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战机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第三代: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
第四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四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
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4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
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
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
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4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
战斗飞机研究报告战斗飞机研究报告引言战斗飞机作为军事领域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对于战斗力和战场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现代战斗飞机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点以及在战场上的应用。
一、发展历程1. 第一代战斗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战斗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14年,英国皇家空军派出第一支战斗机部队,以应对德军的空中威胁。
这标志着战斗飞机成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第一代战斗飞机采用了活塞发动机和双翼布局,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和火力。
代表机型有英国的Sopwith Camel和德国的Fokker Dr.I。
这些战斗飞机在战场上展示了出色的性能,但也存在飞行距离短、速度慢和火力不足等问题。
2. 第二代战斗飞机第二代战斗飞机出现在二战前后,标志着飞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航空推进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喷气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发动机,使战斗飞机具有更高的速度和爬升率。
代表第二代战斗机的机型有美国的P-51 Mustang和德国的Me 262。
这些战斗飞机在空中作战中展现出优越的性能,为战场上的制空权争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第三代战斗飞机第三代战斗飞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
这一时期,雷达、红外搜索器以及新的航电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战斗机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
代表第三代战斗机的机型有美国的F-16 Fighting Falcon和苏联的米格-29。
这些战斗飞机采用了后掠翼和高机动性设计,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4. 第四代战斗飞机第四代战斗飞机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
这一时期,隐身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战斗机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内具备较低的可探测性。
代表第四代战斗机的机型有美国的F-22 Raptor和F-35 Lightning II。
这些战斗飞机采用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具备出色的战斗性能和多样化的作战能力。
二、主要技术特点1. 隐身技术隐身技术是现代战斗机的重要特点之一。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国空军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以及未来展望。
空军,作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
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空军的广阔天地。
一、中国空军的发展历程1. 创始阶段(1949年以前)我国空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航空事业。
1919年,北洋政府设立了航空处,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起步。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了航空学校,培养了一批航空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2. 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空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50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架飞机——“初教-5”,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诞生。
1955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航展,展示了自己的航空实力。
196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出歼-6战斗机,成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战斗机之一。
(2)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9年,我国成功研制出歼-8战斗机,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崛起。
19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战斗机,如苏-27、F-16等。
199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出歼-10战斗机,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
二、中国空军的辉煌成就1. 技术创新我国空军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成功研制出歼-20、运-20等先进战斗机和运输机,提高了我国空军的作战能力。
2. 装备现代化我国空军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跨越。
目前,我国空军已装备了多种先进的战斗机、预警机、运输机等。
3. 作战能力我国空军作战能力显著增强,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空军成功执行了多次重大任务,如抗洪救灾、维和行动等。
4. 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空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空军建立了友好关系。
第四代战斗机百科名片第四代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它的技术战术指标是根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提出的。
现代战争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兵器的对抗转变为海、陆、空军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制空权的争夺。
目录概述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1:亚音速战斗机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其他相关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相关报道节目实录中国四代战斗机-歼20概述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1:亚音速战斗机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其他相关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相关报道节目实录中国四代战斗机-歼20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由于通讯手段和电子雷达、预警设备的发展,使现代战争的战场空前扩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飞机的作战半径也应该相应增加,为此对第四代战斗机提出了超音速巡航的要求;而为了应对敌方强大的电子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的威胁,飞机具有隐身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隐身无疑提高了飞机的生存率。
综合起来对第四代战斗机往往要求具有下列战术技术性能:第四代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通常称为4S标准,因为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即Super 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翻译成中文就是―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某些翻译为不开加力都超音速巡航,实际上是多余的,因为战斗机巡航状态一般不用加力,加力一般用于对空格斗冲刺等任务)、―隐身能力‖和―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直译)。
关于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国内有一些译作―高可维护性‖,―超视距打击‖等等。
按照F-22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官方文档(http://www.lockheedmartin. com/data/assets/corporate/press-kit/F-22-Brochure.pdf)的解释,更倾向于解释为―高信息优势‖,也就是―网络中心战‖。
四大天王序言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是现代战争的主旋律。
于是乎,隐身武器成为各国军队最为热门的武器。
一时间,隐身飞机、军舰、战车、导弹……粉墨登场,逐一亮相。
特别是美国、前苏联在进攻与防御领域里德激烈竞争,直接加速武器隐身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的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的诞生,宣告人类正是跨入战斗机的隐身时代。
截止2011年初,随着我国的第四代战斗机J—20于成都一飞冲天,在宣告我国正是跨入隐身战斗机时代的同时,也宣告世界上已有四种隐身战斗机正式问世。
因战斗机都是驰骋蓝天,守护天空,故笔者把已经服役或即将服役的四款隐身战斗机F—22、F—35、T—50、J—20并称为“四大天王”。
寓意王之天空,唯四主宰。
天王的标准在正式行文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战斗机隐身的秘密;二是,当今世界上主流战斗机的分代标准。
以现在科技,要使飞机完全隐身,不被探测到是不可能。
所以隐身技术应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对方的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技术。
现代战场上的侦察系统主要分为雷达、电子、红外、可见光、声波等手段。
针对这些,隐身措施应在无源和有源电子干扰手段的协助下,综合运用减弱雷达、红外、目视、和声学信号特征技术,降低战斗机具备不被探测或降低其被探测的隐身能力。
根据现有条件,世界上的隐身技术主要五个方向。
第一、缩小战斗机雷达反射截面时至今日,现在作战飞机的最大对手就是由各种雷达制导的低空导弹和空空导弹、这些雷达侦测范围大,可全天候作业,且可以准确现实目标的方位、距离,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防控侦测器材。
而雷达探测正是由雷达天线发出无线电脉冲波,碰到目标后,再反射回电磁波,通过雷达显示系统判定目标的存在。
隐身飞机与非隐身飞机截面比较针对雷达的工作原理,设计师在设计战斗机都采用相应措施,减小战机的雷达截面,以减小被发现的几率。
综合现有的技术,采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大量隐身材料。
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是二战末期出现的。
军事家习惯把此后几十年里出现的各种战斗机划分为若干“代”。
然而各国划分这个“代”的标准不尽相同。
按照美国和欧洲的体系,第一代战机是从二战末到朝鲜战争期间出现的跨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是机械化战斗机。
如美国的F-86和前苏联的米格-15。
第二代战斗机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研制,可达二倍音速,空对空导弹成为主要武器。
如美国的F-4和前苏联的米格-21等。
第二代战机在美俄早已退役,但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在使用。
第三代战斗机从越战后开始研制,,装备了多普勒相控阵雷达,并向对空、对海、对地全方位攻击的“多用途”发展。
第四代战斗机更强调隐身(反雷达)、超音速巡航以及超视距打击能力,是当前最尖端的战斗力。
而俄罗斯对战斗机的代次划分略有不同。
大致来说,俄军把欧美的前两代战机划分成为了三代,这样,F-15、苏-27按俄军的算法就是第四代,而F-22、T-50、歼20则为第五代。
所以,说歼20是第四代的,是按欧美标准;说是第五代的,则是按俄军标准,都是一回事。
我国“歼”字头家族经过60余年的发展和战火洗礼,目前我国空军拥有兵力40多万人,各式飞机3000多架,其中作战飞机约2000架左右。
“歼”字打头的是这里面的歼击机。
1955年,沈阳飞机公司开始试制我国首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
1964年歼6试飞成功,这是我国首架超音速战斗机,到1986年停产。
歼5、歼6均为第一代战斗机,进入21世纪后相继从我军退役。
1966年,国产第二代战机歼7试飞成功。
至2006年停产为止,仅成都飞机公司生产的歼7各型飞机即超过1500架,其中约500架出口巴基斯坦等国。
1969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8排除“文革”干扰首飞成功。
歼7、歼8这两款第二代战斗机,是目前我国空军和海航的主力战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歼10。
1998年首飞,至21世纪方才解密。
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苏-27战斗机生产线,改名为歼-11,并于1998年首飞。
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在那个时候,中国开始培养自己的飞机设计和制造能力。
1958年,中国根据苏联MiG-15战斗机改进了其自己的J-2战斗机。
随后,中国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J-5,它是MiG-17的中国版本。
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J-6战斗机,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的首款喷气式战斗机。
J-6采用了MiG-19的底盘和机翼,但在引擎和雷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J-6的后继型号J-6Ⅱ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服役,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198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战斗机。
1984年,中国推出了J-7Ⅲ战斗机,它是对MiG-21的改进型号。
J-7Ⅲ具备了更强大的发动机和改进的雷达系统,使其在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1990年代是中国战斗机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开始研制第四代战斗机,并在2006年成功推出了歼-10战斗机。
歼-10是中国第一款正式列装的四代战斗机,它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具备较强的空战能力。
接下来,中国在2011年投入使用了歼-11B战斗机,这是从俄罗斯购买的苏-27的改进版本。
歼-11B具备了远程作战和对地攻击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还在研制更先进的战斗机。
2017年,中国首款隐形战斗机歼-20正式列装,它采用了隐身技术和先进的航电系统,具备高机动性和远程作战能力。
歼-20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战斗机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总体来说,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模仿外国战机到自主设计、改进再到研制先进型号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战斗机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简单梳理:二战后世界战斗机划代与发展梗概简单梳理:二战后世界战斗机划代与发展梗概战后世界战斗机发展,属于喷气式时代,二战结束后,英美法俄等战胜国均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德国占领区内各种军事科技和人才,各国喷气式战斗机技术由此得到巨大进步,这一点背景大家很清楚,不再赘述了。
目前公认的战斗机划代有三种,一种分为四个代系,另两种分为五个,后者两种代系也略有不同,下面就以第一种四代划分方式简单回顾一下:第一代战斗机:诞生服役时段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至 20世纪50年代末,代表机型:美国F80/84/86/100,苏联米格15/17/19,法国神秘,英国猎人/流星,中国歼5/歼6等;典型特征:亚音速/跨音速这一代战斗机继承二战末期各国喷气式战斗机技术,主要目标仍然是提高飞行速度、高度,增大发动机推力,增强火力,为了提高飞行速度,这一代战斗机均采用后掠翼设计,采用新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机身材料采用全金属蒙皮,主要武器为各种口径机炮、自由落地航弹或者火箭弹,使用光学瞄准具,这一代战斗机无论在飞行高度、速度还是空中机动性上,均有巨大进步。
50年代中期之后,各国也同时通过加大发动机推力和机翼后掠角的方式,第一次突破音速障碍,比如美制F100和苏联米格19,这些战斗机最高速度一般达到1.3马赫,但准确的说,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1.3马赫尚属“跨音速区域”,并非真正的超音速。
这一代战机中,出现了早期“夜间战斗机”,也就是一部分战斗机在机头装入早期机载雷达,实现了全天候作战,如美国F86L、苏联米格19P,中国歼5甲歼6甲,但这些早期雷达性能极差,也无实用导弹,故夜间拦截能力低下。
一代机的主要战例就是朝鲜战争,在朝鲜战争中,中苏空军的米格15与美国的F84/86进行了激烈对抗,在性能方面,米格15速度、高度和爬升更快,而F86则在水平机动上占优,虽然依仗更出色的战术素养,美国空军在空战中赢得较高的交换比,但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米格15是一款完全能够媲美F86的最好战斗机,此时是美苏战斗机在技术上差距最小的一个时期。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展望。
战斗机,作为空中力量的象征,是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回首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战斗机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1949-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战斗机工业基础薄弱,完全依赖进口。
1951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代战斗机——歼-5。
1956年,歼-5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战斗机工业的起步。
2. 发展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196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战斗机——歼-6。
随后,歼-7、歼-8等战斗机相继问世,逐步形成了以歼击机为主体的战斗机系列。
这一阶段,我国战斗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战斗机的能力。
3. 突破阶段(1990年代至今)进入90年代,我国战斗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歼-10、歼-11为代表的新型战斗机陆续问世,标志着我国战斗机工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歼-20、歼-16等战斗机陆续服役,使我国战斗机实力跃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战斗机发展现状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战斗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气动布局、发动机、火控系统等方面,我国战斗机已具备与世界一流战斗机相媲美的实力。
2. 系列化发展我国战斗机系列化发展,涵盖了歼击机、攻击机、预警机等多种类型。
这使得我国战斗机在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空中作战体系的整体实力。
3. 国际竞争力增强随着我国战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
歼-10、歼-20等战斗机已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为我国战斗机工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三、我国战斗机未来发展展望1. 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未来,我国战斗机工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水平。
在隐身、超音速巡航、人工智能等方面,我国战斗机将不断取得突破。
四代战机发展历程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
喷气式战斗机在50年代就实现了超音速化,因而现代战斗机一般是按超音速断代的。
到目前为止,超音速战斗机共发展了四代。
在设计思想上,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以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为主。
1947年10月14日,美国贝尔公司研制的X-1火箭飞机首次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积累了经验。
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出现的许多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也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应运而生。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F-100和前苏联的米格-19。
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是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8年开始研制的,其原型机YF-100A 于1953年5月25日完成了首次飞行。
米格-19是前苏联第一种实用超音速战斗机,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制。
为了研制米格-19,米高扬设计局先制造了一架验证机,它于1952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
而经过大量改进的米格-19原型机首飞日期则是在1953年9月18日。
因此,究竟这两种飞机谁先谁后,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除F-100和米格-19外,还有美国康维尔公司的F-102“三角标枪”、麦克唐纳公司的F-101“巫毒”,英国的“猎人”式、法国达索公司的“超神秘”、瑞典的萨伯-35等。
这一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是低超音速,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
为了实现超音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发动机推力,使用后掠翼布局和三角翼等。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机枪、机炮和火箭弹,后期改型加装了导弹,增强了攻击能力。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性能仍然偏低,速度不够,升限、加速性、爬升率不够高,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相对简单,因而作战能力仍有很大不足之处。
为此,50年代后期各国开始发展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
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速度超过3倍音速。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代表机型包括美国洛克希德公司F-104“战星”式、麦克唐纳公司F-4“鬼怪”式、诺斯罗普公司F-5“自由战士”;英国“闪电”式;法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前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苏-17;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和自行研制的歼8等。
为保证性能要求,在气动设计上这一代已过渡到头部尖锐、两侧进气,为改善低速性能有的采用了可变后掠翼。
在翼型上,开始采用较薄的超音速翼型。
这种翼型前缘尖锐、上下对称,常见的有菱形翼型、六面形翼型、双凸翼型。
第二代战斗机的空战武器主要是第二代空对空导弹,并装有第二代雷达,有的还装备了有拦射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速度快、升限高、火力强,因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它的出现使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在这一代战斗机研制中,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强调“高空高速”转变为高机动性。
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如果一方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好,就很容易变被动为主动。
因此,美国在研制新型战斗机时,突出强调高机动性、多用途、可对地攻击等。
美国称这样的战斗机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它也由此成
了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代名词。
为保证有较高的机动性,气动设计上的主要措施是翼身融合体、鸭式机翼、边条翼、前缘襟翼等,并大量应用主动控制技术。
另外,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电子系统、火力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出现了具有中远距攻击能力的空空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和超视距全向攻击能力的导弹。
同时,雷达也具有下视能力。
尽管电子系统日益复杂,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驾驶员的负担得到减轻,许多飞行和作战功能都能自动完成。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代表机种包括美国的F-14“雄猫”、F-15“鹰”、F-16“战隼”和F-18“大黄蜂”;前苏联的米格-29“支点”、苏-27“侧卫”和米格-31“猎狐犬”;法国的“幻影”2000;欧洲合作研制的“狂风”等。
目前,第三代战斗机是国际主流战斗机,在美国服役的几乎全部是第三代,有些国家则是二、三代并用。
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三代战斗机是当前的主力,其性能比第二代高得多,特别是在机动性能、多用途作战性能以及自动化程度上有了较大提高。
但第三代战斗机仍有缺点,包括不具备隐身能力,不能实现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能不高,短距起落性能差,作战半径仍然偏小,可维护性差等。
第四代战斗机就是针对这些缺点提出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它将成为21世纪初的主力作战飞机。
每一代作战飞机的发展都与历次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有关。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对各代作战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第四代战斗机的概念,其典型的特性是:飞行高度超过21000米,为避开威胁甚至能飞到30000米高度;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比目前战斗机具有更高的机动性;作战半径达到2000千米;有较长的亚音速飞行时间并能迅速增速到超音速;能携带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等先进的作战武器。
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典型型号有美国的F-22和F-35、法国的“阵风”、欧洲合作研制的“欧洲战斗机”、瑞典的JAS.39和俄罗斯的I-42和苏-37等。
根据目前几种第四代飞机的性能,只有F-22全部具备。
因而像“阵风”、“欧洲战斗机”、JAS.39和苏-37战斗机有时被称为三代半超音速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