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欣赏 王小玉说书

诵读欣赏 王小玉说书

诵读欣赏 王小玉说书
诵读欣赏 王小玉说书

文笔精华(八)

王小玉说书

教学目标

1、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2、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过《口技》一文,欣赏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小说家刘鹗《老残游记》中的一个片段《王小玉说书》,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2、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三、作者简介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

作品介绍《老残游记》:长篇小说,共20回。小说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的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先生评论《老残游记》:“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四、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掌握下列字词

Zāng fǔyùn tiēchàng zhuàn rèn

五脏六腑熨斗伏贴畅快几啭千仞

2、指名读,齐读。

五、赏析课文

课文的主角是谁?主角是王小玉。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王小玉说书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1、描写极有层次。

可分为五层:

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节节高起——演唱高潮。

2、比喻特别精妙。

观众感受

像熨斗熨过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听觉、味觉

像吃了人参果听觉、味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听觉、视觉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听觉、感觉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王小玉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从课文中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用感觉设喻,王小玉初唱——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用视觉设喻,如,忽然……抛入天际。再如,以攀登泰山作比。生动形象地描绘王小玉的歌声,声光色俱备,使人浮想联翩。

六、拓展阅读

其他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琶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细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七、布置作业:

欣赏音乐《高山流水》,写一段200——300字赏析文章。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

适当运用通感描写声音

板书设计

王小玉说书

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节节高起——演唱高潮。

观众感受通感

像熨斗熨过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听觉、味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听觉、视觉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听觉、感觉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