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类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乳腺癌CR钼靶X线片的影像表现CR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X线征象分析乳腺癌是成年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X线摄片检查是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方法,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乳腺癌的基本X线表现。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数据系统BI-RADS把乳腺实质组成分为以下类型:脂肪型,散在纤维腺体型(少量腺体型),不均质型(多量腺体型),致密型。
(加图)分型的意义在于说明:影像科医生在不同的乳腺实质组成时对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如何,对脂肪型乳腺病变的检出可达80%,而致密型则可能只有30%。
这部分的描述放在报告的起始,使临床医生对这份报告描述的病变检出的敏感度有清楚的了解。
乳腺癌的主要X线征象有肿块、钙化、结构扭曲伴随征象:一、乳腺癌钼靶X线所见可分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
主要征象: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最常见最基本的X线征象)。
局限致密浸润(多数情况下为良性病变,约1/3 为癌瘤。
恶性钙化(有时为唯一阳性依据)。
毛刺(约40%可见此征,60%癌肿块合并)。
次要征象:皮肢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
血运增加。
导管征瘤周水肿块慧星尾征乳腺结构紊乱二、肿块:BI-RADS标准术语中定义肿块为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能见到的有明确鼓出边缘的占位性病灶称为肿块,如仅能在一个摄影位置上见到,则应称为“不对称”。
并从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几个方面给予描述(约70%的乳Ca患者X线上能清晰显示肿块影,但其显示率因乳腺类型及其病理类型而异。
脂肪型显示率高,年轻致密型乳房中,可因腺体组织掩盖显示率较低,小叶Ca、炎性乳腺Ca、管内Ca亦常见不到肿块。
)1、大小:绝大多数小于临床测量(测量时可将Ca性肿块周围炎性浸润,癌瘤扩展浸润及或纤维组织增生,以及皮肤包括在内)。
X线与临床差异程度随肿块边缘特征而异,肿块边缘有明显毛刺或浸润者差异较大。
2、形态:多是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少数形态较奇特,可为葫芦状、花瓣状或肾形等。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186影像与检验乳腺癌的X 线表现及病理基础刘斌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影像中心,江苏徐州 221006[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X 线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总结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135例乳腺癌患者的X 线表现,统计乳腺癌灶,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黏液腺癌、髓样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等的个数。
观察乳腺癌的X 线表现,与病理分型、分级进行对照。
结果 癌灶的X 线表现中,显示钙化者58个(42.9%),有肿块者88个(65.2%),其中钙化易出现在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中,而且在导管原位癌中多出现单纯钙化现象。
肿块在髓样癌和黏液腺癌中较常见。
肿块伴钙化34个,可在各病理类型乳腺癌中均能发现,但一般钙化颗粒>10枚或钙化灶直径>3 cm 的情况,则多见于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
单纯肿块改变54个病灶,各类乳腺癌的边缘改变不完全相同。
结构扭曲伴钙化仅能从浸润性导管癌中可见,单纯结构扭曲则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结论 通过X 线检查乳腺癌,常见表现有单纯钙化、单纯肿块、钙化伴肿块、和结构扭曲。
乳腺癌中大部分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中多出现单纯钙化,浸润性导管癌中则出现其他征象;如有肿块改变现象,可考虑髓样癌和黏液癌的可能。
[关键词] 乳腺癌;X 线;病理[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10(b)-0186-02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之一的一种疾病,在全身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7%~10%,在整个妇女癌症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癌,是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一大祸患。
它的发病主要与遗传有关,发病年龄位于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乳腺癌的发病部位通常位于乳房腺上皮组织,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乳腺X线基本病变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位置、数目、形态、边缘、密度、大小、与周围关系)●钙化(位置、数量、形态、边缘、大小、分布)●结构扭曲、紊乱●非对称性致密影(双乳腺对比观察)●皮肤、乳头、乳晕改变●其他表现(腋下淋巴结肿大、异常血管、大导管相、牛角征、塔尖征、漏斗征)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是乳腺肿瘤或肿瘤样变的基本征象(形态、边缘、密度)形态:球形、类球形或卵圆形、花瓣形、深(浅)分叶、蟹状、星芒状(白星)、条状、不规则形边缘:判定肿块性质最重要,边清多为良性、边模对为恶性边界清晰、边界模糊、部分边界模糊、毛刺、晕圈征、透亮环密度:相对腺体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外形球形类球形/卵圆形花瓣状深分叶浅分叶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外形蟹状星芒(白星)条状不规则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边缘边界清边界模糊部分模糊毛刺晕圈征透亮环晕圈征:多为纤维腺瘤特有的征象,纤维腺瘤包膜包绕,挤压周围组织,形成环形透亮带。
透亮环:肿块周围(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性结缔组织形成的一层水肿环,外层被脂肪包绕,X线形成低密度透亮带。
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密度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乳腺X线基本病变肿块分类(I)不规则肿块乳腺X线基本病变毛刺肿块以肿块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索影1、癌组织浸润型毛刺毛刺直接由癌组织向外扩散特点:根粗尖细,癌组织如星状(白星)病理:毛刺根部为癌床带毛刺中段为炎性细胞渗出带毛刺尖部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带①毛刺根部②毛刺中段③毛刺尖部乳腺X线基本病变 毛刺肿块2、淋巴管型毛刺肿块从周围淋巴管向外浸润特点:呈细条状病理:淋巴管扩张、积聚大量淋巴细胞及癌栓形成乳腺X 线基本病变 毛刺肿块3、导管型毛刺肿块浸润导管,大导管相特点:粗、长;合并导管内钙化病理:导管扩张、上皮增生、癌栓、导管粘连1、大导管相2、导管钙化3、脂肪瘤1、导管融合呈粗大导管3、脂肪瘤癌栓导管扩张、壁厚、粘连融合、癌栓、结构破坏乳腺X线基本病变毛刺肿块4、血管型毛刺肿瘤向外放射的血管群(供血血管、新生血管、扩张的毛细血管)特点:迂回、弯曲,聚集时呈笔状病理:血管扩张、癌灶新生血管、血管壁厚、癌栓乳腺X线基本病变 毛刺肿块5、悬韧带型毛刺肿块与韧带连接或浸润韧带所致特点:短粗、牛角状(牛角征)病理:癌床带炎性细胞渗出结缔组织增生乳腺X线基本病变1年前毛刺肿块6、潜毛刺型特点:纤细、短小,密度低不容易发现为乳腺癌早诊的重要X线指标1年后乳腺X线基本病变●毛刺肿块7、蟹足状毛刺特点:形似螃蟹足向外周展开●毛刺肿块X线示意图E蟹足毛刺F潜毛刺A长毛刺B短毛刺C细毛刺D①淋巴②血管③导管型毛刺乳腺X 线基本病变分叶肿块肿块周边凹凸不平,形成深浅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沟陷1、肿瘤多中心生长2、肿瘤增长的不平衡性3、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4、肿瘤出血、囊样改变多个小叶中心生长多个大叶中心生长发育不良及坏死癌周血管挤压中心囊变乳腺X线基本病变分叶肿块X线示意图A深分叶B浅分叶C不规则D凹陷分叶E乳头状分叶乳腺X线基本病变透亮环肿块肿块周围环绕一圈低密度透亮带,呈晕轮征象,称透亮环病理: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活性结缔组织,外层脂肪包绕A毛刺透亮环B分叶透亮环C圆块透亮环D模糊透亮环E花瓣透亮环乳腺X线基本病变●钙化肿块乳腺间质、实质内钙化恶性钙化:小叉状、杆状、针状、泥沙样、团簇样;小、数量多、密集良性钙化:圆点状、斑片状等大、量少,稀疏散在●良恶性钙化鉴别A泥沙样B小杆样C小叉样D团簇样乳腺X线基本病变导管浸润癌,周围炎细胞渗出模糊肿块肿块边缘模糊,呈磨玻璃样致密影病理:大量炎性细胞渗出、水中及癌组织破坏所致A圆形模糊肿块B不规则模糊肿块C条片状模糊肿块D部分边缘模糊肿块乳腺X 线基本病变囊壁肿块肿瘤生长在囊壁内或外原因:1、囊腔形成后,由囊壁向外突出生长形成肿瘤2、肿瘤生长中形成囊肿良性:圆形、半圆形、乳头状,边清恶性:毛刺、分叶、钙化囊壁内肿块囊壁外肿块A壁内圆形良性B壁内乳头状良性C壁内分叶状良/恶性D壁内毛刺恶性A壁外毛刺恶性乳腺X 线基本病变花瓣形肿块外形呈花瓣,边缘多光整多为良性肿瘤特点肿块周围出现合并征象(如血管异常、钙化等),恶性比较大A、B、C均为良性;D合并征象,恶性合并泥沙钙化乳头状癌、部分导管癌乳腺X 线基本病变 圆形肿块多为良性病变合并其他征象(如血管异常、钙化等)为恶性微小圆形(<0.5-1cm)或巨大圆形肿块(>5cm)多为恶性A圆形(良恶均可)B微小形(良恶)C合并钙化(恶性)D合并异常血管(恶性)E巨大肿块(恶性)乳腺X线基本病变不规则肿块瘤样增生恶性肿瘤(合并征象)乳腺增生非典型上皮增生导管癌瘤样增生恶性肿瘤(血管异常、泥沙钙化)乳腺X线基本病变良、恶性肿块鉴别良、恶性肿块鉴别良性恶性形态规则、边清、少数分叶边模糊、分叶、毛刺密度偏高、均匀偏低、不均匀钙化少、合并大钙化多,泥沙样、小杆状、分叉、团簇样毛刺无有(血管毛刺、淋巴毛刺、浸润毛刺、大导管相等)乳房悬韧带无有皮肤、乳头无有淋巴结转移无有乳腺X线基本病变钙化良性钙化: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粗糙钙化、圆形钙化、中空钙化、点状钙化、环形钙化等恶性钙化:多形性不均质钙化、泥沙样钙化、分支状(小叉状)钙化、短棒状(小杆状)钙化、团簇状钙化、潜钙化等有资料报道:>15枚/cm2多为恶性5-15/cm2可疑恶性<5枚/cm2可为良性乳腺X线基本病变钙化(良性钙化)圆形钙化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粗糙钙化环形钙化乳腺X线基本病变钙化(恶性钙化)泥沙样钙化分支状钙化小杆状钙化团簇样钙化潜钙化乳腺X线基本病变 钙化示意图泥沙样钙化小杆状钙化分叉状钙化团簇状钙化条状圆点钙化团球片状钙化双轨血管钙化珍珠样钙化良、恶性钙化鉴别良性恶性形态粗、大、少细、小、多密度偏高、不均匀偏低、均匀数量稀少繁多、密集部位乳腺间质(皮肤、大汗腺、血管、脂肪、纤维组织),乳腺实质少乳腺实质(腺小泡、大导管、末支导管)乳腺X线基本病变结构扭曲、紊乱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实质边缘扭曲。
乳腺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一、乳腺炎性疾病(一)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期乳腺,特别是初产妇产后3~5周内。
病原菌常为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是病原菌从乳头皲裂处逆导管侵入。
急性乳腺炎病理改变从单纯炎症开始,到严重乳腺蜂窝组织炎,最后可形成乳腺脓肿。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有乳头皲裂现象,或有乳汁郁积,继而出现乳腺病变局部红、肿、热、痛与硬节。
全身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差、头痛发热,甚至寒战高热。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影像学表现】X线:X线表现为乳腺内界限模糊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较乱,有过多淋巴管与血管阴影,并出现条索状结缔组织模糊影。
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灶。
USG:乳腺失去正常结构声像图,炎症局部呈不均质点状或块状混合回声,其周围增厚,边缘不清。
皮肤也增厚。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根据产妇哺乳病史及局部、全身典型炎症表现,一般临床即可作出诊断。
影像学检查目在于了解有无脓肿并发与观察病变吸收情况。
乳腺炎易与炎性乳癌混淆,后者多在哺乳期外发生,边界不规则,第1 页常有浸润。
急性乳腺炎影像诊断首选超声。
B超不仅能准确判断病变部位、范围,而且操作非常便利,病情需要时可在床边检查。
(二)乳腺脓肿(abscess of breast)多数乳腺脓肿是继发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所致,少数乳腺脓肿源于囊肿感染。
脓肿可位于乳腺不同部位,常单发,也可多发。
脓肿局部波动感明显。
脓肿可向外破溃,亦可穿入乳管,自乳头排除脓液。
有时脓肿可破入乳腺与胸大肌之间疏松组织中,形成乳腺后脓肿。
【影像学表现】X线:X线表现为轮廓清晰锐利、密度增高类圆形或不规则阴影,中心部分无结构,周围水肿区密度淡。
在浅表形成脓肿时,临近皮肤增厚。
USG:乳腺内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低声或无回声区,壁较厚,且不整齐。
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根据急性乳腺炎现史与典型局部体征,结合影像学发现脓肿存在,即可确定诊断。
乳头和乳晕X线表现妇女乳头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正常乳头均呈圆柱型或圆锥状,乳头的长度和宽度大致相等,平均1.5~2.5cm。
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可能引起乳头产生某些非病理改变和形态变异,临床常能遇到的乳头变异需要与病理性改变加以鉴别(图1),有以下几种:(A)正常乳头(直径1.5-2.5cm);(B)小乳头(直径<1cm);(C)扁平乳头;(D)分裂乳头;(E)凹陷乳头;(F)多乳头(副乳头);(G)巨大乳头;(H)乳头缺如。
图1 乳头变异示意图(A)正常乳头;(B)小乳头(发育不良);(C)扁平乳头(发育不良);(D)分裂乳头(畸形,发育不良);(E)凹陷乳头(先天畸形);(F)多乳头(先天畸形,副乳头);(G)巨大乳头;(H)无乳头(先天乳头缺如)。
以上各型乳头非病理性改变,但由于畸形而引起功能障碍,造成继发性病变,如乳头乳晕炎、乳头湿疹及Paget病等。
乳晕的X线表现和体表形态受妇女的生理年龄和乳房功能的影响而变化,有些变异须与病理改变进行鉴别诊断。
乳晕由环形肌和幅射肌组成,内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和淋巴系统,稍向前突出,平均直径为3-4cm,厚度约0.5,表面颜色呈橘红色或褐色。
哺乳期乳房增大,乳晕亦按一定比例扩大、乳晕厚度可以增至3-4倍,甚至更厚,表面颜色深,呈紫红色或黑紫色,参考图2乳晕X线所见示意图。
图2 正常及变异的乳晕示意图(A)标准型乳晕。
(B)增厚型乳晕。
(C)麦氏结节发育型乳晕。
(D)内突型乳晕。
(E)漏斗乳晕。
(F)肥大型乳晕。
乳房皮肤厚度X线测量为了搞清中国妇女乳房皮肤厚度,我们曾对750例正常乳腺X线片作过测量和统计,由上胸壁至乳根部形成半圆形弧线,皮肤厚度可分成4段。
表1皮肤段平均厚度(mm)乳晕上段 1.5~2乳晕区5-10乳晕下区2-2.5乳根部3-5图3 正常乳房皮肤厚度乳腺实质的X线分型通过流行病学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来研究乳腺癌的预防措施,是大面积人群普查经常采取的方法。
乳腺癌X线钼靶诊断的重要性及X线表现【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乳腺癌x线钼靶诊断的重要性及乳腺癌x线特点。
方法对我院2006年至2009年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x线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乳腺癌主要x线表现以肿块伴泥沙样钙化25例,单纯钙化5例,单纯肿块伴毛刺样改变15例,腺体结构紊乱伴局部密度增高者4例,乳晕增厚伴漏斗征5例,乳头内陷者6例。
术后病理多为导管内癌、侵润性导管癌、侵润性小叶癌、髓样癌及乳腺小管癌等,以侵润性小叶癌和侵润性导管癌多见。
结论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其特征性x线表现。
【关键词】乳腺癌钼靶片x线特征表现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呈上升趋势,而且趋于年轻化。
乳腺钼靶检查在乳腺癌的诊断上占重要位置。
同时,对于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有重要意义。
回顾性总结乳腺癌钼靶x线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医师对乳腺癌的x线特征性表现的认识,旨在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收集了2006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患者年龄26—83岁,平均年龄48.5岁,均为女性。
其中左侧38例,右侧21例,双侧1例。
因扪及到包块或结节就诊35例,乳头溢液8例,乳头内陷者7例,腋窝淋巴结肿大者5例,皮肤粘连5例。
1.2方法采用GIOTTO6001型乳腺x线钼靶摄影机,Kodak-2000型乳腺专用胶片及Kodak单面增感屏暗盒,投照双侧乳腺轴位及侧斜位。
2结果2.1x线表现2.1.1单纯肿块或结节40例,表现为高密度或中等密度。
大部分边缘毛糙,不光滑,肿块直径大于5厘米6例,5-3厘米9例,3-2厘米15例,2-1厘米17例,小于1厘米13例。
肿块伴泥沙样钙化者25例,肿块边缘伴毛刺样改变者15例,无明显肿块仅表现为钙化者4例。
2.1.2钙化本组钙化表现为泥沙样伴有细杆状,分支状,呈簇状分布。
2.1.3漏斗征和导管相肿块伴乳晕后漏斗征7例,具有导管相3例。
各种类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
一、病因:
1)、遗传因素;2)、激素因素;3)、饮食;4)、吸烟与饮洒;5)、病毒;6)、其它;
二、乳腺癌X线征象:
乳腺癌X线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早期乳腺癌及鉴别良恶性,认识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乳腺癌的X线表现一般可分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一)、直接征象:
肿块/结节
钙化
非对称性致密影
单导管增粗、扩张
二)、间接征象:
乳晕增厚
皮肤增厚
乳头内陷
乳腺结构扭曲
静脉血管增多增粗
牛角征
腋下淋巴结肿大
常见类型乳腺癌X线征象
一、导管原位癌(DCIS)
占普查中的20%--30%,90%DCIS在X线片上因有钙化而发现。
病理:来源于乳腺小导管肿瘤,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侵及基层。
分型:粉刺型、非粉刺型
临床表现:触及无痛性肿块,部分伴Paget’s病
典型X线表现:
1)、不伴肿块呈“V”形分布的簇样钙化;
2)、一象限内不伴肿块的圆形、不规则形簇样分布钙化,或分散分布多个小簇样钙化。
二、浸润性导管癌(IDC)
最为常见占乳腺癌60%
发展规律:正常上皮-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
形成癌巢和索带,瘤内可发现广泛纤维和间质。
生物学特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极少见到出血和坏死。
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
典型X线表现:
1)、单纯肿块
2)、单纯钙化
3)、结构扭曲
4)、肿块伴钙化
5)、X线阴性
三、浸润性小叶癌
占原发性乳腺癌第二位,占8%--14%,中等恶性,以多灶性,多中心性及双侧生长为特点。
病理:癌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细胞质少,常呈单一索状可线状排列,癌细胞围绕导管或小叶呈同心圆或靶样结构。
典型X线表现:
1)、结构扭曲:较常见,不伴钙化
2)、不定型钙化介于良恶间的钙化
3)、局灶性不对称致密
4)、X线阴性
注意:伴钙化的肿块不是浸润性小叶癌的特征性表现。
四、粘液腺癌
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年龄大,肿瘤生长慢,转移晚。
病理:瘤体大,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切面呈胶冻样;镜下见间质内有丰富的粘液,癌细胞分隔成岛状,胞质内有小空泡,核小而圆,分裂少,深染,常偏于一侧。
X线表现:
1、以不伴钙化肿块最为常见,其他特点是:瘤体大,境界清,位于腺体边缘、或呈小分叶状、少数边缘模糊、浸润,密度高。
2、钙化少见
3、局限性致密影
五、髓样癌
好发年青人,瘤体大,常在4-6cm间,多居乳腺中央深部,呈球形或结节状,边界清,质软,常见出血和坏死。
病理:癌细胞体积大,形态不一,呈膨胀性生长,胞质丰富,核大呈空泡状,核分裂多见,淋巴结转移少。
X线表现:
1、多见乳腺深部不伴钙化圆形肿块;
2、肿块呈小分叶,浸润边缘;
3、肿块呈等腺体密度;
少见类型乳腺癌X线表现
五、髓样癌
好发年青人,瘤体大,常在4-6cm间,多居乳腺中央深部,呈球形或结节状,边界清,质软,常见出血和坏死。
病理:癌细胞体积大,形态不一,呈膨胀性生长,胞质丰富,核大呈空泡状,核分裂多见,淋巴结转移少。
X线表现:
1、多见乳腺深部不伴钙化圆形肿块;
2、肿块呈小分叶,浸润边缘;
3、肿块呈等腺体密度;
二、炎性乳腺癌
又名癌性乳腺炎或丹毒癌
临床:常发生于较大的悬垂乳腺,病变发展快,范围广。
常伴腋下淋巴结和远方转移。
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
三、分叶状肿瘤
是双分化的纤维上皮性肿瘤。
临床表现:少见,患者一般情况好,以40—59岁多见,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多数单侧乳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触诊时可触及肿块巨大呈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呈结节样软硬不一,边界清,活动。
病理:肿瘤常分叶状,质韧,界清,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多种颜色相间,小者呈实性,大者可见囊腔,内有棕色液、血块或胶冻样物,癌灶内常有出血坏死或粘液样变。
镜检:由上皮成分和丰富的间质细胞构成;根据间质细胞量、细胞异形和核分裂相多少,划分为良性、恶性和交界性。
X线表现:主要依肿瘤大小而定
1、小型肿瘤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结节影,密度均匀;
2、肿瘤大者表现为分叶状外形,密度不均,但边缘光滑;少见毛刺等恶性征象;
3、钙化少见约占8%呈粗大不规则或片状钙化;
X线判断良恶性分型有困难,一般说来,肿块直径大于8cm 多为恶性,生长快,倍增时间短,恶性者为36天,良性为165—638天。
四、恶性淋巴瘤
罕见,占恶性肿瘤0.12—0.53%
临床表现: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年龄分布、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均与乳腺癌相似,主要主诉为乳腺肿块。
它有原发和继发两种。
X线表现:恶性淋巴瘤可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结节型,另一种为弥漫型
结节型表现为:圆形或其它型肿块,边缘可有不同程度毛刺或不规则,有时边缘清,似良性。
少皮肤受累。
弥漫型:病变弥漫,常累及乳腺四分一以上,边界不清,多数伴有皮肤弥漫性水肿、增厚。
恶性者常有腋下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