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危害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43
一、名词解释1、传染源:传染源就是指受感染的实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带菌(毒)或死亡的实验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并能导致传染的途径和通道。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病原体敏感的那些动物。
4、传播媒介:被患病和携带病原体的动物的尸体、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设施、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称之为传播媒介。
5、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的传播。
6、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叫做灭菌。
8、消毒(Disinfection):驱除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叫消毒。
消毒比灭菌范围狭窄,它不能杀死细菌的芽胞,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X)号)l、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做出报告,实验动物饲育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彻底灭鼠,再次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2、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对外采取保密措施,严格封锁消息:实验动物饲育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再次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X)3、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做出报告,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X)4、新入场的猴,应立即和其它猴在一起,并做好防疫注射和驱虫。
(X)5、新入场的猴,应被隔离一个月以上,并做好防疫注射和驱虫。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一) 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属冠状病毒科。
自然宿主为小鼠,也容易感染裸鼠与免疫缺陷小鼠。
可引起多种型式的病症,发病时无症状或昏睡,皮毛粗刚,厌食,或有神经症状。
传染途径依不同型分为飞沫传染或经口传染。
造成研究干扰有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抑制淋巴球增殖反应,抑制小肠淋巴组织Peyer’s Patch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控制方法:1. 清除受感染的族群 2. 利用剖腹产防止污染 3. 杀死所有新出生的小鼠,停止繁殖,成鼠至少隔离6-8个星期,如此聚居地里的病毒才可以完全消除。
(二)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属RNA病毒中的副黏液病毒科第一型。
可构成小鼠最常见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多呈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途径: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在上呼吸道复制后进入气管及小支气管中。
在仔鼠或某些品系小鼠,如DBA/2往往受仙台病毒感染发生肺炎。
临床症状:皮毛粗刚,呼吸困难和发生气管啰音。
预防及控制:避免让感染进入动物房内,定期对供货商作健康状况监视,隔离。
(三)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 (PVM)天然宿主:小鼠、大鼠和仓鼠。
属于副黏液病毒属(paramyxoviridae)的肺病毒(pneumovirus)。
通常无临床症状。
病变:引起慢性鼻炎,间质性肺炎。
控制:使用剖腹产及良好的环境障壁。
(四) 鼠痘Mouse pox (缺肢畸形 ectromelia病毒)属Poxviridae之正黏液病毒属。
宿主为小鼠。
鼠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具高度传染性及死亡率。
传染途径:直接接触和媒介物:例如小鼠组织,小鼠血清,转移性小鼠肿瘤。
有抵抗力的品系(不明显的感染):C57BL/6和C57BL/10;易感染的品系(显现临床症状):BALB/c、DBA/2、CBA和C3H。
实验动物疾病的危害性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它普遍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畜牧兽医、药学等许多领域。
它的质量不仅直接阻碍到科学研究的结论和药品生产的质量,而且也阻碍从事实验动物科研、生产等相关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平安。
因此,实验动物要有必然的品质要求和标准,以保证在实验研究中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重复性,和保证相关实验人员的健康平安。
实验动物疾病可使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时刻的极大浪费。
有的疾病呈隐性感染,常不引发死亡,但可阻碍动物自身的稳固性和反映性,如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变肿瘤的形成,或与其他病原微生物起协同、激发或拮抗作用,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以致得犯错误的结论。
有的疾病宿主普遍,属人畜共患病原,可同时引发人和动物的疾病,更具有危险性。
因此,开展实验动物疾病的研究和监测工作对提高实验动物品级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动物多来源于野生动物,通过定向培育形成不同的品种和品系。
实验动物对理化因素刺激和病原体较为灵敏,由于常采取群体饲养,被人为地集中饲养,其间密度大、数量多、繁衍快,在整个生活进程(诞生、成长、繁育)中得食、宿和排泄等均固定于必然范围内;又有各自不同的易感病原,包括很多烈性传染病,因此极易造成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实验动物疾病的暴发和流行能引发大量实验动物的死亡和质量下降,造成生产停止,科研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某些疾病可干扰实验结果,阻碍科研的准确性和靠得住性,乃至得犯错误的结论。
某些人畜共患的疾病给接触实验动物的人员带来严峻后果。
其危害性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鼠痘、兔出血热、犬瘟热等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生将致使所饲养的动物大部份死亡,即便耐受过来的实验动物也不能留用,需要全群淘汰,从头建群,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
2.污染生物制剂此刻医疗上所用的大多数生物制剂,不管医用的和实验用的,都是从动物中制取的。
若是制备生物制剂的动物发病或隐性感染,其后果不堪假想,乃至阻碍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