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57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一、概述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治疗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雾化吸入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如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作用强、安全性高等,广泛应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尤其是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等疾病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该疗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同时,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深受患儿及其家长的青睐。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选择、剂量控制、疗程设定等。
制定一份关于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对于规范临床操作、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旨在总结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针对不同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方案。
同时,本共识还将关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副作用与风险,为临床医师提供全面的用药指导,确保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能够获得最佳疗效和安全保障。
1.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概述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是儿科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尤其在年幼儿童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雾化吸入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转化为气溶胶形式,使药物随着呼吸气流进入体内,从而实现对气道的直接作用。
这种疗法以其可靠疗效、良好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在儿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主要使用的是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这是治疗气道急、慢性炎症的常用药物。
ICS的不同剂型,如压力定量气雾剂、干粉剂和雾化吸入混悬液,在临床应用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以其独特的优势,如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作用强,药物浓度高,且全身不良反应小,成为了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慢性气道疾病的雾化吸入给药方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氟替卡松等。
大剂量雾化吸入激素可部分替代全身激素,减少全身激素的不良反应。
①成人:布地奈德每次0.5~1 mg,每日2 次;中重度患者每次1~2 mg,每日3 次。
②儿童:轻中度,在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的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每次1 mg)作为起始治疗,bid,必要时4~6 h 重复给药1 次,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酌情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7~10 d。
中重度:在第1~2 小时起始治疗中,联用雾化吸入大剂量布地奈德(每次1 mg,每30 min 雾化吸入1 次,连用3 次)能显著降低住院治疗率和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并有效改善肺功能,在非危及生命哮喘急性发作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但病情严重时不能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轻中度急性发作的医院(急诊室)处理:反复使用吸入性SABA 是治疗急性发作最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雾化吸入SABA 和短效胆碱M 受体拮抗剂(SAMA)雾化溶液,每4~6 h 1 次。
中重度急性发作急诊室或医院内的处理:首选吸入SABA 治疗。
初始治疗阶段,推荐间断(每20 min)或连续雾化给药,随后根据需要间断给药(每4 h 1 次)。
对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或经吸入性SABA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SABA 联合SAMA 雾化溶液吸入治疗。
慢阻肺急性发作期➤ICS中度或重度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4 mg·d-1、8 mg·d-1和静脉应用泼尼松龙40 mg·d-1临床疗效相当,疗程5~7 d。
➤支气管扩张剂初始治疗方案可选择SABA 联合或不联合SAMA,中重度推荐联合应用SABA 和SAMA。
使用空气驱动的雾化器优于氧气驱动的雾化器,原因在于可以避免PaCO2升高的潜在风险。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是目前治疗慢性气道炎症常用、有效的药物。
近三十年来,随着ICS 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和普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防治获得了较大的成效。
目前,ICS的不同剂型,如压力定量气雾剂(pressurized metered-dose inhalers,pMDI)、干粉剂(dry powder inhalers,DPI)和雾化混悬液,在临床应用中均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在不同疾病的儿科患者中,应根据病情、年龄选用不同剂型的ICS。
本共识仅针对ICS 雾化混悬液的吸入治疗。
吸入疗法的最早应用可以追溯到40000年以前的印度,随着19世纪手持式玻璃球雾化器的发明、1956年pMDI 的发明,吸入疗法从此广泛应用于临床。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英国开始应用吸入疗法防治哮喘,并最终选用β2受体激动剂(β2receptor agonist,β2RA)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使用ICS 防治哮喘复发.随着临床治疗上的广泛应用,已证实吸入疗法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小、无创伤、无痛苦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嗣后被GINA(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等国际哮喘防治指南广泛推广使用.2003 年起,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和《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也把吸入疗法作为防治哮喘的首选疗法。
在国外,临床研究已相继证实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从而在儿科的呼吸道相关疾病(特别是过敏性疾病)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能有效减少全身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住院率、减少患儿的缺课时间。
近年来,我国很多医院均建立了专门的雾化治疗中心,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也已成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必须指出的是,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也面临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①医务人员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优势认识不足,即便了解到雾化吸入疗法的优势,但对于如何选择药物以及如何配伍药物都存在着疑问;②如何选择合适的雾化设备,应用射流(压缩泵)雾化还是超声雾化也存在困扰;③如何根据不同疾病和病情宣传推广规范、合理的治疗理念,包括家庭雾化吸入的管理,以便使患儿更安全和获得更佳的疗效;④在不同儿科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婴幼儿喘息、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气管插管术中和术后等的治疗中,尚需对ICS 雾化吸入的剂量、频次和疗程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化。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lCS)是目前治疗慢性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
近30年来,随着lCS在儿科酌临床应用和普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防治获得了极大的成效。
目前,ICS的不同剂型,如压力定量气雾剂(pMDI)、干粉剂( DPI)和雾化混悬液,在临床应用中,均已显示m良好的疗效。
在不同疾病的儿科患者中,应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剂型的lCS。
吸入方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印度l11,随着19世纪手持式玻璃球雾化器的发明。
1956年pMDI的发明,吸入疗法从此广泛应用于临床。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英国开始应用吸人疗法防治哮喘,并最终选用p:受体激动剂(32RA)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吸人糖皮质激素防治哮喘复发。
随着临床反复试用,发现吸入疗法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小、无创伤、无痛苦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嗣后被《全美哮喘诊治规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简称GINA)[2.3]、《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等指南广泛推广使用。
2003年起,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和《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也把吸入疗法作为防治哮喘的首选疗法[4-5]。
在国外,有关临床研究已相继证实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并在儿科的呼吸道相关疾病(特别是过锨性疾病)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能有效减少全身激素的应用,减少住院率,减少患儿的缺课时间。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疗法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我国已有很多医院门诊建立了专门的雾化中心,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疗法已成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必须指出的是,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手段也面临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①医务人员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优势认识不足,即便了解到雾化吸入疗法的优势,但对于如何选择药物(布地奈德混悬液/地塞米松)以及如何配伍药物都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