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分类(国标)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4
国标土地利用分类
国标土地利用分类是指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分类》对土地进行分类的一种标准。
该标准将土地利用分为九大类,分别是:
1. 城镇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点、工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等。
2. 农业用地:用于农作物、园艺、养殖、林业、渔业等农业生产活动。
3. 林地:用于森林资源保护、林木种植、采伐等林业活动。
4. 特殊用地:用于特定的公共设施、特殊行业和单位的建设用地,如机场、港口、军事设施等。
5. 交通运输用地:用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建设用地。
6. 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沼泽等水域。
7. 采矿用地:用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煤矿、金矿、银矿等各种矿产。
8. 旅游景区用地: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景点的建设。
9. 生态保护用地: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
这些大类又被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小类,以便更具体地描述土地利用情况。
国标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分类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它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标准。
下面将介绍土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土地分类标准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耕地是指适宜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地是指适宜用于森林资源的土地,草地是指适宜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水域是指适宜用于水资源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适宜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利用功能,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其次,土地分类标准还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土地分为农用地、林用地、草用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用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土地,草用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水域用地是指用于水资源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
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其最大的效益。
再次,土地分类标准还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可以将土地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盆地地区、河岸地区等多种类型。
不同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土地具有不同的适宜利用方式,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最后,土地分类标准还需要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可以将土地分为优质土地、一般土地、边缘土地、荒漠土地等多种类型。
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改良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它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分类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性质和用途、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因素,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二三类用地的标准一二三类用地的标准_《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记忆技巧...许多城市规划的小伙伴都认为记忆用地标准是一件比较令人头疼的事,因此,八宝就写了这篇小文,总结一下自己记忆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仅是为了记忆而联想到的说法,并不作为真实依据哦)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乡用地分为2大类、8中类、14小类。
记忆大类和中类比较容易,因为基本上都是取英文的首字母,下面就是各大类和中类的对应英文啦,看到基本上就记住了2大类:H建设用地-habitat(栖息地)E非建设用地-else(其他用地)(这为什么大类两个用H和E表示八宝表示查了很久也没找到官方说法,最后引用了百度知道上一位网友提供的答案,是不是还挺有道理的?哈哈)8中类:(H中的中类)居住用地R-residential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administration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business工业用地M-manufacture物流仓储用地W-warehousing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street公用设施用地U-utilities绿地与广场用地G-green1、R类、M类、W类首先我们将8个中类进行分析,可以将分类逻辑相似的R类、M类、W类划分为一组,它们都是按环境与质量要求对用地进行了分级,都是分为三类,从一类到三类都是质量逐渐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R类中R1主要是低层居住用地,R2则主要是多、中、高层住宅用地。
2、令人头疼的A类A类是8个大类中小类最多的,而且使用频率也很高,记忆难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主要以我国的admin城市北京为例,作为记忆线索,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怎么记忆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吧。
A1行政办公用地A2文化设施用地这两个其实记住一句话就好啦”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么政治排在第一,当然就是A1行政办公啦;同理,文化排在定位的第二,就是A2文化设施了。
农用地?耕地?基本农田?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及其区别?一、我国土地(按土地法)分为哪几类?土地分为:1、农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分类》的规定,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农用地分为下列五种: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属于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生产结束后,经营者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占用耕地的应复垦为耕地);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包括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性用地,比如农村的广场等)3、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比如四荒地。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二、什么是耕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分类》的规定,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又可分为五种:1、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2、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4、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5、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三、什么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农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粮食作物种植地、经济作物种植地、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类型。
粮食作物种植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作物、烟叶等;果园主要用于种植果树,如苹果、梨、桃等;茶园主要用于种植茶叶;林地主要用于种植木材林和竹林;草地主要用于放养牲畜。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建设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类型。
居住区主要用于居民居住,包括住宅小区、农村居民点等;工业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包括工厂、仓库、矿山等;商业区主要用于商业活动,包括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交通运输用地主要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港等;公共设施用地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
三、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是指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生态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等类型。
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湿地主要用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水源涵养地主要用于保护水资源,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库及其周边地区等;风景名胜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包括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等。
论文摘要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国标”时代。
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
《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
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3]。
1 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②郁闭度是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整个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③对于过去曾是低洼、渍水地带并长有芦苇,现已干枯成为旱苇地的,仍划为水域中的苇地。
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对比中国土地利用分类新旧标准体系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的优点1.1 农用地部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在农用地部分,主要区别是对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进一步的归纳,使之更为精练。
1.1.1耕地部分从原来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五类归纳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三类,即取消了望天田和菜地。
这对于突出重点,增加实用性是完全必要的。
因为随着各地退耕还林还草,望天田的面积越来越小,已不宜单独作为二级类型,此外,“望天田”名称本身也不尽适宜。
原来单独列出“菜地”也有当时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的背景,从分类的科学性看,显然不宜与“水田、水浇地、旱地”并列,实际上除了固定的蔬菜大棚用地,其他菜地与水浇地都是混用的,所以确实可以把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外种植蔬菜的耕地归入水浇地。
耕地类型划了3 个二级分类,水田、水浇地、旱地。
其中,水田和水浇地本身就是矛盾而统一的概念和范畴,因此严格的区分开来就很难理解。
对于水田的定义是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问题在于这个定义并没有排除一年两熟、三熟的种植形式,以及不同年份换种不同作物品种的普遍作业形式。
对某一地区而言,若今年种植水稻,明年有可能就种植小麦、玉米等其他作物,所以其水田和水浇地的范畴不易区分。
何况种植莲藕也不属于严格的耕地范畴,一些水域范畴如池塘、水淀等都有种植莲藕的现象,从而也造成水田和水域的范畴交叉。
1.1.2 园地部分从原来的“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五类归纳为“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三类。
即取消了桑园、橡胶园,这同样是必要的。
因为现在我国南方已经很少有专门的桑园,所以把桑园、橡胶园与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土地合为其他园地,作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二级类型是更适宜的。
就单纯园地而言,农业种植类型的园地属于耕地范畴,林业种植类型的园地普遍归属于林业用地。
而多年专门用于种植蔬菜的菜园到底是否属园地范畴,多大面积的种植园算作园地,坡面种植和平田种植是否都属园地。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我国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以便对土地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全国土地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土地分类的目的。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的制定,旨在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进行分类,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的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和土地资源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分类的原则。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原则,分类标准应基于科学依据,充分考虑土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确保分类结果科学合理。
2. 统一性原则,分类标准应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分类体系,便于统一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
3. 可操作性原则,分类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可行性依据。
三、土地分类的指标。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 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
2. 土地质量等级,根据土壤肥力、排水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
3. 土地适宜利用类型,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其适宜的利用方式进行分类。
4. 土地资源功能区划,根据土地的功能特点,划分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城镇建设区等。
四、土地分类的应用。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的应用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对土地的科学分类,可以指导不同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农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土地分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土地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全国土地分类标准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效益,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剖析各种土地的特色及它们之间的同样性和差别性的基础上区分土地种类。
土地分类成就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照实反应土地的利用现状,剖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供给依照。
一,我国主要采纳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照土地自然特征的差别性分类,也能够依照土地的某一自然特征分类,还能够依照土地的自然综合特征分类;2.土地评论分类系统:主要依照土地的经济特征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照土地的综合特征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依据土地用途的差别、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色和覆盖的特色等要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系统有一个不停发展、完美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公布的《土地利用现状检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公布的《城镇地籍检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剖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领土资源部于2001 年8 月21 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拟订了城乡一致的全领土地分类系统,并于2002 年1 月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察查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 年8 月10 日结合公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宣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检查技术规程》拟订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领土地利用现状采纳两级分类,一致编码摆列。
此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详细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代码名称代码名称指栽种农作物的土地。
包含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栽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余树木的土地;耕作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