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优质课竞赛教案

高中优质课竞赛教案

高中优质课竞赛教案
高中优质课竞赛教案

高中优质课竞赛教案

UNIT11 A WORLD OF MUSIC

赖成丽Step 1 Pre-reading

1. Checking homework

1) T asks the question: Do you play any musical instrument? What is your favourite instrument? In this way, Ss review names of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1) T asks another question: Has anybody got any information about musical st

yles? Ss tell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such as blues\hip-hop\rap\Latin music et

c.

Here i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music:

Music is a language that is spoken to everyone—from the day we are born we hear music of some kind of our lives. But there are 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s di fferent languages,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describe them all. Here are just a few well-known types.

Classical music is serious Western European music from the Middle Ages(1500) to t he present and it was often written for a large orchestra, or for a small group of play ers. Many instruments can be used. A lot of music was also written to be sung as op era. Classical music is very popular and schools often teach this type of music.

Jazz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States of North Ame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 entury. The black people of these states, who were originally slaves from Africa, had their own rhythms. Jazz brought classical music and African rhythms together.

Blues was originally Black Country music, which also came from the Southern Stat es of last century. It is slow, usually sad music, which is often sung by one person w ith a guitar.

Rhythm and blues developed from the Blues in America in the 1940s. It became f aster and more complex and used more instruments, e.g. saxophone, guitar, piano, d

rums. The music was often about city life and white musicians started playing it as w ell.

Musicians in the 1950s developed Rock from Rhythm and Blues and it became po pular with young people. It spread to Europe in the 1960s and is now known in most countries. A lot of pop music comes from Rock and Roll.

Pop music developed from Rock and Roll in America, Britain and Europe in the 19 60s and is now in every country. The name is used for most commercial music, i.e. music we can buy on records and hear on “pop radio”. It is usually played by groups who often use electric instruments and make videos to go with their records.

2. Pair-work

Have Ss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in pairs.

1)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2) When you listen to a song, do you listen to words or the music?

3) Do you like to listen to music form other countries?

3. A game

Play some music played by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ask the Ss to guess what makes the song. (piano/guitar/trumpet/drum)

Teach the English names of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on the slide: violin, tru mpet, guitar, jazz drum, mouth-organ, huqin(Chinese violin) etc.

Step 2 Reading

1. Fasting reading

Have Ss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 stion: How many kinds of music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nd what are th ey?

2. Careful reading

Have Ss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form belo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tep 3. Post-reading

1.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re does blues music come from?

2) What does the word “rap” mean?

2. The sentences below summarise the article. Read them and decide if they are tr ue or false. Write the letter “T” if the sentence is true. Write “F” if it is false, and the n correct the error and give the right information.

1)There are only a few styles of music in the world.

2) Blues is a new style of music.

3)Hip-hop and rap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blues and rock.

4)Santana is a well-known Latin music artist.

5)Rappers sing the words to their music.

6)There are many Spanish-speaking people in both North and South Americ

a.

3. Discussion

Discuss the following in groups of 4.

1) Why is Latin music so popular in the US? Is it popular in China?(Give some ba ckground of Latin music—The cup of life by Ricky Martin)

2) Is music a universal language? Can you enjoy music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ven if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words? Are there any other universal l anguages? What about dancing,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

4. Demonstration

Have some students report the result to the rest of the students.

Homework:

1.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make a list of unknown words and expressions.

2.Write down the result of Discussion。

1998年4月

体育课室内课教案

济川中学体育课教案 第三十一课时:室内课 教学内容: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具体内容,充分认识到制定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必要性,从 而提高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教学程序: 一、制定体育合格标准的作用: 1、国家对大、中、小学生在体育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 2、评价青少年儿童个体发展水平、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容 之一; 3、有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养成经常锻炼身 体的习惯; 4、有助于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 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 1、学年合格: (1)体育课成绩及格; (2)达标测验每一单项达30分; (3)正常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2、学段合格: (1)毕业学年合格; (2)前几学年中最多只有一次不合格; 3、对三好学生的体育要求: (1)体育合格; (2)体育课成绩达75分以上; (3)《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总分在350分以上; 4、对身体不正常学生的规定: (1)凡因病或残疾不宜执行的学生,可免予执行; (2)个别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的学生,如果平时能努力锻炼但仍达不到标准规定,可在达标方面降低标准,但幅度 为每一项目不超过10分;但在其他方面不放宽要求;

(3)对审批同意的病免者和降标者应张榜公布名单; 5、体育课成绩: (1)出勤率和课堂表现(10分): A、考核内容:体育课的出勤率、锻炼态度、纪律、作风等; B、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和表现进行 记载,于学期结束前予以评定; C、每学期因病、事假缺席次数达实际授课总时数的三分之一 者,不予评定本部分成绩; D、体育课无故缺席经教育不改者为体育课成绩不及格;(2)体育基础知识(20分)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70分) A、考核内容:《江苏省中学生体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所规定的 各年级教材的考核项目,每学期考核4—7项,每项满分为 100分,各项得分的均数乘以70%,即为本部分的得分。 B、身体素质的测验可安排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 (4)体育课补考 A、因病、事假缺考者,缺考项目由任课教师安排补考; B、凡无故缺考者,缺考项目一律不补考,成绩以“0”分计; 凡在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律按“0”分论,并不得补 考; (5)体育课成绩的计算: A、学期成绩=出勤及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 力和运动技能、技巧; B、出勤评定: a、学期评定:凡有无故缺席现象经教育仍不改者为不及格; 凡因病、事假缺勤达总数三分之一者为不合格;凡虽出勤但一贯表现不认真者为不合格。 b、学年评定:凡两学期均合格者为合格;两学期均不合格者 为不合格;凡第一学期合格,第二学期不合格者为不合格; 第一学期不合格,第二学期合格者为合格。 c、学段评定:毕业学年必须达到及格,第一、二学年必须有 一次以上达到“及格”者为学段及格 C、学年成绩=(上学期体育课成绩+下学期体育成绩)÷2;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

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育室内课教案

体育室内课教案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次课以室内操与创编作为主要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了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审美内涵,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逐步形成学生优美的基本身体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发展他们的协调能力,提高节奏感。本次课为室内操第3次课,主要让学生熟练室内操(3)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编与展示,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增强学生体育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精神。 一、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 2、导入新课(结合多媒体) 3、拓展延伸 4、总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室内操”让身体运动,放松身心。 2、对科学锻炼身体有认识,能配合老师完成学习内容。 3、在学习和练习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互助、互学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理清动作的名称 2、动作准确。 四、教学难点 1、动作的协调性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开端时,首先利用语言诱导学生进入课堂,吸引学生能够很快注意力集中,投入到课堂中来。 1、从学生上完课后身体疲惫的状态入题(利用多媒体播放几 张学生上课后身体疲惫的状态) 2、与学生交流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课堂所学室内操中哦那 个的重难点 3、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室内操。 (二)、新收 1、观看室内操完整视频一边。 2、根据准备学习的后三节室内操动作配对大自然生物,把动作与动物相结合,由动物的肢体拓展为室内操动作,设计师生互动游戏环节“找朋友”。 3、学习: (1)、教师示范讲解室内操后三节动作。 (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动作,说出每节操的名称。

室内体育课教案

室体育课教案 第一课、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教学容: 1、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3、人体的形态。 教学目标: 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容和教学目标,步入课堂。 教与学的方法: (1)导入语:小朋友们,有没看过电视里运动会,那些叔叔阿姨在颁奖台上领金银铜牌,他们厉不厉害的,你们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获奖吗?他们都体育的拔尖者,体育都很棒的,他们上体育课上也很棒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课吗,平时有没有看过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体育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2)学生作答,教师点评,纠正不足之处。 (3)作出总结,可让学生来总结。 注: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体育课就是满足大家这种活动的心愿的。上体育课可以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完善部组织,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基本部分 导语:小朋友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都正确,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今天老师就让小朋友来讨论讨论什么样才是正确的。 教与学的方法: (1)导语;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3)教师观察学生讨论。 (4)学生总结,教师评价。 (5)让个别学生模仿示,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 注:

(1)坐。俗话说“坐如钟”。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 (2)立。俗话说“立如松”。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开立。 (3)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 (1)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 让一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注:讲解的容包括头,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上下肢(2)游戏:指鼻子 游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小朋友拿着另一个小朋友的左手,做拍状,后者右手食指指着鼻子,当教师发出“头”或其他部位时,前者拍后者的手一次,嘴里喊和老师一样的身体部位,后者迅速移动右手到该位置,比一比在一轮中谁的失误率高,高的输,低的胜。 游戏规则:指错后,另一者提示对方改正,游戏继续直到第二轮开始。 教与学的方法:(1)教师简单讲解游戏方法,并做示。 (2)师生共同进行练习。 (3)教师进行评价。 (3)总结上课容,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第二课、认真上好体育课 教材容: 认真上好体育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体育是一门主要在室外上的锻炼身体的活动课,通过参加丰富的练习活动,可以达到提高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2、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能够和同伴积极合作,友好相处。 3、了解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练习秩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小朋友们从上小学起,要学习好几门功课,其中就有体育课,那么,什么是体育课呢?(学生讨论,依次发言)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知道,或者大家到操场看看,就会知道——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或进行走、跑、跳跃、投掷、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 那么,为什么要上好体育课呢?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

动的方法。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

室内课教案体育课课堂常规教育

室内课教案体育课课堂 常规教育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室内课教案——体育课课堂常规教育 一、课型:室内讲授课? 二、学习目标: 加强学生体育课的常规教育;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 三、学习内容: 讲解体育课课堂常规;介绍教材内容;整理队列队型。 四、体育课课堂常规 目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更应该加强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是一个规章,是一个制度,每个学生都必须遵照执行,不允许有超出常规以外的学生。为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达到上课的目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制定本常规。 ㈠课前要求: 1、体育委员上课前应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明确课的内容与要求,教师要了解有无见习生。上课第一次预备铃声响时,在本班教室门口两路纵队集合,正式铃声响时,两路纵队下楼梯,下完楼梯到了空旷位置以后两路纵队整齐的跑到指定地点集合整队,等待老师上课。 2、体育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或亲自动手,及时布置和检查场地,准备教具,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3、学生因病(包括女生例假)、伤,不能上课时,课前应主动向体育教师说明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布置他们随堂见习或参加适当的活动。见习生在见习时不得聊天,复习功课或离开现场。 4、教师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后,应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

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中学体育室内理论课教案

中学体育室内理论课教案 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赞赏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接受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这个世界;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志定向。”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神圣职责。如何适应孩子的需要,做一个家长信任的教师?这方面,条件是很多的,但我觉得,下面这些是不可忽视的:一、做一个家长信任的教师,就要牢记师德规范的要求现代社会,每个行业都讲究提高本行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在教育界也不例外,国家教育部先后几次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XX年修订)》全文如下: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11.4、单摆教案 单位: 姓名: 电话:

11.4、单摆教案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 阅读课本第167页到168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 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 (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 (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 (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 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 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 点时,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 单摆的回复力F 回=G1=mg sinθ,单 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 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 单摆位移X 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 的大小 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 ,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 ),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 点,与位移方向图2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案1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案 体育课常识 教学内容: 1、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3、人体的形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9-13分钟)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步入课堂。 教与学的方法:(1)导入语:小朋友们,有没看过电视里运动会,那些叔叔阿姨在颁奖台上领金银铜牌,他们厉不厉害的,你们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获奖吗?他们都体育的拔尖者,体育都很棒的,他们上体育课上也很棒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课吗,平时有没有看过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体育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2)学生作答,教师点评,纠正不足之处。(3)作出总结,可让学生来总结。 注: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体育课就是满足大家这种活动的心愿的。上体育课可以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完善内部组织,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基本部分(15-19分钟) 导语:小朋友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都正确,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今天老师就让小朋友来讨论讨论什么样才是正确的。

教与学的方法:(1)导语;(20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3)教师观察学生讨论。(4)学生总结,教师评价。(5)让个别学生模仿示范,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 注:(1)坐。俗话说“坐如钟”。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2)立。 俗话说“立如松”。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开立。(3)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9-15分钟) (1)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 让一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注:讲解的内容包括头,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上下肢 (2)游戏:指鼻子 游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小朋友拿着另一个小朋友的左手,做拍状,后者右手食指指着鼻子,当教师发出“头”或其他部位时,前者拍后者的手一次,嘴里喊和老师一样的身体部位,后者迅速移动右手到该位置,比一比在一轮中谁的失误率高,高的输,低的胜。 游戏规则:指错后,另一者提示对方改正,游戏继续直到第二轮开始。 教与学的方法:(1)教师简单讲解游戏方法,并做示范。 (2)师生共同进行练习。 (3)教师进行评价。 (3)总结上课内容,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的发现 课时计划:1课时 开课时间:2002年3月27日第五节课 开课班级:高二(11)班 执教人:薛莲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2、知道电子的发现过程; 3、知道汤姆逊模型; 4、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 5、了解原子及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现象的分析而归纳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电子的发现; 2、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3、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 教具:高压感应圈、阴极射线管、条形磁铁、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简要叙述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来展示情景。 [设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设问2]:原子的英文是什么?(atom) [设问3]:你们是否知道它的原义?(出自希腊文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约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明确指出,物质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在中国,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67-前221年)就出现了类似观点。墨子提出了“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不可分、不可变,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原子是否可分,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被揭开的。 [板书]原子结构的发现 [讲解]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真空技术的进步,对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1854年制成了第一支气体放电管,1858年发现,当管内气体的压强降低到1.3pa以下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 上就出现了黄绿色的辉光。显然,这种个辉光是由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人们把这种射线叫做阴 极射线。 [演示]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射出绿色的射线,且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提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说明了什么?(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讲解]1897年,汤姆逊测定了用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不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结论]阴极射线粒子是各种宏观物质的共有成分。 [讲解]1898年,汤姆逊又和他的学生们继续研究,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和氢离子基本相同。 [结论]将阴极射线粒子命名为:电子(electron) [板书]1、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电量e=1.60219×10-19C 电子的质量m e=9.10953×10-31kg [设问]既然电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共有成分,且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原子是不可分的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板书]电子是原子的组成成分,电子带负电。 [介绍]由于电子的发现,汤姆逊被后人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汤姆逊模型的学习 [提问]原子是否带电?(呈中性) 而电子带负电,这说明了什么?(原子中除了电子外,还应有带正电的电荷,且电量相等) [设问]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应是怎样分布的呢?(学生讨论) [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模型。 [板书]2、汤姆逊“葡萄干”模型 [投影1]汤姆逊原子模型 [讲解]他假定: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则象葡萄干镶嵌在蛋糕里那样镶嵌球中。该模型可解释当时发现的一些现象,然而理论的正确性一定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为了证实汤姆逊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3、α粒子散射实验 [投影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讲解]实验装置、原理和过程 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闪光点,可用显微镜观察,为了避免空气的影响,整个装置放在真空容器中。 [板书]α粒子带正电mα=7300m e [模拟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投影3]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小学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案精选版

小学体育与健康室内课 教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 教学内容: 1、体育常识 2、游戏 1、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3、人体的形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9-13分钟)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步入课堂。 教与学的方法:(1)导入语:小朋友们,有没看过电视里运动会,那些叔叔阿姨在颁奖台上领金银铜牌,他们厉不厉害的,你们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获奖吗他们都体育的拔尖者,体育都很棒的,他们上体育课上也很棒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课吗,平时有没有看过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体育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2)学生作答,教师点评,纠正不足之处。(3)作出总结,可让学生来总结。 注: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体育课就是满足大家这种活动的心愿的。上体育课可以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完善内部组织,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基本部分(15-19分钟)

导语:小朋友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都正确,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今天老师就让小朋友来讨论讨论什么样才是正确的。 教与学的方法:(1)导语;(20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3)教师观察学生讨论。(4)学生总结,教师评价。(5)让个别学生模仿示范,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 注:(1)坐。俗话说“坐如钟”。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2)立。俗话说“立如松”。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开立。(3)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9-15分钟) (1)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 让一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注:讲解的内容包括头,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上下肢 (2)游戏:指鼻子 游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小朋友拿着另一个小朋友的左手,做拍状,后者右手食指指着鼻子,当教师发出“头”或其他部位时,前者拍后者的手一次,嘴里喊和老师一样的身体部位,后者迅速移动右手到该位置,比一比在一轮中谁的失误率高,高的输,低的胜。 游戏规则:指错后,另一者提示对方改正,游戏继续直到第二轮开始。

体育室内课教案

体育室内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室内课教案 教学内容: 1、体育常识 2、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3、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4、游戏 教学目标: 1、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 教学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水平。 教学难点: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9-13分钟)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步入课堂。 教与学的方法: (1)导入语:小朋友们,有没看过电视里运动会,那些叔叔阿姨在颁奖台上领金银铜牌,他们厉不厉害的,你们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获奖吗他们都体育的拔尖者,体育都很棒的,他们上体育课上也很棒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课吗,平时有没有看过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体育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2)学生作答,教师点评,纠正不足之处。 (3)作出总结,可让学生来总结。 注: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体育课就是满足大家这种活动的心愿的。上体育课可以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完善内部组织,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基本部分(15-19分钟) 导语:小朋友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都正确,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今天老师就让小朋友来讨论讨论什么样才是正确

的。 教与学的方法: (1)导语;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3)教师观察学生讨论。 (4)学生总结,教师评价。 (5)让个别学生模仿示范,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 注:(1)坐。俗话说“坐如钟”。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2)立。俗话说“立如松”。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开立。 (3)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9-15分钟) 1、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 让一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注:讲解的内容包括头,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上下肢 2、游戏:指鼻子 游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小朋友拿着另一个小朋友的左手,做拍状,后者右手食指指着鼻子,当教师发出“头”或其他部位时,前者拍后者的手一次,嘴里喊和老师一样的身体部位,后者迅速移动右手到该位置,比一比在一轮中谁的失误率高,高的输,低的胜。 游戏规则:指错后,另一者提示对方改正,游戏继续直到第二轮开始。 教与学的方法 (1)教师简单讲解游戏方法,并做示范。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室内体育课--体育教案

一、教材内容 1、认真上好体育课。 2、队列和队形练习。 二、教材分析二年级体育基础常识,是根据课程中各学习领域" 水平一" 目标的规定及其活动和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而选编的,用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活动实践,它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上好体育课的意义和要求,养成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态度,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 动的态度和行为。 (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如何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随 同集体完成队列训练。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 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二)随同集体完成队列训练的要求。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游戏竞赛法。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积极发言。 六、教学程序 (一)课堂常规,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堂任务,提出课堂要求。 (二)认真上好体育课。 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以下内容:小朋友们从上小学起,要学习好几门功课,其中就有体育课。这是国家规定的安排在课程表上的课程,每星期要上三节体育课。 那么,什么是体育课呢? 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会知道,或者大家到操场看看,就会知道---体育课是由老师指 导大家做游戏、玩球,或着进行走、跑、跳跃、投掷、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 炼身体的课。 那么,为什么要上体育课呢? 小朋友们都喜欢游戏、玩球,进行各种跑、跳、投等比赛活动,体育课就是为了满足大家这种活动心愿的。谁在体育课上能够认真、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练习活动,有刻苦锻炼、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他的身体一定会更灵活,动作更协调;他的跑、跳、投等各种活动能 力一定会提高的很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强,而且不容易得病。一句话:上体育课是为 了锻炼健康的身体。 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有了健康的身体,长大才能更好地为 祖国服务。 那么,怎样上好体育课呢? 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穿好轻便的服装、平底胶鞋;清理衣兜(不带尖、硬的东西); 协助老师准备场地器材;提前到上课地点等候上课。 课上,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上课铃响,立刻站好队;专心听老师讲课和练习活动,不受操场其他活动的影响;练习时,积极努力,不怕困难,遵守秩序,注意安全,与同学团结合作,并能创造出新鲜的玩法。 课后,不要大量喝水(尤其冷水)合立刻吃东西。 能够按以上要求上体育课,就会成为身体健康的好学生。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小学体育教案:体育和健康室内课教案

体育和健康室内课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怎样预防运动损伤事故。 2.了解预防运动损伤及事故的要求,逐步学会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3.对科学锻炼身体有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知道动物模仿操的名称,动作方法。能随音乐节拍进行练习,发挥自己创编动作体会乐。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注意点。 难点:使体育课上的安全意识在脑海里得到深化,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发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卡片、红五角星。 五.教法与学法: 1.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寻求答案。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去探索,去想象。 2.菜用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通过电化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并渗透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尝试与猜想和学生实际参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① 出示杂技图片,思考问题。学生大胆猜想,各叙己见。 ② 教师归纳出示课题。 2.学生看故事录象。 揭示问题:天鹅有危险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知识点:听从指挥有秩序。 3.教师提问:上体育课前对于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应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口答,教师加以说明。出示第二个知识点:身体不适停运动。 5.验证与思考:电脑聪聪带了几个动画故事,里面讲的也是一些安全知识,想知道是什么吗? 让学生自己选择看的顺序,出示解答、评比、总结。出示三个知识点:做好准备防扭伤,相互帮助学保护,检查器械再运动。

6.学生自己小结,学到什么知识? 7.室内活动:动物摸仿操。 学生看录象,然后跟着进行分解练习。跟音乐完整练习。学生创编动作进行练习。 8.课堂小结: 同学之间互评各自的表现,看谁得的五角星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