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证主义的分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3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第六讲早期分析哲学(实证主义)第六讲早期分析哲学(实证主义)一、实证主义概述1、实证主义的形成实证主义是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与经验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的哲学派别。
它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实证主义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先后经历了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三代。
从历史方面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为资产阶级调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统一人的思想与行动的理论学说。
从科学方面看: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的重视和崇拜,迫切需要哲学思维能够适时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从哲学方面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哲学由古典哲学向现代码哲学转变的结果。
2、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明确表示拒斥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体系和思辩时凤,主张哲学建立在经验事实和科学证实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反对哲学研究世界观、本体论问题。
其次,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回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再次,否认人有认识经验以外实在事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和现象的范围之内,宣扬不可知论。
最后,推崇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用实证科学改进自然和社会。
孔德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各有不同。
3、实证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实证主义刘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持久、稳定和最有影响和流派。
法国的孔德.(1798---1857)、英国的约翰.穆勒(1806---1873)、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早期实证主义的代表。
奥地利的马赫(1838---1916)、德国的阿芬那留斯(1843---1896)的经验批判主义,被认为是第二代实证主义,二十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的实证主义,被称为第三代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
第六讲早期分析哲学(实证主义)第六讲早期分析哲学(实证主义)一、实证主义概述1、实证主义的形成实证主义是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与经验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的哲学派别。
它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实证主义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先后经历了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三代。
从历史方面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为资产阶级调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统一人的思想与行动的理论学说。
从科学方面看: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的重视和崇拜,迫切需要哲学思维能够适时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从哲学方面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哲学由古典哲学向现代码哲学转变的结果。
2、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明确表示拒斥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体系和思辩时凤,主张哲学建立在经验事实和科学证实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反对哲学研究世界观、本体论问题。
其次,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回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再次,否认人有认识经验以外实在事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和现象的范围之内,宣扬不可知论。
最后,推崇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用实证科学改进自然和社会。
孔德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各有不同。
3、实证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实证主义刘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持久、稳定和最有影响和流派。
法国的孔德(1798---1857)、英国的约翰.穆勒(1806---1873)、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早期实证主义的代表。
奥地利的马赫(1838---1916)、德国的阿芬那留斯(1843---1896)的经验批判主义,被认为是第二代实证主义,二十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的实证主义,被称为第三代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
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
实证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基于实证证据的分析和推理为基础。
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概念: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取可验证的知识,以及依赖事实和证据而非主观假设或价值判断。
2. 可观测变量:实证分析研究的对象通常涉及可观测的变量或现象,这些变量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和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假设与研究问题:实证分析的研究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或研究问题,这些假设和问题需要根据相关的理论、已有研究和可行性进行明确和界定。
4. 数据收集和测量:实证分析需要收集和测量适当的数据,以验证或推测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关系或模式。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收集。
5. 统计分析:实证分析通常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收集到的数据,以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模式。
常用的统计技术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等。
6. 结果和解释:实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来解释和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模式。
这种解释需要基于实证证据,同时考虑可能的替代解释和潜在
的偏差因素。
7. 研究限制和泛化:实证分析需要明确讨论研究的限制和局限性,同时考虑研究结果的泛化程度,即其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样本中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总之,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涵盖了实证主义、可观测变量、假设与研究问题、数据收集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和解释,以及研究限制和泛化。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实证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解读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领着研究者们探索社会现象的奥秘。
这两种研究范式不仅在方法论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解释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实证主义起源于19 世纪的法国,其代表人物包括孔德、涂尔干等。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和实证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它认为社会现象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可测量的和可重复的。
实证主义者相信,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才能获得关于社会世界的可靠知识。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主义倾向于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
这些方法旨在收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验证假设和发现规律。
例如,研究者想要了解某个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发放大量的问卷,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客观性。
通过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分析,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得出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的结论。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将社会现象过于简化和量化,忽略了社会现象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实证主义往往只关注可观察到的现象,而忽视了人们的主观意义和价值观念。
与实证主义相对的解释主义则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们的意义和行为所构建的,因此不能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测量来理解,而需要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背景中去。
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韦伯、舒茨等。
解释主义在研究方法上更倾向于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旨在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主观体验、意义和动机。
比如,研究者想要了解某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就需要深入到该民族的生活中,与他们交流、参与他们的活动,从而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解释主义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关注到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什么是实证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一种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强调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主张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
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实证主义的概念和意义。
一、实证主义的概念实证主义是指一种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主张从实证事实中推导出普遍规律和原则,以此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证主义的意义1. 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实证主义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实证主义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建立了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3.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观念: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4. 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实证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5. 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实证主义强调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推动了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的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如何理解实证主义1. 实证主义是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是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
2. 实证主义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实证主义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指通过系统性的观察、实证、解释和理论构建等方法,对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意义与价值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方法论的起源、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通过观察和实证,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重复性的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自然科学革命,该革命强调利用实证方法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实证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方法。
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依靠客观可验证的事实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量化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构建一套普适的规律性理论。
实证主义相信通过观察和实证可以揭示出普遍的社会规律和因果关系,以此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在实证主义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例如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等,以求得客观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定义变量,运用定量分析技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证主义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提出某种因果关系,并对此建立理论框架。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是指通过理解、解释和理论推导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
解释主义强调对个体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理解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内在意义而产生的。
解释主义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传统,马克斯·韦伯和伊德尔·那奇等学者是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
解释主义反对实证主义过于强调客观规律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应关注人类活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解释人类行为的意义来理解社会现象。
在解释主义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以获取对个体行为的深入理解。
解释主义研究注重对个体和群体的主观经验和意义进行解释和理解,以此推导出理论和洞察力。
三、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比较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目标:实证主义关注普遍性规律和因果关系的揭示,强调客观事实和量化数据,解释主义关注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强调主观经验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