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 格式:pdf
- 大小:251.69 KB
- 文档页数:7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一、压强1、压力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点: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与压力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____有关,压力越____,受力面积越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即______)就越明显。
压力与重力_______(填“有”或“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当物体被放置于水平支持面上时,压力与重力才在数值上________。
2、下图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该实验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____________,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转换为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①由甲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由乙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力的作用效果用________来量度,前面所说的压力的效果明显,对应的就是______比较大。
压强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公式是:_______,该公式反映出压强(p)与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
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
每一个物体能够承受的压_____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物体表面将被破坏,表现为路面垮塌、表面破洞、产生痛楚感等。
有些时候,我们希望突破这个限度(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病人打针等),即要增大压强,则可以采取在压力保持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掌握浮力的产生原因,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3)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浮力的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
(3)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压强的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浮力大小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如:“压强是什么?如何计算?”、“浮力是如何产生的?”等。
2. 知识梳理:(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压强和浮力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3. 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覆杯实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实验原理。
5. 课堂小结:(5分钟)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课堂互动与讨论1.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自行车轮胎的气压、船只的载重等。
2. 分享成果:(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七、拓展训练1. 设计题目:(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如何计算一个水池的底部受到的压强?”、“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浮力大于在液体中的浮力,为什么?”等。
2. 学生解答:(20分钟)学生独立解答拓展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 学生自评:(5分钟)2. 教师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课型:复习课执笔:陈剑峰合作:丽娟丽群立仁组长:贤灶(10年6月10日)【复习内容】: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1课时)【复习目标】:(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5)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复习过程】:任务一:自主复习:将本章知识要点按知识树的形式列出来任务二:【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题型一知道压力的概念,并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过程,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请同学们画出右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注意:A.压力和重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
B.有时压力与重力有关,它可以是重力产生的,还可以不是重力产生的。
2.(09某某)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下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_______(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题型二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3.(09某某)一头质量为6×103kg的大象,每只脚掌的面积为600cm2,它的重力为N,它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a.若大象抬起一条腿,如图所示,它对地面的压力。
(g取10N/kg)4.在海滩案中发现罪犯留在现场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注了鞋模,测得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厘米,质量为675克,又经测试达到脚印同样的压强为15000Pa,问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蜡的密度:900千克每立方米)题型三将压强知识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第1页共4页5.某某市盛产煤炭、水泥、石料,有能源、建材之乡的美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里的汽车超载现象异常突出,公路损坏严重。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北师大版-与浮力》复习教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设计意图]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
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
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高。
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心爱心专心 - 2 -用。
[复习目标]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了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和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浮力,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复习重点]压强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复习难点]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判断[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 3 -用心爱心专心- 4 -用心爱心专心- 5 -养图表他内的们学容,自对会主识知复归的习纳整的理的能方法。
力。
结二通过网络图中各个知识点根据合的超链接,进行提问,完成、各提出网的问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个络题,回知压力图思压力:识忆、中点的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运用压强公式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压强。
(2)能够理解并运用浮力公式计算物体的浮力。
(3)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压强与浮力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压强公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浮力公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计算:(1)复习压强公式:p = F/S。
(2)举例讲解如何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压强。
2. 浮力的计算:(1)复习浮力公式:F浮= G排= ρ液gV排。
(2)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包括物体的漂浮和沉没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压强和浮力的概念。
(2)提问:压强和浮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讲解与示范:(1)讲解压强公式的运用,举例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压强。
(2)讲解浮力公式的运用,举例计算物体的浮力,包括物体的漂浮和沉没情况。
3.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压强和浮力的计算题。
(2)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压强和浮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现象,并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压强公式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程度。
(3)学生分析生活中压强与浮力现象的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
(3)学生写的小论文的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压强与浮力的应用领域:(1)工程领域:如建筑设计、船舶制造等。
(2)科学研究:如潜水艇的浮力控制、气压计等。
[设计意图]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
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
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高。
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
[复习目标]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了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和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浮力,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复习重点]压强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复习难点]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判断[教学过程]养分析总结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投影练习3—4,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提问、点评学生回答。
练习、回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附:投影练习1-41.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和过程】通过体验、观察、探究实验来理解压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教学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入新课】1.绝学表演2.实验【新课讲授】第一节压强一、压力1.学生自学,压力定义。
2.通过分析实例,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图片及体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
3.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得出实验结论。
三、压强通过自学完成以下内容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单位【练习】计算坦克对地面的压强大小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实例及公式分析得出结论。
二、压强: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作压强。
F3.公式:p=S4.单位:1 帕斯卡=1 牛/米25.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巩固练习】题目见学案【小结】【作业】1. 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 课本P58 1、2、4。
8.8 压强与浮力复习案学习目标:1.复习压强与浮力的基础内容;2.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固、液、气压强的计算与应用学习难点:物体所受浮力的计算与物体的浮沉条件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1分钟)二、学案导学(一)环节一、压强(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内容,限时5分钟)1.定义:叫压强。
用字母表示。
2.公式:。
变形式有,。
3.单位:。
1Pa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4.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朝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有关,并且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压强;5.连通器:上端底部互相的容器。
6.如果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保持。
7.历史上最著名的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二)环节二:浮力(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内容,限时10分钟,同桌互相核对答案)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计算公式:3.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上浮:F浮 G物上浮的物体最终要漂浮;物体漂浮:F浮 G物;物体下沉:F浮 G物;物体悬浮:F浮 G物其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和。
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是和。
4.不论气体还是液体,流体的流速越压强越拓展训练:(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内容,限时3分钟,小组讨论并订正答案)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展示: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上表面距水面15厘米,则物体上表面所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帕, 压力是_________牛;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帕, 压力是_________牛, 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__牛;侧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牛;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牛。
三、盘点收获(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2分钟总结)四、当堂检测(合上书本,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五、温馨寄语:让阳光照进你的心里,温暖着每个角落,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8.8 当堂评测(时间: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小组:得分:(每题20分)1.在下列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A.喝饮料的吸管一端削成斜口面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C.铁钉的尖端做的细而尖 D.剪刀钝了要磨一磨,使刀刃锐利些2.如图所示,容器内的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1,当把它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2,则它们的关系是( )A.p1>p2B.p1=p2C.p1<p2D.无法确定3.关于连通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连通器中,若液体不流动,各容器中的液面一定相平B、连通器中,液面的高低与容器的形状有关C、只要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都属于连通器D、连通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内在同一水平面的压强均相等4.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A、玻璃管太长B、玻璃管放倾斜了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D、玻璃管粗了些5.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8.8 当堂评测(时间: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小组:得分:(每题20分)1.在下列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A.喝饮料的吸管一端削成斜口面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C.铁钉的尖端做的细而尖 D.剪刀钝了要磨一磨,使刀刃锐利些2.如图所示,容器内的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1,当把它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2,则它们的关系是( )A.p1>p2B.p1=p2C.p1<p2D.无法确定3.关于连通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连通器中,若液体不流动,各容器中的液面一定相平B、连通器中,液面的高低与容器的形状有关C、只要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都属于连通器D、连通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内在同一水平面的压强均相等4.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A、玻璃管太长B、玻璃管放倾斜了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D、玻璃管粗了些5.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一、教学目标1. 回顾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 复习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掌握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 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4. 压强和浮力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难点: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压强与浮力的知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和浮力的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压强和浮力的概念。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压强和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压强和浮力应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企业,实地了解压强和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基础知识总结1、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的作用成效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相关,当受力面积同样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成效就越明显;当压力的大小同样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成效就越明显。
压力的作用成效是能够比较的。
2、压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用符号p 表示。
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成效而规定的一个物理量。
3、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 p =F/s ,p 表示压强, F 表示压力, S 表示受力面积压力的单位是 N ,面积的单位是222 m , 压强的单位是N/m ,叫做帕斯卡,记作 Pa 。
1Pa=1N/m。
( 帕斯卡单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对水平面的压强盛概为20Pa)4、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当压力一准时,增大受力面积能够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能够增大压强;当受力面积一准时,增大压力能够增大压强,减小压力能够减小压强。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色:( 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拥有重力,同时拥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相关,在深度同样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相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没关。
6、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p=ρgh ρ指密度 , 单位 kg/m 3 ,g=9.8N/kg, h指深度,单位:m,压强单位(Pa)注意:h 指液体的深度,即某点到液面的距离。
7、连通器: 1、是指上部张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至罕有两个张口,只有一个张口的容器不是连通器。
8、连通器的原理:假如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面静止时连通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9、连通器的应用: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备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水位计—————依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能够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水塔供水系统————能够同时使很多用户用水茶壶———制做时壶嘴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壶口,必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用微小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经过探究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具准备微小压强计、大烧杯、水、浓盐水、刻度尺。
新课引入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演示实验】①将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在塑料袋底部扎一个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②再用钉子在袋子的四周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学生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解: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
知识点一液体的压强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在容器中加入水后,为什么蒙在容器底部和侧壁的橡皮膜明显地向外凸起?归纳总结:这说明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产生了压强。
提出问题:为什么液体会产生压强?归纳总结: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下落和散开的容器底和容器壁都会产生压强。
不仅如此,容器内部各部分液体之间也相互挤压,也会产生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观察:如图所示。
微小压强计:由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组成。
U形管的右管开口,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一个扎有橡皮薄膜的金属盒相连。
当金属盒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外力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相平;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外力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外力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阅读教材P59~P60“学生实验”。
问题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微小压强计、大烧杯、水、浓盐水、刻度尺。
三、连通器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连通器,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出连通器。
2.了解用“假想液片法”解释连通器原理。
3.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船闸的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物或图片认识连通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让学生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假想模型法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进一步体会理想模型法是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连通器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人工喷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连通器的实例,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进一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特别是对三峡船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动手制作“人工喷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
会分辨生活中的连通器,会解释一些简单的关于连通器的问题。
教学难点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具准备U形管、视频教案。
新课引入观察牲畜饮水动画观察牲畜自动饮水器动画(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牛在喝水时,随着水箱中液面水位的下降,左边的进水口就会打开?左、右两边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引入新课:连通器。
知识点一连通器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茶壶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茶壶壶嘴与壶身底部连通,壶盖上留有小孔,目的是与外界空气连通。
提出问题:什么是连通器?归纳总结: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作连通器。
知识点二连通器的原理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连通器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连通器内装同一种液体,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相平。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相平?归纳总结:在连通器中,设想在两容器连通的部分有一“液片”。
第二课时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是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难点】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减小压强的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7-58,完成以下问题: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3)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合作探究】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减小压强.试列举一二,并分析其是通过什么方式减小的压强.答:(1)如图甲所示,坦克很重,不用轮子而装上履带,是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2)如图乙所示,滑雪者站在雪橇上或脚蹬滑雪板,可以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而不会陷入雪中,因为用雪橇或者滑雪板,增大了雪地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雪地所受的压强.(3)如图丙所示,钢轨铺设在枕木上,是增大地面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破坏路面.(4)如图丁所示,严禁汽车超载,减小质量,从而减小地面所受的压力,减小了压强.【跟进训练】某同学在水平道路上骑自行车,当车胎发生慢漏气时,车胎对地面的压强将(B)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好确定知识点二增大压强的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7-58,完成以下问题: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合作探究】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试列举一二,并分析其是通过什么方式减小的压强.答:(1)如图甲所示,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减小与菜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以便用较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容易把菜切开.(2)如图乙所示,针、箭和斧头等工具都是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这样容易刺穿物体或砍碎物体.(3)如图丙所示,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增大了压力,增大了压强.【教师点拨】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跟进训练】1.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A.菜刀钝了磨一磨,使刀刃锋利些B.在铁路的钢轨下铺设枕木C.把书包带做得宽些D.在坦克的轮子下安装履带2.书包的背带是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答:宽一些好.因为在书包重一定的情况下,宽的书包带比细的对肩的压强小,人感到舒服些.3.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答:骆驼的体重虽然比马大,但是它的脚掌面积比马更大,所以它对地面的压强比马小,在沙漠中行走时不会陷下去.课堂小结1.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3)既增大压力又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3)既减小压力又增大受力面积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压强课题压强课时 1 主要教法启发谈话、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的概念 , 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及其意义 , 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 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 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教学内容 , 对学生进行有关压强知识的教育。
5.通过本课的学习 , 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 , 更是有用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 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 , 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 ,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 , 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 ,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 ,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单位以及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压力小桌、砝码、海绵、木块、铁块、铜块、培养皿、细砂、图钉、气球、细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设疑引入〔出示幻灯片〕猜一猜为什么两人留下的脚印深浅不同呢?〔幻灯片出示课题 : 压强〕。
〔二〕新课教学一、压力〔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把这些力的方向画出来 , 并思考 : 上述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回答出 : 这些力作用在受力面上 , 这些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 , 指向受力面。
〔多媒体演示压力的方向〕〔幻灯片出示板书〕1、压力的定义、符号、单位。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第1节 压 强第一课时 压力、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 4.能用压强公式p =FS ,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压力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5,完成以下问题:1.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2.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3.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合作探究】探究一 压力与重力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1)区别:压力重力图示施力物体物体地球受力物体物体物体大小决定于形变情况G=mg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接触面上重心性质弹力引力(重力)(2)联系: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且两个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教师点拨】压力不是重力,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他力产生.【跟进训练】物块放在斜面上,物块对斜面产生压力的作用,如图所示的画法中,能正确表示物块对斜面的压力的是(D)知识点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6,完成以下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合作探究】探究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型载重卡车安装了许多车轮,就不易压坏路面;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就容易嵌入物体.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试根据以上情景设计一个实验过程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答:实验目的: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小桌、海绵、砝码.实验过程:(1)如图甲所示,将小桌正立在海绵上,观察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2)在小桌上放上砝码,如图乙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观察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3)如图丙所示,将小桌倒立后放上砝码,再将小桌放在海绵上,观察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实验分析:A.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次号 受力面积 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2) 相同大 明显 (1)小不明显B 实验次号 压力 受力面积 压力的作用效果(3) 相同大 不明显 (2)小明显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点拨】1.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显示的. 2.实验过程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跟进训练】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 ) A .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 .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 .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 .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知识点三 压强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6-57,完成以下问题:物理学中,把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做压强,即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合作探究】1.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我们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利用以前学过的速度知识和现在的压力作用效果进行类比,可引入压强的概念吗?答: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利用比值定义法可引出压强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即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 =FS(适用一切物体);用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2.压强的单位是?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3.压强单位Pa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1 Pa 表示物体在1 m 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 N. 4.可否列举事例感受压强1 Pa 的大小?答: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5.压强公式p =FS 适用一切物体,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计算,试利用压强公式解答以下例题.例题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 m 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解答 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F =G =3 N,桌面的受力面积S =5×10-2 m 2,所以压强p =F S =3 N5×10-2 m 2=60 Pa,故书对桌面的压强为60 Pa.【教师点拨】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跟进训练】底面积为4×10-2 m 2、重为500 N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求它对地面的压强p . 答: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F S =G S =500 N4×10-2 m 2=1.25×104 Pa. 课堂小结1.压力 (1)定义 (2)方向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3.压强 (1)定义 (2)单位 (3)公式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四、大气压强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4.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的关系。
5.了解水银气压计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制成的。
6.了解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7.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类比法。
3.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4.通过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学习,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
教具准备试管、纸片。
新课引入“魔术表演”【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两个魔术:①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置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小试管会不会掉下来?(操作过程: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现象: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
②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
【述】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知识点一大气压强观察:如图所示。
讲解: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完成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此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提出问题: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归纳总结:空气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因此大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这个压强叫作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3)掌握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4)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5)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3. 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压强和浮力的计算;2. 影响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3. 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讲授法:讲解压强和浮力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3. 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第七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有关浮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3. 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4. 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5. 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6.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和浮力的现象;7.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8.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10.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