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珺--古地理编图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5.59 MB
- 文档页数:27
编制明清地理底图的几个问题
王均
【期刊名称】《测绘科学》
【年(卷),期】1992(0)Z1
【摘要】在进行《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明清卷)编制工作之前,为历史内容作者提供历史时期的地理底图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我们计划编制明宣德年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清嘉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五套分省地理底图,还有明万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两套全国地理底图。
因历史作者查考历史自然灾害资料的工作尚在进行,图集的具体图目还未确定,对地理底图的要求还不明确,因而我们的工作还是尝试性的。
笔者写出此文,意在就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地理底图;自然灾害资料;历史内容;政区治所;编制工作;中国自然灾害;地理要素;历史地图集;明清;计划编制
【作者】王均
【作者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
【相关文献】
1.基于DGSS平台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方法探讨 [J], 包立新;王兴琴
2.试论地理底图在编制综合性专题地图集中的协调功能与编制方法 [J], 詹启仁;金
宝
3.宁夏高分影像图及基础地理底图编制 [J], 齐娟;官瑞芬;韩芬;吴兆萍;杨娅婷
4.城市规划地理底图编制及应用探索研究 [J], 程思聪;黄思思;陈雨婷
5.浅析MapGIS编制地理底图技术 [J], 李娜;王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矿部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第八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于1989年6月6日至10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第八次工作会议,共24个单位的42位代表参加。
地矿部地勘司、直管局、石油海洋局、教育司及地科院等领导部门的代表均莅会指导。
会前邀请的13个省(区)地矿局和
3个大区石油地质局,因受交通等影响,只广东、湖南、四川、云南、河南、陕西、
辽宁局和西南石油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协作组组长刘宝珺教授主持。
这次工作会议正值协作组成立10周年之际召开,因此,会议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回顾、交【总页数】1页(P53-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相关文献】
1.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J],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覃
建雄;彭军
2.第八次石油物探情报协作组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J], 秦永禄
3.环保高压下,草铵膦如何健康稳定发展?——2018年草铵膦产品协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J], 无
4.岩相古地理优势相方法及应用——兼谈"广义"与"狭义"岩相古地理及若干新的研究方向 [J], 李增学;李莹;刘海燕;王东东;王平丽;宋广增;李晓静;贾强;赵洪刚
5.兵器工业档案工作北京协作组、豫鄂湘粤协作组联合召开2006年工作会议 [J], 卫中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一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Study and complilation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第一节相标志(Facies markers)学时:1学时基本内容:岩性相标志、地化相标志、古生物相标志重点:岩性相标志难点:地化相标志和古生物相标志教学思路:以前从沉积相讲到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因此本节教学以复习回顾为主,先讲相标志在相分析中的意义,再展开讲述三大类相标志。
主要参考书:刘宝珺、曾允孚主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第二、三、八、九、十章,地质出版社,1985赵澄林、朱筱敏主编《沉积岩石学》附录(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提纲),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复习思考题:①相标志在相分析中的意义是什么?②常用的岩性相标志有哪些?③哪些岩石类型具有明确的指相意义?④说明B、Sr/Br、Sr/Ca、Th/U、Mn/Fe、O18/O16、C13/C12等主要元素的指相意义⑤说明痕迹化石的形态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提要:一、岩性标志1. 颜色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醒目的标志。
按成因可分为继承色、自生色和次生色。
其中自生色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含铁自生矿物及有机质的种类和数量,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自生颜色对古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良好的反映,是良好的地球化学指标。
2. 岩石类型岩石类型本身不是鉴别沉积相的良好标志。
但与陆源碎屑岩共生的碳酸盐岩、硅岩、蒸发岩和红色岩层等具有一定的指相性。
各类岩石的百分比或比率具有重要指相意义,以此类数据编制的岩石类型图是编制油区岩相古地理图的重要基础图件。
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如浊积岩等)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3. 自生矿物自生矿物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海绿石和鲕绿泥石都是含铁的硅酸盐矿物,为海相标志。
自生粘土矿物可反映水介质条件,大陆环境主要是酸性介质,以高岭石为主;海洋环境粘土沉积多以伊利石和蒙皂石为主。
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磷矿是海相标志。
浅谈《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设计与生产工艺方法蔡红霞【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编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及其特点,阐述了该图集在经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为完成该图集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所用的电脑软件,论述了生产过程中的编辑原则以及采取的生产工艺方法和流程.【期刊名称】《测绘技术装备》【年(卷),期】2006(008)001【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文物地图集;编辑设计原则;工艺方案【作者】蔡红霞【作者单位】西安地图出版社,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中国文物地图集》是地图制图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计算机制图系统中的最好体现,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知识性读物,也不失为地图爱好者的收藏精品。
图集的编制和出版采用数字化生产技术来完成,利用Macintosh的地图生产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它帮助地图制作者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精美地图,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地图学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图集为16开本,以新颖的设计、精美的图面、靓丽的色彩、科学的专题表述方式得到专家组好评,被国家文物局认为是文物类地图编制的范本。
在2003年图集获得陕西测绘优质产品奖。
2.1 图集表示的内容与特点该图集分为上、下册。
上册为地图册,由五个部分组成:序图;历史图;专题文物图和市、县(区)文物图;重点文物图。
下册为文字部分,内容包括:文物单位简介;文物单位索引。
上册的序图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湖北省政区图、地势图、卫星影像图、地质图和交通图,展示了湖北省的实况实貌,给读者以大框架的感觉。
历史图组包括16幅从西周时代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湖北省政区历史演变图。
专题文物图组包括14幅专题文物图及专题文物图说明;市、县(区)文物图组包括69幅市、县(区)文物图。
其中,市、县(区)文物图的主图以反映各市、县(区)的社会现象为主,地理背景为辅。
古地图定级规则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定级……………………………………………………………………前言本文件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中的规定编写。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宁波大学、天津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鸿叶、鲍国强。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李致忠、张志清、苏品红、李孝聪、姚伯岳、汪前进、华林甫、龚缨晏、李国庆、成一农。
引言中国地图绘制源远流长,但早期地图传至今日者为数不多。
宋元及以前地图极其珍贵,明清时期各类地图亦颇具价值。
研究古地图的特征与价值,进而确定古地图定级原则和标准,可以更好地进行普查登记、编目整理、科学保护及合理利用。
根据GB/T××××—××××《古籍定级规则》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现存古地图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文件。
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古地图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古地图的级别。
本文件的定级对象:单幅或成册的古地图。
不包括文献中作为插图和附录的地图。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古地图保护、整理和利用,同时供教学、科研、出版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要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及构造演化
刘宝珺;周名魁;王汝植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中国南方下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及构造演化程式,与中国北方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体群及华夏地块相互之间的运动、碰撞密切相关。
早古生代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上述地块、地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对于中国南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南方早古生代演化基础的前震旦纪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1)晚太古代到中元古代的陆核和绿岩带的拼接阶段。
1700Ma前的克拉通化形成扬子地块的雏形。
(2)中、晚元古代发生的江南地体群和华南地体群向北与扬子地块相拼接,导致了四堡、晋宁运动。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刘宝珺;周名魁;王汝植
【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中国南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分析 [J], 周小进;杨帆
2.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 [J], 许欢;柳永清
3.武当山地区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分析与推覆作用 [J], 夏竹;蔡学林
4.赣南古家营盆地英安岩时代、成因及对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J], 张山;巫建华;刘帅;杨东光;马树松;祝东
5.东南大陆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 [J], 郭养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连编带绘的检验
郑雪萍
【期刊名称】《测绘标准化》
【年(卷),期】1995(011)002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郑雪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5.1
【相关文献】
1.基于DGSS平台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方法探讨 [J], 包立新;王兴琴
2.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 [J], 陈玲;马昌前;张金阳;刘园园;佘振兵;张超
3.1∶2.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工艺研究——以广东省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1∶2.5万地理底图编绘为例 [J], 陈清平;罗碧梅
4.浅谈全国各省区域地质志1:50万数字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设计及建立空间数据库 [J], 胡红霞;孙喜庆
5.基于DGSS平台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方法探讨 [J], 包立新;王兴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数学模型
赵玉光;刘宝珺;许效松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0(25)2
【摘要】地层层序是古海平面变化的信息记录载体 ,有效容纳空间 (C(t) )是地层层序的堆积场所 ,是海平面变化 (L(t) )、构造沉降 (Y(t) )和地质时间 (t)的函数 .通过对上扬子地台西缘二叠—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总结前人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数学模型 (数学地质模型和数学函数模
型 ) ,即首先创立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数学地质模型 :C(t) =L(t) +Y(t) ,进而提出了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数学函数模型 .运用该模型定量编制了上扬子地台西缘二叠—三叠纪海平面变化曲线 .
【总页数】5页(P117-121)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曲线;构造沉降;数学模型;地质历史
【作者】赵玉光;刘宝珺;许效松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3;P53
【相关文献】
1.橡胶硫化曲线变化的数学模型拟合:Ⅲ.平坦型的硫化曲线 [J], 李咏今
2.橡胶硫化曲线变化的数学模型拟合:I.有返原现象的硫化曲线 [J], 李咏今
3.橡胶硫化曲线变化的数学模型似合—Ⅱ.转矩上升的硫化曲线 [J], 李咏今
4.从广东沿海海滩岩探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 [J], 詹文欢;刘以宣
5.基于高精度碳酸盐岩微相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分析——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大湾沟剖面上奥陶统坎岭组—印干组为例 [J], 穆财能;侯明才;刘欣春;张虹瑞;范程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中的地理
刘莲萍
【期刊名称】《今日中学生》
【年(卷),期】2005(000)027
【摘要】@@ 在我国灿烂的诗歌文化中,蕴涵了很多人文地理知识.rn诗歌中涉及地理名称的比比皆是,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刘莲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以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一个层序的古地理研究为例
2.古礼、古地与古句出新——中学语文教学古诗中的“送别文化”
3.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4.岩溶在古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关于古地理研究中若干原则问题的商榷”一文的补充及讨论
5.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部分)AAA—01北极地区显生宙古地理演化(一)北格陵兰新元古-寒武纪古地理:弗兰克林盆地早期演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怀於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沉积学家刘宝珺院士传略刘宝珺(1931.9.13—) ,1931年9月13日出生在天津市。
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院校调整后并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
1953年大学毕业。
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任教,1982年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被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担任四川省科协主席、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刘宝珺院士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学、层控矿床学、成岩成矿、全球变化、盆地分析等方面均有建树,先后出版专著15部、论文百余篇,提出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及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部、省级奖励,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还先后翻译了一百多万字的国外地质学家的著作,为引进、传播国外先进理论作出了贡献。
他曾任国际地科联沉积委员会(IUGS—COS)委员,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IUGS—GSGC)委员,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Co untry Committee of GSGP)主席。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由于他在地质学领域里的突出贡献,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年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国际斯潘迪亚罗夫奖,以表彰他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和国际学术合作方面的积极活动,刘宝珺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质学家。
一、名师指点人生刘宝珺院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善于教育子女,因此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正值他出生不久即发生“九一八事件”,刚上小学又发生了“七七事变”,国难当头,社会动荡,幼小心灵却经受磨难、压抑,埋下了爱我中华、勇担社会责任和艰苦奋争的种子。
父母和叔伯们对于文学、艺术、音乐、戏曲、体育深为爱好,常组织家庭小乐队和篮球队,经常演奏和对外比赛,使家庭生活充满情趣,并培养了刘宝珺对各种事物的兴趣、求知欲强、开拓思路、深入认识自然与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发展等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