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指导课 一年级《有趣的尾巴歌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2
公开课《有趣的“尾巴歌”》教学设计、课件群文阅读:《有趣的尾巴歌》武进区戴溪小学黄琴芬教学内容:《了字歌》《瓜字歌》《到处都是头》《砍蚊子》教学目标:1.群读四首儿歌,发现“尾巴歌”的尾巴。
2.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读出“尾巴歌”的趣味。
3.看图创编,学习写作“尾巴歌”。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诗歌,认识“尾巴歌”初读诗歌1.《了字歌》小朋友们,今天的语文课与平时的语文课不大一样,今天,我们要连着学习四首儿歌。
先看第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非常简单,请一个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2. 真不错!接着来看第二首儿歌——《瓜字歌》,这首儿歌有点儿难,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好不好?师生共读《瓜字歌》。
注意纠正难读的读音,如“胡捣鼓”等。
3. 《到处都是头》现在请看第三首儿歌——《到处都是头》。
这首儿歌中的“头”可不好读,有时候读第二声,有时候读轻声,谁能来试着读一读呢?指名读,齐读。
4. 《砍蚊子》接着,我们来看今天的第四首儿歌——《砍蚊子》,大家一起试着读一读可以吗?认识“尾巴歌”1. 小朋友,你们读读这四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2. 是的,第一首儿歌很多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了第二首儿歌很多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瓜第三首儿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头第四首儿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子像这样最后一个字都相同或大部分相同,这就叫——“尾巴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尾巴歌”板块二:丰富朗读,感受“尾巴歌”过渡:儿歌正是有了这些“小尾巴”的帮忙,读起来才朗朗上口。
这么有趣的“尾巴歌”,我们要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趣味呢?《了字歌》1. 请你把尾巴“了”字拖长点读一读,试试看,会不会有一种飞的感觉?指名试读。
2. 听你们读得这么好玩,我也想坐一坐过山车了。
有和我同样想法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3. 怎么样?感觉不错吧?接下来,我们伸出双手,跟着过山车一起飞、一起读,体验一下真的过山车的感觉。
《瓜字歌》1. 这首尾巴歌这样读是不是很有意思?接下来这首比刚才的有点难读了,想挑战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老师读前半部分,小朋友读后半部分,好吗?2. 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大家都能把这首儿歌读准确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尾巴儿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尾巴儿歌”。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儿歌中的生字词,如“猫、狗、鸡、鸭、猴”等;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学会正确朗读儿歌,并能背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儿歌中的生字词,正确朗读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儿歌中生字词的认识与掌握,正确朗读儿歌。
难点:儿歌韵律美的感受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动物卡片、生字卡片、尾巴道具。
学生准备:课本、铅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教师佩戴尾巴道具,引导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生字词。
(2)朗读儿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儿歌,指导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3)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动物,用生字卡片拼出该动物的尾巴,并朗读儿歌。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两个典型生字词进行讲解,如“猫”和“狗”,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结构和书写。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本P48的练习题,巩固生字词的认识。
5.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生字词:猫、狗、鸡、鸭、猴等。
2. 儿歌:《尾巴儿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本P49的练习题,用生字词造句。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背诵《尾巴儿歌》。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互动性,注重个体差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物,发现其他有趣的动物尾巴,进行创作,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认识与掌握2. 儿歌的韵律美感受与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分组合作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认识与掌握在教学中,生字词的认识与掌握是基础,也是重点。
好玩的问答歌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曹海棠特别说明:本组群文议题选自蒋军晶老师编著的《有趣的“问答歌”》,对选文进行了调整,与统编一下教材中的《比尾巴》《谁会飞》组合起来进行群读。
执教年级:统编一年级上册群文议题:好玩的问答歌阅读书目:课内《比尾巴》《谁会飞》、课外《什么好》《长在哪儿》《谁最帅》【阅读目标】:1.群读五篇,学习“问答歌”的写作特点。
2.比较阅读,发现“问答歌”的不同形式。
3.合作创编,练习“问答歌”的写作手法。
【阅读过程】:一、学习“连问连答”1.回顾课文《比尾巴》:老师问,学生答2.发现特点,明确议题: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连问连答、一个点多角度问3.练习连问连答:尾巴可以问,还有什么可以问?怎么问?二、学习“一问一答”1.学习《什么好》:盯着一个问题问1)师生对读,发现特点:这首问答歌与《比尾巴》有什么不一样?2)模仿创编,前后比较:最后一句不一样2.学习《谁会飞》:问多个问题1)逐句创编:再与原文比较2)发现特点:这首问答歌怎么问怎么答?3)趣味朗读:自问自答、两人对答、加动作读、拍手打节奏读3.学习《长在哪儿》:头尾接龙式地问1)快速猜读,发现特点:从上到下、头尾相连、接龙式地问答等2)预测结尾,比较发现:感受结尾的独特与意外三、创编“问答歌”1.比较梳理:同样是问答歌,但问答形式不同2.合作创编:选择自己喜欢的问答形式,同桌合作创编一首好玩的问答歌3.展示交流:哪里好玩?是否需要修改?4.推荐阅读:《小学生群文读本》(蒋军晶编著)设计者公众号:花点点读写【课堂实录】学习“连问连答”师:听说一(4)班的小朋友特聪明,特厉害,今天曹老师呀,也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师:好有自信,准备好。
看,《比尾巴》这篇课文你会背么?生:会。
【师问生答,同时课件呈现文本】师:我来问,你来答。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生: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动物世界》第三节《有趣的尾巴》,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动物尾巴的特点、功能以及妙用展开。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形状、长短、用途,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说出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理解尾巴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动物尾巴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和妙用。
教学重点:掌握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观察、描述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尾巴图片、动物玩具、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尾巴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些尾巴属于哪些动物,引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如:袋鼠的尾巴用于平衡、猴子的尾巴用于抓握、孔雀的尾巴用于求偶等。
3. 实践操作:(1)小组讨论:让幼儿分小组,观察动物尾巴的图片,讨论并分享各自发现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
(2)动手制作:每组选取一种动物尾巴,用彩笔、剪刀、胶棒等材料制作成尾巴挂饰。
4. 例题讲解:讲解动物尾巴的功能,结合挂图进行讲解,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
5.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2. 内容:(1)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特点(2)动物尾巴的功能(3)动物尾巴的妙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中的宠物或公园里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尾巴特点,并尝试解释其功能。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群文阅读指导课——一年级《有趣的“尾巴歌”》教案实录执教年级:一年级上册群文议题:有趣的“尾巴歌”阅读书目:《了字歌》《瓜字歌》《到处都是头》《砍蚊子》阅读目标:1.群读四篇,发现“尾巴歌”的尾巴。
2.丰富朗读,读出“尾巴歌”的趣味。
3.看图创编,练习“尾巴歌”的写作手法。
阅读过程:一、跟读诗歌,认识“尾巴歌”(一)跟读诗歌1.《了字歌》师:小朋友们,这节课跟平时的语文课有点不同,我们要连着学习四首儿歌。
先请看到第一首儿歌——《了字歌》。
其实这首儿歌大家非常熟悉,已经背过了,现在就请小朋友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你非常熟悉这首儿歌。
学生齐读《了字歌》。
2.《瓜字歌》师:果然是非常熟悉啊!请小朋友看到第二首儿歌——《瓜字歌》。
有点儿难度了。
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好不好?生:好。
师生共读《瓜字歌》。
师:这么难的你们都能跟老师一起读下来了,真了不起!其中有一个地方还是需要注意一下,跟老师一起读“胡捣鼓”。
打鼓的“鼓”在这儿念轻声。
生:胡捣鼓。
师:胡捣鼓就是胡乱地摆弄的意思,再读一遍“成天在家胡捣鼓”。
生:成天在家胡捣鼓。
师:倒数第二行的“里”是轻声,“滴里嘟噜”。
生:滴里嘟噜。
师:最后一行的“结”念第一声,“结了一串喇叭瓜”。
生:结了一串喇叭瓜。
3.《到处都是头》师:现在请看到第三首儿歌——《到处都是头》。
这首儿歌中的“头”可不好读,有的时候念第二声,有的时候念轻声。
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念一念。
师生共读儿歌。
不熟练的几行,一句一句跟老师再念一遍。
4.《砍蚊子》师:现在请看到第三首儿歌——《砍蚊子》。
先一起跟老师来试着读一读。
师生共读《砍蚊子》。
师:最后一行的“当”念第四声,跟老师来念“钻进席子当房子”。
生:钻进席子当房子。
(二)认识“尾巴歌”师: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这四首儿歌都有一样的地方?生:我发现最后一首儿歌都有一个“子”。
生:我发现第三首儿歌都有一个“头”。
生:这四首儿歌都有重复的地方。
师:是啊,像第一首很多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了(课件标红尾巴),板书:了。
《有趣的尾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器官”,详细内容围绕“有趣的尾巴”展开。
我们将探讨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重点分析几种典型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尾巴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动物尾巴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难点:分析几种典型动物尾巴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尾巴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尾巴分别属于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1)介绍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
(2)分析几种典型动物尾巴的特点,如:长颈鹿的尾巴用于驱赶蚊虫;袋鼠的尾巴用于平衡;燕子的尾巴呈剪刀状,有助于飞行。
(3)探讨动物尾巴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记录它们尾巴的特点和功能,并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长颈鹿的尾巴是黑色的?”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动物尾巴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2. 几种典型动物尾巴的特点3. 动物尾巴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尾巴特点及其功能。
(2)谈谈你对动物尾巴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①长颈鹿:尾巴用于驱赶蚊虫;②袋鼠:尾巴用于平衡;③燕子:尾巴呈剪刀状,有助于飞行。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
《有趣的尾巴》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与行为”,详细内容围绕“有趣的尾巴”展开。
我们将探讨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重点分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尾巴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尾巴的功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尾巴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物图片、挂图、PPT、实物(如羽毛、毛发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尾巴特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分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尾巴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分享他们的发现。
4.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2)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关键点。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关于动物尾巴的选择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尾巴在未来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尾巴2. 内容:(1)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尾巴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动物尾巴的五种功能。
(2)分析一种你熟悉的动物尾巴特点,并说明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世界》第三节《有趣的尾巴》,详细内容围绕动物尾巴的功能、形态多样性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动物尾巴的基本功能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尾巴功能的理解,以及不同动物尾巴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动物尾巴的基本功能,学会观察、分析动物尾巴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尾巴图片、动物模型、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些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动物尾巴的基本功能,如平衡、保护、交流等。
b. 分析不同动物尾巴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如鱼类的尾鳍、鸟类的尾羽等。
3. 例题讲解:以企鹅为例,讲解企鹅尾巴的功能及其在游泳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动物模型,分析其尾巴的特点和功能,填写观察记录表。
5. 互动讨论:学生展示观察记录表,分享观察成果,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2. 板书内容:a. 动物尾巴的基本功能b. 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c. 动物尾巴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选择一种动物的尾巴进行分析,描述其特点、功能及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
2. 答案示例:猫的尾巴具有平衡、交流等功能,其柔软的尾巴帮助它在行走、跳跃时保持平衡,同时通过尾巴的姿态来传递情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和特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趣的尾巴》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发展幼儿的听力感受;2.启发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3.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促进幼儿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歌曲:《有趣的尾巴》2.教学活动:情境引导、肢体驾驭、多元化绘画。
三、教学流程1.情境引导老师教组写情境故事,用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明天会进入一座神奇的森林,在森林里,他们将与许多小动物来交朋友。
你可以告诉孩子们他们会遇到哪些小动物。
2.肢体驾驭准备一些动物尾巴,例如:狐狸尾巴、鹰尾巴、兔子尾巴、熊猫尾巴等。
準备好些手工挂件喜乐棕色胶板,A4纸,荧光笔,彩笔,美术笔等工具。
并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要拿一个尾巴,做出和那个小动物一样的动作,这样才能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举个例子,如果你拿了狐狸的尾巴,你必须像狐狸一样跳、奔跑、蹎跰等。
孩子们会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有助于活动的开展。
3.多元化绘画孩子们可以展示他们自己画的奇妙尾巴。
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描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尾巴。
孩子们通过绘画和动作交流,开展多元化的情感互动。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尝试把语言、身体、美术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
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学到如何模仿动物的动作,也会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个方法可能会让小孩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鼓励整个班级的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体现出自己对于音乐和绘画的高度兴趣,并通过互动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在小班幼儿园教育中,运用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的音乐课程也是如此。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在动作和绘画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
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尝试和挑战,让他们享受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有趣的“尾巴歌”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陈霄执教年级:一年级上册群文议题:有趣的“尾巴歌”阅读书目:《了字歌》《瓜字歌》《到处都是头》《砍蚊子》阅读目标:1.群读四篇,发现“尾巴歌”的尾巴。
2.丰富朗读,读出“尾巴歌”的趣味。
3.看图创编,练习“尾巴歌”的写作手法。
阅读过程:一、跟读诗歌,认识“尾巴歌”(一)跟读诗歌1.《了字歌》师:小朋友们,这节课跟平时的语文课有点不同,我们要连着学习四首儿歌。
先请看到第一首儿歌——《了字歌》。
其实这首儿歌大家非常熟悉,已经背过了,现在就请小朋友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你非常熟悉这首儿歌。
学生齐读《了字歌》。
2.《瓜字歌》师:果然是非常熟悉啊!请小朋友看到第二首儿歌——《瓜字歌》。
有点儿难度了。
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好不好?生:好。
师生共读《瓜字歌》。
师:这么难的你们都能跟老师一起读下来了,真了不起!其中有一个地方还是需要注意一下,跟老师一起读“胡捣鼓”。
打鼓的“鼓”在这儿念轻声。
生:胡捣鼓。
师:胡捣鼓就是胡乱地摆弄的意思,再读一遍“成天在家胡捣鼓”。
生:成天在家胡捣鼓。
师:倒数第二行的“里”是轻声,“滴里嘟噜”。
生:滴里嘟噜。
师:最后一行的“结”念第一声,“结了一串喇叭瓜”。
生:结了一串喇叭瓜。
3.《到处都是头》师:现在请看到第三首儿歌——《到处都是头》。
这首儿歌中的“头”可不好读,有的时候念第二声,有的时候念轻声。
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念一念。
师生共读儿歌。
不熟练的几行,一句一句跟老师再念一遍。
4.《砍蚊子》师:现在请看到第三首儿歌——《砍蚊子》。
先一起跟老师来试着读一读。
师生共读《砍蚊子》。
师:最后一行的“当”念第四声,跟老师来念“钻进席子当房子”。
生:钻进席子当房子。
(二)认识“尾巴歌”师: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这四首儿歌都有一样的地方?生:我发现最后一首儿歌都有一个“子”。
生:我发现第三首儿歌都有一个“头”。
生:这四首儿歌都有重复的地方。
师:是啊,像第一首很多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了(课件标红尾巴),板书:了。
《有趣的尾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十章《奇妙的动物世界》中的第3节《有趣的尾巴》。
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以及尾巴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形态和功能,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物尾巴的形态和功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动物尾巴的规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物尾巴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尾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动物的尾巴会有不同的形态?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动物尾巴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不同尾巴的形态。
(3)教师讲解动物尾巴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尾巴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剪刀、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尾巴。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A. 袋鼠B. 长颈鹿C. 狗D. 猫答案:A. 袋鼠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物尾巴的形态:长、短、粗、细、弯曲等。
2. 动物尾巴的功能:平衡、信号传递、防御、攻击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尾巴的形态和功能。
2. 答案:根据观察,如实记录动物尾巴的形态和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了动物尾巴的形态和功能,培养了学生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2.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制作动物尾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动物身体特征的作用,如动物的翅膀、牙齿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
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主要围绕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动物尾巴知多少”,介绍不同动物的尾巴特点;第二章“尾巴的作用”,探讨动物尾巴在实际生活中的妙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认识不同动物的尾巴特点,丰富幼儿的动物知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对动物尾巴作用的学习,使幼儿认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动物尾巴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尾巴特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动物尾巴模型、动物卡片、挂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猜谜语“尾巴长,尾巴短,猜猜我是什么动物?”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动物尾巴的特点。
2. 展示PPT课件,带领幼儿认识不同动物的尾巴,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这些尾巴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以猫为例,讲解猫的尾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幼儿思考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探讨其尾巴的作用,并进行汇报。
5. 实践活动:让幼儿动手制作动物尾巴,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尾巴动物尾巴的妙用》2. 内容:(1)动物尾巴特点(2)动物尾巴作用(3)动物与环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选择一种动物,画出它的尾巴,并描述该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其他动物的尾巴,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将所学知识拓展到课堂之外。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动物保护,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闽南童谣教案《尾巴歌》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尾巴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童谣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
3、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
师:你们看,谁来了?
二、观察尾巴的特征,学习第一段童谣。
1、观察这三只动物尾巴的特征。
师: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师: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3、完整朗诵童谣第一段。
三、迁移第一段经验,创编第二段童谣。
1、观察第二组动物图片,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创编第二段童谣的兴趣。
师: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2、自由创编童谣第二段。
3、集体交流。
四、用多种形式完整朗诵问答式童谣,感受问答式童谣的特点。
师:这首童谣还可以怎么念?(分组问、答等。
)
五、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