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榨豆油与浸出豆油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1.58 KB
- 文档页数:1
豆油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传统的压榨法和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浸出法两种主要方式。
以下是两种方法的基本流程:传统压榨法制备豆油流程:1. 选料浸泡:- 选择优质大豆,将其清洗干净,然后用水浸泡6-8小时,使大豆吸水膨胀变软。
2. 蒸煮:- 浸泡后的大豆沥干水分,然后进行蒸煮,使其熟透以便更容易榨取油脂。
3. 发酶/蒸豆:- 蒸熟的大豆进行发酶处理,将它们平铺在竹箕上,在湿热环境中放置1-2天,有时这个过程可能包含蒸豆阶段。
4. 洗酶:- 发酵完成后,用清水将豆子洗净,去除表面的酶菌。
5. 破碎与压榨:- 清洗后的豆子进一步破碎成碎片,然后使用榨油机进行物理压榨,分离出豆油和豆粕(残渣)。
6. 过滤澄清:- 压榨出的粗油需要通过多级过滤,去除杂质和沉淀物,得到较为清澈的豆油。
现代工业化浸出法制备豆油流程:1. 预处理:- 同样先对大豆进行精选和清洗,然后加热干燥,并进行破碎、去壳等步骤。
2. 溶剂浸泡:- 经过预处理的大豆碎片被送入浸出器,用溶剂(通常是六号轻汽油)浸泡,溶剂能溶解大豆中的油脂。
3. 蒸发脱溶:- 溶解了油脂的混合物进入蒸发器,通过加热蒸发掉溶剂,溶剂被回收循环使用,余下的就是含有油脂的糊状物。
4. 真空蒸馏:- 进一步通过真空蒸馏塔分离出残留的溶剂,确保油脂纯度。
5. 精炼:- 提取出的原油通过一系列精炼步骤,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最终获得色泽清亮、品质稳定的精炼豆油。
6. 包装:- 精炼后的豆油冷却后进行灌装和包装,准备上市销售。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法,制作豆油的核心都是将大豆中的油脂有效分离出来,但现代工业化生产更注重效率和规模,而传统方法则更多地保留在小规模生产和追求特定风味的地方。
.
压榨豆油与浸出豆油的区别
1、加工工艺不同
压榨豆油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豆油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工艺流程是:破碎-蒸炒-挤压,让油从油料中离出来:然后油经过水化真空-过滤-提纯,保持了大豆的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写信维生素E,保持期长,且无任何添加剂,不含溶剂残留和含皂量,是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结合,生产出的天然绿色食品,浸出法则采用有机溶济提取法,通过将油料与“六号轻汽油”(“六号溶济油的俗称”)等有机溶济充分结合后,进行抽提,因此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正乙烷等有机物很难完全清除,同时会使一些营养物质受损。
2、营养成分
压榨大豆油具有色、香、味齐全,保留了各种营养成分的特点,浸出豆油是无色,微量汽油味,经加工后,大部分营养成分被破坏。
2003年国家粮食局、卫生局制定新标准,在销售过程中,必须注明“压榨”、“浸出”字样,销售
透明,让消费者了解大豆油的生产工艺,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3·“压榨大豆油”采用的是纯物理压榨油,保留了大豆的原汁原味同时只进行压榨,豆饼中残油率高,压榨油出油率低,营养价值高所以压榨油高于沁出油价格,豆饼中的残油率高,豆饼好于豆粕。
4·非转基因都有好于转基因豆油。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食用油的健康“油”戏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4年第9期季天也车要加好油,人更要吃好油。
不过,食用油的选择比汽油更为复杂,不仅有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棕榈油、橄榄油等按原料区分的种类,还有压榨和浸出两种生产工艺之别。
在用途和品质上,消费者选购各种油有什么学问呢?压榨与浸出方法比较当前有关食用油安全的负面声音里,浸出法制油有害健康的说法很流行。
然而,浸出法制油却是合法的加工工艺。
在了解“哪种油好”之前,不妨先了解食用油的两种提取手段。
食用油的制作大致分为原料预处理、油脂提取、毛油(也叫粗油)精炼三大阶段。
压榨和浸出,说的就是从原料中提取油脂的两种不同方式,市面上的食用油都来自这两种工艺。
制油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里头的油脂变成食用油成品走进粮油市场,固体残渣则变成油粕,进驻植物肥料和禽畜饲料两个领域。
压榨是机械方法制油,分为冷榨和热榨两种。
常规步骤是让原料先依次经过除杂质、粉碎、炒制(用于热榨)等前期过程,再用机械压力把花生、大豆、瓜子等制油原料中的油脂挤出来,把油脂分离并过滤后,得到的毛油还不能吃,要再进行水洗、碱洗、脱色、脱酸等一系列精炼工艺,才能登上货架。
这种方法源于传统的制油作坊,已有上千年历史,现代工业文明之前就是这么获取油脂的。
浸出法的原理是萃取,即利用有机溶剂针对原料具有不同溶解度的性质,将原料中的有关成分进行分离。
具体做法是把经过筛选、粉碎等预处理工序之后的制油原料,浸泡在有机溶剂中,原料里的油脂就会因溶解而转移到溶剂中。
油脂充分溶出后,就要“卸磨杀驴”——通过蒸馏的方式除掉溶剂,留下的油脂与压榨法一样,在一番精炼之后变为成品食用油。
当然,那些被蒸出去的溶剂并没有牺牲,而是经过相应的设备收集后重新冷却成液态,循环使用。
作为溶剂,必须能很容易溶解油脂,不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沸点必须比油脂要低,保证它在蒸馏过程中率先扛不住高温而挥发出去,且不残留。
因此,一种名叫“正己烷”的物质,以较低的沸点(约69℃)、低毒等特点,被浸出油生产者广泛用作溶剂。
冷榨、热榨和浸出的区别1、什么是冷榨?冷榨是一种生产油的制作工艺。
近些年才被少数大企业引入,冷榨法要求高,一般冷榨法要求在低于60℃的环境下进行加工,营养成分保留最为完整。
由于冷榨法出油率只有热榨法的一半,因此大部分冷榨油的价格要高出热榨油50%左右。
冷榨出来的油因为没有受到破坏,一般也不需要加添加剂,就可以长时间的保存。
市值价值相对高端。
冷榨油主要用于山茶油、橄榄油等高端食用油。
2、什么是热榨?热榨是将油茶籽先粉碎,然后上屉蒸,最后再用稻草做成茶籽饼,用压榨机压榨出来茶油,手工作坊的传统压榨即是热榨。
优点:这种方式榨出来的茶油气味香浓(因为蒸熟了嘛)、颜色较深,产量比冷榨更高。
缺点:因为生产过程始终暴露在空气中,并有人工参与,如在做茶饼过程中使用脚踩,容易滋生细菌,卫生条件堪忧。
蒸熟过程中水分都进去了,生产的茶油含有更多水分。
另外此方法没有后续过滤环节,属于毛油,毛油中除了甘油三酯,还有一些其它的组分:游离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以及在种植、收获、晾晒、储藏等各环节可能带入的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
3、什么是浸出?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但由于“六号轻汽油”属于石油化工产品,会在食用油中存在微量残留,更由于有些厂家不及时更换新鲜得抽提溶液,而可能造成油品的污染,因此用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品质不如压榨油纯。
而且浸出过程中,溶剂残留不可避免,在国标中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总结:1、冷榨是针对某些油料作物的一种制取工艺。
比如山茶油、橄榄油,通过冷榨可以完整保留这些油料作物的营养成分。
其特征就是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完整保留,原色原香。
但是出油率较低,所以造成价格高昂。
2、热榨相对比冷榨出油率更高一些,采用的是将油料作物炒熟粉碎后进行压榨,气味较浓,毛油颜色很深,有沉淀物,需要进行再次精炼才可成品。
大豆油豆油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
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
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
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为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
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的大多数为淡黄色,粘性较大。
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
豆油较其它油脂营养价值高,我国各地区都喜欢食用。
大豆所炼成的油,主要用来拌沙拉、烹调或是做植物奶油。
定义压榨大豆油:大豆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浸出大豆油:大豆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转基因大豆油: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大豆原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成品大豆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大豆油的色泽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
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
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
从营养价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
大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还含有多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均非常有益。
另外,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良食用油。
国家标准GB1535—2003《大豆油》将大豆油按质量分为四级。
消费者选购大豆油时,可以从标签上了解大豆油的种类(压榨或浸出)、质量等级等。
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在其标签上标有“转基因大豆油”或“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字样。
2004年我国开始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销售的各类大豆油均应有QS标志。
保存方式豆油除含有脂肪外,在加工过程中还带进一些非油物质,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所以豆油如未经水化除去杂质,是不宜长期贮藏的。
食用油压榨好还是浸出好我们知道是面上卖的食用油,制作工艺是不尽相同的制作工艺,直接关乎到食用油的售出价格,所以我们应该对于制作工艺有所了解,这样可以避免我们被商家欺骗,而且可以节约很多金钱,这样可以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健康。
享受美味的同时要对自己负责。
那么,食用油压榨好还是浸出好呢?一、压榨油与浸出油的区别现中国食用油的制作方法分压榨(物理)和浸出(化学)两种,浸出是用一种化学物质把油弄出来,产油率比压榨方式要高,但是但是用浸出法会使用溶剂油萃取,无法保持植物油原有风味,也存在安全隐患。
二、加工工艺不同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的加工工艺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法的生产工艺要求原料要精选,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机榨过程中添加炒籽,经榨机榨制后,采用高科技天然过滤提纯技术而制成的。
保持了花生的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富含维生素E,保质期长,且无任何添加剂,不含溶剂残留和含皂量,是一种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生产出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化学浸出法是应用化学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通过与油料的接触(浸泡或喷淋),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制油方法。
浸出法制油具有粕中残油低(出油率高)、劳动强度低的优点,但浸出的毛油要经过脱腊、脱胶、脱水、脱臭、脱酸、脱色等化学处理后才能食用。
或者是达不到一级、二级压榨标准的花生油,加上部分通过浸出后再精炼的油,使其达到原标准一、二级或新标准浸出油三、四级,由于经过多道化学处理,油脂中的部分天然成分被破坏,且有溶剂残留。
三、营养成份不同压榨花生油具有色、香、味齐全,保留了各种营养成份之特点。
浸出油是无色、无味的,经加工后大部分营养成份被破坏。
由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的花生油标准已出台实施,取消了我国目前使用的1986年、1988年制定的老标准,新标准规定:压榨花生油、浸出花生油要在产品标签中分别标识“压榨”、“浸出”字样。
大豆油抽检报告:“浸出油”冒充“压榨油”溶剂残留成健康隐患作者:廖玉婷来源:《消费者报道》2020年第01期油是一日三餐的必备烹调用品,选好油,吃好油,很重要。
在五花八门的植物油中,橄榄油素有“液体黄金”之称,山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那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大豆油,质量情况又如何?2019年10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收录的自2015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对大豆油的质量抽检情况。
综合数据显示,监管部门最近4年共抽检出151批次不合格的大豆油,其中有2批次为黑豆油,不合格的大豆油包括压榨/笨榨、浸出等加工工艺提取的产品。
不合格原因以溶剂残留量为主,占比34.0%;其次为油脂新鲜度指标过氧化值、酸值/酸价超标;再为苯并[a]芘、标签、极性组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脂肪酸组成等项目不合格。
品牌方面,标称生产厂家为吉林省金香源粮油有限公司上榜次数最多,高达7次;其次是长春市绿野油脂有限公司,有5次;再为长春佳亿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也有4次。
此外,中昌、永益食品、晟麦、嘉吉、蒙佳、北大荒绿野、中吉集团、爱厨、恒大等品牌旗下的产品曾上“黑榜”。
溶剂残留量超标这个问题,要从大豆油的提取过程说起。
在植物油的制作工艺上,我国最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压榨法,一种是浸出法。
压榨法指借助机械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
而浸出法则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互溶的特性,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
两个过程得到的都称作“毛油”,在最终食用前需要经进一步精炼处理。
大豆是一种低含油量的油料,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大豆油的生产。
但从价格上说,由于浸出法出油率远高于压榨法,一般成本较低。
因此,大豆油中的溶剂残留理论上来源于浸出法中的溶剂“六号轻汽油”(正己烷、环己烷等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一般来讲,合格的浸出大豆油须遵循溶剂残留量规定,即使油中有极微量的萃取剂残留,也无碍人体健康。
但如果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过高,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有损害。
如何正确挑选健康油如何正确挑选健康油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其氧化分解后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且还可为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合理用油对健康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用油脂类产品,像经典的大豆油、花生油、色拉油,新出现的玉米胚芽油、米糠油、葵花子油、谷物调和油等,更有高端的橄榄油、茶油等等。
制作工艺不能决定油的质量压榨油和浸出油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法是通过对原料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
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
但出油率低,对原料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
据了解,压榨制油工艺目前在国内主要用于花生油、橄榄油、坚果油、芝麻油等高档油品。
化学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将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成为成品油。
浸出法制油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
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健康有任何影响。
其实,影响食用油好坏的`因素不是生产工艺,而是油的精炼程度及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
压榨法和浸出法只是两种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艺,不应作为选择食用油的主要依据。
因为只经过压榨或浸出这一工序而未经精炼处理的原油(毛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胶质、有色物质等,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须经过精炼处理和一系列的加工,使之成为颜色较浅、澄清的精制油,才能达到各级油品的标准而上市销售。
所以,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就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我国的食用油相关标准要求生产厂商标明生产方式,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很多人会出外远游。
压榨油与浸出油的区别
佚名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科技》
【年(卷),期】2009(45)1
【摘要】1.加工工艺不同。
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的加工工艺是“化学浸出法”。
【总页数】1页(P61-61)
【关键词】浸出油;榨油;加工工艺;化学浸出法;压榨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7;TS224.3
【相关文献】
1.压榨油、浸出油,有啥区别 [J],
2.对部分螺旋榨油机结构及出油率的调研与分析 [J], 白琼
3.基于红外光谱快速鉴别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的研究 [J], 王泽富;吴雪辉
4.大豆油抽检报告:“浸出油”冒充“压榨油” 溶剂残留成健康隐患 [J], 廖玉婷
5.双螺旋榨油机中油料出油率影响因素的仿真 [J], 冯新东;宋少云;杨海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茶油压榨的好还是浸出的好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压榨山茶油,浸出山茶油,压榨山茶油和浸出山茶油,压榨油,浸出油压榨山茶油好还是浸出山茶油好我们先看一看山茶油压榨和浸出这两种工艺有何区别。
生活中,食用油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日常食品,其中包括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价格大多数差距不是很大,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购就好。
稍微有些常识的消费者会查看一下油品的等级,等级1234属1级的最好。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广泛运用,作为食用油原材料的大豆、花生等也有转基因栽培,转基因技术也被很多人所熟知,在转基因技术安全问题存在争论的情况下,更加精明的消费者会查看食用油原材料是否使用了转基因。
然而,有一种情况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去看,就算看到了也不是很了解,这就是关于食用油的提取方法,包含两种,一种是“浸出”,一种是“压榨”,这两种方法到底哪一种比较好,你真的了解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浸出油和压榨油,哪个又比较好呢浸出油浸出油是指用浸出制油工艺制成的植物油。
浸出法制油工艺的理论依据是萃取原理,是一种安全卫生、科学先进的制油工艺,是目前最先进的制油方法了。
工业发达国家用浸出法生产的油酯总产量的90%以上。
浸出法制油的优点是粕饼中含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而且粕的质量高,饲养效果好。
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大豆色拉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残留不可避免,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浸出油虽然工艺精,效率高,收益好,成本低,但是使用了化学原料,又经过多道化学程序的生产,其营养成分大多数都被破坏,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太大的营养作用。
但浸出油没有任何使用安全问题,此处不必担心。
纯大豆油的执行标准一、原料纯大豆油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压榨或浸出等工艺提取得到的油脂。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富含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二、加工工艺纯大豆油的加工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
压榨法是一种传统的制油方法,通过物理压榨将大豆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浸出法是利用有机溶剂将大豆中的油脂溶解出来,再进行萃取和分离。
两种方法均可得到纯大豆油。
三、质量等级纯大豆油的质量等级根据其色泽、气味、口感、杂质等指标进行划分。
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
一级大豆油色泽浅、气味清香、口感纯正,杂质含量低,质量最好;三级大豆油色泽深、气味较重、口感较粗糙,杂质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差。
四、营养成分纯大豆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油脂、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钙、铁、磷等。
其中,油脂含量最为丰富,约占大豆总质量的20%-25%。
此外,大豆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感官指标纯大豆油的感官指标包括色泽、气味、透明度等。
一级大豆油色泽浅黄或金黄,有清香的气味,透明度高,无明显悬浮物和沉淀物;二级大豆油色泽呈淡黄色或浅黄色,气味较清香,透明度较好,有少量悬浮物和沉淀物;三级大豆油色泽黄或深黄,气味较重,透明度一般,有较多悬浮物和沉淀物。
六、卫生指标纯大豆油的卫生指标主要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一级大豆油的酸价应小于或等于1.0mg/g,过氧化值应小于或等于10meq/kg,溶剂残留量应小于或等于500mg/kg;二级大豆油的酸价应小于或等于1.5mg/g,过氧化值应小于或等于12meq/kg,溶剂残留量应小于或等于500mg/kg;三级大豆油的酸价应小于或等于3.0mg/g,过氧化值应小于或等于20meq/kg。
七、标签标识纯大豆油的标签标识应清晰、规范、易于识别和阅读。
包括产品名称、净含量或体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内容。
压榨油和浸出油的区别1.浸出法:将油茶籽压成碎薄片→ 浸泡溶解在俗称六号轻汽油中,成混合油→加热至255℃~300℃,除去轻汽油,制成毛油→ 化学高温精炼脱胶、脱色、脱臭→ 制成食用油。
浸出油工艺整个过程都在使用化学剂。
2.物理压榨法:烘烤(至含水5%)→破碎机粉碎→入锅蒸熟。
物理热榨:将鲜茶籽加水破碎(防炒焦) → 入锅炒熟(约115 ℃) 压制茶饼→入螺旋榨油机压榨出毛油→ 沉淀→ 精炼(传统工艺兑少量水,加热到130-140 ℃提炼)→ 制成食用油。
物理压榨油与浸出油对比1.营养:压榨油:不破坏不饱和脂肪酸,保留原有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浸出油:高温、化学加工,严重破坏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成分。
2. 有害物质:压榨油-低温、物理加工,不使用化学溶剂,不产生、不残留有害物质。
浸出油:高温加工,产生苯并芘等强烈致癌物。
浸出还残留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为砒霜的68倍。
因此,产品质量上,物理压榨远优于浸出。
PS:我国大部分油坊采用物理热榨,出油率高,操作简单。
但热榨由于温度高,易造成生物活性物质(维生素E、甾醇、类胡萝卜素等)的大量损失,而物理冷榨法则不会。
因此,制取山茶籽油最佳方式:物理冷榨、低温冬化精炼。
山茶籽油的等级与品质1.毛茶油:压榨后简单过滤处理,俗称土茶油。
特点:杂质多,易酸败;烟点低,烹饪时产生致癌物质。
2.二级茶油:毛油过滤去杂,水化脱胶处理;浸出工艺则要脱酸。
特点:杂质略少;烟点低,烹饪时产生有害物质。
3.精制茶油:毛油经脱胶、脱色、脱臭、脱酸“ 四脱” 处理。
特点:几乎无杂质;烟点高,烹饪健康。
毛油缺陷1.含有杂质,高温易致癌。
2.未经提纯,残留有害物质。
3.制作工艺简单,质量堪忧。
4.原料源头问题,影响品质。
5.毛油保存缺陷,容易变质。
品质鉴别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越好。
鉴别:海拔高,不饱和酸含量高。
常年低温下产的红花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高出其他种类2-3%。
大豆油浸出工艺
大豆油浸出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生产工艺,主要采用机械压榨和化学浸出两种方法。
机械压榨工艺主要是将大豆破碎后,通过压榨机进行压榨,将油脂从大豆中压榨出来,获得初榨油。
化学浸出工艺则是将大豆经过脱皮、磨碎等处理后,用有机溶剂(如正己烷)进行浸出,获得溶液,再通过蒸发、脱溶剂等步骤得到油脂。
大豆油浸出工艺需要注意的是,机械压榨工艺会产生高温和高压,容易导致油脂质量下降,而且残留的酸价和游离脂肪酸较高;化学浸出工艺则需要严格控制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和浸出时间,以避免对油脂品质产生影响。
此外,大豆油浸出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和质量控制,避免出现交叉污染和油脂变质等情况。
- 1 -。
压榨油与浸出油有什么区别一、加工工艺一)物理压榨工艺(以菜籽为例)将菜籽加水破碎(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炒焦) → 然后入锅炒熟→ 再入螺旋榨油机压榨→ 出毛油(半成品油)→ 将毛油沉淀→ 进行毛油精炼→ 最后制成食用油二)化学浸出油工艺(以菜籽为例)先将菜籽压成碎薄片→ 用六号轻汽油浸泡,使油脂溶解在轻汽油中形成混合油→ 然后对混合油进行加热蒸馏除去轻汽油,制成半成品油→ 菜籽毛油化学高温精炼脱胶、脱色、脱臭(用15波美度的碱液提炼;脱色用膨润白土,并适当加入活性炭) → 最后制成食用油。
浸出油工艺从半成品油到毛油精炼,整个过程都在使用化学剂,有的提炼过程中甚至使用硫酸。
二、两者优劣对比一)营养压榨油: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保留了油料作物原有的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也保留了植物原有的天然香味。
浸出油:由于高温、化学的加工过程,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遭到破坏、流失。
因此浸出油主要成分就是各种脂肪酸,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基本上无营养可言。
浸出油通常无色无味,闻不到植物原有的香味。
二)化学残留压榨油:基本上无化学残留物。
浸出油:6号汽油等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都有残留,这些物质对人体无益、甚至有毒。
三)致癌物质苯并芘压榨油:低温、物理加工过程,不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
浸出油:高温加工过程产生苯并芘(烧烤、油炸、吸烟都会产生),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
四)人工抗氧化剂压榨油:植物油中本来就有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可以不加或少加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
浸出油:高温加工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抗氧化物质,而缺少抗氧化物质的保护食用油极易被氧化而产生酸败现象,破坏营养价值、产生对人体有害成分,并影响口感。
因此浸出食用油必须添加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BHA(丁基羟基茴香醚)、BHT(二丁基羟基甲苯)、TBHQ (叔丁基对苯二酚)等,这些抗氧化剂具有潜在的毒性甚至致癌作用,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
浸出法制油工艺技术一、简介1、油脂浸出的基本原理油脂浸出的基本原理,油脂浸出亦称“萃取”,是用有机溶剂提取油料中油脂的工艺过程。
油料的浸出,可视为固一液萃取,它是利用溶剂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溶解度的性质,将固体物料中有关成分加以分离的过程。
在浸出时,油料用溶剂处理,其中易溶解的成分(主要是油脂)就溶解于溶剂。
当油料浸出在静止的情况下进行时,油脂以分子的形式进行转移,属“分子扩散”。
但浸出过程中大多是在溶剂与料粒之间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它除了有分子扩散外,还有取决于溶剂流动情况的“对流扩散”过程。
2、浸出制油的优点浸出制油具有粕中残油率低(出油率高),劳动强度低,工作环境佳,粕的质量好的优点。
二、浸出制油工艺1、工艺过程图2、工艺规程基本说明原料浸出→脱粕分离(离心机高速分离)→混合油→真空滤油机分离溶剂(冷却回收)→循环过滤→油罐储存3、浸出车间工艺技术参数(1)工艺参数:①进浸出器料胚质量直接浸出工艺,料胚厚度为0.3毫米以下,水分10%以下;预榨浸出工艺,饼块最大对角线不超过15毫米,粉末度(30目以下)5%以下,水分5%以下。
②料胚在平转浸出器中浸出,其转速不大于100转/分钟;在环型浸出器中浸出,其链速不小于 0.3转/分钟。
③浸出温度50~55℃。
④混合油浓度入浸料胚含油18%以上者,混合油浓度不小于20%;入浸料胚含油大于10%者,混合油浓度不小于15%;入浸料胚含油在大于5%、小于10%者,混合油浓度不小于10%。
⑤粕在蒸脱层的停留时间,高温粕不小于30分钟;蒸脱机气相温度为74-80℃;蒸脱机粕出口温度,高温粕不小于105℃,低温粕不大于80℃。
带冷却层的蒸脱机(DTDC)粕出口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10℃。
⑥混合油分离系统真空滤油机分离溶剂,精度最低不大于5μM ,脱水含量10ppm,加热温度0-80℃(任意设定)。
真空滤油机上自带冷凝系统冷却水进口水温30℃以下,出口温度45℃以下。
压榨豆油与浸出豆油的区别
1、加工工艺不同
压榨豆油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豆油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工艺流程是:破碎-蒸炒-挤压,让油从油料中离出来:然后油经过水化真空-过滤-提纯,保持了大豆的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写信维生素E,保持期长,且无任何添加剂,不含溶剂残留和含皂量,是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结合,生产出的天然绿色食品,浸出法则采用有机溶济提取法,通过将油料与“六号轻汽油”(“六号溶济油的俗称”)等有机溶济充分结合后,进行抽提,因此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正乙烷等有机物很难完全清除,同时会使一些营养物质受损。
2、营养成分
压榨大豆油具有色、香、味齐全,保留了各种营养成分的特点,浸出豆油是无色,微量汽油味,经加工后,大部分营养成分被破坏。
2003年国家粮食局、卫生局制定新标准,在销售过程中,必须注明“压榨”、“浸出”字样,销售
透明,让消费者了解大豆油的生产工艺,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3·“压榨大豆油”采用的是纯物理压榨油,保留了大豆的原汁原味同时只进行压榨,豆饼中残油率高,压榨油出油率低,营养价值高所以压榨油高于沁出油价格,豆饼中的残油率高,豆饼好于豆粕。
4·非转基因都有好于转基因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