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意味着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选择法治道路】——价值、意义、要求、历程、依法治国、法治中国1.Why法治的价值、意义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重要。
追求并奉行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②法治,意味着。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和自由,使人们、有地生活。
③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是发展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是社会、维护社会、实现社会的。
走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选择。
④实现发展、清明、昌盛、公正、良好,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和作用。
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⑤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也是伟大的社会和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建设中国,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2.法治的要求——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①法治要求实行之治。
良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反映发展的,维护的基本 ,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
法治建立在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实现利益的。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未成年人法、预防未成年人法、教育法、反暴力法。
][人治思维和法治思维的区别:人治奉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其是主张高于法或大于法,具有极大的性和性。
法治以为最高权威,认为国家的是治国理政的,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具有性和一贯性。
] 3.中国探索法治建设的历程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在于制度。
,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选择。
②直到1949年成立,在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法治建设的道路。
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的时代进程。
③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建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④因法治而。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8课《法治中国建设》知识点
归纳
8.1法治国家(法治建设的目标)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国家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2、坚持良法之治。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要求:
(1)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2)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在法治国家。
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必要性: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可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推进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读后感(原创版)目录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措施四、对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和感悟正文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
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坚定不移走法治道路,将法治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证国家法治体系和法治政府建设同步推进,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新格局。
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措施1.完善立法体系,提高立法质量。
我们要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法律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法律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
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严格执法监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四、对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和感悟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关键。
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的
法治中国不仅意味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还意味着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组织作为公民自愿组成的自治性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社会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尽管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治理主体及其规制,并由此规定了治理体系的不同运行方式: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横向运动。
但不管是哪种运行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一切治理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民本基础。
由此需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和依法维权、化解纠纷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治理体系,使法律权威化,执法司法规范化,行政管理程序化,从而维护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现在,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了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之一,其实现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会随意违法犯罪,自然就不会对社会造成破坏。
而且,有了法律的制约和威慑,对于那些想要破坏社会和平稳定的人也能够有所防范和打击。
因此,依法治国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手段。
其次,依法治国可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会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或政治地位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依法治国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
再次,依法治国可以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在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政府工作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所有的决策和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程序和规范。
这意味着,政府不仅可以保证合法权益,而且可以行使自己的职责,有效的治理国家和社会。
在这种机制的运行下,政府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国家治理的效果得到了优化。
最后,依法治国可以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在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保持一致的,国际条约和法律规范也都必须被遵守。
这意味着,国际上的行为已经和国内行为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同时,这种法律体系也可以有效的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加稳固的立场。
在总体来看,依法治国是构建和发展法治社会内在需要,需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文化和良好的法治执法力量等特征。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也正朝着一个依法治国的目标不断前行。
而实现依法治国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解读全面依法治国,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建设法治中国,意味着在国家、社会和个人行为中都要依法行事,通过法治的方式管理社会风险、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首先,全面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依法治理国家。
国家是一个法治的基础单位,所有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履行职责,依法行政。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坚持法纪制度。
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限制,不能滥用职权。
政府要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务透明度,为公民和企业提供公平、高效、便捷的服务和保障。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社会治理依法进行。
社会治理是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广泛参与的过程,必须以法治的方式进行。
社会治理的主体要依法行事,各项规章制度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社会治理要加强法治意识,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培养公民的法治素养。
同时,要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个人行为依法守信。
依法守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也是每个人参与法治建设的基础。
个人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干涉、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同时,个人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只有每一个人自觉地遵守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为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同时,还要加强法律审查和法律监督,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加强法治教育的普及和深化,特别是基层公民的法律教育,让每个公民都能了解并遵守法律,知法守法。
第三,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强法律的执行力。
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效果,对违法行为依法惩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法治中国》观后感1、近日,央视播出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备受大家关注,我也进行了观看学习,开篇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引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道路该怎么走而引发深思。
以奉法者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坚定而明晰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当党的领袖对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时,人民对党中央寄予无限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会这样说,会做出这样坚定而明晰的答案也是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实践过后才做出的,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就将法治文件列入其中。
在以后的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无时无刻不在将法治列为治理当地的重要文件,在多次的实践之后,再将法治中国这一主题,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的道路。
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才是中国适合的呢,习近平总书记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这句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对我国法治社会形成道路上的任何一个小节,让国家的人民决定国家的道路,虽然坚持领导的是党,但是决定道路方向的却是国家的人民群众。
也是无时不刻的展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我们的时代呼唤着法治,人民期盼着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宏伟的目标、壮阔的蓝图,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2、通过观看《法治中国》感触颇深。
法治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汇聚了十三亿中国人共同愿景的矢志追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法治中国内容篇一:法治中国是指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采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新型国家形态。
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一直在推进法治化进程。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法律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法律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法律权威也得到了不断增强。
法治中国的核心内容是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
法律至上意味着国家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法律是最高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公民在法律面前应该是平等的,无论贫富、高低、年老或年轻,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
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使法律的权威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秩序得到基本保障。
法治中国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中国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的相互配合,加强了法律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
这些法律体系的建立为法治中国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中国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一直推行司法体制改革,旨在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审判机构、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实现了司法独立和公正。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司法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司法公正。
3. 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
中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包括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建立法治文化等。
法治宣传和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4. 加强法律执行和司法监督。
中国通过加强法律执行和司法监督,确保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司法工作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法治中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才能建设更加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
篇二:法治中国是指中国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社会公正和稳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政治制度。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提纲)【一句话必背】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5.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6.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7.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
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8.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0.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问答题梳理】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①实行良法之治。
②实行善治。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国家?(要求)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要求)①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②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③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十六字方针)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社会?(要求)①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观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法治中国的意义
三、奉法者强的内涵
四、观后感分析
五、结论
正文: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有幸观看了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并深感受益匪浅。
本篇观后感将围绕法治中国的意义、奉法者强的内涵以及观后感分析等方面展开。
首先,法治中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它意味着在我国,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国家治理体系与法治紧密相连。
法治中国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要求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此外,法治中国还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
其次,奉法者强是法治中国的核心要义。
奉法者强,即尊崇法律、敬畏法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这不仅要求普通公民遵纪守法,还要求国家领导人、政府工作人员等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
只有奉法者强,才能实现法治中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在这一集《奉法者强》中,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的法律案例,反映了我国
法治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节目展示了我国政府在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决心和努力,同时也揭示了部分领域和地区法治建设的不足。
这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继续推进法治建设的紧迫性。
总之,观看《奉法者强》使我更加坚定了信仰法治、维护法治的决心。
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成为奉法者,用实际行动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向前发展。
法治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3-08-05 第05版:民主法治
作者:马怀德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933
有不少人注意到,今年“两会”选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特别是政府、人大各个部门的领导,有相当一部分都有法学教育背景,据说 70%以上的国家领导人都具有人文社科教育背景。
通过一系列的名单我们发现,今天具有人文社科教育背景的人,特别是法律人走上政治前台,在更多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有人据此判断,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法治盛世。
是否已经进入法治盛世不好说,但是法治盛世的曙光似乎已经到来。
因为我们明显感觉到国家对法治开始更加重视,从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到政策制度保障,到社会环境的变化,法治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的共识。
有人统计,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表述有77次之多,是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最多的。
特别是十八大报告讲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强调用制度管事、管权、管人,把制度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这一系列论述,已从政策制度层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法治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法治是一个艰难的、漫长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邓小平就讲,我们要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强调到今天,足以说明法治建设的渐进性和艰难性。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对方向是有共识的,路径是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也慢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去年年底,习近平同志对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有一个重要批示,提出要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这是第一次提出法治中国这样一个命题。
这个命题跟十八大报告里提到的更加注重法治的作用,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积累的法治方面的经验教训一道,成为我们认真思考法治在中国未来改革发展中作用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法治中国的提出,很多人在研究、在分析,法治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法治中国的起点是什么。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就非常重视法治工作,福建省政府很早就聘请了一些法律专家担任法律顾问;后来他到浙江工作,又成立了法治浙江咨询委员会,聘请专家为法治浙江把脉。
法治浙江、法治江苏、法治湖南的提出,实际上改变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提法,逐步地把依法治理变成法治区域、法治城市这样一种新的理念。
如今,法治中国变成了一个全国意义上的法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当年法治浙江、法治江苏、法治湖南的升级版。
根据我的理解,法治中国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这里面的法治到底指什么?第二,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区域、行政区划概念呢,还是另外一个概念?
记得2008年5月4号,温家宝到中国政法大学视察。
他进了校门之后,看到校门口有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法治天下”四个大字,这是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江平先生的一句话。
温家宝说,我把它演绎一下,叫法比天大、法治天下。
只有法比天还大的时候,才能实现法治天下这个目标。
法治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五条:第一,宪法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一切组织机构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第四,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在全民范围内得到普及;第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温家宝的话,抓住了法治的核心要义,那就是:我们强调的法治,不是用法律这种手段和工具来治理社会、治理老百姓,而是一种规则之治、民主之治、平等之治、良法之治、程序之治。
所谓规则之治,就是大家都按统一规则行事,任何人都没有突破法律、超越法律的特权;所谓民主之治是指法治本身体现着民主精神、民主意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所谓平等之治就是不区分穷人富人,不区分领导干部和普通老百姓,大家平等适用规则;所谓良法之治就是制定良好的规则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法律不应该是恶法,而是良好的法律,大家认可信赖的法律;所谓程序之治就是运用公平正当的程序形成决策、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法治译成英文就是ruleoflaw,notofmen,即法的治理、法的统治,不是人的治理、人的统治。
我们今天讲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际上也是这个ruleoflaw,即法的统治。
现在提出的法治中国概念就是在全中国实现法治。
因为法治不可能也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局部的概念,它应该是整个国家社会的状态。
即在中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应该让法治生根发芽。
任何组织个人都按照平等、民主、理性的程序和规则来办事,没有例外,没有超越法律法外的特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中国的确是当年法治浙江、法治江苏、法治湖南的升级版,它成为对全社会、对整个民族、对整个国家的一个更高更新的要求。
这是我理解的法治中国的基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