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二
- 格式:ppt
- 大小:950.50 KB
- 文档页数:113
第一章个案工作概述1.个案工作的定义及其内涵2.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异同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3.社会功能、生活任务、应对能力的概念4.个案工作三个层次的功能。
5.个案工作的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6.本土的个案工作有何特征?工作理念是什么?还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发展?第二章个案工作价值观1.个案工作的四大哲学基础分别是什么?他们对个案工作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什么样的贡献?2.个案工作的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3.个案工作的核心价值原则是什么?全美社工协会伦理守则中的专业核心价值又是什么?4.价值观与伦理的概念5.在遭遇伦理两难时我们如何进行筛选?第三章个案工作者的素养要求1.个案工作者的素养包括哪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文化能力?有何表现?工作者如何培养文化能力?第四章个案工作基本技巧1.何为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有何含义?2.人际沟通的心理原则是什么?3.什么是同感?同感包含那两个层次的内容?4.什么是个案会谈?影响个案会谈有哪些因素?5.个案会谈的四个技巧?以及每个技巧的具体内容?6.什么是个案访视?个案访视有何目的?7.个案记录的功能与原则?8.个案评估的概念和功能?第五章个案工作专业关系1.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概念与含义?2.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意义?3.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基本条件?4.比斯台克归纳的案主的心理需求以及工作者的对策?5.移情与反移情的概念第六章通用过程模式/个案工作程序1.通用过程的四个系统2.通用过程的六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七章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一)心理社会治疗1.什么是潜意识?潜意识有何作用?2.压抑的概念?3.人格结构的组成。
4.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5.心理社会模式的基本过程?三个步骤。
尤其关注诊断的内容。
6.治疗的两大技术。
每个治疗技术的具体内容。
人本治疗1.人本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2.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的概念3.人本治疗的非指示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人本治疗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家庭介入模式1.家庭治疗与传统个案治疗有什么不同点?答:个案工作包括面对个人的辅导以及涉及与个人问题息息相关的家庭治疗。
家庭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
家庭治疗是在传统个人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在心理治疗的历史上,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的作用,也认识到生活中的烦恼主要来自于与朋友、恋人、家庭成员的不愉快关系。
家庭治疗与传统个案治疗的不同点包括:(1)早期心理治疗重视人际互动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但介入途径局限在个体心理治疗。
个体心理治疗方式不是通过家庭,相反是回避家庭;不是介入现实的人际互动,相反是以躲进会谈室回避现实的人际互动。
(2)会谈室中个人治疗是针对个人及其性格下手,个案工作的发展因为受心理治疗的影响而走入了个人治疗的会谈室。
(3)家庭治疗法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家庭治疗多少都以系统理论为基础,重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强调在环境中治疗个人。
不把个人行为问题作为治疗的焦点,而把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作为治疗的手段与中心。
2.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是怎样看待案主的问题的?其介入手法有什么特点?答: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相信个人的问题是家庭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的结构不合理,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可以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不把个人行为问题作为治疗的焦点,而把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作为治疗的中心,治疗不采用直接的、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而是多元化、多层次地介入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注重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问题成因的追溯。
(1)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看待案主的问题的角度①结构家庭治疗法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特别重视家庭结构的影响,认为个体的问题症状都是家庭结构缺陷造成的副产品,必须在家庭结构发生良性改变之后,个体的问题才能够减轻或消除。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该模式主要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和“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并汇集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
理论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成长过程;求助者问题来源主要有早年经历、当前环境和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人际沟通包括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求助者具有价值和潜能有待发掘。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集中在两方面:以辅导求助者本身为主的直接治疗和以改善求助者所处环境为主的间接治疗,按照研究、诊断、治疗的步骤,通过运用各种个案工作的技巧逐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与他者的关系,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知觉。
但是,该模式把求助者看成“病人”“问题人”,分析方法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求助者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以及其自决权。
(401字)二、人本治疗模式从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心理学思想流派。
理论假设认为人性本质是好的,有潜能发展自己,与人合作,能够自发评估事物及其意义;主张通过建立和谐、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自我概念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观经验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便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和失调。
该模式不过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响性指导技巧,通过创造和谐、接纳、真诚的和谐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正确认识自我。
但是个案辅导的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顿悟力不是很强的群体。
(318字)三、行为修正模式该模式以求助者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
第八章个案工作之家庭介入模式家庭介入模式是指在个案工作中,对于有家庭成员相关问题的个案,社工利用家庭介入模式进行干预和辅导。
家庭介入模式是社工在家庭中进行工作的基本模式之一,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为本位,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和沟通,促进家庭问题的解决和家庭的发展。
个案工作中的家庭介入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建立联络与合作关系。
社工需要与家庭成员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了解家庭的情况和问题,并与家庭成员达成共识,明确干预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步,收集家庭情况和问题信息。
社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家庭的背景信息、家庭成员的相关情况、家庭的问题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面谈、观察、家访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
第三步,问题诊断和目标制定。
社工根据家庭情况和问题信息,分析家庭的问题原因和影响,并与家庭成员一起制定干预的目标。
目标需要具体、可量化和可操作。
第四步,设计干预策略和计划。
社工根据家庭的问题和目标,设计相应的干预策略和计划。
干预策略可以包括提供情绪支持、教育和训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冲突解决、资源的引导和支持等。
第五步,执行干预计划。
社工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执行干预计划,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在执行干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与家庭成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互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第六步,评估与总结。
在干预过程中,社工需要不断评估和总结干预的效果和成效。
通过与家庭成员的反馈和观察现象,评估干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家庭介入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干预,更能全面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和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成员的意见和需求,从而更准确地制定干预目标和策略。
第二,家庭介入模式能够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和发展。
通过干预家庭关系和互动,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改善家庭氛围,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和困扰,并促进家庭的发展和成长。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背景最早是由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
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
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一)直接治疗技巧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
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1)现实情况反映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2)心理动力反映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
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
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第八章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二)8.1复习笔记行为修正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两种指导性比较强的个案工作辅导模式,前者把行为作为整个辅导模式的构建中心,强调学习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的作用;后者以非理性信念作为整个辅导模式的核心,重视综合运用个案辅导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一、行为修正模式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指导求助者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1.理论背景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发展可以追溯到行为心理学的产生和运用,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①早在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对动物的条件反射进行研究,总结出人类行为的部分获得机制,称为反射性条件作用。
②1913年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其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主张用条件作用解释人类的各种复杂行为。
③到了40、50年代,心理学家赫尔和其弟子多拉德和米勒对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探讨条件作用的各种学习方式,这为行为治疗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在30年代另一位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以后的一系列研究斯金纳把操作性条件作用运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一些不适应的行为进行矫正。
在其《科学和人类行为》一书中,斯金纳运用试验中得来的操作性学习原理解释人类的日常行为,这对运用行为心理学的原理治疗不适应行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第二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把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像英国的心理学家沃尔普在交互抑制原理基础上创造出系统脱敏法,成为重要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
②另一位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对传统的心理分析治疗进行批评,他在《行为治疗和神经机能病》一书中列举了许多应用交互抑制和反射性条件作用程序的案例,积极倡导行为主义心理学。
③到了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他强调人的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提出观察学习的方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理论来源:1.精神分析理论2.沟通理论3.社会角色理论4.人在情境中二、基本假设: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的成长受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影响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问题来源于早先被压抑的欲望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问题的产生与沟通能力有关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个人有价值有能力更好的生活5.人类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三、基本原则1.表达情景与感受2.促使案主真正认识所处的情景3.了解案主性格特点4.了解案主童年成长期的情绪生活和体验5.适当的建议和劝告6.支持、帮助必须让案主感受得到四、实施程序1.开始接触2.心理社会研究3.诊断4.治疗五、治疗方法与技术(一)直接治疗:非反应沟通技术:1.包括支持2直接影响(强调、建议、忠告、坚持、干预)3.探讨描述、宣泄反应沟通技术:1.人在情境中反应讨论2.心理模式动力反应讨论3.人格发展反应讨论(二)间接治疗六、理论特点(一)贡献:人在情境中概念,探索-描述-宣泄的方法(二)局限:1耗时2.案主一定的沟通,自省力和较完整的自我行为治疗模式理论与方法一、主要理论来源: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二、基本假设:1.人性观2.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有机体3.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4.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5.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三、基本特征:1根据科学方法原理,将通过实践得到的学习原理用于协助当事人改变其不良的行为。
2.强调当事人目前的问题与造成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历史性3.当事人必须行动以寻求改变4.在内容上大部分带有教育色彩。
5.具有弹性,能依照不同当事人的不同问题而调整变化6.实际工作以当事人与工作员之间的协同关系为基础四、基本方法1.辅导目标:通常当事人在治疗初期必须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2.工作员的角色:充当当事人学习新行为的榜样。
3.当事人的角色:主动参与选择和拟定目标,要有改变的动机并愿意付诸行动。
第四章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1、社会工作技巧:是将知识和价值观合二为一,并转化为行动,去回应社会关注和社会需要的实践性因素。
2、个案工作的具体技巧主要包括“关系技巧”和“过程技巧"。
关系技巧是指个案工作者如何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的技巧;过程技巧是指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去帮助案主会发生改变和促进成长的技巧。
P593、个案工作沟通的原则和技巧:P63(1)树立尊重理念。
(2)培养同感能力。
(3)训练沟通技巧.4、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
P675、个案会谈的过程:在这里是指单次会谈的谈话结构。
一般而言,每次会谈都包括开始、发展、结束三个阶段。
P686、个案记录:通常指文字记录,是工作者以专业知识为判断基础,是与案主互动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进行条理性文字记录的活动。
P797、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和能力。
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因素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传达的及时性。
P728、澄清:是指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具体的、清楚的信息.P739、对焦:是指讲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
P7410、对质:是指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
P7611、个案会谈技巧:P70~76(1)支持性技巧(2)引领性技巧(3)影响性技巧12、个案工作评估:是指工作者(机构)对个案工作目标和计划的设计、互动中工作者与案主的表现、案主的问题情境及个人功能、相关的个人及社会资源、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等进行的评定。
P90第五章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1、如何理解个案工作专业关系?P98(一)专业关系有明确的目的(二)专业关系是一种职务关系,而非私人关系(三)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是手段,而非目的(四)专业关系不允许工作者在个案工作过程中获得个人的心理满足(五)专业关系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六)专业关系要求工作者提供专业性服务(七)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的主要职责在工作者2、同感:在个案工作中,同感是指能够体会案主的感受,也能够敏锐地、正确的了解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