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7.01 KB
- 文档页数:4
2014高考历史简答题汇总:秦朝与隋朝的相似点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
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一)隋朝1. 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时,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长安、洛阳一带修建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帛,一直用到唐朝初期。
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统治措施: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以三省的最高长官为宰相。
六部的制度以后各朝基本沿袭下来。
在地方,变为州县两级。
②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吏2.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冶,605年,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隋朝开凿的。
隋炀帝时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3. 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科举制度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延续了1300多年。
•秦朝和隋朝的对比:1、相同点:(1)结束了分裂,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隋灭陈完成统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3)都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秦代万里长城,隋代的大运河。
(4)都因为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5)都为后继王朝提供了经验教训,奠定了后世王朝繁盛的基础。
汉代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上汉承秦制,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
唐代统治者吸收隋亡教训,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与民休息,政治上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
2、不同点:(1)取得政权和统一的方式不同:秦始皇是王位继承取得政权,横扫六国而完成统一;隋朝是杨坚代周建立政权,灭陈完成统一。
(2)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秦朝是封建社会的初期,隋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
(3)治国的重点不同,影响不同。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法家思想治国;隋朝学习儒家,以儒家为思想治国。
(4)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同:秦代“焚书坑儒”,隋代“科举制”大量选拔庶族人才。
请看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三图二请回答:(1)请看图一,隋文帝的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的后继者的主要功绩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看图二,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为什么这么称呼?他的统治和后继者的统治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图三宋太祖有什么主要的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问这里的历史人物中,你最佩服的是谁?请说明你的理由。
秦朝隋朝的相同点
秦朝和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首先,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大朝代,它们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秦朝和隋朝都拥有强大的政治体系,它们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统治国家,并且都有着严格的纪律。
其次,秦朝和隋朝都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它们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秦朝实行的“六艺”政策,隋朝实行的“六部”政策,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秦朝和隋朝都有着较强的文化实力,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比如秦朝的“秦观”文化,隋朝的“隋书”文化,都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秦朝和隋朝都有着较强的社会实力,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社会制度,比如秦朝的“秦法”,隋朝的“隋律”,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的政治体系、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强的文化实力和较强的社会实力。
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短命王朝,一个是秦始皇嬴政开创的大一统秦王朝,一个是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王朝。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6年灭亡,立国15年。
隋朝从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立国37年。
两国在建国历程、治国理政、甚至亡国原因上都有颇多相似之处。
秦隋两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开创持久大一统格局秦隋两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大一统帝国。
他们的建国历程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扫平群雄进而统一天下。
秦国自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由余图强,称霸西戎以来,一直就是春秋时代仅次于晋楚两个霸主的次一等强国。
到战国初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限制卿大夫权力、加强国君权力。
种种举措,让秦国得以在最快时间内组织动员全国物资对外战争,秦国迅速在天下强国中脱颖而出。
之后,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奋六世之余烈,直到秦始皇,秦国已经具备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81] 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 [82] ,舜赐其嬴姓。
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1]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断代史夏朝政治: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禹暴君:桀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世袭制:启继承禹的王位,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商朝又称殷朝,殷商政治: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汤暴君: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都到此文化: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政治: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建立者:周武王暴君:周厉王都城:镐,今陕西西安制度:世袭制分封制_-—目的:西周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政治: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其旗号是“尊王攘夷")。
思想文化:孔子:春秋晚期。
主要贡献:①创立了儒家学派。
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教育思想: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大教育家,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孙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战国时期政治:战国七雄:七国名称:齐(史称田氏代齐)、楚、秦、燕、赵、魏、韩 (史称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支持者:秦孝公。
何其相似,秦朝和隋朝
本文导读:秦始皇吞灭六国,一统天下,北伐匈奴,南定百越,修长城、修直道,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大帝国不为过。
而隋朝结束了南北朝以来分裂了300年的天下,北方突厥人向中原称臣,南方灭了陈朝,实现了又一次的天下统一;恢复民生,经济昌盛,可谓是经济文化军事的全盛时代。
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强大的帝国却都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皆是二世而亡。
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当弟弟的杀掉了当哥哥的,取得了皇位,然后就把天下给玩完了。
秦始皇把公子扶苏发送到边疆修长城,临死前传皇位于扶苏,却被胡亥跟赵高合谋假传圣旨让扶苏自杀。
隋文帝把太子杨勇变为废人,临死前得知真相传皇位于杨勇,却同样被杨广假传诏书赐死杨勇。
两位哥哥的死是何其相似,而二者王朝的灭亡又是何其相似。
历史仿佛给中国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两个都是刚毅且强大富饶的王朝,似乎可以传承百世,却都是短短数十载就结
束了,而且继任的王朝都因为上任王朝的余惠得以强大数百年。
隋朝与秦朝,两个“二世而亡”的比较一提到隋朝的“二世而亡”,我们就自然会想到,之前的那个秦朝,也是“二世而亡”的。
这就让我们可以将她们这两个朝代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对比性的研究。
那么,他们这两个朝代的两个“二世而亡”,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我们先说说她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除了“二世而亡”之外,隋朝和秦朝还有四个地方,是相同的。
第一个就是,她们立国之后,马不停蹄地对外用兵、尽力扩张国家版图的行为,是相同的。
第二个就是,她们意图为本朝夯实全面发展的后劲,所以就大搞基础工程建设的行为,是相同的。
第三个就是,她们吸取历史教训,大力改革前朝政治体制的弊端,却因此“二世而亡”的宿命,是相同的。
第四个就是,因为大搞政治体制改革,她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就被后世的历史涂抹者们涂抹出一个“荒淫”“暴君”的形象,这个宿命,也是相同的。
在对外用兵方面,秦朝,是在北边驱逐匈奴、大修长城;南边也军民共进,经略南越。
我们今天的广西、云南,就是在秦朝的那个时候,给划入我们中国的版图的。
而隋朝的对外用兵,相比之下就是更多、更频繁了。
她是在北边降服突厥;南边深入到今天的越南南部,征服了越南的林邑;东北部驯服了契丹;东南部的海上,攻拔了琉球;西边,是攻破了以前从来没有攻破的吐谷浑;更远的西域方向,则震服了伊吾;更远的东北方向上,是三征高句丽,最后降服了高句丽。
在大搞基本建设方面,秦朝是完成了七大工程。
第一个,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万里长城。
第二个,就是关中平原到河套地区的直道。
第三个,就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光著名的就有九条。
第四个,就是从四川南下,经宜宾、昭通,到云南滇池的五尺道。
第五个,就是广西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的灵渠。
第六个,就是阿房宫。
第七个,就是始皇陵。
这每一个工程,都是大的不得了的。
那么,隋朝,就是首先修建了两座都城。
一个,是在原来的长安城东南部,营建了新的都城——大兴城;另一个,是在古老的洛阳地区,又营建了新的东都——洛阳。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整合与中考链接专题一比较秦朝与隋朝的异同专题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概况63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他就是唐太宗、其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措施政治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土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登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族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和亲(文成公主人藏)政策,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多次接纳日本遣唐使,在位期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他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政治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百影响到唐之空统治时期为唐朝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概况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措施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栽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经济的繁荣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简车手工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认识一方面我们应肯定其中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还应看到尽管处于盛世,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没有变,盛世局面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之上。
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相似之处:
(1)两朝都是在长期分裂割据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共549年的分裂局面,在战国七雄的斗争中打破六国的合纵政策,取得了统一。
隋朝结束了自晋朝(公元316年灭亡)短暂统一后270多年以来的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2)两朝确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制定确立的中央集权官制: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中央设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废分封,划分天下为36个郡。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三师”,“三公”和“五省”,其中掌握实权的是五省。
这种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这些制度大体上一直被沿用至封建社会末期。
(3)两朝都建设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在水利设施方面,秦朝修建都江堰,使关中变为沃野千里,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对南方地区的水上交通意义重大。
隋朝修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也加强了经济的往来。
(4)军事上,长城在抵御匈奴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秦朝将原来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东西万余里的屏障,有效
减轻了匈奴南下攻击秦朝的威胁。
隋朝在建国后也曾修缮过长城,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军事方针,有效的分化和瓦解突厥的势力。
因为当时两个国家在多个政权的争夺中才取得胜利,各方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在内外压力都大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政策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由此可知:“长城的修建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或若干个对峙的政权中处于防守的一方是否受到攻击一方的强大压力,当压力大,防守一方不足与之争衡,长城的兴建就成为必要,反之就没有必要了。
”
(5)两朝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则派人去琉球和西域,同时采取“和亲”政策离间突厥,瓦解其势力。
(6)两朝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秦朝兴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劳民伤财且赋税过重,轻罪重罚,严刑峻法,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尖锐,最终爆发农民起义,被刘邦所灭。
隋朝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使隋朝出现“举国就役”的局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并且隋炀帝好大喜功,排场奢华,用帛缠树,曾有西域人问道“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更加激发了民众的起义之心,在“百姓困穷,财力俱竭”时爆发了起义,被李渊所灭。
(7)两朝都为后世的繁荣垫定了基础,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汉朝初建时大多“汉随秦制”,且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无为而治”;唐朝吸取隋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开明政策,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太宗,懂得农业的重要性:“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失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于是,他“不夺农时”,减少徭役征发,对回归流民减免赋役,终出
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不同之处
(1)取得政权的方式不同;
嬴政是继承王位,利用已有的经济,军事实力,兼并六国,建立秦王朝;杨坚则以外戚身份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后南下灭陈,统一南北。
(2)时代不同;
秦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当时,刚刚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出现大量私田,土地私有得到发展;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国家授田,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是国家所有,土地国有制在土地所有形式中占有支配地位,而商鞅变法中采取的国家授田使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初步确立了封建制度。
隋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时期;当时,经过汉王朝的统一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相关封建制度已初见雏形且得到完善。
(3)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故影响不同;
秦始皇较注重政治,集中精力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四处巡游,安定四方。
隋文帝除注重政治外,还较重视经济,统一货币制,统一度量衡,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同时制定《开皇历》,颁布《开皇律》。
开皇五年,敕令州县“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检查户口,堵漏禁匿,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所以,秦朝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隋朝则为唐朝制度提供规矩,发展了经济,使国力强盛,“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年”,为封建社会的繁盛打下基础。
(4)对知识分子政策不同;
秦朝焚书坑儒,箝制思想,实行“功爵制”,奖励军功,重视武力;隋朝实行科举制,恢复国子监、四门学和州县学;设进士等科,诏令;“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滋始”,并实施“量准给禄”,鼓励自学成才者。
大量笼络读书人,发展自己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自身的实力。
参考文献:
常小玲:《对秦朝和隋朝历史的思考》
李映发:《隋朝在中国通史中的地位》
叶紫军:《秦朝灭亡与税负重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