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
(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例中学)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发言。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宋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意的内涵。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翻译、分析、写作等。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提供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
5.2 多媒体: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5.3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的研究文章、诗人简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西江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西江月》是生本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苏轼的词,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江月”这个词牌名还是第一次接触,对苏轼的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理解,但对于古文的理解还是存有着一些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想,想象词人描写的情景,从而深入体味词人当时写作的背景和情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了解苏轼及写作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词意;
3.选择你最喜欢的词句,写下你的感受和联想;
4.搜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写的作品,比较作品的风格;
5.了解关于“月”的诗及其寄托的情怀。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背诵经典宋词。
一、诵读《西江月》,感受音韵美。
二、小组交流,品味《西江月》含蓄美。
三、展示学习成果,捕捉《西江月》意境美。
四、以读引读,赏析“月”之深邃美。
板书设计
39 西江月
水清月明夜静人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的意象。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词的感知和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词的意象和词风分析:词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含蓄等。
2.3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解读: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黄沙道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和对词的感知作用。
3.3 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等。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寓意进行分享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准确性和感受力。
4.2 学生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的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对词中意象的识别和词风的分析能力。
4.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内容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辛弃疾其他词作的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青玉案·元夕》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走近词人辛弃疾,激发学生阅读辛弃疾其它词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大意,并能感悟词的意境美。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四、教学过程(一)析题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那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词人,走进这夜晚的黄沙岭。
设计意图:课堂之初,从课题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为下面学习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做好铺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1.点名叫一名学生朗读本诗2.生生互评(从声音、字音、节奏三个角度),师适时点拨,强调“见”、“鹊”、“蝉”,强调“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的断句。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鉴于此,我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并及时纠错、改错,以提高课堂效率。
3.这首词中有两句对对子,有谁发现了?师生对读,我读上句,大家来读出与之相对应的部分。
我们把整首词都有节奏地读一读。
4.交流诗意老师觉得这首词特别美,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意象,请同学们画出这首词中所有的意象,逐句汇报。
(1)别枝。
(2)惊鹊。
“惊鹊”是什么?(受惊的乌鹊)喜鹊被什么惊飞了?(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是什么?是谁在说丰年?(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是倒装句。
“七八”“两三”虚指,如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溪桥:溪上的小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能够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能力。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夏夜美景。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积累经典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体会词中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词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夏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夏夜的感受和经历。
2、提问:在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夏夜的呢?引出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边读边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四)理解词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
2、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五)赏析词句1、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词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分析其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
2、提问:“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词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让学生体会“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星”和“雨”的妙处。
(六)感受意境1、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词中的画面,感受夏夜的宁静和美好。
2、学生睁开眼睛,交流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七)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对农村生活的描绘中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词。
词的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要特点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独特之处。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月夜”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古诗词中描绘月夜的佳句,激发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诗词讲解(1)介绍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2)解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为“西江月”,题目为“夜行黄沙道中”。
(3)逐句讲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描绘了夜晚明月下的宁静,惊鹊和鸣蝉的动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表现了丰收的喜悦,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生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句描绘了天空的星雨,展现了夜晚的神秘。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句回忆起过去的景象,表现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
3.诗词鉴赏(1)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如“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拟人:如“清风半夜鸣蝉”,通过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象具有了生命力。
排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通过排比,使句子更加流畅。
(2)品味意境: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仿佛置身于夜晚的黄沙道中,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神秘和生机。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讲解和鉴赏,我们理解了诗词的内容,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分析了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了鉴赏能力。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鉴赏、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内容,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西江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江月》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西江月》。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西江月》的格律特点,能够模仿创作简单的词作。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深层情感。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授法:讲解词的格律、词义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欣赏法: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词。
(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词牌《西江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诵读感知(1)教师示范诵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词句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5、意境感悟(1)提问学生:词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
(3)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意境。
6、情感体会(1)思考: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景象和词句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结构和韵律特点。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的大意。
3.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黄沙道中的夜景。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宋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诗词的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的全文、背景介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这首诗词的背景。
3. 朗读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4. 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词的有关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词的能力。
3、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画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4、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体会写景的作用。
2学情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3重点难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句子。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西江月》一、导入新课我们30课五首诗词中,有写春景的,有写冬景,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写景衬情,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
1、对词的介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词牌是词的音调的名称,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流。
2、感知作者。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以沉雄激越著称。
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
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西江月》是词牌名,原有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体会节奏美。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如:见:xiàn。
(2)练读(齐读)。
(3)听录音。
(4)老师讲读诗要读破句,注意停顿、压韵、情感等,感受词的节奏美。
(5)再点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熟读课文,体会画面的美。
1、默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看注解、讨论)。
《西江月》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朱友金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1、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
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
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
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
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
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
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
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
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
(放松),生读出放松。
(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
)读出你的兴奋。
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总结: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
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
三、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稼轩)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3、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
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
[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
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