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赞》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 格式:docx
- 大小:19.90 KB
- 文档页数:4
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项羽本纪是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来描述了项羽一生。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昔者,楚汉之际,英雄辈出,而项羽者,豪杰之雄也。
项羽,名籍,字羽,其先祖乃楚国名将项燕。
籍生而英武,力能扛鼎,气盖世,自视甚高,不事权贵。
籍少时,尝与叔父项梁游学吴中。
吴中人士皆知其勇,号为“羽飞”。
秦灭楚,籍随叔父梁起兵反秦。
梁死,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威震四海。
籍以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故得天下之心。
然其性好刚愎,不喜听人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因此失天下之助。
汉王刘邦,虽勇猛不及籍,而宽厚待人,得人心,渐有天下之势。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
汉军四面楚歌,楚兵士气低落。
籍闻歌,泪如雨下,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与爱妃虞姬诀别,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然项羽之死,使天下英雄为之扼腕。
后世之人,对项羽之勇猛、豪迈,亦多感慨。
项羽本纪,载籍之生平,亦载楚汉之争。
籍以勇猛、豪迈、忠诚,成为千古英雄。
然而,其性格之缺陷,亦使其陷入绝境。
是以,后世之人,常以项羽为镜,反思自己之为人。
昔者,籍以一己之力,横扫天下,然终因性格之缺陷,而陨落乌江。
此乃天意,亦是人意。
项羽本纪,记载其一生,使后人得以窥见英雄之风采,亦使后人深思。
译文如下:昔者,楚汉之际,英雄辈出,而项羽者,豪杰之雄也。
项羽,名籍,字羽,其先祖乃楚国名将项燕。
籍生而英武,力能扛鼎,气盖世,自视甚高,不事权贵。
籍少时,尝与叔父项梁游学吴中。
吴中人士皆知其勇,号为“羽飞”。
秦灭楚,籍随叔父梁起兵反秦。
梁死,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威震四海。
籍以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故得天下之心。
然其性好刚愎,不喜听人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因此失天下之助。
汉王刘邦,虽勇猛不及籍,而宽厚待人,得人心,渐有天下之势。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
汉军四面楚歌,楚兵士气低落。
籍闻歌,泪如雨下,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与爱妃虞姬诀别,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古文观止卷三汉文项羽本纪赞卷三汉文项羽本纪赞《史记》【题解】按照《史记》的体例,“本纪”是记载历代帝王治国的事,然而《项羽本纪》则是个例外。
作者之所以把未成就帝业的项羽写入“本纪”,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在秦亡汉兴的过渡时期,支配当时政局并发号施令的恰是项羽;其二是作者对项羽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失败英雄,充满了偏爱与同情。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通过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的重点描写,将项羽的一生写得波澜壮阔,而《项羽本纪》一文亦成为千古名篇。
在“赞”中,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地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
【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②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③。
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④,乘势起陇亩⑤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⑥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⑦,放逐义帝而自立⑧,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注释】①周生:汉代的一个儒生,其事迹不详。
重瞳子,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
②苗裔(yì):后代子孙。
③陈涉首难:指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④尺寸:一点点凭借,此处指土地或权利。
⑤陇亩:田间,民间。
⑥五诸侯:指当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的义军。
⑦背关怀楚:放弃关中,怀恋楚地。
此处指项羽放弃秦地,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⑧放逐义帝:义帝指楚怀王之孙熊心。
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的叔父)起义后,立熊心为楚怀王。
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又放逐他,并将他杀害了。
⑨矜:夸耀。
伐:功劳。
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本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本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项羽本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项羽本纪文言文原文项羽本纪作者:司马迁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项羽本纪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项羽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项羽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本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部分,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
相反,却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为项羽的功绩加以肯定,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局限性。
作品原文:项羽1本纪赞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2曰:“舜日盖重瞳子3。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具苗裔4邪?何兴之暴5也”夫秦失其政,陈涉6首难7,豪杰蜂起,想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8,乘势起陇亩9之中,三年,遂将10五诸侯11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12,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13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14怀楚15,放逐义帝16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难矣。
自矜17功伐18,奋19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20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21,尚不觉寤22,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23“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词语注释:1、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发难,豪杰蜂起,项羽与叔父项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军,并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亲、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困,败于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自刎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
2、周生:汉时儒生,名字事迹不详,应是司马迁的长辈。
[3]3、重(chóng)瞳子:双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孙5、兴:兴起。
暴:突然、迅猛。
6、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7、首难(nàn):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
8、尺寸:指狭小封地。
9、陇亩:田野,指民间。
10、将:统帅,率领。
11、五诸侯:指原来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注释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司马迁《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原文|译文《十二本纪·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原文作者:司马迁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於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诗词简析项羽本纪赞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能够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注释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项羽本纪是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来描述了项羽一生。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诗词简析项羽本纪赞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注释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赏析《项羽本纪赞》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部分,也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这篇古文是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项羽本纪赞》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注释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本纪赞原文及鉴赏项羽本纪赞(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④。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注释①周生:汉时儒生,生平不详。
盖:副词,大概。
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颗眸子。
②岂其苗裔邪:难道是他的后人吗?③何兴之暴也:为什么发动、崛起如此突然呢?④尺寸:指权势或土地。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
⑤近古以来:指春秋战国以来。
⑥背关怀楚:放弃关中险要之地,怀念楚国而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义帝,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起兵时立他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被尊为义帝,后被项羽派人杀害。
⑦矜:夸耀。
功伐:功劳。
奋:逞。
经营:筹划谋取。
觉寤:即“觉悟”。
⑧引:援引,含推托之义。
◇鉴赏《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传记文学中的一篇杰作,文章通过对项羽一生经历的记叙,不仅真实再现了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描绘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并由此反映了司马迁有关历史变迁与人生沉浮的根本观点。
本篇选录的.是该文最后一段司马迁的总评,将项羽的功过是非作了高度的总结,一方面肯定了项羽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尖锐指出了项羽在政策、策略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弱点。
这两方面的评价,态度鲜明,颇有见地,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卓越的历史见识。
总的说来,项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
《史记》的有关评说虽不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了太史公过人的识见。
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项羽本纪赞》知识点【原文欣赏】《项羽本纪赞》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好汉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当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割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何尝有也。
及羽背关切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故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翻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可能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么?什么缘故他崛起得如此迅勐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第一发难反秦,一时刻英雄好汉纷纷起来,相互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无一尺一寸能够依托的权位,只只是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刻,就进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而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公布,自号为“霸王”。
尽管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不曾有过如此的人物。
等到项羽舍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现在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前人,以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托武力,就能够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光阴,就使得他的国家衰亡了。
直到身故东城,他尚未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衰亡我,并非是我用兵的过错”,这莫非不是很荒唐吗?简介:《项羽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本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部份,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
司马迁(前14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白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项羽本纪赞①》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②。
”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③?何兴之暴也④!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⑤,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生⑥,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⑦,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⑧,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⑨,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注释】①项羽 (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于吴地起兵反秦。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羽北上救赵,巨鹿一战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王侯。
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突围至乌江自杀。
项羽是秦末反秦斗争中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年而亡暴秦,一度左右天下,但因其本身的弱点和政策的错误,终演成悲剧。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为他立“本纪”,放在《秦始皇本纪》之后,《高祖本纪》之前。
②周生:周先生,汉时学者,名字不详。
重瞳子:眼睛中有两个瞳子。
③苗裔:后代子孙。
④暴:骤然、突然。
⑤陈涉首难(nan):陈涉,即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首难,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
蜂起:纷纷而起,如众多的蜂一齐飞出。
⑥尺寸:尺寸是小的计长度单位,所以引申为小,短,轻微。
非有尺寸,没有尺寸的封地为根基。
陇亩:田野,这里作民间讲。
陇,通“垄”。
将(jiang):率领。
五诸侯:指除楚以外的其他东方各路起义军,即齐、燕、韩、魏、赵。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项羽灭秦后分割天下,大封诸侯,共封十八个王,因而使国家重陷诸侯割据局面。
政:政令。
⑦背关怀楚:放弃关中形势险要的地方,想回到楚国旧地而建都彭城。
彭城(今江苏徐州),战国时为楚地,项羽当时尚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之想,所以说“怀楚”。
《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
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
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2、《史记·孝景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孝景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有关《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项羽本纪赞》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
项羽本纪赞①
出处:《史记》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
【注释】
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
盖:原来。
重瞳子(瞳tóng):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③苗裔(-yì):后代子孙。
暴:急骤;突然。
?“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④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
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
胜(shēng):尽;全部。
⑤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
陇亩:田野。
这里指民间。
将:率领。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
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
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⑥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义帝:楚怀王孙,名心。
公元前208年,项梁立心为楚怀王。
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
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
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⑦矜(jīn):夸耀。
功伐:功勋。
奋:逞弄。
谓:以为。
力征:武力征伐。
经营:整顿,统治。
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寤:通“悟”。
⑧乃:却,反。
引:援引。
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
天亡我:天要灭亡我。
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
“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