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立志攀登人生高峰的决心;(3)树立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3. 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解释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分析文章深层次含义。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心情,激发学生攀登人生高峰的决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泰山记》;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写一篇关于攀登人生高峰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泰山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登泰山记》的背诵情况,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2课时【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
“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
“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领略泰山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 学生独立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思考。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泰山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登泰山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的风光图片,增强学生对课文描绘景象的直观感受。
3. 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登泰山的艰辛与喜悦。
八、教学资源1. 课文《登泰山记》文本及其注释。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壮丽景色。
3、感受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泰山就是其中之一。
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山,有“五岳之首”的美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领略泰山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姚鼐,字姬传,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这篇文章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辞官归乡途中所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正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分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实词:“阳谷皆入汶”中的“阳”,指山的南面。
虚词:“余始循以入”中的“以”,表承接。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五)再读课文,分析写景手法1、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泰山景色的?明确: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登山的路线依次描写了泰山的景色。
2、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登山路线的语句。
例如:“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2)文学常识的掌握。
(3)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2)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3)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泰山的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音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讲解。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让学生进行词语解释练习。
(3)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谈谈自己攀登泰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登泰山记》。
2. 完成文言文断句练习。
3. 完成词语解释练习。
4. 写一篇关于攀登泰山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成果。
4.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泰山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2.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3. 结合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探究姚鼐借“登泰山,赏红日”,抒发人生感悟的创作意图;4. 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幽微的性情世界。
二、教学重点:结合作者辞官背景,挖掘文章疑点,探究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对比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体会姚鼐心境与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四、授课安排:本文授课两课时,说课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姚鼐及“桐城派”简介;疏通全文文意及文章脉络;(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主旨探究:1. 问题导引:文章有哪些有违常理的疑点?(学生思考表达)2. 疑点一:作者为何在除夕之夜登泰山?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链接创作背景:汉宋之争;拓展素材: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不遗余力。
先生往复辩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
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3.疑点二:泰山最高峰是玉皇顶,为何姚鼐偏偏说“最高日观峰”?【链接“泰山情结”】4.得出结论:本文是姚鼐的言志之作,是一篇寓情于景散文。
【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________的中国风尚。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
走出去,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要求国产影视行业________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泰山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明确泰山的文化地位。
2.通过描述泰山的自然风光,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给同伴提供灵感和创意。
3.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树立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掌握泰山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欣赏。
2.了解泰山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素养,提高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描述泰山的自然景观,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2.如何理解泰山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问题引导3.讨论与交流五、教学内容泰山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泰山,位于山东崂山以北,为中国五岳之一,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华夏封神、礼仪之源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灵山道场,蕴藏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东南北三面合围之处。
山脉南起滨海,北至临淄,横跨齐鲁大地,是中原与东海之间的咽喉要地。
周代,周公制礼巡狩泰山,把封建制度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夏、商、周三代各曾在泰山,黄帝、舜帝、尧帝等神话人物皆在此讲经说法,开创了中国尊师重道、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
泰山的旅游资源泰山除了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泰山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壮观的日出、云海,欣赏独特的自然景观,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
描述泰山的自然景观泰山景观奇特,山川秀美,自然景观极具观赏性。
带上船票,先乘坐缆车到达中天门,站在高空中俯瞰山顶的云雾缭绕、山峰叠嶂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从中天门下到玉皇顶处,途经72道走廊、99个弯山路,沿途观景气势磅礴。
在山顶上,视野开阔,云雾缭绕,是一处良好的拍照胜地。
六、应用推广1.激发学生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2.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学习。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学习并记忆泰山的主要景点名称和特点;
3:了解登泰山所需的装备和注意事项,并培养学生的户外安全意识;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描述自己的登山经历。
二、教学内容
1:泰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我国五岳之一;
- 泰山是中国古代帝王登山祭祀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泰山的主要景点
1) 南天门:泰山的入口,象征着踏上泰山的开始;
2) 天街:泰山主峰的中间部分,两边有很多古建筑;
3) 天街大盘石:泰山主峰的核心景点,是观赏日出日落的绝佳地点;
4) 天街金顶:泰山的最高点,也是登山者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
3:登山装备和注意事项
- 登山鞋:选择一双舒适、防滑的登山鞋;
- 衣物: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防寒、防晒服装;
- 食物和水:准备足够的水和能量食品;
- 安全意识:注意安全,遵守规定,不独自行动。
4:描述登山经历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登泰山的经历,包括景点的观赏和感受,登顶后的心情等。
附件: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地理位置:指所在地的地理坐标及其相对位置关系。
2:历史背景:指某一事件或事物发生前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环境和背景。
3:古建筑:指具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建筑物,通常是在古代兴建的建筑。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泰山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翻译和赏析;3. 泰山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3. 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登泰山记》;2. 泰山的相关图片、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泰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美景;(2)简单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登泰山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2)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句;(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阐述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默写;(2)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和赏析;(3)填写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拓展学习。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o通过文本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描述的泰山景色及登山过程,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o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结构、情感等多个角度深入解读古文。
2.过程与方法:o采用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o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把握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情感及写作意图。
o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意写作,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o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o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景物描写。
•难点: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五岳独尊’的泰山?它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攀登、吟咏的对象。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姚鼐的《登泰山记》,去感受那份攀登高峰的豪情壮志和领略泰山的壮丽景色。
”2. 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讲解:简要介绍姚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登泰山记》的创作背景,特别是姚鼐在清代文坛的地位和贡献,以及他游览泰山时的心境和感受,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3. 初读感知•学生诵读:学生分段诵读文章,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节奏韵律。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的主旨,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
4. 文本细读与分析•语言品味:选取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和生动。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何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景物描写分析: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泰山的雄伟壮观、日出的绚丽多姿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描写如何构成文章的意境美,如何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兴趣,提高体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
2.感受登山活动中的体力消耗和团队合作。
三、教学环节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泰山的壮丽景色,以及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征的相关资料。
2.导入教师利用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泰山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登山的体验和利与弊。
3.知识讲解通过展示相关资料,讲解泰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
可以介绍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五岳之首等。
4.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室内模拟登山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
每组选择一名队长,组织队员完成一系列登山任务,如攀爬椅子、穿越绳网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登山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反思总结学生回顾体验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登山活动中的体力消耗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6.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活动,如登山健身活动或参观自然风景区等,让学生更加亲身地感受自然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泰山的景色和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室内模拟登山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体力。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体力消耗和团队合作。
2.听取学生的总结和反馈,了解学生对登山活动的态度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相关资料。
2.室内模拟登山活动的道具:椅子、绳网等。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登泰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偶、夸张、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树立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登泰山记》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深入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登泰山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泰山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泰山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新课《登泰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遇到困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偶、夸张、比喻等。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登泰山记》,并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点和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游览泰山的游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泰山的壮丽景色,体验登山的艰辛与快乐。
《登泰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学生阅读《登泰山记》,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景观特点。
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泰山的神话传说、文化意义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泰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登泰山记》,并讨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泰山在文化和历史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泰山的表达方式。
3.3 写作与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对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4.2 学生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登泰山记》原文。
关于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泰山的文化意义。
采用讨论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6.2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对泰山景观的感知和理解。
使用网络资源,如泰山相关的网站和博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14篇《登泰山记》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登泰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较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第一篇: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二.分析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登泰山记》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泰山的文化特点、历史以及登泰山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高年级的语文课程,建议教学时间为2-3个课时。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泰山记》的内涵,并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三、教学内容和重点1. 泰山的地理特点•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描述泰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自然景观;•鼓励学生使用词语、句子描述泰山的壮丽景色;2. 泰山的历史•泰山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地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描述泰山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学习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 爬泰山的重要意义•描述《登泰山记》中作者的登山经历和感受;•探讨登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分析登山活动对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作用;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我登泰山”的文章;四、教学活动安排1. 认识泰山•学生小组展示对泰山的认知,交流对泰山的印象;•教师介绍泰山的地理特点和历史,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2. 阅读《登泰山记》•学生分组阅读《登泰山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3. 探讨登山的意义•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登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登山对个人和团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4.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撰写读后感,交流思考和感受;•教师进行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5. 教学反思和•学生小组展示作文,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进行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五、教学评价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表达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宏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拟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二.分析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作者介绍: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
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
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
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
《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
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
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
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
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
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复习: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1.通翻2.听录音,每节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
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 (2\3节合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
(京城到泰安的旅程→艰险的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明丽的景色)我们先来看他来泰山的路线,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段旅程?(艰苦).尤其是哪几个词?“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
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怎样的形象?(风尘仆仆的神态,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
●第三段: 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第四段:写泰山的古迹(建筑群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
线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3.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开发商,现在你要做一个推广泰山旅游的活动,首先是像西湖十景一样也弄个泰山十景什么的.你会给泰山的景点取什么名字?在你取得名字之后请为这一景点写一段推广词.范例:1.苍山负雪。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参考文字: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
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
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苍山负雪图。
4.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想法.参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拟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半山居雾”,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作者写景摄取了大自然的灵魂,达到神真,不愧为写景的高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刮起山上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山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
”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引入,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
“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太阳出来前是,“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
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
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
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
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就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是说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阳光照射,呈红色,有的得不到阳光照射,现白色。
这两种颜色错杂相问。
所有的山峰都像弯着腰一样。
所谓“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这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
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
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对比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含义,也是作者所以要长途跋涉、顶风冒雪登临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4.反正该写的,最值得写的都写完了,第4\5段还有必要交待吗? (分开谈谈)第四段明确: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
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
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
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少土,石少圆状,树少杂树。
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
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后几句,以“无”字组成的短句,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以上两节都是对泰山风貌的有力补充.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工于结局,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煞住全篇,收得似尽而不尽,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写作特点: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
(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主旨: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