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间质瘤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十二指肠间质瘤伴肝转移1例卢杰任慧青目前,胃肠道间质瘤主要通过手术联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伴肝转移时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如无法手术,可选择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射频治疗等。
靶向治疗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
我院诊治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再发肝转移患者1例,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1941年9月2日出生,因“反复解黑便15天”于2012年10月2日入院,入院前2个月因“回盲部穿孔”于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回盲部切除+回肠造瘘术”。
查体:腹平软,左下腹人工肛门红润,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增强CT示胃窦、十二指肠球降部区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分叶状,大小约5.0cm×6.3cm,与胃窦及十二指肠分界不清,增强后轻度强化。
胃镜: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后壁见2.0cm×1.5cm大小溃烂,基地很深,周围隆起。
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癌抗原199、癌抗原125均正常。
完善术前准备,行“十二指肠球部+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外生性肿块约6cm×7cm,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胃肠间质瘤,大小7cm×5.5cm×5cm,核分裂象>5/50HPF高危险度,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结果:CD34(+),CD11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个别阳性),Desmin(-),Ki-67(阳性表达率约30%),Dog-1(+++),S-100(个别阳性)。
因经济原因,术后未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2013年2月28日行“回肠造瘘回纳术”,未进一步随访。
2016年9月13日,因“右上腹胀痛6天”入院。
查体: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CT检查示肝脏巨大占位。
完善术前准备,行“右半肝切除,术中见右肝占位,约13cm×9cm×8cm,左肝未及肿块,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右半肝)胃肠间质瘤,大小14cm×12cm×11cm,核分裂象>5/50HPF,高危险度,免疫组化结果:C D34(-),C D117(+),SM A(-),Desmin(-),Ki-67(阳性表达率约20%),Dog-1(+),B cl-2(+)。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性别,年龄。
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伴黑便半年入院。
自述病史,当日记录。
半年前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四次。
无明显诱因。
以右上腹为主。
每次发作时呈持续性。
无明显阵发性加剧。
疼痛不向其它部位放射。
无恶心、呕吐。
无反酸、嗳气。
无畏寒及发热。
伴有黑便3-5次。
每次100g左右。
无呕血。
在当地医院拟诊为“消化道溃疡”予以“止血药物及洛赛克”等治疗后腹痛好转。
大便颜色转黄。
病程中患者无明显消瘦。
无咳嗽及胸痛,一周前来我院门诊作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间质瘤”。
今收住院进一步治疗。
目前患者饮食及睡眠良好,情绪稳定,大小便正常。
入院落查体:T BP 一般情况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头无畸形,五官端正。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
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无罗音。
心率次/分,律齐,无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剑突下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叩无移动性浊音。
听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胃镜,十二指肠间质瘤。
初步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
诊断依据:1、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黑便半年余,每次发作时疼痛不剧烈,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心悸、咳嗽及胸痛,无腹胀及黄疸,解少量黑便。
经药物治疗后可好转。
2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明显贫血貌。
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墨菲氏征阴性。
3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见半球形隆起,4*3.5大小,表面光滑,顶部有溃疡,黄豆
大小,病理检查示,间质瘤。
鉴别诊断:1、胃十二指溃疡病史较长,有周期性、节律性腹痛史,伴有反酸、嗳气。
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透有助鉴别2、胆囊炎,胆结石及胆道出血有反复发作史,有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B超检查可资鉴别3胃癌胃镜检查和活检术可明确诊断4、右侧胸膜炎病人可有胸痛、咳嗽、发热。
胸部x线可见胸膜肥厚。
血常规见WBC和N分类增高5、食管静脉内皮破裂出血。
诊疗计划:1做好入院后常规检查及肠道准备,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做好思想工作。
2、腹部CT检查进一步了解肿块情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无腹腔转移。
3、免疫组化酪氨酸受体CD117及造血干细胞抗CD34检查,协助诊断。
4、术前准备完善后可考虑手术治疗,作好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