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 格式:docx
- 大小:7.14 KB
- 文档页数:2
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及防治
一、概述
每个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都会注射很多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在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同时,还必需服用糖丸确保免疫,如果患上脊髓灰质炎可能会造成终生的残疾,危害十分严重。
二、步骤/方法:
1、
脊髓灰质炎的前期症状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可能还会伴有咽喉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期即待身体退热几天后,体温再次上升,同时出现严重的头痛,肌肉痛,多汗,等,后期即热再次退去,可能出现单侧下肢瘫,特点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还可能伴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待短期的瘫痪缓解,肢体出现萎缩或畸形,甚至跛行或不能站立。
2、
医生介绍,如果不幸患病,一定要迅速就医,卧床休息,进行消化道隔离,尽量避免肌肉注射药物或手术,以免诱发瘫痪,还应服用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以促进瘫痪的恢复,在治疗期间,最好要配合理疗,针刺,服用中草药等治疗,这样可能提高疗效,减轻后遗症造成的危害。
3、
医生最后还说,为了防止患脊髓灰质炎的人群增加,每人都应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并且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能大幅降低患病的几率。
在保证免疫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还应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过分疲劳,增强抵抗力。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常侵犯脊髓灰质炎,尤以腰段和颈段最常受累,少数患者可波及延髓、脑桥和中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
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
临床表现: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
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3.瘫痪期(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
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
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被动免疫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视病变的程度与范围不同,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和范围相差悬殊,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则可引起严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
此期一般持续1~4天。
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
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
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
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
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
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视病理改变的部位不同,瘫痪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其后果相差甚大。
①脊髓型:最常见,主要引起四肢及躯干肌麻痹,其中以下肢麻痹者最多,上肢与下肢之比约为1∶19。
此型麻痹具有下列特点:A.弛缓:呈弛缓性麻痹,并伴有肌肉萎缩及受累肌肉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B.仅运动受累:只有运动麻痹而无感觉障碍。
C.差别大:肌肉麻痹的程度不一,自仅可察觉的肢体软弱至全瘫可在同一病例,甚至同一肢体存在。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跌倒的预防王玉明;宫慧明;张爱民;黄莹【摘要】跌倒和跌倒有关的伤害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患者常见且重要的问题.患者存在一般老年人跌倒的相同危险因素,同时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PPS引起的疲劳、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能耐受寒冷等也可能导致跌倒发生.跌倒经常导致这些患者出现身体损伤、进一步残疾以及跌倒恐惧心理,继而避免活动.为了降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PPS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应认真综合评价跌倒的发生,纠正并消除患者的错误观念,分析跌倒的原因及机制,减少风险因素,采取多学科综合性跌倒管理计划及干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避免进一步致残.%Falls and fall-related injuries are common and important issue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poliomyelitis sequelae and post-poliosyndrome(PPS).They have the same risk factors of falls as general elderly;in addition,fatigue,muscle and joint pain caused by poliomyelitis sequelae and PPS,and the inability to tolerate the cold can also lead to falls.Falls of-ten result in physical injury,further disability,fear of falling,and then avoidance of activity.In order to reduce falls of the patients with poliomyelitis sequela and PPS,we should evaluate the fall carefully,correct and eliminate the patient's misconceptions,analyze the cause and the mechanism,and reduce the risk factors,gi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in order to maintain a healthy lifestyle,and prevent falls and avoid further disabilit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5页(P422-426)【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跌倒;风险因素;预防;综述【作者】王玉明;宫慧明;张爱民;黄莹【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101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4跌倒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1-11]。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不能吃什么,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饮食注意事项2.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其他注意事项*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简介*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高发人群和危害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饮食注意事项患者饮食要遵医嘱给予饮食,饮食要以稀软开始到体内逐步适应后再增加其它饮食。
应注重不要吃过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食物,患者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轻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意机体的需要。
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其他注意事项 2.1、注意饮食: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热退后改用普食。
耐心喂养,对有吞咽困难及食后呛咳者,采用拍背、体位引流法防止窒息。
严重病例鼻饲,每周更换1次鼻饲管。
还可静脉供给营养。
2.2、做好口腔护理:待吞咽功能恢复时,先试喂少量开水,再慢慢增加食品数量及种类,以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
2.3、注意皮肤:患儿多汗长期卧床,须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疼痛。
受压部位及骨突处应用50%乙醇每日按摩2次,改善局部血循环,必要时使用气圈或海绵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2.4、注意卫生: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孩子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另外,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也是切断传染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造成弛缓性肌肉麻痹,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无瘫痪出现,严重者累及生命中枢而死亡;大部分病例可治愈,仅小部分留下瘫痪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导语: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生一场感冒的小病都像灾难一样。
但是有些家长却承受着更大的痛苦,比如说家里有患有脊髓灰质炎的小孩家长,面对着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生一场感冒的小病都像灾难一样。
但是有些家长却承受着更大的痛苦,比如说家里有患有脊髓灰质炎的小孩家长,面对着孩子的痛苦,恨不得帮他承受,却无能为力。
脊髓灰质炎的折磨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它的后遗症更是让人痛苦。
那么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有哪些明显的症状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需要通过哪些方法来治疗呢?相信很多家里有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的家长都会疑惑。
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
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
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
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
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
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感染,季节以夏秋两季(6—9月)多见。
传染原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以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染。
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后遗症部分可通过手术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
临床表现 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
2.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
3.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发病后的后遗症。
一般是儿童容易患这种疾病,所以家长了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诊疗及护理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多发生于小儿,部分患者产生肢体瘫痪,故称为“小儿麻痹症”。
多于夏、秋季发病。
【主要表现】(1)病史:当地有本病发生,有接触病人史。
(2)症状体征:①前驱期。
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全身不适等。
②瘫痪前期。
高热、烦躁、嗜睡、肌肉酸痛。
③瘫痪期。
病后2~7日体温开始下降,同时出现瘫痪,体温降至正常,瘫痪停止,下肢瘫痪多见,常为单肢瘫痪。
重者呼吸肌麻痹可在急性期死亡。
④恢复期。
一般先从肢体远端小肌肉开始恢复,继之近端大肌群、腱反射逐渐恢复。
最初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恢复变慢。
⑤后遗症期。
1~2年后仍不恢复者,则遗留永久后遗症,如脊柱弯曲,足内翻、下垂等。
(3)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基本正常。
脑脊液检查1周后出现异常,白细胞数目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治疗与护理】(1)就诊导向:应住院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重在做好对症处理及护理工作。
(2)前驱期及瘫痪前期:让患儿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肌内注射等刺激,以减少瘫痪。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及热能摄人,对症处理。
(3)瘫痪期:护理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应用维生素C,瘫痪停止后应用加兰他敏,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
(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体温正常瘫痪停止后,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治疗,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
如遗留严重畸形,可进行矫形手术治疗。
(5)护理措施:①保持病室通风、安静,室温宜在24℃~26℃之间,被褥、床单清洁干燥。
②进稀软饮食,保证热能供应,必要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③尽量静脉用药,避免肌内注射等刺激,以减轻瘫痪程度。
④隔离患者至少20日,并应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这个曾经让无数家庭陷入痛苦与困境的疾病,即便在如今医学相对发达的时代,其留下的后遗症仍不容忽视。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无力甚至瘫痪。
虽然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经大幅降低,但那些曾经患病的人,可能终身承受着后遗症带来的困扰。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
肌肉无力使得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比如行走、站立、抬手等简单动作都可能变得异常艰难。
肌肉萎缩则会让肢体变得纤细、瘦弱,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
而肢体畸形更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马蹄足、足内翻、脊柱侧弯等,不仅影响行走姿势,还可能导致身体平衡失调,增加摔倒和受伤的风险。
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在身体方面,由于肢体功能的障碍,患者的活动范围受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劳动。
长期的行动不便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
在心理方面,身体的缺陷容易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感到孤独和失落,在社交场合中缺乏自信,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
对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例如,通过 X 光、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和肌肉的结构变化,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手术治疗旨在矫正肢体畸形,改善肢体功能。
例如,对于马蹄足或足内翻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来调整跟腱和肌肉的长度和张力,使足部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摩等,旨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常侵犯脊髓灰质炎,尤以腰段和颈段最常受累,少数患者可波及延髓、脑桥和中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
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 个国家。
临床表现: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 卧床休息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 周,隔离40 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 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3. 瘫痪期(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
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
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
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
〜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 被动免疫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 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
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 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