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基础知识医学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125
《药理学》知识药理学知识什么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效应和副作用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并为药物的发现、开发和使用提供基础知识。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治疗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 化学分类:如酮酸类、抗生素类、抗酸剂类等。
- 作用机制分类:如麻醉药、抗生素、抗癌药等。
- 治疗用途分类:如抗高血压药、降糖药、止痛药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和药物目标在生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 拮抗:药物与受体结合,抑制受体活性。
- 激动:药物与受体结合,促进受体活性。
- 抑制:药物通过抑制某个酶或受体,阻断特定生物过程。
- 模仿:药物模仿某个生物体内的物质,产生类似的效应。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可能是由药物作用机制导致的,也可能是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或过量使用导致的。
药物开发和研究药物的开发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包括发现、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等阶段。
药物研究旨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副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药理学的应用药理学广泛应用于医学和药学领域,为药物治疗和药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解决药物不良反应和制定合理用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药理学的一些知识概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
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病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2.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药理医学知识点汇总药理学是涉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它研究药物的种类、性质、作用机制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等。
药理医学知识对于医生、药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药物的功效和副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合理使用药物。
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治疗作用进行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和天然药物。
化学药物是由化学合成得到的,如抗生素和降压药等。
生物制剂则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如重组蛋白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等。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取得到的,如中药和鱼油等。
根据治疗作用,药物可以分为麻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麻醉药用于产生全身麻醉,使病人无痛手术。
抗生素则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抗肿瘤药则是用于治疗癌症,如紫杉醇和顺铂等。
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了解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
药物一般通过口服、皮肤贴敷、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
它们被吸收后,会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质和组织血流等因素。
药物在体内被代谢后,会转化为代谢产物,并由肝脏或其他组织的酶系统代谢。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相同、相似或不同的活性,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比原药物具有更好的效果。
代谢产物最终通过肾脏、肠道、肺部或皮肤等途径排泄出体外。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改变其生理或生化过程,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与酶的结合抑制酶活性、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功能、直接作用于细胞膜等。
例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它们可以通过与胆碱酯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提高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浓度,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药物,它们可以与β受体结合,抑制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药物治疗不仅带来了治疗效果,也会伴随一些副作用。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1.药理学的定义和意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的分类: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中药等不同类别。
根据药理学作用部位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肾上腺素能药、抗组胺药、抗生素等。
3.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或其他分子结合,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是激活、拮抗、促进或抑制等不同类型的效应。
4.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剂量越大,药物的效应越显著。
但也存在着剂量过大导致毒性反应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剂量和效应之间取得平衡。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药物经口、皮肤、黏膜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后,必须通过吸收才能达到血液循环中产生药效。
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局部环境和生物体因素的影响。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有着差异。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速度受到遗传、环境、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途径进行。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和药效的持续性。
药理学与临床应用:1.药物作用的评价方法:药物的作用可以通过药理学实验方法、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进行评价,了解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不良反应。
2.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地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3.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药物毒性增加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的影响。
医学药理学基础知识项操作
医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药物作用的机理以及它们
在临床上的应用的学科。
在医学、药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医学
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医学、药学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医学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操作。
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的分类
1. 药物的分类:药物主要分为化学药、天然药和生物技术药等几类。
2. 药物的制剂:药物的制剂有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局部制剂等几类。
3. 药物的用途:药物的用途有治疗药、抗生素、抗癌药等几类。
二、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操作
1. 药理学基础实验:药理学基础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对整个
生物体内部的影响,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实验条件。
2. 药物的存储及使用:药物的存储要放在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
宜的环境中,使用时要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用药。
3.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以及药
品说明书进行操作,不能超过药品使用剂量。
4.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要引起重视,应该及时停止使
用药品,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三、总结
医学药理学是医生和药师必需学的知识之一,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科学的药物分类、药物制剂和用途,合理的进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同时注意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来确保患者的良好疗效和生命安全。
最新药理学必考知识点大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是医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以下是最新的药理学必考知识点:1.药物分类: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草本药物等。
化学药物又可分为有机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
2.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吸收通常通过肠道和皮肤进行,分布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组织和器官,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排泄通过肾脏和其他排泄器官完成。
3.药物靶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标结合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靶标包括受体、酶和通道等。
4.药物-靶标相互作用: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形成药物-靶标复合物,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
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可以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5.受体结构和功能: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标之一、受体结构可以分为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鸟嘌呤酸环化酶和G蛋白偶联受体等。
受体的激活会引起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改变,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
6.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代谢过程,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进行。
药物代谢可分为相位Ⅰ代谢(氧化、还原、水解)和相位Ⅱ代谢(糖基化、硫酸化、甲酸化等)。
7.药物肝毒性: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导致肝脏损伤。
常见的肝毒性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等。
8.药物副作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称为药物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皮肤过敏等。
9.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作用,甚至产生新的药效。
10.药物治疗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遗传差异、环境因素差异和疾病状态差异等。
以上是最新的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涵盖了药物分类、药物动力学、药物靶标、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受体结构和功能、药物代谢、药物肝毒性、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治疗个体差异等内容。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以下是对药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可以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抑制作用则使其减弱。
2、药物的作用方式(1)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3、药物的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
(2)对症治疗:针对疾病症状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症状。
4、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6)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
5、药物的量效关系(1)量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
(2)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3)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发挥作用,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1)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2)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
(3)对神经递质、激素或自身活性物质的影响。
(4)作用于受体。
(5)影响酶的活性。
(6)影响离子通道。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1、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机体的生理状态等。
(2)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药理学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理学基础是医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医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药理学基础。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和空间构型。
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替代剂四大类。
二、药效与剂量反应关系药效是指给定剂量下所产生作用的强度或程度,它通常与给定浓度或血浆浓度有关。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给定剂量后所产生的效应变化情况。
通常情况下,随着给定剂量增加,效应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增加的速度会逐渐减缓,直至达到最大效应。
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定的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移动和分布到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化酶降解和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四、受体理论与信号转导受体理论是指人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蛋白质结构上特异性结合某种化合物(如激素、神经递质、激动剂等)并引起相应生理反应的分子机制。
信号转导是指受体与激活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过程。
五、常见剂型与给药途径常见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口服液体剂、外用药剂等。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
六、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所发生的影响。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强作用等。
七、毒理学基础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命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到毒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以及对细胞和组织造成的损伤和影响。
医学药理学知识点医学药理学作为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下面将从药物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副作用等方面介绍医学药理学的知识点。
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半合成药物。
天然药物是指从动物、植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中提取的药物,如中草药和动物药。
合成药物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药物,大部分现代药物属于这一类。
半合成药物介于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之间,是通过对天然物质的结构修饰得到的药物。
另外,药物还可以按照其作用目标进行分类,包括靶向药物、激动药物和抑制药物等。
靶向药物指针对特定靶点发挥作用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激动药物是指通过激活生理或生化过程来实现治疗目标的药物,如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
抑制药物是指通过抑制生理或生化过程来实现治疗目标的药物,如抑制疾病发展的药物。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指的是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以及药物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干扰。
1.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干扰受体的正常功能,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例如,β受体阻断剂能够与β受体结合,使受体激活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被抑制,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压。
2.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可以与特定的酶结合,干扰酶的正常催化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的代谢过程。
例如,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内的靶酶结合,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
3.药物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干扰: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
例如,抗癌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信号通路,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三、药物代谢和副作用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清除过程。
人体对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反应。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药理学知识点药物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作用机制及其药物效应与副作用的科学。
它是临床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物药理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药物分类、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等。
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
根据化学结构,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1. 有机化合物药物:包括酚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酰胺类等。
2. 焦亚硫酸盐类药物:如硫酸肼、草酸铵等。
3. 矿物药物:如硫酸镁、硫酸铵等。
4. 生物碱类药物:如阿托品、洋金花碱等。
5. 天然产物类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而发挥药理效应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1. 受体激动: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模拟或增强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例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通过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产生收缩血管、增加心率等药理效应。
2. 酶抑制:药物通过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干扰生物体内特定代谢途径,从而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一些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达到抑制细菌增殖的效果。
3. 离子通道调节:药物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从而影响细胞的兴奋性。
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4. 组织靶点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改变其生理功能。
例如避孕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
三、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半衰期、体积分布等。
1. 生物利用度:药物在进入生物体后,经过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过程,最终到达目标组织或器官。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经过这些过程后,到达目标组织或器官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药理效应。
2. 半衰期:药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速度通过药物的半衰期来表示。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与药学之间的纽带学科。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作用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旨在消除致病因子,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对症治疗则是改善症状,如用镇痛药缓解疼痛。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般较轻微且可预料;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损害;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特异质反应是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
2、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剂量或浓度呈一定的关系。
常用量效曲线来表示,其中包括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半最大效应浓度等重要概念。
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效价强度则比较同类药物达到相同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和程度不同,如口服给药方便但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静脉注射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部位的生理状态等。
2、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组织器官的血流量、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组织的亲和力等。
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代谢,主要场所是肝脏。
参与代谢的酶包括微粒体酶系(肝药酶)和非微粒体酶系。
肝药酶具有诱导和抑制现象,可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效果。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