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名词解释

移动通信名词解释

移动通信名词解释
移动通信名词解释

移动通信名词解释

A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通过采用非对称传输方式,在普通电话线(铜线)上实现高速传输。ADSL特别适用于互联网的接入,因为此时会有较大流量的数据从网络流向用户端,而从用户端流向网络的数据流量相对却非常小。

Air Interface 在移动电话中,“空中接口”表示基站和移动电话之间的无线传输规范。它定义每个无线信道的使用频率和带宽,或者定义采用的编码方法。

AMPS 先进移动电话系统-模拟移动电话标准,曾覆盖美国,南美的许多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在美国,有将近80%的移动电话用户仍然在使用AMPS标准,该标准和欧洲移动电话标准不兼容。

ANSI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位于美国的国际标准机构,致力于发展和发布移动通信标准。ANSI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它独立于政府而运作,并得到超过1,000家组织和公司支持。

ATMA 异步传输模式-面向包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ATM原来是为陆地固定网络设计的,现在也用于无线传输。将来,数据包可以采用ATM信元的格式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传输。

B

b/s 比特每秒-数据传输速率的常用单位。比特是信息技术中的最小单位。文件大小(例如文本或图像文件)通常以字节(千字节,兆字节)为单位。一字节对应八比特。在数据传输中,数据通常是串行传输的,即一个比特接一个比特地传输。数据速率的单位是比特每秒。

Bandwidth 描述传输信道的容量的术语,即频带的宽度。

Base Station 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

Beyond 3G 表示第三代之后的未来移动通信的术语,有时也称作4G

Bluetooth 不同设备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短距离连接的方法。蓝牙技术允许不同设备(例如移动设备和PDA)之间通过无线方式来交换数据,而不必使用电缆或者红外线连接。首个蓝牙设备已经投入市场。将来,移动设备,PDA和个人电脑都会采用该标准的无线技术。无线连接的距离最大为10米。

Broadband 此术语有多种含义。原先用来描述带宽大于标准语音信道的信道,标准语音信道通常由48KHz的链路组成。

BSC 基站控制器- 基站子系统(BSS)的组成部分,它保证不同的基站收发信机和一个移动台(MS)保持连接。

BSS 基站子系统- GSM网络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基站子系统- GSM网络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BTS 基站收发信机- 移动电话基站的术语,它利用发射,接收和天线技术实现无线信元的发射。

C

CAMEL 移动网络增强型逻辑的客户化应用-在未来移动电话网络中加快引入新的网络功能的方法。和以往不同的是,不必再对所有涉及的基站(BTS)和交换机(MSC)进行软件升级。CAMEL简化了软件升级过程。

CDMA 码分多址接入-指北美,韩国和日本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协议类型。CDMA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个单一的传输信道。从而使带宽的利用率更加高。

Cell 现代移动电话网络有一个蜂窝结构。在每个蜂窝的中心有一个BTS控制的无线发射塔或无线天线。

Circuit switched 2G/2.5G数字系统(如GSM,HSCSD)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在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移动电话和基站)之间的线路上连续传输,即,这些设备之间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始终保持连接。和包交换不同,电路交换在连接期间为用户分配一整条独占的传输信道,因此,除非第一次连接结束,否则其他用户都无法占用其中的一个时隙。

Codec 该术语是单词“coder”(编码器)和“decoder”(解码器)的缩写,它表示能对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软件或硬件。

D

D-AMPS 数字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的数字化增强版,为了融合2G而设计。在美国有多家运营商使用D-AMPS。它采用了TDMA传输标准,频率范围在1900MHz 左右。要将TDMA网络融合到3G,先要提供到EDGE的升级。

Data rate 传输速率的另一个术语,它表示每秒传送的比特数目。

DCS 数字蜂窝系统-美国和欧洲对GSM在1800MHz频段的实现方式,由ETSI在1991年标准化。DCS同时也是PCN(个人通信网络)的前期发展阶段。

Downlink 该术语表示从网络,提供商或因特网提供商到用户方向(反向的链路称为上行链路)的数据传输。在异步传输模式下,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比上行链路要更高。在同步传输模式下两个方向的数据传输速率是一样的。

DSL 数字用户线- DSL(或xDSL)是对利用电话线实现宽带传输的技术的总称。

Dual Band 双频手机能在两个不同的频率范围内收发信息。在GSM网络中,双频设备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率范围内工作。UMTS网络在单一的频率范围内工作,因此,第三代系统不需要使用双频设备。

Dual Mode 双模式手机可以根据两种不同的无线标准工作。例如,第三代设备将计划支持向后兼容GSM标准。对于“国内漫游”,用户就可以在尚未开通UMTS 的地区通电话。对于国际漫游,您可能还将需要多模式设备,因为美国有可能采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无线标准,叫做cdma2000。

Duplex Separation 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会占用两个频率:从终端到网络(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以及一个反方向(下行链路)的信道。双工的含义是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就如平时的在电话中通话那样。像步行对话机这样的设备是半双工或简单双工的。

E

ECSD 增强型电路交换数据-GSM网络中基于EDGE技术的HSCSD增强型传输技术,也应用于GPRS(EGPRS)。

EDGE GSM演进的增强型数据率-GSM第2+阶段的增强型,传输速率更高。GSM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值为14,400比特/秒,而EDGE通过改进编码可达到每个信道48,000比特/秒。尽管从技术上来说EDGE属于2.5G,但是从可操作性和成本的角度来讲,EDGE实际上是UMTS 3G技术很好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得到UMTS牌照的移动电话提供商来说更是如此。

EFR 增强型全速率-一种增强型技术,提供更好的蜂窝系统话音质量。

EGPRS 增强型GPRS- GSM网络中基于EDGE的增强型传输技术,也应用于HSCSD (ECSD)。这样EDGE可以理解为是对GPRS标准的进一步发展。

ETSI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发展和管理电信标准的一个欧洲组织。ETSI的任务中包括了负责GSM和UMTS网络的协议和传输方法。

F

Fast Packet Switching 新出现的面向包的数字交换技术,它和传统的包交换有很多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不管传输的信息是视频,声音还是数据,它的整个数据都是以一个单一包的格式传输的。快速包交换采用短小,长度固定的包(信元)-经过硬件交换- 可达到100,000包/秒到1,000,000包/秒的速率。

FDD 频分复用- 实现信道复用连接的传输方法。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用两个不同的频段来实现(例如,GSM和UMTS就采用了此方法)。

FDMA 频分多址接入- 和TDMA,CDMA一样,FDMA也是多个用户使用一个传输信道的技术之一。其基本原理是把可用频率范围分为多个子频段(“部分频段”),然后再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First Generation 1G,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的缩写。第一代模拟移动系统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现在大部分都已停止运行。目前仍然使用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国家主要就是美国。

G

Gateway 表示信息在不同的通信网络之间传输的术语。根据未来UMTS网络的规定,在现有的固定网络和GSM移动电话网络中都会有网关。

GPRS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第2.5代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GPRS基于GSM技术,而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主要的改进就是引入了面向包的数据传输方式。

GPS 全球定位系统―原来是由美国军方开发的卫星定位系统。现在GPS广泛应用于民用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辆导航系统,也应用于无线导航终端。GPS接收机能够确定其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和海拔高度,精确度在几米之内。未来的UMTS 终端能够利用GPS系统提供导航服务,或者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欧洲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曾用于表示“'Groupe Spéciale Mobile' (移动专门小组),该小组是ETSI的子机构,负责发展GSM 规范。GSM使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段范围。在美国有区域性的GSM网络,它在1900MHz的频段工作,人们也把美国这个1900MHz的变化频段称为PCS。

GSM Phase 2+ 对增强型的GSM如HSCSD,GPRS和EDGE(尽管EDGE实际上完全可以代替3G)的总称。

GSM-R GSM-铁路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化过程的参与者有UIC(国际铁路联盟),ETSI 和其它一些组织。GSM-R为铁路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通用的通信平台,可作为未来的铁路控制系统。西门子公司开发的GSM-R移动通信系统全面符合标准要求,可以满足铁路网络目前以及不断发展的需求。

H

Half rate codec 该方法能更有效地利用频谱,从而使蜂窝网络的容量加倍。

Handover 该术语表示网络中两个蜂窝之间的切换。例如,如果一辆汽车从一个无线蜂窝移动到邻近的蜂窝,网络会把已经建立的连接转交给新的蜂窝。这个过程称作“越区切换”。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移动电话网中的数据库,它存储着移动电话用户的特征数据。HLR提供网络用户预定的服务,并存储用户位置的信息。

Hotspot 该术语表示一个很小但人口密集的区域。

HSCSD 高速数据电路交换-GSM网络中一种特殊传输方式,它允许电路交换数据连接以更高的速率传输。通过将多个GSM数据信道绑在一起,从而提供容量的复用。例如,有两个GSM信道,它们的工作速率都为14,400比特/秒,将它们绑在一起,可实现28,800比特/秒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HSCSD需要专门的终端设备。

HSDPA 高速下行链路包接入-3GPP正在开发的3G增强技术,它是UMTS发布的第5阶段。HSDPA通过提供高速的CDMA下行链路数据传输来实现对频谱更加有效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支持多媒体业务。用户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可能达到10M 比特/秒。

I

IEEE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美国工程师协会,它致力于发展技术标准,如

W-LAN。

IMT-2000 国际移动电话标准2000-第三代移动电话传输方式标准的家族。2000既代表原先计划实施的年份,也表示IMT-2000技术工作的频段。IMT-2000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实现了比以前的移动电话网络都要高的传输速率。它在欧洲称作UMTS,是基于W-CDMA(FDD)和TD-SCDMA(TDD)的。

IN 智能网-该术语表示能够确定其用户的位置,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的通信网络。从而就可能实现新的通信服务,如个性化电话号码,智能呼叫转移,以及呼叫过滤等。

IP 互联网协议-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使用的协议。IP是面向包的数据传输协议:每个数据包在互联网上传输时可能使用不同的路由,在到达后又由接收设备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好。登陆到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终端设备都有一个自己的IP地址。

IrDA 红外线数据标准协会(IrDA)-该网络概念表示基于红外线的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IrDA技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其标准最大传输速率为115k比特/秒(串行红外线),后来速率又增强至4M比特/秒(快速红外线)。数据在移动电话,PDA或笔记本等设备之间传输,但要求设备必须在可视的距离之内并且角度摆放准确。

IS 过渡标准

IS-136 过渡标准136-基于TDMA技术的数字移动电话北美标准,也称作D-AMPS。此TDMA规范是完全数字化的第二代系统,并向后兼容模拟AMPS系统。

IS-95 过渡标准95(alt. cdmaOne)-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移动电话标准。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固定网络上的数字电信网。“综合业务”说明ISDN综合了各种不同的业务,如语音电话,传真,可视电话,数据传送以及互联网介入等等。

ISP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互联网提供商的常用缩略语。换句话说,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公司。

ITU 国际电信联盟- 位于日内瓦的国际性组织,该组织的任务是采纳电信标准的建议。在UMTS领域,它负责建立频率和传输标准。ITU和其它的组织机构如ETSI 合作。

J

JTACS 日本制式的第一代TACS(完全接入通信系统)

M

MMS 多媒体消息业务-GSM短消息业务(SMS)的增强,实现了声音和图片传输。

N

NAMPS 美国第一代窄带AMPS系统版本

Narrowband 相反于宽带这个术语,“窄带”描述的是带宽小,数据率较低的传输方式。

NS 网络子系统-现代电话交换机,建立两个移动台之间以及和固定网之间的连接。NS的主要功能是注册,鉴权,建立呼叫路由以及越区切换,由HLR(归属位

置寄存器),VLR(访问位置寄存器),EIR(设备识别寄存器)和AUC(鉴权中心)来实现。

NTT 日本电报和电话公司-采用日本电报和电话公司的标准的亚洲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其频率范围在800MHZ到1500MHz。

O

Operator 移动电话网络运营公司。

P

Packet switched 包交换不同于电路交换,在连接过程中它并不给用户分配一整条独占的传输信道。传输时,数据被封装成一个个小包发送。当这个包传输完成后,即使这个用户的连接仍处于激活状态,其他用户的包也可以使用此信道来传输。也就是说,每一个空闲时隙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PCS 个人通信业务-特指频率范围在1900MHz左右的美国移动电话系统(也称作PCN)。PCS可以在目前使用中的所有主要蜂窝频率上实现。

PDA 个人数字助理- 小巧紧凑的手持计算机,它不带键盘,但可以通过专门的手写笔在感应屏幕上进行输入。PDA和传输设备(例如PCMCIA(个人计算机存储卡国际协会)卡)组合,就可以作为移动计算设备。

PDC 个人数字蜂窝系统- 采用日本标准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工作频率为

800MHZ和1500MHz。

Pico Cells “微微蜂窝”是小型蜂窝移动电话网络中最小的无线蜂窝单元。它的覆盖直径范围通常只有几百米。微微蜂窝用于移动电话拥塞的区域,如市中心或展览中心等。在这些区域要用微微蜂窝来替代较大的微蜂窝或宏蜂窝。缩小蜂窝的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本地移动电话网络的容量。

PSTN 公众交换电信网-该术语指世界范围的整个电话网络。

R

Roaming 该术语表示用户在另外一个网络中打电话的过程。只要您的网络运营商和其它特定区域的运行商之间有“漫游协议”,本地运营商会接受外部用户并提供服务。从外部用户归属网络传入的呼叫转交给本地网络处理,而传出呼叫则直接转向目标方或转交给该来访用户的归属网络。漫游并不严格限于国家之间,将来,国内的GSM网络和UMTS网络之间也会存在漫游。

RTMS 无线电话移动系统-意大利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并不出名,很快就被TACS代替了。

RTT 无线传输技术–对所有传输技术的总称

S

SIM 用户标志模块–该术语指移动电话授权芯片卡,该卡插入到移动电话中。它包含了用户电话号码,网络识别编码算法,PIN(个人识别号),用户移动电话号码簿等信息。而UMTS终端相应会有一个不同的专门芯片卡,称作USIM。

Simple Messaging UMTS标准制定的一个业务框架,相当于现在的短消息业务SMS。采用简单消息协议,可以通过包交换的传输方式,以14,400比特/秒的速率发送短消息到UMTS终端。

SMS 短消息业务-GSM网络中的消息业务。短消息能在手机之间互发,也可以在运营商,互联网和手机用户之间互发。一条GSM短消息的长度不能超过160个字符。

Streaming 该术语指在互联网上传送数字音频和视频。声音和图像数据是以数据流的方式传给用户的,这就是“流”这个名称的由来。

T

TACS 完全介入通信系统-它属于第一代标准的系统,是对AMPS系统的改进,以适应欧洲的频率分配要求。使用TACS的国家和地区有爱尔兰,西班牙,奥地利,西班牙,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目前这些国家中仍有一些在使用TACS。

TDD 时分复用-一种复用技术,它把使用同一个频段的无线信道划分成一个个时隙。TDD采用TDMA和W-CDMA的混合解决方案来实现多址接入,在不成对频谱中工作时它具有极大的优势(=> FDD)

TDMA 时分多址接入-多个用户使用一个传输信道的一种传输方式。在预先定义的时间隙内周期性地为移动台用户分配一条独占信道。GSM移动电话经常用到这个原理:一个GSM无线信道可被八个用户同时使用,每个用户一次只占用一小段时间(GSM规定是577微秒),然后释放无线信道给其他用户使用,即依次轮流使用同一个频段。

TD-SCDMA TD-SCDMA 是3G空中接口标准之一。2001年3月3GPP正式接纳

TD-SCDMA 为UMTS规范R4版本的一部分。西门子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

TD-SCDMA的研发工作。并推动这项技术在中国最早商用。

Third Generation 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缩写。第三代系统的设备和网络遵循IMT2000制定和采用的一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第三代伙伴合作计划-该协会成员包括设备生产商,其它机构组织和感兴趣观察员组织,其成员在发展和组织实施未来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技术规范领域都具有领先地位。

TIA 美国通信工业协会-美国一个建立通信标准的组织。

U

UMTS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IMT-2000家族成员,公认为最有前途的标准。UMTS网络基于TD_SCDMA和W_CDMA传输技术,通过高数据传输速率提供新的多媒体业务,它将于2002年底在欧洲投入使用。

UMTS Forum 移动通信业唯一一个专门致力于引入并发展UMTS/IMT-2000的组织。UMTS论坛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组织,其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包括各个行业,如移动通信运营商,供应商,管理机构,咨询机构以及媒体/内容提供商等。

Uplink 该术语表示从用户到网络或互联网提供商方向的数据传输。它还有一个名称:反向信道。相反方向的传输称作下行链路。

USIM 全球用户识别模块-SIM芯片卡的扩充版,是为使用UMTS终端而设计的。其外观大小和GSM的SIM卡相同。

UTRAN UMTS地面无线接入网-它指的是UMTS网的无线技术部分。UTRAN连结核心网,为UMTS终端提供空中接口。

UWC-136 全球无线通信协会-销售商和运营商的组织,目的是促进并实施

IS-136数字标准,同时制定未来标准发展的规范,协助IS-136运营商之间签订漫游协议。

V

VMS 视频消息业务-是GSM短消息业务(SMS)的增强,允许传输视频。

VoIP 网络IP电话-该术语指在IP网上传输语音。VoIP允许语音和数据在同一个网络上传输。VoIP原来的目的是要实现在互联网上打(私人)电话,但现在也经常应用于企业环境。

W

W_LAN 无线局域网-可以无线工作的局域网。通过微波或红外线实现传输。

WAP 无线应用协议-WAP网关设备把互联网上的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翻译成移动设备可以认识的文件,从而通过手机就可以访问互联网。WAP应用包括特制新闻,电子邮件,股票价格,电子拍卖或电子商务等,通过移动设备就可以得到这些服务。移动设备还需要一个WAP浏览器来翻译并显示网站内容。

W-CDMA 宽带码分多址接入-CDMA原理的宽带增强,达到了更高的传输带宽。UMTS无线标准IMT-2000提供了W-CDMA的无线传输方式。W-CDMA是在将GSM融合到UMS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主要在欧洲使用。

W-LAN 无线局域网-可以无线工作的局域网。通过微波或红外线实现传输。BSC 基站控制器- 基站子系统(BSS)的组成部分,它保证不同的基站收发信机和一个移动台(MS)保持连接。

BSS 基站子系统- GSM网络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基站子系统- GSM网络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BTS 基站收发信机- 移动电话基站的术语,它利用发射,接收和天线技术实现无线信元的发射。

这几个小区短信系统是经常遇到的,问问我们自己,我们掌握了吗?

移动通信专业术语

Abis接口 BSC与BTS间的接口 A接口 MSC与BSC间的接口 ALD 告警显示 ANS 通知系统用于向用户发送录制好的话音和信号音。 APT 交换部分负责所有的交换功能 APZ 控制部分控制APT部分 ASSCD 接入选择 AST 通知业务终端 AT 字符终端 AUC 鉴权中心 AXE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由交换部分(APT)和控制部分(APZ)组成 BA 基本入口 BC 广播系统用于将源消息同时广播到多个用户。 BGS 商务组群子系统提供类似小交换机的商务通信。应用场合:LE BNAM 总线适配器机柜 基站控制器在电信网中的应用:PLMN BSS 基站分系统 BSIC 基站识别码 BSIC=NCC+BCC,NCC为网络色码,识别GSM PLMN,相邻PLMN不使用相同的NCC。BCC为基站色码,来识别基站。 BT 双向中继 BTS 基站的收发信部分 C7LABT 七号信令标题翻译 C7DR CCS7分配和路由 C7ST CCS7信令终端 CCT 会议电话设备主要用于三方通话,电话会议。

CCS 公共信道信令子系统处理信令。应用场合:LE、TE、MSC、GMSC、BSC、SSP、SCP、STP、HLR。 CCS 七号信令网 CDU 是TRU与天线系统接口 cell 小区 CF 用于支持BTS的O&M总线是TG的核心控制部分,相当于电脑的CPU。 CGI 全球小区识别码 CGI=MCC+MNC+LAC+CI,CI=小区识别码,最多为16位。 CHAP 计费分析功能块用以分析如何计费 CHPULSE 计费脉冲产生功能块用以产生计费所需的计费脉冲。 计费子系统计费和结算功能。应用场合:LE、TE、MSC。 CJ 组合连接器 CLM 时钟模块 CLCOF 呼叫监视和协调功能 CLT 时钟脉冲产生及定时单元 CON 用于对LAPD信令进行集中与分解。 CPA 执行侧 CPS 中央处理机子系统完成高级的处理功能。 (-A)中央处理机(A)处理集中控制、分析、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复杂工作 CPB 备用工作侧 CPS 中央处理机子系统 CPU 中央处理机单元 CSR 收发码器 CSR-D 数字式收发码器 CTLABT 七号信令标题翻译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 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那些特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一方,能够在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的特点是通信双方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可靠、安全的通信。频率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答: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公用汽车电话、第一代通信技术(1G)、第二代通信技术(2G)、第三代通信技术(3G)。特点分别为,公用汽车电话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小、频率较低、语音质量较差、自动化程度低。第一代通信技术(1G)的特点是该系统采用模拟技术及频分多址技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差、保密性差:制式不统一、互不兼容、难与ISDN兼容、业务种类单一、移动终端复杂、费用较贵。第二代通信技术(2G),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和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技术(CDMA)等技术、多种制式并存、通信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全球漫游、系统带宽有限、数据业务单一、无法实现高速率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3G)的特点是能提供多种多媒体业务、能适应多种环境、能实现全球漫游、有足够的系统容量等。 1-3 试述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答:未来移动通信将呈多网络日趋融合、多种接入技术综合应用、新业务不断推出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是功能一体化的通信服务、方便快捷的移动接入、形式多样的终端设备、自治管理的网络结构。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如何?试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无线收发信机、交换控制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无线收发信机的作用是负责管理网络资源,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用户之间的连接,传输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交换控制设备的作用是实现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移动台的作用是实现移动通信的终端设备。 1-5 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那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无线寻呼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是越区交换、自动和人工漫游、计费及业务统计功能。无线寻呼系统的特点是即可公用也可专用。无绳电话系统的特点是携带使用方便。 1-6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有那些? 答: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有移动台、基站、调度台以及控制中心组成。 1-7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及相互间的区别有那些? 答: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单工制、半双工制、双工制。单工制的优点主要有:1、系统组网方便2、由于收发信机的交替工作,所以不会造成收发之间的反馈3、发信机工作时间相对可缩短,耗电小,设备简单,造价便宜。单工制的的缺点是:1、当收发使用同一频率时,临近电台的工作会造成强干扰2、操作不方便,双方需要轮流通信,会造成通话人为的断断续续3、同频基站间的干扰较大。半双工制的优点主要有:1、设备简单、省电、成本低、维护方便,临近电台干扰小2、收发采用异频,收发频率各占一段,有利于频率协调和配置3、有利于移动台的紧急呼叫。半双工制的缺点是移动台需按键讲话,松键收话。使用不方便,讲话时不能收话,故有丢失信息的可能。双工制的优点有:1、频谱灵活性高2、

通信名词解释

1X:CDMA 2000 1X是指cdma2000的第一阶段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 EVDO:CDMA2000 EV-DO,Evolution(演进)、 Data Only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PON: Gigabit-Capable PON 吉比特无源光纤接入网络 软交换:英文名称:softswitching CN2:中国电信下一代承载网(ChinaNetNextCarryingNetwork)TG :Transceiver Group MSC:移动交换控制中心(交换机) MGW:媒体网关和MSC_SERVER协同工作构成电路域 MSCe:MSC_SERVER设备 软交换SS: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即下一代通信网络 WIFI:Wi-Fi 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又称802.11b标准WLAN: WLAN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 AP: 无线接入点(AP,AccessPoint) AC:无线接入控制器 IMS: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即IP协议第6版本ASON:automatism switch Optical Network 自动交换光网络OTN: OpticalTransportNetwork 光传送网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的力量,它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发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的发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发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发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的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的业务发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的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这样中国联通的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的强劲竞争。 两者的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自从两年前起,中国电信移动通信公司开拓了模拟网的“本地通”,随后又开拓了数字网的“本地通”业务,将竞争领域扩展到固定电话市场。并且收费低廉,入网费仅二三百元,月话费减半,几乎接近安装一部固定电话的水平。当时的移动通信公司还是中国电信旗下的一员。然而1999年电信重组,移动独立之后,便逐步演变成中国电信新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近年来,固定电话大力开拓“移动市话”业务,并在许多城市兴起,南到肇庆、深圳,东到余杭、杭州,西到昆明、西安,几十个城市掀起了一股移动市话的热潮, 而且都大手笔地投资移动市话建设,并着力开拓这项业务。无线市话的推出不仅可以缓解固定电话趋于饱和、市场疲软和热装冷用的矛盾,更能刺激电话业务量的增长,提高网络的接通率,提高全网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减小由初装费降低资本的负面影响。 (3)增设移动运营商,促进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是全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都看好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随着“入世”的来临,新的移动业务经营者将可能出现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业务经营商,而世界通信大国一般都有三家或三家以上,因此有必要增设第三家(或更多)移动通信运营商经营移动业务。 最有可能获取移动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是中国电信集团,原因如下: ·中国电信拥有世界第二、我国第一的网络规模,共有超过1.2亿个固定电信用户; ·它有丰富的电信网络(包括移动网络)经营维护经验; ·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开通移动市话业务;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单工制 : 单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2.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3.SDMA: 空分多址指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4.大区制: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负责服务区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如果覆盖围要求半径为30km~50km,则天线高度应为几十米至百余米。发射机输出功率则应高达200W。在覆盖区有许多车载台和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它们之间也可直接通信或通过基站转接通信。 5.小区制: 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移动台(MS)间建立通信。 6.频率复用:

在频分制的蜂窝系统中,每个小区占用一定的频道,而且各个小区占用的频道是不同的。假设每个小区分配一组载波频率,为避免相邻小区之间产生干扰,各个小区的载波频率应不相同。因为频率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小区覆盖不断扩大,小区数目不断增加时,将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7.MS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于本MSC控制区域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与管理。 8.FDMA: 总频段分成若干个等间隔频道(信道),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频率的信道里,发往和来自邻近信道的干扰用带通滤波器限制,这些频道互不交叠,其宽度应能传输一路语音信息,而在相邻频道之间无明显的串扰。 9.TDMA: 指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性的时隙构成,即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然后根据一定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移动台在每帧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移动通信专业术语

移动通信专业术语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Abis接口? ? ? ? BSC与BTS间的接口? ? ? ? A接口? ? ? ? MSC与BSC间的接口? ? ? ? ALD? ? ? ? 告警显示? ? ? ? ANS? ? ? ? 通知系统? ? ? ? 用于向用户发送录制好的话音和信号音。APT? ? ? ? 交换部分? ? ? ? 负责所有的交换功能 APZ? ? ? ? 控制部分? ? ? ? 控制APT部分 ASSCD? ? ? ? 接入选择? ? ? ? AST? ? ? ? 通知业务终端? ? ? ? AT? ? ? ? 字符终端? ? ? ? AUC? ? ? ? 鉴权中心? ? ? ? AXE? ? ? ?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 ? ? ? 由交换部分(APT)和控制部分(APZ)组成 BA? ? ? ? 基本入口? ? ? ? BC? ? ? ? 广播系统? ? ? ? 用于将源消息同时广播到多个用户。BGS? ? ? ? 商务组群子系统? ? ? ? 提供类似小交换机的商务通信。应用场合:LE BNAM? ? ? ? 总线适配器机柜? ? ? ? BSC? ? ? ? 基站控制器? ? ? ? 在电信网中的应用:PLMN BSS? ? ? ? 基站分系统? ? ? ? BSIC? ? ? ? 基站识别码? ? ? ? BSIC=NCC+BCC,NCC为网络色码,识别GSM PLMN,相邻PLMN不使用相同的NCC。BCC为基站色码,来识别基站。

BT? ? ? ? 双向中继? ? ? ? BTS? ? ? ? 基站的收发信部分? ? ? ? C7LABT? ? ? ? 七号信令标题翻译? ? ? ? C7DR? ? ? ? CCS7分配和路由? ? ? ? C7ST? ? ? ? CCS7信令终端? ? ? ? CCT? ? ? ? 会议电话设备? ? ? ? 主要用于三方通话,电话会议。CCS? ? ? ? 公共信道信令子系统? ? ? ? 处理NO.7信令。应用场合:LE、TE、MSC、GMSC、BSC、SSP、SCP、STP、HLR。 CCS NO.7? ? ? ? 七号信令网? ? ? ? CDU? ? ? ? 是TRU与天线系统接口? ? ? ? cell? ? ? ? 小区? ? ? ? CF? ? ? ? 用于支持BTS的O&M总线? ? ? ? 是TG的核心控制部分,相当于电脑的CPU。 CGI? ? ? ? 全球小区识别码? ? ? ? CGI=MCC+MNC+LAC+CI,CI=小区识别码,最多为16位。 CHAP? ? ? ? 计费分析功能块? ? ? ? 用以分析如何计费 CHPULSE? ? ? ? 计费脉冲产生功能块? ? ? ? 用以产生计费所需的计费脉冲。 CHS? ? ? ? 计费子系统? ? ? ? 计费和结算功能。应用场合:LE、TE、MSC。 CJ? ? ? ? 组合连接器? ? ? ? CLM? ? ? ? 时钟模块? ? ? ?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移动通信特点简介: 回答:①移动通信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工作在强干扰环境下;(3)通信能力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要求高 1.2移动台受到什么干扰?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特有的? 回答:①互调干扰;(2)邻信道干扰;(3)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④多址干扰 1.3简要描述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a:第一代(1G)主要以模拟蜂窝网络为特征,这些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在市场上销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欧洲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的NMT和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1G专注于解决两个动态的最基本用户,即双动态,并充分考虑了双通道动态。主要措施是利用FDMA实现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通过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从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中,适当采用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法,并采用基站双空间分集方法来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主要以数字化为特征,并构成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在XXXX早期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最初指的是集团专用移动,1989年后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 IS-95两大系统,以及日本的PDC系统等 在技术特性上以数字化为基础,考虑了频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以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实施措施是:采用时分多址(GSM)和码分多址(IS-95)实现用户动态寻址功能,采用数字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复用,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为匹配信道动态特性,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调制:GMSK(GSM)、QPSK(IS-95)、抗干扰性能优良的纠错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来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码分多址模式下的IS-95尤为重要;(3)自适应均衡和瑞克接收机用于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帧间交织和块交织(IS-95)来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第三代(3G)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服务。它在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运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此外还有欧洲的DECT和北美的UMC-136。 技术上,3G基于2G系统自适应信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引入服务动态,即在3G系统中,用户服务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或多媒体服务,用户选择服务是随机的。这是第三种动态的引入,它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差不多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得力量,它得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得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进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得进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得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进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得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得协同进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得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进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进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进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得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得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得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得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歪,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得业务进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得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如此中国联通得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得强劲竞争.两者得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得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抗干扰措施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抗干扰措施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除了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以外,还有大量的电台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公道干扰和互调干扰,更重要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WCDMA、CDMA2000等)都采用了码分多址方式,CDMA码分多址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制系统,在信息的传输中,存在着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远近效应。那么为了保证网络的畅通运行,我们也采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相关抗干扰技术进行处理。这些技术包括:空分多址(SDMA)智能天线技术,用于抗多径干扰的RAKE接收技术,抗多址干扰的联合检测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特定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了仿真。 首先介绍一下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利用多个天线阵元的组合进行信号处理,自动调整发射和接收方向图,以针对不同的信号环境达到最优性能。智能天线是一种空分多址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空域滤波和波达方向(DOA)估计。空域滤波(也称波束赋形)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信号、干扰和噪声在空间的分布,运用线性滤波技术尽可能地抑制干扰和噪声,以获得尽可能好的信号估计。 智能天线通过自适应算法控制加权,自动调整天线的方向图,使它在干扰方向形成零陷,将干扰信号抵消,而在有用信号方向形成主波束,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加权系数的自动调整就是波束的形成过程。智能天线波束成型大大降低了多用户干扰,同时也减少了小区间干扰。 比起只能智能天线技术抗多径干扰的RAKE接受技术又有哪些技术有点呢?智能天线抑制干扰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受天线阵元个数的限制,且当感兴趣信号存在多个非相关多径时,阵列只保留其中的一路信号,而把零陷对准其它信号,这样,阵列能够减小由非相关多径带来的干扰,但未能发挥路径分集的优势,因而是次最优的。为此,联合时域和空域处理的接收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 当信道存在多径时延扩展,且时延大于一个码片周期时,这些多径信号既是多径干扰,又是一些有价值的分集源,由此产生了2D-RAKE接收机。目前2D-RAKE接收机讨论最多的是应用在WCDMA上行链路。 空时RAKE接收机首先对存在角度扩展的多个路径分量进行波束成型,以降低DOA可分辨的其它用户信号产生的多址干扰或期望信号的非相关多径分量,然后将经过空间滤波后的信号送入RAKE合并器,以充分利用延迟可分辨的期望信号的多个路径的能量。空间波束形成旨在衰减干扰信号,而时间多径合并旨在利用有用信号。 与时域和空域一维干扰抑制不同的是,空时二维干扰抑制不再使用强迫置零条件,而是考虑噪声的存在,使用优化准则。空时处理有名的优化准则有两个,一个是空时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另外一个是空时最大似然准则 我们介绍的第三种抗干扰技术是联合检测技术 传统的接收技术是针对某一用户进行信号检测而把其他用户作为噪声加以处理,在用户数增多时,导致了信噪比恶化,系统性能和容量都不如人意。联合检测技术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及其多径的先验信息(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时已知的: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各用户的信道估计),把用户信号的分离当作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联合检测过程来完成,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上行链路频谱资源,显著地提高系统容量,并削弱了“远近效应”的影响。 每一样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那么我们是否能将其结合,使技术更优化,让其在抗干扰方面体现的效果更为明显呢? 那就是智能天线与联合检测的结合(SA+JD), 其主要用于TD-SCDMA系统中,TD-SCDMA系统结合使用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1)智能天线消除小区间干扰,联合检测消除小区内干扰,两者配合使用;2)智能天线缓解了联合检测过程中信道估计的不准确对系统性能恶化的影响;3)当用户增多时,联合检测的计算量非常大,智能天线的使用减少了潜在的多用户; 4)智能天线的阵元数有限,对于M个阵元的智能天线只能抑制M-1个干扰源,而且所形成的副瓣对其它用户而言仍然是干扰,只能结合联合检测来减少这些干扰;5)在用户高速移动下,TDD模式上下行采用同样空间参数使得波束成型有偏差;用户在同一方向时,智能天线不能起到作用;还

移动通信技术名词解释

GSM/2G GSM(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是1992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统一推出的标准,它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统一的网络标准,使通信质量得以保证,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业务供用户使用。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9.6K/s。目前,全球的GSM移动用户已经超过5亿,覆盖了1/12的人口,GSM技术在世界数字移动电话领域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70%。由于GSM相对模拟移动通讯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所以简称2G。目前,我国拥有8000万以上的GSM用户,成为世界第一大运营网络。 GPRS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简单的说,GPRS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其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数据。网络容量只在所需时分配,不要时就释放,这种发送方式称为统计复用。目前,GPRS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可达115k/s。GPRS是在G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是介于第二代数字通信和第三代分组型移动业务之间的一种技术,所以通常称为2.5G。 WAP 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第一阶段性产物。这项技术让使用者可以用手机之类的无线装置上网,透过小型屏幕遨游在各个网站之间。而这些网站也必须以WML(无线标记语言)编写,相当于国际互联网上的HTML(超文件标记语言)。打个比喻,GPRS和GSM都是马路,而W AP是在马路上的汽车。中国移动开通GPRS之后,W AP就行驶在GSM和GPRS两条马路上,而行驶在GPRS 的马路上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因此,现有W AP上的内容一样可以通过GPRS进行浏览和应用。W AP是2.5G的协议。 2.5G 其它2.5G技术。2.5G移动通信技术是从2G迈向3G的衔接性技术,目前出现的2.5G 衔接技术还包括:HSCSD、EDGE、EPOC等。 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服务: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ed Data)是GSM网络的升级版本,能够透过多重时分同时进行传输,而不是只有单一时分而已,因此能够将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到平常的二至三倍。目前新加坡M1与新加坡电讯的移动电话都采用HSCSD系统,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57.6kbps。 EDGE(全球增强型数据提升率:Enhanced Dataratesfor Global Evolution)完全以目前的GSM标准为架构,不但能够将GPRS的功能发挥到极限,还可以透过目前的无线网络提供宽频多媒体的服务。EDGE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384k,可以应用在诸如无线多媒体、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娱乐以及电视会议上。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中国移动4G网络介绍

中国移动4G网络介绍 一、概述 4G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 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家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4G牌照,意味着4G正式开始商用,我国进入4G时代。 二、优势 1、通信速度快 从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作比较,第一代模拟式仅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数位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也只有9.6Kbps,最高可达32Kbps,如PH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ps;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高达100Mbps,这种速度会相当于2009年最新手机的传输速度的1万倍左右,第三代手机传输速度的50倍。 图一:各代通信技术速率对比图 2、网络频谱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通信营运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研究,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蜂窝系统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4G通信的AT&T的执行官们说,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3、通信灵活 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毕

竟语音资料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因此未来4G手机更应该算得上是一只小型电脑了,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会有更惊人的突破,人们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以方便和个性为前提,任何一件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只是人们还不知应该怎么称呼它。 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当然更可以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网上联线对打游戏。也许有被网上定位系统永远锁定无处遁形的苦恼,但是与它据此提供的地图带来的便利和安全相比,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4、智能性能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于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例如对菜单和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 5、兼容性好 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特点。 6、提供增值服务 4G通信并不是从3G通信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升级而演变过来的,它们的核心建设技术根本就是不同的,3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而4G 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OFDM)最受瞩目,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实现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方面的无线通信增殖服务;不过考虑到与3G通信的过渡性,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会在未来仅仅只采用OFDM一种技术,CDMA技术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与OFDM技术相互配合以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甚至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 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分会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7、高质量通信 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能实现各种多媒体通信,为此未来的第四代移动

移动互联网专业名词解释

移动互联网名词解释 一、电商类 团购: (group purchase)所谓团购网站就是团购的网络组织平台,就是互不认识的消费者,借助互联网的“网聚人的力量”来聚集资金,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的价格。团购网站是一个将当地消费者与当地企业或商家紧密结合,以团购网站为平台作为应用的一个电子商务特性显著的项目。 社会化电子商务: social commerce, 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衍生模式。它借助社交媒介、网络媒介的传播途径,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内容等手段来辅助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 O2O: 即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电子商务是现代B2B marketing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B2C: Business-to-Consumer(商家对客户)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 C2C: c2c实际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c2c即消费者间,因为英文中的2的发音同to,所以c to c简写为c2c。c指的是消费者,因为消费者的英文单词是Consumer,所以简写为c,而C2C即Consumer to Consumer。 分众Q卡: 消费者在欣赏通过享乐公司互动屏(各楼宇电梯处更新后的分众液晶电视广告屏)播放的优惠活动时,如遇到感兴趣的活动,可直接拿Q享乐卡在相应广告下面的感觉区刷一下,那么相关优惠内容的详细信息就会直接发送到Q卡持有人的手机。 二、物联网 二维码: (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二维条码/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为供应商,在网用户150人。网络总投资为3730万元,其中引进设备900万美元。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代移动电话。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促进发展也成为放在电信改革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1993)178号文件,同意组建中国联通公司。从此,电信业进入了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全新阶段。1994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 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放。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10 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

通信网络名词解释

1、pilot beacon 试点信标handdown 硬切换 2、塔放就是TOWER AMPLIFICATION MODULE 简称TAM,也就是为了增强发射的信号,建立的信号中心设备。意思是把收发的天线安装在室外,射频天线安装在室内。 1。单工:即只有一个上行通道的塔放,只能用于上行。 2。双工:考虑了上下行,但是这种塔放内部只有一个双工器,需要两根主馈线进行连接(一个是发射,一个是接收),十分的不方便,多了一根主馈线。 3。三工:考虑了上下行,这种塔放里面有两个双工器,完成了收发共用一根馈线,对于安装调测十分的方便。现在多用的是这种塔放。 塔放都是针对上行的,对于下行没有放大作用。 3、C1C2算法 路径损耗值C1与小区重选参数C2 参数C1为供小区选择的路径损耗准则,服务小区的C1必须大于0, C1=RXLEV-RXLEV_ACCESS_MIN - MAX ((MS_TXPWR_MAX_CCH - P), 0) 单位:dBm 其中RXLEV为移动台接收的平均电平; RXLEV_ACCESS_MIN 为允许移动台接入的最小接收电平; MS_TXPWR_MAX_CCH为移动台接入系统时可使用的最大发射功率电平;P为移动台的最大输出功率。 小区重选采用的算法为C2算法, 当PENALTY_TIME不等于11111时: C2=C1+CELL_RESELECT_OFFSET–TEMPORARY_OFFSET×H(PENALTY_TIME–T); 当PENALTY_TIME等于11111时: C2=C1-CELL_RESELECT_OFFSET; 其中当X>0时,函数H(x)=0;当X≤O,函数H(x)=1; T是一个定时器,它的初始值为0,当某小区被移动台记录在信号电平最大的六个邻小区时,则对应该小区的计数器T开始计时,当该小区从移动台信号电平最大的六个邻小区表中去除时,相应的定时器T被复位; CELL_RESELECT_OFFSET为小区重选偏移量,可人为的来调整C2值的大小; TEMPORARY_OFFSET为临时偏移量; PENALTY:['pen?lti]_TIME为惩罚时间, 从移动台发现某一小区的信号出现后,定时器T开始置位到定时器T的值到达PENALTY_TIME规定的时间之前将按照TEMPORARY_OFFSET所定义的值给该小区的C2算法一个负偏置的修正,这种做法是用来防止当移动台在快速移动时来选择一个微蜂窝或覆盖较小的小区作为服务小区的情况。如果在时间超过仍收到该小区的信号;反之,若时间超过了PENALTY_TIME所定义的时间后,将不考虑临时偏移量。在高速公路等覆盖区可使用惩罚时间。 4、16个STM-1(或4个STM-4)同步复用构成STM-16,传输速率为2 488.320 Mbps,依此类推。SDH的帧结构为一个块状帧结构,其中安排了丰富的开销比特用于网络管理,包括段开销(SOH)和通道开销(POH),同时具备一套灵活的复用与映射结构,允许将不同级别的PDH信号及ATM、BIP-ISDN等信号经处理后放入不同的虚容器(VC-n)中,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传输时,按照规定的位置结构将以上这些信号组装起来,利用传输媒质(光纤、微波等)送到目的地。SDH在组网时采用了大量的软件功能进行网络管理、控制及配置,具有很强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尤其是在环型网、网状网等网络中应用时,可进行灵活的组网与业务调度,可实现高可靠的网络自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