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课程设置
- 格式:docx
- 大小:32.80 KB
- 文档页数:6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0809Z1)集成电路设计(99J2)二、培养目标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向1.物理电子学:包含光电技术与光电工程、空间信息技术、成像信息技术、微波/太赫兹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2.电路与系统:包含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仿真与评估、数模通信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红外目标跟踪制导等专业方向;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包含微纳电子学及系统、抗辐射电子学、微纳新材料与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集成传感器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方向;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含射频/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通信和天线工程、计算电磁学、雷达目标特征测量与仿真、微波遥感等专业方向;5.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包含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与评估、信号完整性、抗干扰理论与应用、电磁环境效应、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6.集成电路设计:包含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方向。
1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一、学科专业简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其它与电类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
西安邮电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
电子工程学院由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系、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部、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组成,实验条件优良、实验设备先进。
学院的师资雄厚,其中有教授16 人,副教授44人。
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通信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与无线技术、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等6 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承担国家“ 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40 余项,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
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科技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一、课程设置1.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的关键环节。
该课程包括电子学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环节。
该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电子器件与电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以拓宽其电子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该课程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无线通信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
二、实践训练1. 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将融入实际操作环境,熟悉常用的电子仪器设备,并亲自动手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不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学生将有机会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亲身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与实施。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计划将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课程。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实施和总结。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0809)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在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级学科。
主要在现代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磁兼容、传感网络与传感技术、信息传输与信息处理、检测技术与电子器件等方面互补性科学问题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该学科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为依托,与国内企业、研究所和985高校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和开发基地,提炼重大科学问题,解决实践工程技术难题,努力拓展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通过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工程技术问题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律性、使命感和公民心。
一、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积极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对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及时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
3.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具备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的初步能力。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学科方向(一)电路与系统(080902)1.现代通信与信息传输主要开展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移动传输技术、现代通信传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着重研究宽带通信系统中应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
2.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主要开展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声发射检测技术、智能与虚拟仪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电路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性研究。
3.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主要开展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网络数据融合、图像处理与识别、智能计算的研究。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了解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前沿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具有扎实的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综合开发应用EDA、DSP、SOPC或嵌入式系统的能力,能够适应电子信息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
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协作的团对精神。
具有第一外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电路与系统(1)电子系统设计:研究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逻辑核心技术和数字化软硬件设计集成系统技术。
如嵌入式控制的通信系统研究,数字化系统电路的研究等。
(2)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微电子技术。
主要研究基于8位、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和智能仪器的硬件设计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如uCOS、Linux)的BSP和应用软件设计等。
(2)核电子学:核电子学是在核辐射探测技术和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学与核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高速电路设计、信息处理和实时控制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的前级电路和数据获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数据获取和信息处理系统及核电子学系统。
2. 物理电子学(1)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电子信号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取及数据处理,实现对各种物理量的检测及智能化控制,培养具有坚实的硬件电路设计、调试能力以及善于用汇编语言和各种高级语言编程的专门技术。
(2)信息光电子技术:从信息的角度研究光电子领域的相关技术、系统及应用,主要包括光电传感与测量、光通信、光电信号处理与控制、图像处理技术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科目许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小伙伴想深入研究,那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科目是什么。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科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34电子技术基础。
拓展阅读:考研方向1、物理电子学物理电子学是电子学、近代物理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超导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本学科重研究在强辐照、低信噪比、高通道密度等极端条件下,处理小时间尺度信号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广泛领域内的应用前景。
主要研究方向有:量子通讯理论和实验研究、强噪声背景下的随机信息提取技术、非线性电子学、高速信号互连及其物理机制、辐照电子学,它们形成了物理电子学的一个独特的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超越单一学科的研究领域2、电路与系统电路与系统学科包括研究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
它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又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乃至电力、电子等诸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根据国内需要及本学科在国际发展趋势,具体研究方向可归纳为:电路与系统理论,语、声和图像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专用电路设计,网络与滤波器理论及技术,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信息与通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自动测试系统与故障论断,优化理论及人工神经网络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态电子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核与支柱。
主要研究内容有:信息光电子学和光通讯、超高速微电子学和高速通讯技术、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物理、现代集成模块与系统集成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微波光波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包括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光波导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微波毫米波集成技术、光波技术及其应用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数学分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学位课考核方式备注必修公共课M0051001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 2 36 2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考试6学分M0101002 第一外国语一、二 4 144 4 外语学院是考试M005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 1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查基础理论课M0172001 随机过程一 3 54 3 摆玉龙教授是考试任选一门3学分M0172002 高等工程数学一 3 54 3 火元莲副教授是考试M0172003 现代电路理论与技术一 3 54 3 甘振业副教授是考试9学分M0172004 现代信号处理一 3 54 3 火元莲副教授是考试M0172005 智能传感系统一 3 54 3 马胜前教授是考试选修专业课(其它方向可作为选修)M0173001 计算机测控系统二 2 36 2 马永杰教授是考试/考查测控技术与应用M0173002 光电子学二 2 36 2 宋海声副教授是考试/考查物理电子学M0173003 模式识别二 2 36 2 杨鸿武教授是考试/考查智能信息处理M0173004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二 2 36 2 甘振业副教授是考试/考查电路与系统M0173005 电磁场理论及应用二 2 36 2 祁云平副教授是考试/考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选修课M0174001 DSP技术及其应用二 2 36 2 马胜前教授考查至少选8学分(课程也可从非本方向的专业课中选)M0174002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二 2 36 2 摆玉龙教授考查M0174003 嵌入式系统设计二 2 36 2 梁西银副教授考查M0174004 现代通信系统二 2 36 2 宋海声副教授考查M0174005 数字图像处理二 2 36 2 马冬梅副教授考查M0174006 语音信号处理二 2 36 2 甘振业副教授考查M0174007 无线通信网络三 2 36 2 杨鸿武教授考查M0174008 前沿技术讲座三 1 18 1 马永杰等考查M0174009 专业外语三 2 36 2 摆玉龙等考查专业技能选修课M0175001 程序设计与开发三1+1 36 2 杨鸿武教授考查至少选4学分M0175002 测量仪器与仪表三1+1 36 2 严春满副教授考查M0175003 电路设计与制作三1+1 36 2 裴东副教授考查实践环节科研实践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1次 (1学分)参加院所学术活动并做公开报告1次 (1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注:1+1 表示理论和实验课时对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09)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目标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是: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电子科学和技术宽广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通信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技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的科研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电子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硕士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少数学业特别优秀的硕士生,经全面考核,申请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但在校期间(从取得注册学籍起)不得少于2年;因各种原因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期),硕士生延期期限原则上最长2年。
三、培养方式1.硕士生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实验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在一年内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2.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需要时可配备一名副导师。
3.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时事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硕士生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应参加形势,时事和政策学习及遵纪守法的教育,参加一定的公益和集体劳动。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深厚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熟悉电子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研究生培养期间,学生需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子学、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
2.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电子科技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动态,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设计、研究与实践能力,能够参与并解决相关学科领域的实践问题。
3.创新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并能在相关学科领域做出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培养课程:1.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课程:包括电子学基础、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括电子科技前沿、电子材料与器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课程。
3.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研究方法论、科学论文写作等。
培养环节:1.课程学习:学生需按照学习计划完成各类课程学习,通过考核。
2.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3.科研训练:学生需选择科研方向,并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培养研究能力。
4.学术交流:学生需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科学道德,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因此,学院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生教育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教师应积极履行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责任,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和相关资源支持,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师。
理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智能计算与决策分析专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一、学科专业简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是与电类相关的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
西安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二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理学硕士生的培养工作主要依托理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
理学院现有7个教学科研机构,分别是应用物理系,应用数学系,大学物理教学部,大学数学教学部,工程制图与CAD教学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CAD实验教学中心。
电子工程学院现有6个教学和科研机构,分别是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系、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部、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
两院师资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目前有教授26人,副教授75人。
形成了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通信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与无线技术、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计算物理、量子信息调控、密码与信息安全、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等多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和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
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2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厅局级奖励16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本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科学与技术⼀级学科(0809)电⼦科学与技术⼀级学科(0809)攻读硕⼠学位研究⽣培养⽅案⼀、培养⽬标本学科培养⽬标是学⽣德、智、体、美全⾯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的培养,具体要求是: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和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电⼦科学和技术宽⼴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通信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般理论和技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的科研⽅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独⽴从事电⼦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作的能⼒,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尚的科学道德;掌握⼀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资料。
⼆、学制和学习年限硕⼠⽣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般为3年。
对于少数学业特别优秀的硕⼠⽣,经全⾯考核,申请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但在校期间(从取得注册学籍起)不得少于2年;因各种原因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期),硕⼠⽣延期期限原则上最长2年。
三、培养⽅式1.硕⼠⽣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学习与论⽂⼯作并重的培养⽅式,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实验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独⽴从事学术研究⼯作的能⼒,并使学⽣通过完成⼀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法,拓宽知识⾯,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课程学习时间⼀般在⼀年内完成,论⽂⼯作时间不得少于⼀年。
2.硕⼠⽣培养实⾏导师负责制,需要时可配备⼀名副导师。
3.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时事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硕⼠⽣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应参加形势,时事和政策学习及遵纪守法的教育,参加⼀定的公益和集体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