节力,患者看近会比较舒适。
PRA小于NRA,调节储备力小于付出的调节力,患者看近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视疲劳。
5)NRA/PRA在测量老视眼时的作用。
ADD=FCC+(NRA+PRA)/26)实际验光中的应用,这个测试并不是一个很麻烦很费时间的测试,却能了解到患者眼睛的更多信息了解配镜以后顾客的舒适程度,是挺实用的一个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