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姓的来源
- 格式:docx
- 大小:16.56 KB
- 文档页数:5
冷氏起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八弟,生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丰水西岸),长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丰水东岸)。
开始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说今陕西宗周京畿内),因此世称康叔封,简称“康叔”。
在周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乱之后,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了卫国(今河南淇县朝歌),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改封给康叔封,其目的是由康叔来监管商王朝的遗族遗民,因此他又称卫康叔。
在卫康叔赴任时,周公旦特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著名的诰,告诫他要爱护人民。
之后,周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
卫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兵(一师为两千五百兵)来到朝歌。
卫康叔选殷墟定昌(今河南淇县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
卫康叔治国有方,元前1066~前?年在位。
他首先释放了所有的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
随后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积极发展,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工”积极性。
在婚姻方面,他按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
在丧葬方面,他废除了商王朝使用活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
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因此深受淇人敬仰,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局面,迅速强大起来。
以至于后来“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
后来,卫康叔的后代有人被封于泠水一带(今陕西临潼东零河),其后裔子孙就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泠氏,后简笔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族历史的多维解读—探讨冷姓的源流冷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早在古代就有记载。
在家族历史的多维解读中,冷姓的源流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冷姓的起源和发展。
一、历史起源冷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氏族。
根据传说,冷姓是黄帝的后裔,属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在《史记》等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冷姓的记载,这些记载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冷姓的古老起源。
根据史书记载,冷姓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比如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
这些地区在古代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边界地带,也是冷姓逐渐发展壮大的地方。
二、地理分布冷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尤以北方地区为主。
不同地区的冷姓人口密度存在差异,其中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的冷姓人口相对较多。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口的流动,冷姓后裔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多个分支和支系。
值得注意的是,冷姓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尤其是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冷姓后裔在当地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的人数。
三、文化传承冷氏家族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特的家族特点和传承。
冷姓后裔对家族历史的传承非常重视,通过家谱、家训等形式将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冷氏家族中,重视家族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冷姓人士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冷姓后裔也重视教育,注重培养后代的素质和才能。
四、历史人物冷姓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为冷姓的声誉增光添彩。
这些人物在不同领域有卓越的成就,为冷姓后代树立了榜样和激励。
比如冷子兴,南宋时期的进士,担任过多个官职,为当时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冷镜,他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数学家,其著作《九章算术》为后人所传颂。
五、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冷姓人口逐渐增加,也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冷姓人士都展现出了较高的素质和才能。
冷氏赋(冷为峰)盘古开天,轩辕辟土。
黄帝出,伶伦辅。
制音律,尊乐祖。
赐冷姓,兴家族。
先祖荫泽于五湖,后裔遍布于九域。
则曰树茂究于其根,水长求于其源。
悠悠族谱有序,煌煌鸿德无边。
上下五千年,功业彪炳于华夏;纵横九万里,宗族荣出于俊贤。
赫赫祖先,天佑名门。
冷氏肇始轩辕,族业兴于伶伦。
能文善武,烁古耀今。
应澂进士,一祠奉其贤像;冷曦御史,万世颂之公心。
冷枚入宫,三朝清时画家;大夫及第,一代大唐诗人。
谟公封侯,除寇而靖疆;冷燏授将,平乱以安民。
冷云有八女投江之勇,冷谦兼六艺博学之神。
冷族源远,谱牒钩沉。
族出骐骥,辈生凤麟。
芳留于铭鼎,恩泽于乡邻。
族承宗脉,代有掣鲸。
先祖立德,后辈践行。
实业巨擘屡出⑴,施政精英频生⑵。
诸将忠于社稷⑶,文武灿若繁星。
鹏飞震宇,荣授八一勋章;冷宽卸甲,领学战友雷锋。
春生制药,填补亚洲空白;用斌测束,荣登国际巅峰。
勇呈虎胆之气⑷,艺具明星之形。
广施扶贫之举,远播乐善之声。
追根堪称典范,云龙联谊而宗亲凝聚;巾帼不让须眉,冰霜念祖以事业大成。
不胜枚举,难列数名。
祠堂犹存,烙印族史浩瀚;香火不绝,久承祖业兴隆。
忠孝仁义礼,乃祖先之懿范;琴棋书画诗,亦望宗之丰雍。
感先祖之艰劬,泽后裔之丰功。
序列百姓之浩,志承万世之崇。
水有源,人有宗。
叶含归根之意,人具念祖之情。
国无史而失国策;家无谱则丢家风。
瞻先祖以激励,仰鸿业而秉承。
于是感于热心宗亲,堪为冷家模范;踏遍万里问祖,追溯千年究源。
网络联接于今古,微信承载于暖寒。
嗟夫,登高遥祈,承天之佑,瓜瓞延绵,族业永固。
族史之浩,拙笔难数。
岁属丁酉,时维初冬,为峰不才,以冷家为荣,感而赋之。
乃诗曰:黄帝开疆识良士,一朝乐祖出伶伦。
气承智勇涌骁将,品嗣贤忠出鼎臣。
行孝践言千古颂,藉荫散叶一家亲。
寻根敬缅本同脉,莫忘今身冷姓人。
注:⑴冷天辉荣登胡润富豪榜,还涌出冷仲华等很多关心家族事业的企业家;⑵涌出中央委员冷溶等诸多要员;⑶截止目前,近代涌出冷宽等十六位将军;⑷冷杰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被誉为“冷大胆”,现任某军区司令。
冷姓--历史来源得姓始祖泠(伶)伦、卫康叔(姬封)、泠州鸠、博尔津·色冷。
迁徙分布冷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七十七位门阀,人口约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023%左右。
今山东省平度冷戈庄和冷东庄的冷氏家族,自从迁徙北上定居繁衍以来已经近六百年矣,沧桑已改,人心未变,在吾族老传闻当中,总有冷氏的根在云南之说,冷氏辈序从未乱说。
这些传说吸引着历代热心追宗认的先辈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和寻觅,如第十九世冷一敬,其同辈冷光烽暨二十世冷秉和,他们为此付出了心血,而终究获得最满意的结果。
云南冷氏:古云南县,汉武帝应改正为仓州郡,县氏怀旧,称小云南,即今天的云南省祥云县为冷氏圣地。
祥云县位于云岭山和点苍山两山脉东麓,大理三年海东南附近,两山脉南北向,均为高峰,冰凌云雾终年缭绕,时星彩云,诗人就山岭现境题诗:彩云见冰崕,县在其南。
于是云南得名。
在史籍《中国帝王六传·汉武帝刘澈》中记载: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大军临逼浈境(今云南昆明),浈王归附,汉武帝在浈改设益郑州郡,并赐给“浈王之印”,汉武帝在西南夷改设了七个郡,云南一带为嶲地,当时的昆明约在今云南洱海以南保山至楚雄一带,由此推论汉武帝把嶲和昆明改设仓州郡是可信的。
黄陂冷氏:祥云冷氏迁徙湖北黄陂县。
北宋初年,小云南冷氏族群由其北疆金沙江流域,经长江上游,沿江东下徙之湖北省黄陂县野雀口村和江西南昌地区定居。
当年的野雀口村,即今之黄陂县环城镇沙畈乡冷村。
黄陂冷氏在野雀口村立宗传世,创业经营一百余年,繁族兴业双丰收,人才辈出,官宦士绅日众,始有湖北江西文武世家之隆誉。
野雀口村首建于冷氏祠,并聘任湖北的胶州进士冷宏玉为祠堂撰书。
益都冷氏:南宋初年,湖北黄陂的冷氏,再沿长江、运河、黄河三大流域,迁徙至青州益都枣行村,这次迁徙群中有部分冷氏后裔沿途留居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诸省就是山东的其它各地。
乳山各村来历夏村镇(51村)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
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
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
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
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
1944年8月,改建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
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
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
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
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
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
现600户。
小疃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
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此立村,初名崮岱。
清雍正元年,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
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
现500户。
阜西庄明嘉靖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庄。
清顺治年间,迁居邵家。
乾隆年间,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迁入,袭旧称,渐演变为今名。
后东姓由东家迁居村东北建三水河村,尹姓由尹家迁居村北建雀头村。
195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
现208户。
房屋明永乐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此立村西庄,后遭兵祸被灭。
崇祯年间,杨姓由牟平县五台南塂迁入,来时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
清嘉庆年间,王、徐、高、赵、孙、于等姓先后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战家夼迁入。
现370户。
周格庄(2村) 明万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
•万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迁入。
万历四十四年,于、宋姓由文登县大水泊、南泓迁入。
后王、张姓先后由西纪村、宅口迁入。
姓氏联典·冷姓氏联典望出新蔡;源自伶人。
•指融姓郡望和源流望出新蔡;源自泠伦。
•上联:冷姓望族聚居地新蔡。
下联:相传黄帝时有乐官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其后世为泠姓,后讹为冷宗开泠水;秀毓长安。
•上联:春秋时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被封于泠水,后世以封地名氏,为泠氏,后转为冷。
下联:冷姓望族居京兆长安兄弟双进士;明清两画家。
•上联:宋代常熟人冷世光、•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春秋时,周武王弟卫康叔之后代被封于泠水(一作冷邑,位于今陕西境内),其后有冷姓。
②源于上古,以技为姓。
据《山堂肆考》、《风俗通》及《姓谱》所载,相传黄帝时有典乐官伶伦(亦作泠沦),其后世子孙有泠姓,原音零,后转为冷姓。
③出自他族。
宋代羌族有冷姓,今彝、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冷姓。
始祖:卫康叔。
迁徙:冷姓准确发源地难以考证,但在今陕西境内应无疑义。
春秋时有冷州鸠、冷至分别仕于周(都今洛阳)和秦,表明先秦时冷姓已在豫陕一带繁衍。
两汉之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
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东汉时冷姓名人有尚书侍郎冷宏以及汉末与华佗同时代的冷寿光,因为后者有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寿一百五六十岁,最后死于江陵(今属湖北),冷寿光当为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发展兴旺,并最终昌盛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
东晋时,上述郡望之冷姓有迁居江东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带定居,经数代繁衍,至隋唐时昌盛为冷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临安。
隋唐时,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宋元时,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冷世修兄弟二人,俱举绍兴进士。
冷世光(1122-1201),字宾王,小名福子,小字庆孙,年二十七中绍兴十八年四甲第七名进士,历官宁国、龙游知县。
姓冷的研究报告作文
冷姓的故事,听我说说。
说起冷姓,那可是有年头了,得追溯到上古那会儿,炎帝神农氏的后裔里就有我们冷家的人。
那时候啊,咱们冷家的祖先可是聪明又能干,开疆拓土,搞出了不少名堂。
历史这东西啊,有时候就是挺有趣的。
冷家的人,历史上一路走来,迁徙了不少地方。
秦汉那会儿,社会变动大,咱们冷家的人就四处奔走,有的去了草原,跟游牧民族混得风生水起;有的跑到了江南,跟那边的人一起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
这样一来,冷家的文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你知道吗?冷家的人可不是只会种地打猎,咱们也有文化人。
清代那会儿,有个叫冷士嵋的诗人,那诗写得叫一个好啊,读起来就像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还有三国时期的冷苞,打仗那是一把好手,勇猛得很,给冷家争了不少光。
现在啊,冷家的人还是一样团结。
虽然大家分散在各地,但心
还是连在一起的。
时不时搞个家族聚会,一起聊聊天,吃个饭,感觉特别亲。
姓冷自我介绍
【最新版】
目录
1.冷姓的起源及历史
2.冷姓的著名人物
3.冷姓在现代社会的分布与应用
正文
冷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冷姓起源于黄帝时期,属于黄帝后裔的姓氏之一。
在冷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冷姓名列宋版《百家姓》中的第 378 位,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
除了起源于黄帝之外,冷姓还有一个来源,即出自姬姓。
据《风俗通义》记载,冷姓是周文王后代的一个分支。
另外,冷姓还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来源,即出自汉朝时期的匈奴族。
当时,匈奴族中有一部落名为“冷孤”,后来该部落的人便以“冷”为姓,融入汉族之中。
冷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很多,如唐代著名诗人冷朝阳。
他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齐名。
他的诗歌风格优美,被誉为“花间派”的代表人物。
除此之外,冷姓在宋、明、清等朝代也有许多杰出的人物。
在现代社会,冷姓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在河南、山东等地分布较为集中。
冷姓的人在各行各业都有出色的表现,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
此外,冷姓也常常作为名字中的一个字,与其他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
总的来说,冷姓是一个历史悠久、世代繁荣的姓氏。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冷姓的人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姓氏对联汇总百家姓对联:利姓来历及利姓对联、利姓宗祠联利(lì)姓源出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得姓始祖:李利贞,上古商代王族,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
百家姓对联:蔚姓来历及蔚姓对联、蔚姓宗祠联蔚(yù)姓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得姓始祖:公子翩,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
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蔚姓。
凤毛仪世琅琊郡;玉树生庭清慎堂。
百家姓对联:越姓来历及越姓对联、越姓宗祠联越(yuè)姓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夏禹。
越国历史极为悠久,古代的越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县以东海滨之地,当时国都设在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百家姓对联:夔姓来历及夔姓对联、夔姓宗祠联夔(kuí)姓源出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熊挚。
春秋时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省秭归),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又为楚国所灭,其后百家姓对联:隆姓来历及隆姓对联、隆姓宗祠联隆(lóng)姓来源有两支。
第一支隆氏,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当地人以邑为氏,1 / 12称为隆氏,望族出于南阳。
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数民族,汉朝初年,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奴人之中,也有人以隆为姓的,当时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
百家姓对联:师姓来历及师姓对联、师姓宗祠联师(shī)姓源出以官名为姓。
夏商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
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
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百家姓对联:巩姓来历及巩姓对联、巩姓宗祠联巩(gǒng 鞏)姓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
得姓始祖:巩简公。
周天子的卿士,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是甸内的侯爵。
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
关于冷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调查报告五百字
一、冷lěng
现行较常见姓氏。
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西之太原,山东之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汉族、藏族、布依族、达斡尔族姓氏。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康叔后有冷氏。
”则此当系出姬姓。
2、又引《山堂肆考》云:“古伶伦之后,音讹为冷。
”郑樵亦云:“冷氏,即泠氏,又有作上音者。
”乃“以古人名为氏”。
望出新蔡、临安。
南燕有冷平,临淄人;唐代有冷朝阳;宋代有冷世光,常州人,殿中侍御史;明代有冷谦,太常协律郎;清代有冷士嵋。
二、冷
冷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
尤以湖南、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三省冷姓约占全国汉族冷姓人口71%。
冷姓起源:
1、春秋时周武王弟卫康叔之后有冷氏,见《路史》。
2、相传黄帝时典乐官伶伦(亦作泠伦)之后,原音零(Líng),后转为冷氏。
3、彝、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冷姓名人:
冷宏,汉时尚书令。
郡望:新蔡、临安。
三、冷
冷姓起源:泠伦氏之后。
亦即泠氏,后讹为冷。
故冷姓有Líng、Lěng二音,而分为两个姓。
冷姓的来源
冷姓的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
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
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
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2.源于上古,以技为姓。
是泠氏所改。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
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
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
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
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
和起来就叫做律吕。
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
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
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
乐舞的名字叫《咸池》。
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
泠又写做冷。
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
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
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注: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二迁徙分布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三郡望分布【郡望】 1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 新蔡郡:古代吕国的地盘。
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也称为新蔡。
汉朝设臵新蔡县。
隋代改名为蔡州。
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县。
3 临安郡:古县名。
秦代余杭县地。
晋武帝时改为临安。
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号】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进士,都任县令。
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
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
世修注重教化。
有兄弟互相起诉,使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永远不得团圆的。
”兄弟感激的回家了。
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
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四历史名人 1 冷世光: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他,经常委他以重任。
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
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
著有《奏议弹章》、
《东堂类稿》等书。
2 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
明朝时期武林人。
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擅长于音律而被任命为太常协律郎。
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以近百岁,在看过李将军作画后很感兴趣,于是学画。
永乐年间出去远游,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3 冷融:字杰生,四川大邑人。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
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21年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
民国二十三年人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民国32年,在从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结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击毙。
时年48岁。
4 冷玉:宋代名人。
5 冷朝阳:唐代诗人、大历进士。
6 冷曦:字景炀,新易人。
明朝洪武年间御史。
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
人称“冷铁面”。
7 冷枚:清代画家,字吉臣,胶州人。
擅长于画人物,尤其精通画仕女。
五历史典故望出新蔡;源自伶人。
宗开泠水;秀毓长安。
赈济通行,阳春有脚1;弹劾不避,冷面无私2。
注释:1宋代名人冷玉的事典。
2明代洪武间御史冷曦的事典。
泠曦,字景暘,新易人。
刚正不阿,劾都御史刘观并各道坏法御史,百司震恐。
人称之为“冷铁面”兄弟双进士3;明清两画家4。
注释:3宋代有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举绍兴时士。
4指冷姓在明、清两代中著名的两位画家冷谦、冷枚。
冷谦,洪武初,武陵人,一作嘉兴。
学启敬,一作起敬。
号
龙阳子。
在元至元中,寿己百岁,世传其画门入瓶隐壁仙游。
清代画家冷枚,字吉臣,胶州人。
善画人物,尤精士女。
康熙间,供奉内廷,辛卯,画万寿盛典图。
说者谓其画法工中带写,生动有致,笔墨洁净,赋色韶秀,颇得师传。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5。
注释:5唐代诗人、大历进士冷朝阳《立春》诗联句。
六将军录冷遹(1882-1959)字御秋。
江苏水陆警备司令(冷先生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冷先生中将军衔)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副省长,江苏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主任,江苏人,南京死冷欣(1900-1987)陆军中将,原陆军参谋长,黄埔一期,江苏人,台北死冷宽 1938- 海军中将,原海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现任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河北人冷克 1910- 陆军少将,组长,辽沈战役被俘虏,辽宁人冷鹏飞 1933- 少将,战斗英雄。
湖北浠水人。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曾任排、连、营长。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战,击毁装甲车两辆。
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我阵地80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
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立一等功。
同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后任团长、副军长、师长。
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
代表冷承槐少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长冷韶昭少将,二炮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军工校友(西安地区)联谊会名誉会长冷培澍國軍空軍少將,空戰英雄(台湾报纸摘录,不含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