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九年级上_第6课《魅力永恒的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2课时年级:九年级教材:湘美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魅力永恒的建筑》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认识到建筑设计与自然材料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2. 能够根据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并绘制一幅理想中的建筑设计图。
3. 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1. 了解建筑的功能,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2. 能用简单的草图进行建筑设计的表现。
教学难点:1. 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中国和西方古代建筑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吗?还是有区别的?3. 学生尝试判断哪些是中国古代建筑,哪些是西方古代建筑,并总结中西方建筑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二、教学活动1.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a. 以布达拉宫为例,从造型、与自然环境结合、色彩、气势、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作品的美。
b. 以五台山南禅寺为例,从宗教角度分析作品的整体美感,具体从造型(对称)、色彩(灰色)、木构(力学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c. 以天坛为例,从整体布局、色彩运用、祈年殿的造型和用材来对作品的设计思想、所处时代进行分析。
2. 西方古代建筑特点a. 以古罗马斗兽场为例,分析其建筑结构、功能及对后世的影响。
b.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从建筑风格、宗教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赏析。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的功能、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2. 提问: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设计一幅理想中的建筑设计图。
2. 各组展示设计图,分享设计思路和灵感来源。
3.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6课魅力永恒的建筑-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是什么;2.能够分析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对美感的作用;3.通过学习建筑的历史和现代实践,体会建筑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建筑中的各个元素;2.建筑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建筑的概念和定义;•建筑的分类。
(2)建筑的元素•空间、形式、材料、色彩、灯光等建筑元素分析。
(3)现代建筑实践•现代建筑的特点;•现代建筑事例介绍。
2. 教学方法(1)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毕马威大楼、水立方、鸟巢等建筑,从而使学生对现代建筑的特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创意设计利用各种材料,组织学生,设计自己的建筑模型,并交流归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形状等。
2. 学习建筑的分类和要素1.定义建筑及其分类;2.分析建筑中的空间、形式、材料、色彩、灯光等要素。
3. 学习现代建筑实践1.讲解现代建筑的特点;2.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案例。
4. 发挥创意设计建筑模型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建筑模型,并进行归纳交流。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程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建筑的概念和分类,分析建筑中的各个元素,了解现代建筑的特点,感受到建筑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并且通过设计建筑模型,加深了对建筑要素的理解以及创意能力的发挥。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设计的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思考题1.对于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建筑,应该如何选择建筑材料?2.你认为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魅力永恒的建筑》课程设计解读摘要:本文将从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解读,使之能更好的服务于现实教学。
其中涉及到建筑设计的初步知识,了解各地建筑文化的同时,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话题。
关键词:建筑;教学;结构;造型;引言:《魅力永恒的建筑》是湘教版九上《美术》教材第六课的内容,涉及到建筑设计的初步知识,了解各地建筑文化的同时,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话题。
本文将从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力求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做出科学的解读,使之能更好的服务于现实教学。
一、教材解读本课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进行编写,里面包含"造型表现"以及"欣赏评述"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中外优秀建筑的不同的样式风格,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建筑的基本功能以及其中共性的特点等。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人文关怀并思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环境与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
1.建筑是人类的庇护所,是凝固的音乐,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教材图例首先从建筑必须满足功能需求出发,许多动物制造自己的栖身之地,于是处理不同种类造型,不同类型材料的建筑,其主要功用就是满足躲避恶劣的自然条件。
2.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中陕西西安市半坡原始房屋复原图就具体剖析了古人的建筑如何就地取材以及采用何种的建筑样式。
新疆交河故城、陕北窑洞、爱斯基摩人的冰屋以及我国著名的长城都是人类在建筑演变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当地材料,改造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的建造符合当时需要的建筑。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同学分析建筑的演变过程及与环境的关系。
3.教材通过"苏州博物馆"和"流水别墅"借助水造景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中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可以借用同样的方法,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比较新颖的思路。
魅力永恒的建筑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构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了解文化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失传与断代的局面,思考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以分析、辩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求知欲,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互助协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2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具有较强创造意识、想象力和有目的的美术创作能力,能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表现出更强的创造性。
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逐渐加强,能明确、概括、富于表现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
3重点难点文化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环节学生课前分六组,选出组长。
一、情境导入1、不同风格的中国民居图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视频中民居的风格特点。
2、PPT展示图片(苏州博物馆、浙江湖州新江南水乡)提出问题:图片中的环境和建筑的设计采取了哪种的风格?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江南水乡风格。
引出课题:《魅力永恒的建筑--人居环境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体验与交流1、人居环境概述教师简单讲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学生思考:人居环境与什么基本要素有关?2、视频《江南水乡》3、分组讨论展示六组问题和图片,每一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组长记录: 问题一:房子为什么要依水而建?问题二:房子为什么建得那么密集?问题三:建那么多公共码头的作用是什么?问题四:高出屋顶的马头墙有什么作用?问题五:为什么民居多为二层楼?问题六: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水乡人家仍然沿用人力船?3、组长总结发言每一小组组长到讲台上讲述小组的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答案三、总结与探究1、提出问题:构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22文化、地域、气候、安全性、公共设施、环保等方面2、讨论展示照片(现代密集的高楼住宅与江南水乡密集的住宅)讨论:现代密集高楼住宅的优点和缺点3、提出问题:在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应该是传承历史还是专注于未来?学生表述观点四、传承与发展1、PPT展示图片找一找,设计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呢?引出普利兹克建筑奖得奖者王澍。
魅力永恒的建筑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构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了解文化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失传与断代的局面,思考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以分析、辩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求知欲,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互助协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2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具有较强创造意识、想象力和有目的的美术创作能力,能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表现出更强的创造性。
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逐渐加强,能明确、概括、富于表现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
3重点难点文化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环节学生课前分六组,选出组长。
一、情境导入1、不同风格的中国民居图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视频中民居的风格特点。
2、PPT展示图片(苏州博物馆、浙江湖州新江南水乡)提出问题:图片中的环境和建筑的设计采取了哪种的风格?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江南水乡风格。
引出课题:《魅力永恒的建筑--人居环境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体验与交流1、人居环境概述教师简单讲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学生思考:人居环境与什么基本要素有关?2、视频《江南水乡》3、分组讨论展示六组问题和图片,每一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组长记录: 问题一:房子为什么要依水而建?问题二:房子为什么建得那么密集?问题三:建那么多公共码头的作用是什么?问题四:高出屋顶的马头墙有什么作用?问题五:为什么民居多为二层楼?问题六: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水乡人家仍然沿用人力船?3、组长总结发言每一小组组长到讲台上讲述小组的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答案三、总结与探究1、提出问题:构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文化、地域、气候、安全性、公共设施、环保等方面2、讨论展示照片(现代密集的高楼住宅与江南水乡密集的住宅)讨论:现代密集高楼住宅的优点和缺点3、提出问题:在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应该是传承历史还是专注于未来?学生表述观点四、传承与发展1、PPT展示图片找一找,设计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呢?引出普利兹克建筑奖得奖者王澍。
魅力永恒的建筑1教学目标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懂得建筑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条件,能够根据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并绘制一幅理想中的建筑设计图。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功能,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能用简单的草图进行表现。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欣赏启发(一)欣赏启发播放中国和西方古代建筑作品,请学生谈自己喜欢哪些建筑?它们给自己怎样的视觉感受?引导思考:这些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还是有区别的?你能判断哪些是中国古代建筑,哪些是西方古代建筑吗?并小结中西方建筑都有着其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们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差异巨大呢?(二)中国古代建筑特点1.布达拉宫图片的不同角度赏析,从造型、与自然环境结合、色彩、气势、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作品的美。
2.五台山南禅寺整体、局部的照片赏析,从宗教角度分析作品的整体美感。
具体从造型(对称)、色彩(灰色)、木构(力学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3.天坛组照进行分析。
从整体布局、色彩运用、祈年殿的造型和用材来对作品的设计思想、其所处时代的世界观等进行分析。
(三)欧洲古代建筑特点1.提问:欧洲古建筑整体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欧洲人喜欢用什么材料?这种材料给人怎样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和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有什么不一样?2.欧洲古建筑罗马竞技场雄伟、高大;米兰大教堂色彩肃穆。
尖顶、神秘。
(四)中西方建筑采用不同材料的主要原因从占地面积、用材、视觉感受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建筑的不同特点,并小结。
不同的时代、政治体制、地域、人文环境、美学标准、世界观和宗教观都能在建筑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
请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体格特征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古代建筑采用不同材料的主要原因。
小结:中国的建筑多为木构,而且是多个单体建筑组成一个整体;西方建筑则多以石料为原材料,多采用拱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