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阅读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7 KB
- 文档页数:3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阅读答案1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注:①写此词时临安失陷②刘辰翁: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人③狂:七夕狂欢1.词人描绘了七夕节怎样的情景?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2.下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写七夕的狂欢的情景。
七夕的夜晚,孩子们都在试穿新装,他们不分男女,仍是狂欢如旧,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
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是梦境:表面上写梦境,写天上的的银河,实际上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了桑田。
沧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
江山易主,这不是桑田之变。
实是天凉心凉,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已经使我愁苦的两鬓如霜。
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经历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
赏析《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
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
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
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
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
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
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2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正确答案:A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解析: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2【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2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
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题库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本首词也是考试重点,下面让我们做一些课后习题巩固知识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训练及答案一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正确答案:A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二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1.默写这首词。
(16分)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0 分)答: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
(12分)答: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0分)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全)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下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5分)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上片以议论为主,下片则为记叙和描写。
下片语言通俗生动,口语化、散文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写出了作者的醉态。
2、这是作者愤激之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这两句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透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二(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
(4分)(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醉。
(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
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
“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
(3分)——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
(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2分))三(1)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
(2分)答: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的悲哀,词人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想“姑且”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2分)(2)第二句说“要愁那得功夫”是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吗?联系作者的情况,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不是直抒胸臆。
说“没有工夫愁”实际上是因为“愁”太多、太深重,无法排遣,词人一生立志报国,渴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直无法实现。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
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
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西江月”为词牌名,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标题。
“万事” 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山河碎,志不达,峥嵘岁月,挥之不去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
“百年”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
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早趁”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催租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突显主旨。
这首示儿词以家事入文,朴实自然,诙谐幽默,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平和达观,超然物外。
42.词中“宜醉宜游宜睡” “管竹管山管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1. AE42.这两句是反话,词人一生高风亮节,“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之志至死不渝,此时作者身闲志不闲,家事易了,国事难忘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
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对一般闲居老者来说固然可取,但对作者来说这都是最不相宜的。
这两句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解析】4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错误,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这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词的上片,两句从嗅觉和听觉上表现了乡村的景物特征,渲染了清幽、恬静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丰收喜悦的心情。
(1分)10.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波澜变幻,骤雨将至时“路转”“忽见”的描写,既衬托出词人,又表现了。
(2分)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0.看到临近旧屋时的欢欣,沉浸在夏夜美景(稻花香)中忘记路管远近的入迷状态。
(每空1分,共2分)。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
▲(2)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简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面是第一我为你整理的《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诗词阅读题目(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2)请你绽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得意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拂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回旋;一阵阵清风缓缓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悦耳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西江月》诗词鉴赏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美丽,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常常来此巡游,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奇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回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由于月光光明,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①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
(1)这首词题目“遣兴”的意思;上片前两句写,后两句写
(2)全词三见“醉”字,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抒写悠闲的心情(即兴之作);饮酒(借酒消愁);读书(读书无用)。
(2)表面写醉,但骨子里却透露出词人辛酸、无奈与倔强以及不满现实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题目“遣兴”的意思即兴所作,也就是随意抒写悠闲地心情。
上片前两句的意思是: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
由此可以看出主要写借酒消愁。
上片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因此后两句主要借酒醉表达读书无用的牢骚。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从题目“遣兴”的注释“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可以看出,积极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但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
因此这首词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汇总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汇总五篇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 1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流露出词人当时怎么的心情?(1分)
▲(2)请你开展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邻近旧屋的欢欣(欣喜),又表达了他因为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欣喜)”“入迷”,意对便可)(2)示例:夜半里,明月爬上山头,洁白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原野里传来响亮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扼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静,采取了“以动衬静”的法子,营建了夏夜幽静、恬静的氛围。
(1分)
23.(2分)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恬澹萧洒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________。
【高中古诗词阅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西江的月亮很快乐。
辛弃疾喝醉了,贪笑。
我们得担心时间。
最近,我开始觉得古籍上什么都没有。
昨晚,宋边喝醉了,问宋边我喝得多醉。
我只是怀疑,如果你放纵了,你是否应该帮助我。
用你的手把我推开,然后说走。
注:辛弃疾多次被弹劾,并被给予西江一个月的刑期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晚,宋边喝醉了,问宋边我喝得多醉。
我只是怀疑,如果你放纵了,你是否应该帮助我。
用你的手把我推开,然后说走。
注:辛弃疾中屡遭谗劾,赋闲20。
(1)整篇文章围绕哪个词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
(4分)答复:。
(2)“最近,我开始意识到古籍认为没有什么是对的。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钟)答:答复:(1))醉。
(1(分钟)上片写““喝醉了”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
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
““喝得烂醉”、““问歌”、““我很想帮忙”、“放开,说“走”,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
(3(分钟)——回答醉酒、醉酒和醉酒的三种含义。
一点分析就意味着满分。
2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相信古书没有好处。
事实上,这意味着有很多古籍。
”至理名言”但现在它不起作用了。
现实并不令人满意。
(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2积分)。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①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
(1)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
(2分)
(2)第二句说“要愁那得功夫”是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吗?联系作者的情况,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分)
(3)简析这首词的下阕,说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2.(1)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的悲哀,词人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想“姑且”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2分)
(2)不是直抒胸臆。
说“没有工夫愁”实际上是因为“愁”太多、太深重,无法排遣,词人一生立志报国,渴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
直无法实现。
所以,用反语的形式把自己内心极度的激愤、忧愁表现出来。
(3分)
(3)下阕写自己酒后醉态。
交待了时间、地点;“问松”、“疑松”、“推松”、“斥松”的过程写得
逼真传神,惟妙惟肖。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
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
的风格(言之有理即可)。
(4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A
2、A
3、A C
4、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习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习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正确答案:A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词题是_______。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词上片写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和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的乐趣。
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和_______ 。
答案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清风半夜鸣蝉3.xiàn 现4.月、鹊、蝉、蛙、星、雨、店、桥5.月明风清蝉鸣蛙噪黄沙道天气时阴时晴旧游之地夜行乡间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
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
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触觉
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
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
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惊鹊清风鸣蝉
18.听觉嗅觉
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
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