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4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发表时间:2018-10-15T10:34:04.7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杨佳鑫[导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不同于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的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学派诞生了,即新制度经济学。
它最早由美国人威廉姆森提出,但普遍的看法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而开始的。
(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省锦州市)一,综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不同于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的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学派诞生了,即新制度经济学。
它最早由美国人威廉姆森提出,但普遍的看法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而开始的。
这一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与分析制度的构成与运行,并去发现这些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迎合了当代人主流经济学派研究的方法,并于九十年代随着科斯和诺斯的相继获得诺奖而盛行。
新制度学派将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中扩展了第四个要素——制度,从该学派现如今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到,制度作为额外的生产要素来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核心内容包括有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下面我将分别从各个核心理论方面来谈对制度的认知。
二,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也称交易成本,基本思想是由科斯提出来的,后来由威廉姆森,诺斯,张五常等人加以完善的。
这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
“有限理性人”概念的提出者西蒙建议将信息不对称,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除此之外,加上机会主义以及资产的专用型这两个因素,就明确了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
当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完全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由此给企业效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费用来减少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而费用的多少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获得信息的可靠性。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及方法论研究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理论的保护带。
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
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老制度主义卢瑟福(1999:2-3)将老制度主义传统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纲领。
第一个纲领与凡勃伦有关,其中心概念是商业或金钱经济与实业经济的基本二分法。
另一个纲领主要出自康芒斯的研究工作,该纲领强调交易、产权和组织及其演变,关注人为设计的制度的运作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受到产权、立法和法院决定的影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正式和非正式冲突解决过程的结果,是控制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
尽管这两个纲领之间具体的分析框架存在着差异、矛盾甚至公开的冲突,但由于方法论、理论倾向和价值偏好之间的一致性——对形式分析方法的拒绝,对整体主义立场的坚持,对理性最大化的抨击等,老制度经济学仍然被视为一个群体。
对于老制度经济学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由于老制度经济学想要制度的经济学而不要理论的经济学(朗鲁瓦,1986:5),与新古典范式相比,其精确性和严密性上的缺失不但在分析高度复杂的演进世界时面临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了学术传承的困难和理论进展的缓慢乃至停滞。
缪尔达尔认为,老制度学派只是一种“天真的经验主义”;迪马吉奥和鲍威尔认为老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的,且具有历史特殊性”;格兰维特指出它不是积累性的(威廉姆森,2001:268)。
科斯(1984)甚至将老制度学派所作的研究看作是“除了一堆需要理论来整理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材料外,没有任何东西流传下来”。
新制度经济学周业安一、导言按照科斯的说法,新制度经济学这个名称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目的是与早期康芒斯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相区别。
[1]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儿,经济和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紧密相关,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总体架构下的因素分析,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在理解经济活动时,既关注价格等纯经济现象,同时也关注财产权、阶级、国家、道德等政治和社会制度现象,两者密不可分。
不过,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的立足点还是牛顿的机械论,主要讨论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使涉及到社会关系,也把它看作是有客观规律可寻的[2]。
继古典经济学之后,发端于边沁、西尼尔、戈森等人,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庞巴维克和克拉克等人开拓的新古典经济学则发掘了经济活动的主观面,其分析的出发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快乐或痛苦感等主观感受,但其分析的落脚点仍是商品。
为了突出个体的主观感受,新古典经济学家不惜忽略社会关系层面的东西,把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等作为外生产物,出现在当事人决策的约束环境中。
个体决策模型简化为面对客观约束的主观效用最大化,这种思路和古典经济学毫无差别,仍然是牛顿力学的产物。
即使面临未来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贴现来处理,当事人能够准确比较决策结果的现值。
在牛顿世界中,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面对资源约束和主观偏好,可以井然有序地完成各种活动,从而实现最大化目标。
在经济活动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基础,人和人缔结的社会关系是从属。
即使马克思正确地认识到当事人生产出商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社会关系,并且当事人的决策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做出的,但古典经济学家仍然无法摆脱纯客观的思维,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变仍和商品配置一样,具有可设计的有序的特性。
所以,无论对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层面的东西是无需单独作为分析对象的。
康芒斯、凡勃伦和米切尔等人正是看到这一点,他们对古典经济学非独立地处理制度问题不满,同时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问题更为不满,于是在各自的著作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深入研究制度本身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讲稿(一)发展脉络默认分类 2007-05-07 18:36:22 阅读4256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作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起步发展、压抑受阻、壮大发展三个阶段。
1.制度经济学的起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制度经济学从出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潮,一度被认为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这一阶段可称为制度主义的起步发展阶段。
其源头人物是凡勃伦,其他代表人物有康芒斯,米契尔等人。
制度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既马克主义经济学之后的又一重要“异端”学派。
其初始阶段短暂的繁荣就在于独树一帜地提出和研究了一个带根本性的经济学问题—制度问题.在这一阶段,由于各自研究纲领和具体理论观点的不同,从而形成制度主义初期发展阶段三个重要不同的流派。
第一个流派以凡勃仑为典型代表,后经艾尔斯进行了发展与修正,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状态”,其研究纲领集中于考察新技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以及既定社会惯例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这种变迁的方式,这个流派被称为制度主义中的心理学派。
第二个流派以康芒斯为创始人,后经瓦伦•塞缪尔斯和阿兰•施密德的发展与扩充,把制度理解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把法律制度混合到经济学里面”}s6},其研究纲领集聚在考量法律、产权和组织及其演变以及演变对法律、经济权力、经济交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个学派被称为制度主义的法律学派。
第三个流派首领人物为米契尔,其注重社会制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动的数理统计分析,揭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固有弊端,这个学派被称为制度主义的经验统计学派。
这一阶段制度主义挑战主流经济之所以得势在于其抓住了新古典理论“看不见的手”用的软肋,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危机之时(二、三十年的周期性危机),强调政府干预和制度的调整、变迁对资源配置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从而为西方社会所接纳,老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也就呈现出一时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