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讲义劳动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教学目的】西方国家工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集体谈判的基本模式和原则是本章需要了解的一个方面;此外,需要进一步掌握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集体谈判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及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掌握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学习方法】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应对西方国家工会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了解(可以参看本章的附录),在掌握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的基础上,能正确处理我国各类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要提倡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内涵一.劳动关系的含义我国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者在社会劳动时形成的所有的劳动关系,而仅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其作用是从法律角度确立和规范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劳动法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法律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如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与奖惩、劳动保险、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
在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又常常被称为“劳资关系”,指为保持劳资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解决双方分歧所作出的努力。
它包括在这方面的努力中组织的调解、措施和政策。
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讲义一、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用工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报酬关系、职业安全关系等。
是由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约定规范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2.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合同性、交易性和等级性。
合同性是指双方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交易性是指劳动者通过用工合同出卖劳动力获得报酬;等级性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行管理和监督。
3.劳动者是指依法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为用人单位工作,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者其他劳动的人员;用人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机关、军队等用工单位。
二、民主管理的基本概念1.民主管理是集体主义原则在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指在企业中实行依法平等、民主、科学管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民主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平等性、民主性和参与性。
平等性是指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法律、合同和安全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民主性是指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协商和民主参与的关系;参与性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有权在用人单位的决策中参与,共同制定决策。
3.民主管理涵盖了企业中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并且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科研和服务等各方面。
三、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的关系1.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主管理的有效支持,而民主管理的实施也离不开良好的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只有在良好的劳动关系基础上,民主管理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推动企业不断进步。
3.劳动关系中的平等、民主、自愿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中,民主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劳动关系和民主管理的重要性1.劳动关系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