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 格式:pptx
- 大小:755.07 KB
- 文档页数:16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17.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大陆东岸例外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
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假设条件:①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②地球静止不动;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第四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教学内容】一、大气环流的概念: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3、形式:主要有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4、意义: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二、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探究活动】: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结果在赤道与极地间存在怎样的热力环流?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单圈闭合环流),其实质是一个热力环流【探究活动】:2、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1)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24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76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1358910()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3)分布: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赤道上空:南风→西南风→西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不断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形成西风,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也可用下图来表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零三六九七压六风四高三低相间排列图6-10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零三六九七压六风四高三低相间排列图6-10【探究活动】:读图并思考:(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
本文将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地转偏向力和科氏力、高压带和低压带等方面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是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重要原因。
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温度也不同。
热带地区由于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多,因此热带地区的空气被加热后会上升形成低压带。
而极地地区由于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少,因此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这种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的现象被称为纬度差异。
地球的旋转使得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与赤道有关。
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周围的空气向两极流动,但同时由于地球表面的摩擦力和科氏力的影响,空气的流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形成所谓的科氏力。
科氏力的存在导致空气流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垂直。
这种效应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因此,在赤道附近,形成了一条东风带和一条西风带。
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的地区,由于科氏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空气流动的方向会倾斜,形成了一个高压带和一个低压带。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宽度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
在热带地区,由于空气上升形成了低压带,会形成一些强烈的对流,这些对流称为热带性暴雨。
在热带性暴雨区域,由于水汽的存在,使得降水量非常大。
这些水汽在热带地区上升后,会随着高空气流向两极移动,最终形成了极地地区的干燥气候。
在高压带和低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称为副热带高压带的区域。
这是一个相对干燥的区域,没有热带性暴雨,但是在这个区域中也会形成一些沙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科氏力的影响、高压带和低压带之间的气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热带性暴雨会给人类带来灾害,而干燥的气候则会对人类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空气的运动,主要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而产生。
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不同纬度处的气压分布区域,主要有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这些气压带的存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不均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分布区域。
在气压带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了风。
风带是指在气压带的基础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大陆、海洋的影响,形成的不同风向的带状区域。
主要有赤道低压带的东北、东南贸易风带、副热带高压带的西风带、极地低压带的极地东风带等。
这些风带的存在是由于气压带和地球自转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对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赤道低压带的东北、东南贸易风带,气温高、降水充沛,是热带雨林的分布区域;而在副热带高压带的西风带,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是草原和沙漠的分布区域。
因此,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对于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变化,以及农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