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
- 格式:doc
- 大小:165.07 KB
- 文档页数:4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2、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气压带、__________气压带 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气压带、: ___________气压带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夏季_____移,如夏至日,赤道低压带全在赤道以_____。
冬季_____移。
如冬至日,赤道低压带全在赤道以_____。
①在下图中写出6个风带和7个气压带。
②画出北半球的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② ① 甲 600 乙1.(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传,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传,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是信风带B .②是温和湿润的气流C .甲点位于30°N 附近D .乙点位于赤道附近 读右图,完成3题。
3.若此图为北半球中纬环流圈,②为近地面风向,则其为A .东北信风B .东南信风C .中纬西风D .极地东风读关于大气运动的简图,完成4~5题:4.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A .①极地高气压带B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C .③东南信风带D .④副极地低气压带 5.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近地面共有6个气压带、6个风带B.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相同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 空白部分表示风带。
回答6-7题。
6.图中字母a 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60ººº60ºº30ºº ººD .极地高气压带7.图中字母b 处所示的风向是 ___________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磐石五中20XX届第一轮复习地理导学案NO.30 审核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制作人:授课时间:授课人:教学目标: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季风环流的成因重点、难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东亚和东南亚、南亚的季风特点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特点: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风带呈状分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气压带被分裂成状。
讲教材第36页的“活动题”2、北半球中纬度冬夏季的气压中心二、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属于组成部分。
2、季风的成因:主要成因:;重要成因:。
3、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其成因是。
4、对比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异同(填充表格)5、思考:我国南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没有形成荒漠景观?6、夏季风的强弱、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与我国水旱灾害的关系:当副热带高气压位置偏南、或夏季风较弱时,我国易出现涝旱;当副热带高气压位置偏北、或夏季风较强时,我国易出现涝旱。
月份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一月属于气压带的组成部分七月属于气压带的组成部分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月份1月份7月份1月份7月份季风名称季风性质风力强弱影响地区形成原因磐石五中20XX届第一轮复习地理导学案NO.27 审核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习题制作人:张桂凤授课时间:授课人:1.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D.来自地面的辐射少2.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3.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20XX年入冬以来,山东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
2.2 《气压带和风带(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完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其形成过程。
2、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
【学习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学习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
【知识链接】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着能量,使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得以维持,说明太阳辐射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那么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发生了哪些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一问题。
【导学过程】
知识点一单圈环流
1 结合课本33页活动题及右图描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思考探究】
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形成?为什么?
知识点二三圈环流(北半球为例)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表现: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箭头①),在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上空(南风),受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变成了西风。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
成。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环流圈。
2 中纬环流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也叫盛行西风(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又叫极地东风(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附近相遇,暖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箭头⑧)。
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环流圈。
3.高纬环流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环流圈。
知识点三气压带和风带
1.在右图中填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
的成因有何差异?
知识点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如何有规律的移动
【思考探究】
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学习反思】
【随堂练习】
1、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有()
A、地区间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信风带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南侧
B、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都是上升的
C、西风带内的风是寒冷湿润的
D、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3 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
4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点位于30°N附近
B. 乙点位于30°N
C. ①是冷性气流
D. ②盛行西南风
【跟踪练习】(A组)
1.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 由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大约只需三个小时,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影响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不同的影响
3.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极地东风带 D.信风带
4.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 d
5、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⑪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⑫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⑬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⑭极锋是_______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_________风带气流交汇而成的。
B组
图5.10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示气压带表示风带,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A.B.C.D.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B.盛行西风和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
C.赤道地区上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小结归纳】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