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司法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48.03 KB
- 文档页数:24
第八章中国民国时期的法制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的成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一)产生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加剧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
一些人接触了资本主义进步的社会现实和政法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拥护者与宣传者。
其中较著名的有伍廷芳、章太炎、陈天华、邹容、宋教仁与胡汉民等人。
这些接受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与革命家,试图以西方的政治与法律制度来挽救并改造危难的中国,并与保皇派论战。
其中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性。
(二)主要内容1、实行以民主共和为目标的政治革命,反对君主立宪,推翻清朝的皇权专制统治。
但在政体的建立上,孙中山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后提出独创的五权分立模式。
即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将立法权中的监察权与行政权中的考试权独立出来。
他认为,应借鉴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权不应受任何人干涉和侵犯,以选拔人才。
还应借鉴古代的监察御史制度,行使监督监察权。
章太炎则认为国家应以行政、司法为两途,设总统掌握行政、外交和国防,司法掌握裁判权,但反对设立一会,认为实行代议制会导致土豪、富民专权。
宋教仁则赞成实行政府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2、实行平等与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即为其体现。
3、实行法治,反对人治。
4、改革司法制度(1)实行司法独立,以保障民权。
伍廷芳更是将司法独立视为一国是否文明的标志,甚至是治国第一要政。
(2)废止体罚与刑讯,改行近代进步的刑罚与证据制度。
不能仅凭口供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一)大纲的制定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成立湖北军政府后,公布《军政府暂行条例》,是民国的第一个政府组织法。
12月3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公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根据该大纲,12月29日,举行临时大总统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中国历代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一)奴隶制社会传说的成分较重。
西周的内容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二)封建制社会战国时期:秦的廷尉;齐的大理;楚国的廷理。
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齐前:基本上是廷尉。
北齐改为大理寺。
在隋、唐、宋时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负责审判,刑部负责复核,御史台负责监察。
元朝较特殊。
在明清时期,大理寺负责复核,刑部负责审判,都察院负责监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主要类型:清末,中央刑部改为法部,负责司法行政;大理寺改为大理院,负责审判。
地方省设高等审判厅,府设地方审判厅,县设初级审判厅。
审级制度为四级三审。
与此相对应,设立了四级检察机关,分别是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
北洋政府普通法院的设置与清末相同,北洋政府实行审检合一制,在各级审判厅设立各级检察厅。
在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判机关中央设最高法院,省设高等法院,县市设地方法院,实行三级三审制。
人民民主政权时期设置较复杂。
注意隋唐和明清三法司的区别;廷尉到大理寺的变化;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变化。
二、诉讼制度(一)奴隶制社会(二)封建制社会重点掌握:秦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汉朝的秋冬行刑,春秋决狱。
登闻鼓制度确立于西晋。
北魏开始实行死刑奏报制度。
明清时期的三司会审,九卿圆审,热审,秋审,朝审及厂卫制度。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重点掌握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
中国历代刑事法制一、罪名1.昏、墨、贼、杀(夏)2.寇攘奸宄(西周)3.五过之疵:审判官在五等过失免人之罪时所出现的五种弊病:惟官(旧僚属)惟反(恩人)惟内(亲属)惟货(行贿)惟来(故交),从而把不该开脱的人开脱了,这要以开脱之罪治之。
(西周)4.漏泄省中语:泄密(汉)5.重罪十条(北齐)6.十恶(隋开皇律)二、刑罚旧五刑;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过渡刑罚(现行刑律规定的:罚金、徒、流、遣、死);近代刑罚(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三、刑法原则1.区分过失和故意:惟眚和非眚(眚即过失)(西周)2.区分偶犯和惯犯:惟终和非终(西周)3.区分主犯和从犯:造意和非造意(汉)4.罪疑惟轻(吕刑)5.株连:缘坐(株连亲属);连坐(株连非亲属)6.赎:也可以认为是刑罚,区别罚金7.宽严适中8.诉讼时效和法律时效9.因时因地制宜:“刑罚世轻世重”(因时):“三国三典”(因地):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第十一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中华民国立法概述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立法活动1.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召开”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成立军政府;1911年11月15日各省都督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成果之一是制定并修正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依据.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的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参议院为临时政府的立法机关.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埠规定: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 其职权有立法权、选举权、同意权、财政权、答复政府咨询权等。
3.设立法制局大力开展立法工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专门起草法律的机构——“法制局”,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法规、法令30多个.法制局: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行政各部有陆军、海军、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交通等九部。
九部之外的中央重要行政机关,有参谋部、大本营、卫戍总督府等军事机关,及法制局、印铸局、公报局、铨叙局、稽勋局等4.制定《临时约法》(1)制定背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前的1911年12月2日各省都督代表会已通过:“如果说服袁世凯反正,当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议;“南北议和”协议将要达成,清帝退位在即,孙中山即将逊位.1912年1 月5日至2月27日, “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决定成立景耀月等人组成的约法起草小组;1912年1月8日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后,经三读程序于3月8日通过临时约法;1912年3月10,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誓谨守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在南京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的重要体现;临时约法是当时复杂的形势下出台的“急就章”,有限制袁世凯专制权力之意图.二北洋政府的立法活动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