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胸腔闭式引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皮下气肿1、引流管的粗细要适宜,切口大小要适当。
2、保持管道的密闭。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注意引流管有无裂缝,引流瓶有无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闭,保持管道连接牢固,必要时用丝线捆扎,防止滑脱。
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
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
更换引流瓶时,务必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
3、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活动时引流管外移或拔脱导致空气进入胸腔。
4、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引流管应垂直降到引流瓶,但不能垂下绕圈或呈U状弯转,以保证引流效果。
5、防止引流管的扭曲、堵塞。
在引流管近端2~3cm处应采取直行的固定方法,防止引流管的插入部分扭曲而导致引流不畅。
定时挤压引流管并掌握正确的挤压方法:捏紧引流管的远端,向胸腔方向挤压,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吸。
6、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引流切口周围、颈部、面部、胸部等处有无皮下气肿。
7、若发生皮下气肿,无自然消失者应报告医生,给予常规消毒,皮下刺入大号无菌针头,用双手向针头方向挤压驱赶排气以减轻症状,帮助吸收,引流管周围胸带加压。
二、张力性气胸1、维持引流系统密封:水封瓶的长管应置在液面下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
2、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活动时引流管外移或拔脱导致空气进入胸腔。
3、带胸引流管下床活动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如果不慎造成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将近端引流管捏住,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4、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引流口处皮肤,使引流口创缘闭合,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及厚层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三、胸腔内感染1、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引流瓶,更换引流瓶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2、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胸腔闭式引流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一、异常情况分析1 、几种常见的异常水柱波动分析水柱与水平面静止不动。
提示水柱上的管腔有漏气,使之与大气相通;或管道打折、受压. 水柱在水平面上静止不动。
多提示肺已复张,胸腔内负压建立。
水柱在水平面下静止不动。
提示胸腔内正压,有气胸。
水柱波动过大,超过6〜10cmH2O提示肺不张或残腔大。
深呼吸或咳嗽时水封瓶内出现气泡。
提示有气胸或残腔内积气多。
2 、引流不畅原因众多,如血块堵塞、胸膜粘连堵塞、膨胀的肺脏及升高的膈肌堵塞,引流管过软,被肋间肌夹压闭塞致流通不畅;引流管滑脱,使引流管内口滑入胸壁组织内堵塞;胸腔内段的引流管过长,以至打折扭曲等等。
正常胸腔负压随呼吸变动,引流管通畅时,水封瓶玻璃柱内的液面平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范围为3〜10 cm 当出现液平面停止不动或波动范围<3 cm 时,多半原因就是引流不畅。
一般可通过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盐水冲管而得到解决。
否则应及时报告医生,以明确原因,及时处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水柱移动<3cm有时并非引流问题,而是肺不张、膈肌活动受限或胸廓病痛活动减小所致。
3、漏气漏气可使胸腔与大气压直接沟通,胸腔负压消失。
常被忽视,当发现水柱活动<3cm时,往往在进行其他徒劳的检查处理之后,才想到漏气。
漏气的原因常为引流管连接处松脱,引流管破损,胸壁引流口缝合不紧密等。
4、其他除以上较为常见的两个问题外,还有其较少发生但亦应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排气管堵塞;误将引流管接在排气管上,引流管过长,盘曲下坠,引流积存管内影响引流,引流管甚至被病人身体所压。
搬换床位时,不注意保持水封瓶低位。
更换水封瓶时夹管未完全致漏气。
引流管损破。
引流液较多时,水封瓶内液平面太高,增加了引流的阻力,而又未予及时更换水封瓶内液,机械地执行“每日更换水封瓶内液一次”的医嘱,等等。
总之,胸腔闭式引流较易出现问题,必须注意观察,早期发现,明确原因。
及时处理。
二、具体疾病观察与护理特点张力性气胸由于积气量大,患侧肺几乎完全被压缩,患者紫绀、憋气症状明显,除积极采取排气减压措施外,应给予吸氧,以减憋气症状,提高血氧含量。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胸腔闭式引流又称水封闭式引流,胸腔内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
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
【并发症】气胸【发生原因】1.更换水封瓶时操作不正确。
2.胸管与水封瓶之间的连接系统不牢固,未完全密封。
3.胸腔引流管脱落,主要有引流管自胸腔内脱出和胸腔引流管和水封瓶连接处脱落。
4.水封瓶玻璃管下端开口露出液面。
5.引流管胸壁管口皮肤缝合处松动,未完全密闭。
6.水封瓶不慎被踢倒或打破。
7.拔管后胸壁引流管口处按压时间过短并立即下床活动。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或伴胸痛,带引流管期间可见水封瓶内持续有气体排出。
【预防及处理】1.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更换水封瓶时,必须确切双钳夹闭引流管,以免造成气胸。
2.经常检查胸管与水封瓶之间的连接系统有无松脱,确保完全密闭。
3.水封瓶玻璃管下端应置于液平面以下3~4cm,保持水封瓶直立位并妥善固定,避免踢倒或打翻。
4.胸壁引流管口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观察引流管口皮肤缝合处有无松动,如有松脱及时告知医生重新缝合处理。
5.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妥善固定。
6.拔管后不能马上下床活动,以免空气从胸壁引流管口处进入胸腔引起气胸。
7.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提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若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套装置。
8.一旦出现气胸,应立即去除病因,给予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动脉血气及神志的变化,协助医生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对症治疗处理。
【并发症】胸腔感染【发生原因】1.水封瓶放置位置高于胸部水平,液体逆流入胸腔,造成逆行感染。
2.引流瓶更换不及时,或更换引流装置时未坚持无菌操作。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是一种用于排除胸腔内气体和液体的装置,常见于胸部手术后的恢复期。
正确的护理和管理引流管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内容,详细描述了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1.引流袋的安装和调整首先,选择合适的引流袋并将其连接到引流管上。
确保连接处无泄漏,避免气体或液体的逆流。
调整引流袋的身高,使液体能自由流入引流袋。
通常将引流袋放置在胸腔底部的位置,以确保引流管中的液体能够充分排出。
2.引流袋的记录和监测在引流袋上标记初始液体位,并定期检查液体位的变化。
通常每小时记录一次,并与医生和护士共享这些信息。
注意观察引流袋中的液体颜色、气体泡沫、气体泄漏等情况,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根据医生的要求,可以使用漏斗和纸巾进行液体的测量和储存。
3.引流管的固定和保护引流管需要固定在患者的胸部,以防止其意外脱落。
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绷带将引流管固定在胸部。
避免引流管与其他物体的摩擦或牵拉,以免对引流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引流管的清洁和护理每天更换引流袋,并在更换前后对引流管进行彻底清洗。
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将管道内部的血液、分泌物冲洗干净,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消毒。
清洗引流袋时,戴上手套并使用温和的肥皂水或消毒液清洗,彻底冲洗干净并晾干。
注意不要碰触任何伤口或污染的区域,以免引发感染。
5.引流管的触碰和活动避免不必要的触碰或拉动引流管,以免引起压力或牵拉致使管道脱落。
在患者活动或转移时,保持引流袋的垂直状态,并确保引流管保持紧贴患者身体。
6.引流物的处理手套是必备的,将用过的引流袋中的液体倒入专用容器中,用于医生的检查和分析。
注意正确的废弃物处理程序,确保引流液不造成传染或污染环境。
7.引流管的拔除当医生认为患者的胸腔引流已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医生会决定是否拔除引流管。
在拔除引流管之前,患者应停止吸痰或吸烟,并尽量保持呼吸平稳。
医生通常会在拔除引流管之前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要点详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方法,用于治疗胸腔内液体积聚或气体积聚的情况。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 胸腔闭式引流的定义胸腔闭式引流是通过在胸腔内插入引流管,将胸腔内的液体或气体引流出来的一种护理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减轻胸腔内的压力,防止液体或气体积聚引起的并发症。
2. 引流管的选择和插管技术选择合适的引流管对于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至关重要。
引流管的直径和长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确定。
在插管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引流系统的设置引流系统是胸腔闭式引流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由引流管、透明胸腔引流瓶、水封或气密封系统和吸引设备组成。
在设置引流系统时,需要确保系统无漏气和无漏液,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4. 引流液的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观察和记录是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经常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正确记录。
任何异常的变化都需要及时报告给医生。
5. 清洁和更换引流系统保持引流系统的清洁和无菌是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基本要求之一。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引流系统是否有漏气、漏液或堵塞,并及时进行清洁和更换。
6. 避免并发症胸腔闭式引流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气胸、出血等。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7.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应的教育,使他们了解胸腔闭式引流的作用、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8. 护理效果评估和总结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效果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胸腔X线检查、观察引流液量的变化和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引流效果并及时总结经验。
总结: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胸腔内的压力,防止液体或气体积聚引起的并发症。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胸腔闭式引流又称水封闭式引流,胸腔内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
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
【并发症】气胸
【发生原因】
1.更换水封瓶时操作不正确。
2.胸管与水封瓶之间的连接系统不牢固,未完全密封。
3.胸腔引流管脱落,主要有引流管自胸腔内脱出和胸腔引流管和水封瓶连接处脱落。
4.水封瓶玻璃管下端开口露出液面。
5.引流管胸壁管口皮肤缝合处松动,未完全密闭。
6.水封瓶不慎被踢倒或打破。
7.拔管后胸壁引流管口处按压时间过短并立即下床活动。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或伴胸痛,带引流管期间可见水封瓶内持续有气体排出。
【预防及处理】
1.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更换水封瓶时,必须确切双钳夹闭引流管,以免造成气胸。
2.经常检查胸管与水封瓶之间的连接系统有无松脱,确保完全密闭。
3.水封瓶玻璃管下端应置于液平面以下3~4cm,保持水封瓶直立位并妥善固定,避免踢倒或打翻。
4.胸壁引流管口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观察引流管口皮肤缝合处有无松动,如有松脱及时告知医生重新缝合处理。
5.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妥善固定。
6.拔管后不能马上下床活动,以免空气从胸壁引流管口处进入胸腔引起气胸。
7.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提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若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套装置。
8.一旦出现气胸,应立即去除病因,给予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动脉血气及神志的变化,协助医生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对症治疗处理。
【并发症】胸腔感染
【发生原因】
1.水封瓶放置位置高于胸部水平,液体逆流入胸腔,造成逆行感染。
2.引流瓶更换不及时,或更换引流装置时未坚持无菌操作。
3.引流管堵塞,胸腔内积血积液未能及时引流引起胸腔感染。
4.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落实不到位,肺复张不良,胸腔积液未及时排出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
患者大多出现发热、呼吸急促,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或伴胸痛、咳嗽、咳痰,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预防处理】
1.水封瓶位置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引流瓶不能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2.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避免引流管返折、扭曲,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min 一次,以免引流管堵塞,胸腔内积液未及时引流引起胸腔感染。
3.及时更换引流装置脓胸患者每日更换引流瓶一次,引流瓶内需放置一定量的无菌生理盐水。
4.坚持无菌操作换瓶时予安尔碘消毒,预防感染。
5.鼓励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促肺复张,促使胸腔内积液及时排出,预防胸腔感染。
6发生胸腔感染时遵医嘱积极抗感染治疗,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必
要时备呼吸机辅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